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許雲輝
-
2 # FLYING我心飛翔
王猛(325年—375年6月),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後移家魏郡(今河北魏縣)定居。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冀州牧,大唐武廟六十四將之一、大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瑰姿俊偉,文武雙全。王猛出身貧寒,隱居山中,博學好讀兵書,善於謀略和用兵。後與苻堅一見如故,論廢興大事,異常契合,二人名為君臣,實則親逾骨肉。
建元十一年(375年)六月去世,終年51歲,尊上諡為“武”。王猛臨終猶以前秦內部各族豪酋勢力為憂,以東晉為正朔所在,勸苻堅勿進攻東晉,但未被採納,因而有淝水之敗。王猛也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其實原因很簡單,當時的東晉門閥林立,世家大族把持政治,出身貧寒的王猛去了很難有所作為。王猛一開始是真的想跟著桓溫,幹出一番事業來的。否則他也不用去覲見桓溫了。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王猛還需要確定,桓溫自己也想幹出一番大事業。
桓溫退兵的第二年,前秦苻健去世,繼位的苻生殘忍酷虐,以殺人為兒戲,其殘暴遠遠勝於石虎,前秦的覆轍就在眼前,舉國上下人心惶惶,苻健的侄兒苻堅此時憂心如焚,後來決定除掉苻生。
苻堅雖然是外族,但他少時就拜漢人學者為師,潛心研讀經史典籍,是同輩之中的佼佼者。既然決定要造反,那麼就需要好幫手,他求教於尚書呂婆樓,呂婆樓推薦了華山隱士王猛,苻堅即派呂婆樓去請王猛出山。
這一次王猛沒有拒絕,與苻堅一見面便入平生知交,君臣攜手,幹掉苻生,在亂世之中一統北方諸族,興邦強國,蕩平西垂,剪滅前燕,但積勞成疾,最終在375年六月病倒,最終去世。
前秦雖然是一個異族政權,但它很新,要想在北方立住根腳,必然需要招納籠絡漢人士族,否則,單純以武力是很難建立起一個有效統治的政權。這是北方不得已的小士族們沒有跟隨東晉政權南渡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東晉士族門閥早已經把政治利益瓜分完畢了。
另外,苻堅此刻還不是國君,是一個想要造反的“亂臣賊子”,正是需要組建自己政治勢力的時候,王猛選擇苻堅,就會有很大的一塊政治舞臺任其施。同時,沒有什麼比一同造過反更深厚的政治友誼了。
-
3 # 多多和田田
學成文武藝,賣於帝王家。
1.當時自八王之亂後,中原是五胡亂華,漢人有能耐的都南渡自保了,剩下的漢人只能乞活。王猛如果直接去建康效命,估計還沒過長江,半路上就被人給幹掉了。
2.王猛以諸葛亮為偶像,就是想輔佐帝王成就大業,他一開始也想效忠漢族正統,當桓溫北伐的時候,王猛也去投奔過,可惜桓溫的北伐虎頭蛇尾,王猛沒有跟著走。
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王猛之所以能一展身手,主要還是符堅的堅定不移的信任和支援,好比商鞅變法,沒有秦孝公的絕對信任,商鞅再有本事也施展不了。
4.士為知己者死,王猛感激符堅的知遇之恩,真正做到了捨生忘死的付出,也輔佐符堅成為北方強國。
5.淝水之戰讓符堅敗的家底都光了,要是有王猛在,肯定會阻止符堅的魯莽行動,如果符堅能聽從王猛的話,把投降的羌族姚氏,鮮卑慕容提前解決掉,即使有淝水之敗,也不至於很快崩潰。
6.東晉講究的是門閥貴族,即使王猛到了東晉,也必將不被容於朝廷,君不見,聞雞起舞的祖狄也是鬱郁不得志。
7.王猛沒有選擇東晉,是符堅的幸運,更是王猛自己的幸運,否則歷史會不會有大放異彩的王猛尚未可知?
