回覆列表
  • 1 # 子衿tjk270

    館閣體,是明清時期考試專用書體。又叫應試書。 嚴格的說,館閣體只能算正體字。與文人墨客所崇尚的楷書不可等同相看。別說精華,書法都還算不上。

    這麼說吧,館閣體就好比對著報紙上的印刷字練習,用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經歷來講,館閣體就是和現在學校學生入學學習識字所寫的字是一樣的,談不上書法的層次。僅僅是識字學習的開端。我們現在填寫表格,學生考試,都會被告知,要求用工整的字型書寫。沒有任何人會把這個要求當書法。當然,有人也有寫的達到了書法觀賞的高度。同樣,寫館閣體的人也有人寫的達到了楷書書法的高度,但不能因個別人突出的表現代表廣泛的館閣體。

    在古代,名人名家的字跡,沒有圖片,沒有影印機,沒有印刷機,獨此一份。不是藏在皇宮,便是在王公大臣,鉅商富賈的家中。普通不要說學習,見到的機會都沒有。我們在古代經典作品的題跋中看到,能見名跡一眼的人,那種無勝榮幸的心情。能在上題字或留下一枚印章,與名跡萬古長存,那可是非同一般的幸事!普通學子所寫的字,就是工整而已,談不上書法。館閣體就是楷書,更是無稽之談。

    現在許多不明究裡的人,把趙孟頫,文徵明,沈度等名家的書法當成了館閣體,就更不挨邊了。館閣體,實際就是工匠雕刻製版的印刷體字。信不信,翻開歷史去查閱。

  • 2 # 閱微書法日講

    說到館閣體,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束縛、死板、不懂變通、影響書法的發展”這些標籤,因為館閣體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過於死板,寫出來的字看上去千篇一律,初看還覺得可以,時間一長,就厭倦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館閣體也可以稱作是我們中國古代書法精華的。

    館閣體,雖說是一種體,但是他並不是獨立於隸書楷書這種字型形式之外的,館閣體是屬於楷書的一種,最早出現在宋代,宋代由於重文輕武,所以科舉制特別發達,故在當時,年輕人都渴望著透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升官發財,但科舉考試是很嚴格的,從“八股取士”、文章佈局、甚至字型的書寫,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於是催生出了"館閣體“,端正、美觀大方、缺少變化,當時只要是想透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只能練習館閣體,所以館閣體在宋明清時期,可以說是官方字型。

    到了明代,隨著中央集權統治到達巔峰,統治階級對於人們思想的的束縛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層次,明清的科舉考試,嚴格要求,書寫必須以館閣體為標準,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不論你願不願意,都必須練習這種字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時書法的發展。所以才造成了我們現代人一聽到館閣體三個字,就棄之以鼻,但其實很多人並沒有仔細的瞭解過這種字型,甚至見也沒見過。

    館閣體現代拍賣最高的,是清張照的,拍了九千多萬,是不是很高了,這也代表著這種字型其實並不是一無是處。哪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明清時期留存的館閣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工整、漂亮、美觀、大方這些詞,用在它身上毫無為過,那種沉穩、大氣的風格,與現代書法家所追求的”時風、今楷、個性“等等絕對是相悖的,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今天的書法家,在古代書法的基礎上,已經創無可創了,所以只能在行書、美術書、草書等方面另求捷徑?我們可以說館閣體不好看嗎?如果讓現代書法家來寫某種怪狀字型,某個旁枝末節進行”創新“,那必然是可以的,如果規規矩矩,工工整整的寫一幅工楷,又有幾個可以哪。

    這裡絕對不是貶低當代書法家,太高館閣體,只是透過某個角度來論述。古人云:某某某,善史書。這裡的意思是指善於官方書寫,官方書寫的要求,必然是清晰易辨識,書法最基本的意義便於此。館閣體被人所詬病的,就在這裡,藝術性有,但上限很低,最好的也就那樣,最差也差不到那裡去,工工整整,規規矩矩就可以,書法是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結合,館閣體更多的倒向了實用性,這是時代背景、書寫用途等等諸多因素所催生出來的。想一想下面的大臣洋洋灑灑寫一封草書奏摺上去給皇上看,太不現實了。