-
4 # 松林寺君史話
東晉十六國時,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王猛不支援海漢人王朝東晉,而去輔佐氐人苻堅建立的前秦,這並不是單一事件,這是當時的門閥制度造成後果的直接體現,事實上當時類似王猛情況的人比比皆是,只是王猛比較有代表性而已。
曹魏到西晉之時,中原政權的門閥制度達到了一個高峰時期,這個時候,官員選拔方式除了世襲的外,九品中正制的選用原則就是社會的主流。九品中正制的選拔主要看三部分,第一是家世,也就是門第,第二看行狀,就是個人才能,第三是定品,但從晉城開始,定品已經完全被家世覆蓋,上品和下品都是根據家世而定。門閥世族不權在定品上先會成為上品,勢力還會直接影響到中正官的選擇,並且中正官還要上報給政府相關人員,而在朝為高官者已經幾乎完全被門閥控制,這樣選拔出來的官員也就可想而知了。
九品中正制和現實情況將大批能力出眾,而又想有政治建樹的寒門人士都剔除在政權之外,而這些寒士要想有所作為,只能找閥門人士做依靠,尋求機會。
西晉王朝實現大一統後,門閥制度壓抑的大批寒士無法進入政權,大都隱身於門閥的權貴身後做門客,也有部分看到沒有出路便隱居等待機遇,王猛就是後一種。
西晉成立不久,隨著晉武帝的去逝,西晉的政治格局平衡被打破,大批的寒士為出人頭地推動與政局變化,對社會的動亂起到了推手的作用,八王之亂中出頭鬧事的是幾個王爺,裡面攪事的且也有大量的寒士在中間唯恐天下不亂。
楚王司馬瑋如果清除了汝南王司馬亮後聽取門客岐盛的建議,乘勢攻殺了賈南風,政治格局如何變化未可知。趙王司馬倫本人就是一個傀儡,所有的決策都來自於門客孫秀,司馬倫當權時孫秀可以自己直接下令。只是孫秀算不得什麼大才,自私且短視最後害人害己。
但在當時環境下,晉朝的制度的確讓寒士們沒有多少出路,門閥基本上給所有的士族規定的將來,一些門閥貴族自出生就註定了高官厚祿,像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享受著政府的高官厚祿,除了字寫的好,何嘗有過政事,其他類似的比比皆是,除了喝酒、寫詩、清談基本上也不需要做什麼正事,而自視有才不甘平凡的寒士沒有機會,就只能尋求其他渠道。王猛雖是真正大才之人,但出生在北地的身份,又面臨當時的現實,家庭又不是名門望族,能參與到東晉政權效力的機會委實渺茫,在和苻堅的交往中王猛又深信苻堅能力能成為一代雄主,故不遺餘力協助苻堅,為前秦統一北方功不可沒。只可惜苻堅沒有聽王猛在言,在內部不穩的情況下發動了淝水之戰,敗於東晉,致使胖達人前秦瞬間分崩離析。
不過即使輔佐了氐人政權前秦,王猛對於自己的漢人身份並沒有忘記,還是把東晉視為正朔王朝,他一再勸阻苻堅不要輕易發兵東晉,除了有實力因素外,多少也有一些對漢人正朔王朝的敬畏之心在裡面。
-
5 # 歷史文齋
北方大亂以後,有些豪強攜族渡江南下避難,但更多家族由於缺乏財力等因素,未能及時南下,而是留在了北方,王猛的家族便是如此,所以他的家族便失去了效力東晉的第一個機會。後來他的家族遷居至魏郡,生活十分貧困,好在王猛懷有大才,不斷刻苦學習,竟漸漸小有名氣,得到了名士徐統的賞識。徐統舉王猛為功曹,但王猛志在匡亂,無意效力惡名在外、日薄西山的後趙政權,便拒絕了徐統,後來索性隱居在了華山拜師學習。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溫發動北伐前秦的戰爭。一路凱歌高奏,順利佔領關中。王猛在此時請見桓溫,桓溫接見他後請他談論時局。王猛一邊抓著身上的蝨子,一邊縱論古今,令桓溫無比佩服。後來桓溫因糧運不濟,無奈班師回國,臨行前欲帶走王猛,還答應給王猛優厚待遇。王猛心中拿不定主意,去華山詢問老師,老師卻制止了王猛。他的老師認為,王猛的才幹與桓溫相近,很難在同一個朝堂共存,王猛在北方也可以發名顯跡,何必再去南方呢?王猛聽從了老師的忠告,於是辭別了桓溫,放棄了效忠東晉的機會,留在了關中。
王猛之所以這麼做,其實還有別的原因。首先是因為王猛政治力量過於薄弱,而東晉畢竟是門閥林立的狀態,士族子弟在仕途上有著巨大的優勢,寒門出身的王猛在東晉舉目無親,自然難以在政治上崛起。其次,王猛家族仍居北方,王猛無法舍家報晉。自漢末以來,皇帝頻繁更迭,王朝天命觀逐漸崩潰,士人們漸漸失去了對國家、對皇帝的忠誠,更失去了對正統王朝的認同感。他們變得更加在乎自身的家族利益。在混亂的時局下,家族投資需要慎之又慎,因此失敗的代價是十分慘重的。
永嘉之亂以後,關中數易其主,每次權力更迭都引來血雨腥風,許多家族倒在了政治、軍事鬥爭當中。桓溫久久不渡過灞水進攻長安,盡顯一副不願經營關中的姿態。從這裡明顯可以看出他的意圖不在匡亂,他發動北伐戰爭也僅僅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威望,增強自身在東晉朝廷的權勢而已,所以三輔豪強很少願意出面擁護桓溫。王猛要揹負家族的責任,又志在匡亂,和桓溫之間當然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後來王猛選擇報效氐人統治者苻堅,是因為前秦政權已經可以穩定控制關中,給與了當地士人極大的信心,並且苻堅才華橫溢,還對王猛以禮相待、君臣相知,這打動了王猛。投報知遇明主,一直是士人內心中非常向往的事情,對於王猛來說也不例外。
當時士人也沒今天這麼強烈的民族意識,對於異族政權也有比較高的包容性。北方漢人效忠異族政權甚至已經成為了普遍情況,並不會受到強烈的指責,所以王猛會選擇苻堅並不意外。總的來說,這是符合個人需求與家族利益的決定。
-
6 # 劍南閒書
王猛之所以選擇輔助苻堅,與東晉的政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東晉時期,朝中大權始終掌握在士族手裡,人是講究出生門第,平民百姓很難有出頭之日的。雖然後來王猛被桓溫欣賞,邀請其南歸,但王猛考慮再三還是拒絕了,因為他明白權臣桓溫絕不是一個能夠可以信賴的人。“良禽擇木而棲, 良臣擇主而事”,王猛最後選擇了輔佐苻堅,也說明他確有眼光,苻堅可以算得上是東晉十六國時期難得的一位明君。
一、人窮志不短,捫蝨論天下
王猛,字景略,太寧三年(公元325年)出生於青州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昌樂西),被人稱讚為“功蓋諸葛第一人”說王猛在很多地方與諸葛亮有相似之處。王猛幼年時家中貧困,以賣簸箕維持生計。但王猛卻不甘心就此沉淪,他愛好讀書,希望從書中找到治國安邦的方法。通過自身的修為,成年後的王猛無論是學識還是談吐、氣度都非常出眾,但因為他出生卑微,在門第森嚴的東晉,一些士族對王猛很輕視。飽受歧視、不平的王猛也不願意與那些只會清談,而無真才實學的人為伍。於是他選擇了隱居在華陰山,以尋求出頭的機會。
王猛令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就是他在桓溫面前“捫蝨論天下”。永和十年,東晉權臣桓溫率晉軍北伐,大敗前秦軍隊。桓溫率大軍進駐灞上,直逼長安,眼看晉軍勝利在望。王猛得知晉軍到來,就去求見桓溫。此時的桓溫還算親民,穿著破衣爛衫的王猛竟然被桓溫接見了。桓溫為了考驗王猛是否有真本事,就讓王猛分析一下天下大勢。王猛從南北雙方的政治、軍事得失進行了分析,說的頭頭是道,分析的頗有見地,令桓溫刮目相看。王猛在滔滔不絕的時候,不時從身上捉蝨子,用指甲掐的“啪、啪”之響。桓溫身邊的人見了忍不住只笑。
後來,由於桓溫的決策失誤,導致他的北伐失敗,在桓溫撤軍返回時,他邀請王猛和他一起南歸。王猛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決定,就去請教自己的老師。老師認為桓溫把持朝政,依附於他並不是明智的選擇,不如留下等待機會。於是,王猛謝絕了桓溫的邀請,繼續隱居於山中。
二、得遇明主,一展奇才
不久,王猛等來了一個機會,前秦的尚書呂婆樓,將王猛舉薦給了前秦的苻堅。苻堅和王猛一見如故,兩人相談甚歡,自此苻堅將王猛視為心腹。而此時的前秦皇帝苻生在繼位後,殘暴嗜殺,人心盡失。苻堅就萌生了取代苻生的打算,並很快付諸行動,將苻生殺死。公元357年,苻堅登基為帝,號大秦天王。
符堅稱帝后,任命王猛為中書侍郎,他為官公正,嚴格執法,得罪了一大批氐族權貴。他們聯合上書符堅,請求嚴懲王猛。王猛據理力爭,讓符堅明白了治國必須德威並用。自此後,符堅更加倚重王猛,任命他為左承相,負責監察百官。
王猛先後擔任了咸陽內史、京兆尹,不久又擔任了吏部尚書和太子詹事,在一年之中五次升遷,可謂神速。王猛也全心輔佐符堅,以報答他的知遇之恩。
王猛做為一個漢人,受到符堅的如此重用,也引起了氐族士族的嫉妒。特別是有一個叫樊世的,曾在公開場合指著王猛大罵,甚至發誓要將王猛的頭割下來掛在城門之上。在這種情況下,符堅堅定的站在了王猛一邊,他將樊世處死,以維護王猛的權威。自此,其他氐族貴族再也不敢在王猛面前放肆了。