    如果再深究,追本溯源下去,從科舉制最初誕生開始,科舉制的誕生要求想要透過這一途徑,進入仕途,跨越階層的人,都必須交上一幅美觀的試卷,所謂美觀,就必須有一個參照物,館閣體,就是脫胎於歐陽詢趙孟頫的歐體趙體。大家仔細看上面的幾幅圖,就會發現每一張其中,都有著歐體趙體的痕跡,這二位太過於強大,強大到後來人只能走他們走過的路,不能再另闢捷徑。尤其到了明代,可以說寫一筆歐趙體,是混跡官場所必須的技能,有所區別的,只是青澀與老辣,入門與精通。

    歐體

    這就造成了在當時,每個人寫出的字,不是細微觀察,輕掃一眼過去,誰是誰寫根本分辨不出來,於是一些批判館閣體的聲音出現了,我們現代人對於館閣體的”痛恨“,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清初,由於經歷戰爭,國破家亡,一些愛國書法家對於趙孟頫一些人的書法產生了痛恨,因為他們投降了,對董其昌也抱著敵視的態度,原因是當時的皇帝喜歡董其昌的書法,於是開始批判以趙孟頫、董其昌為代表的一些人。這些人書法的特點是筆法精妙、佈局巧妙周到,所以相對於這些人的特點,提出了著名的“四寧四勿”原則。

    ”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大家品一品其中的含義,就能理解現代人為什麼這麼痛恨館閣體了。這四點歷來都很受爭議,但後來也有一些書法家透過這種嶄新的審美方式,走出了一些屬於自己的路。雖然館閣體有很多問題,但是我們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它,不能一昧的叫好,也不能一昧的丟棄,對於初學者,館閣體是很不錯的打基礎方式,對於一些境界高深的人,也是有吸取效果的,我們取其精華就好。

    說到館閣體是不是中國書法的精華,我們可以說:是!不管是那種藝術,可以持續發展幾百甚至上千年,其本身必然是有一些可取之處的,不管後世的政治文化、民俗審美怎樣變化,核心的東西是不會變的,館閣體發展到現在,其實已經滲透到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現代印刷體,就是取自館閣體,你能說它不好嗎,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而已。

  • 3 # 開心練字

    書法不好的人,寫不好館閣體。

    寫好館閣體的人,很大機率能寫好書法。

    (上面書法指楷書和行書。)

  • 4 # 雲壑聽泉

    館閣體最早出現在宋代,這種書體是一種方正、光潔、烏黑,大小齊平的書體,以規整圓融為特點,大多應用於官場,流行於明清兩代。這種書體橫平豎直,十分拘謹,沒有生氣,完全按這個書體的標準去書寫,會使作品變的僵硬刻板,毫無生命力;會使書法失去了藝術情趣,更談不上️什麼個人風格了。

    話又說回來,當初的館閣體本是作為官方使用的一種書體,它強調楷書的共性,即規範、美觀、整潔、大方,並不強調如今所謂的個性。就像我們現在使用的報刊書籍上的仿宋、黑體、楷體等字型,這是️可厚非的。

  • 5 # 湘一文

    我有一比:草書是醉漢的步伐,行書是平常人的步伐,楷書是儀仗隊的步伐,最難走的最優美的步伐,你說楷書漂不漂亮。

  • 6 # 翰墨書道

    於藝術性,仍然能夠在書法歷史上站一席之地,不過有些反面教材的意味。

    仍然是有其存在價值的,規範,嚴謹易於識別。這些雖然也屬於書法藝術的範疇,但過於規範,嚴謹,也就失去了鮮活生動的魅力。不可作為臨摹學習取法的物件。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館閣體,都算不上是經典或精髓,學習書法走向如此境地,似乎有些誤入歧途的意味。實際上也就是把字寫死了而已。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書法的法度造成,被傳統或經典的法約束至此,也有學習方向的問題,和審美誤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可能也和當時的歷史條件,社會的科技發展有關,特別是印刷技術的侷限性。要保證印刷或公務公文的意識,形成了一種規範之際的書體。

    就現代書法的現狀來說,特別是一些書法家的作品幾乎打砸碎傳統,形成了一種醜書風氣。館閣體似乎也能夠給我們一些有易的東西。

  • 7 # 寒塘鶴影書法詩10972

    說館閣體不是書法的這種觀點出現在八九十年代,那時候流行現代書風,先在的醜書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出現的。他們摒棄傳統,盲目創新,導致走火入魔,按照現在的觀點看,當時很多有名氣的書法家的字都不行,這主要是缺乏臨帖根基不穩造成的。