王猛大力發展教育,提拔了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充實到各個重要崗位,為國家儲備了不少人才。他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工程。通過他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前秦的經濟社會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王猛不但文才出眾,而且還是一位優秀的將領。他曾多次領軍出征,並消滅了前燕、代國和前涼,使前秦逐漸統一了北方地區。
三、勞苦功高,英年早逝
符堅對王猛的信任早已超出了一般君臣之情,他曾對王猛說:
卿夙夜匪懈,憂勤萬機若文王得太公,吾將優遊以卒歲。符堅是將王猛比如成輔佐周文王的姜子牙了。符堅還經常對太子符巨集說:“汝事王公,如事我也。”我們可以看出,符堅是將王猛當做一位朋友對待的,而不是做為一名普通臣子看的。
前秦建元十一年(公元375年),因為勞累過度,王猛積勞成疾而病倒了。符堅心急如焚,從不相信鬼神的符堅,竟然親自為王猛祈禱。也許是符堅的誠心感動了上天,王猛的病情得到了緩解。符堅非常高興,下令大赦天下,這應該是隻有皇帝登基和皇帝大婚等國家大事發生時才會有的情況,可見符堅對王猛的重視。
但是到了七月,王猛的病勢再次沉重。在臨終前,王猛勸告符堅,暫時不要進攻東晉,應該先將北方少數民族收服後再圖南進。王猛死後,符堅痛苦萬分,他按照漢朝安葬大司馬霍光的高規格安葬了王猛;並且按照蜀漢政權追諡諸葛亮一樣,追諡王猛為“武候”。
但是由於符堅南征心切,在王猛死後,符堅沒聽從王猛臨終前的勸告,計劃征討東晉,這也是符堅第一次沒聽王猛的話。然而,符堅率領的前秦軍隊在肥水之戰被東晉大敗,這也最終導致了前秦政權的覆滅。
-
7 # 湯音—影視剪輯
苻堅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第三位國君,但是現在大部分人對苻堅的印象,是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因為淝水之戰進入了我們歷史課本,但是一個一度統一北方的,意圖南伐想統一中國的國君,不可能只是這些東西。
十六國(304年-43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十六國時期,漢地江南、荊湘地區有東晉控制,而漢地北部和西南部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
苻堅的繼位也是頗具傳奇,前秦在戰亂中建國,本事應當休養生息的年代,卻碰到了一個更殘暴的皇帝,公元355年(前秦皇始五年),苻健病死,,苻建是苻堅的伯父,其子苻生繼位,視殺人如兒戲。每逢接見大臣,都讓侍從箭上弦,刀出鞘、鐵鉗、鋼鋸等擺放跟前。看誰不順眼,就隨即殺掉。
苻堅因為子承父位承襲東海王,不但結交打下英雄,更是履立軍工,在朝廷威望更是蒸蒸日上,公元357年(壽光三年),姚襄謀圖關中,苻堅與苻黃眉、鄧羌等人率兵擊殺,但是苻生賞罰不公,反逼苻黃眉謀反,失敗後苻堅擔憂自己未來也同樣會遭遇不測,暗中謀劃,廢了苻生,一番推讓之後,自立為帝,並大赦天下。
王猛的出身非常貧寒,但是為人非常好學,在年輕的時候就積極吸取各個領域的知識,特別是軍事領域的知識,使自己快速充實起來,並形成了謹嚴莊重,深沉剛毅的性格。
王猛在呂婆樓的舉薦下進入苻堅的視野,兩人見面後相見恨晚,感覺是劉備遇見諸葛亮的情形,王猛在前秦任職十八年,綜合儒法,選拔廉明。在政治上,抵制氐、羌權貴,整肅吏治,強化中央集權。
苻堅在王猛的輔助下,一舉掃平了北方,王猛在這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在王猛臨終前告誡苻堅暫緩進攻東晉,但是苻堅認為自己後方穩定,糧馬充足,並沒有採納王猛的建議,所以發生了淝水之戰,後來落了一個兵敗身死的結局,將苻絞死於新平佛寺(今彬縣南靜光寺)內,享年四十八歲。
-
8 # 李厚何
底下一堆貼上各路網路詞典和雞湯文,也不管是否驢脣不對馬嘴的,這樣答題真的好麼?