    其實館閣體是規範的楷書,和現在的印刷體完全不同。現在的印刷體的書寫工具可以用刷子,運筆方法也和書法完全不同。但是館閣體不一樣,無論從書寫工具和運筆方法來講都沒有任何差別。所以館閣體是楷書的基礎,也是其它書體的基礎。也就是說寫好館閣體的人書法功底很深,學習其它書體也很快,相反那些不守傳統的人無論怎麼寫都難免惡俗。

  • 8 # 沒了尖的球安全頭盔

    館閣體是中國古代的人, 在當時印刷技術落後,只能透過手抄本的形式,或者先石刻後印制的形式,清朝多為石刻印製的書籍很清楚質量很好。

    館閣體就是在當時情況下,綜合古代各體毛筆字,為全國統一字型,規範標準化的一種毛筆字型,其特點:一是,楷書字型,書寫速度快,對於抄書工匠來說,每天抄寫二萬字,這個數字對於現代人來說,簡直不可想象。二是,能保證書寫的是楷書,並不潦草。

    所以,當時,館閣體是其他毛筆書體,無法比擬的書體。而且書寫者需要深厚的毛筆字功底,並不是當代所謂書家說的那樣,又是很呆板了,很平庸了,等等。

    其實拆穿他們吧,說這種話的人他們根本練不出也寫不出這種水平的字來,更無法快速寫出館閣體的字來。

    所以說,館閣體是古代把各體毛筆字,綜合為一體的精華字型,別的字型不但功能上比不了,書寫速度上比不了,字型即標準化,又繼承包含了古代書法藝術中的高深的筆法,心法,章法,等文化傳統。

    古代明清時代的碑文,絕大部分是館閣體寫的,刻制的。

    當今,為繼承流傳中華文化傳統,也應在學校中推廣學習館閣體毛筆字。

  • 9 # 段華為

    館閣體,又稱臺閣體,是指因科舉制度而形成考場通用字型,早在宋代即已出現,是一種方正、光潔、烏黑而大小齊平的官場用書體,以明清兩代為盛。

     

    明永樂時之翰林院侍講學士沈度,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朱棣賞識,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紙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爭相仿效,遂成標準書體。

     

    至清康熙時,聖祖酷愛董其昌書法;至乾隆時,高宗又推崇趙孟頫書法,因此趙、董書體身價大增,主流書體尊奉趙、董為典範,而二人書法又皆以規整、圓融為特點,使館閣體風格更趨圓潤秀美。

     

    清代科舉考試,比明代更重館閣體,要求烏、方、光、大。一方面可體現出氣象博大、筆勢恢弘之美,而另一方面,亦難避千篇一律、陳陳相因之弊。當時士人,館閣體僅為安身立命之入門功夫,書法則是畢生追求,故書法在館閣體基礎上不斷融入自身特色,是傳統士人之慣法通則。

     

    清洪亮吉《江北詩話》一書記載:"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沈括《夢溪筆談》亦云:"三館楷書,不可不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也。"

     

    館閣體講究黑、密、方、緊,[2] 雖方正光潔但拘謹刻板,是明、清科舉取士書體僵化的產物。在科舉試場上,使用這種書體會令作品加分不少,後來由於用此種書體太多遂成必學書體。

     

    它強調楷書的共性,即規範、美觀、整潔、大方,並不強調如今所謂的個性。

     

    館閣體的個性,倘若細觀細查,並不難發現。同樣是小楷,同樣秀麗,但是黃自元的楷書結體嚴謹,用筆剛健有力,就像精力充沛的白衣秀士;董誥小楷舒朗自然,更見靈氣;沈度小楷舒展放達,又風姿綽約。這些差異,只要認真地觀察和玩味,不難發現。那些不分青紅皂白,把館閣體說成“千人一面”的人,是不是太粗心,沒有細觀細察呢?還是簡單粗暴,過於武斷,故意貶低館閣體?

  • 10 # 林慶逢358

    館閣體是中國書法的精華嗎?是的,館閣體是中國書法中的一份子,它追求僵硬嚴肅劃一為最高之藝術修為,這是館閣體服務民生社稷的最高境界,沒有任何書法形式能與之並肩。任誰也不可以要求館閣體改變字型,去追求蘭亭書體的正統。書法園地只能百花竟放,才是健康的生態。可悲的是,現下不少書藝評說者,既不知也不懂,只懂開罵。我前曾在某藝術交流群,就曾遭遇如此開罵:"林慶逢,你狗屁不懂,大字不是書法!”真服了這幫學院派的書畫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估計這次疫情全球會有多少感染者?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