王猛自己對這個問題就已經有了回答。
公元354年,即東晉穆帝永和十年五月,東晉權臣桓溫大舉北伐,征討前秦,一舉攻入關中,屯兵灞上,聲勢大振。當時隱居華陰、“人皆輕之”,仍是一介布衣的王猛“披褐詣之,捫蝨而談當世之務,旁若無人”,並一針見血指出關中豪傑不積極響應桓溫的“王師”,是因為桓溫入關後遲遲不大舉進攻,讓關中豪傑懷疑他有立下大功後會師爭奪皇位的野心,不會在關中長待,所以也徘徊觀望,且說得十分得體,讓桓溫非常佩服,就任命他為軍諮祭酒,相當於隨軍高階幕僚、參謀。這是布衣王猛擔任的第一個官職,請注意這個官職是東晉的官職,而且是以他後來“東家”前秦為直接敵人的東晉遠征軍的軍職。
如果王猛猜錯了,桓溫真的忠於東晉,一心一意北伐,並且在關中站住腳跟,王猛大概率會踏踏實實從這個軍諮祭酒起步,成為東晉體系內的官員;如果王猛猜對了,桓溫的確想回師篡位,而且成就大業,王猛多半也會追隨南下,成為桓溫的佐命元臣。但歷史的發展卻是桓溫在關中受挫,名望大損後被迫南下,此時桓溫保舉王猛為高官都護,邀請他一同南下,被王猛拒絕。
王猛為什麼拒絕?
他是北海人,但並非望族,而且“不屑細務”,因此在當時“人皆輕之”,這個“輕”並非因為他的性格,而主要是因為他的門第不高,不符合當時“九品中正、平流進取”的用人標準和人才評判規範,這在北方就已經讓他久久不能出頭,因此他才會投奔已被他一眼看穿“有野心”的桓溫,因為桓溫有野心,必然需要真正的人才,其眼光也足以賞識自己。
但桓溫北伐功虧一簣,既沒有得到實利,也未能如願積攢爭取晉朝皇帝禪讓或加九錫之類“殊禮”的資本,在這種情況下,王猛意識到桓溫很難成就大事,追隨南下將不可能成為新朝的開國功臣,而以他的門第,在講究門第到近乎腦殘地步的東晉,脫離了桓溫的賞識將很難出頭(比他稍晚的楊銓期,先祖是東漢名臣楊震,門第高貴,只因為南下較晚“婚姻實類”即和低門第家族通婚,就被士族百般排擠鬱郁不得志,他自己的孫子王鎮惡,頂著已成就大名祖父的赫赫光環,立下滅後秦頭功後也仍然被南方將帥猜忌輕視,何況此時剛剛冒尖的王猛),南下對自己並無好處,萬一桓溫貿然造反卻失敗,弄不好還要受殃及,因此他並未追隨南下。
不南下就得在北方找個主顧。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是鮮卑族的前燕和氐族的前秦。前燕慕容氏最初是東晉的盟友,慕容俊稱帝后才絕交,這個王國漢化較深,漢族官員投奔的也多,但也正因為此,它受九品中正制和門第陋習傳染也較深,雖然在桓溫南下時仍然比前秦強大,但對王猛而言並非理想投奔物件;前秦剛打了敗仗,且宮廷矛盾激化,同樣不適合投奔,因此王猛最初選擇了靜觀其變。
等苻堅因緣際會成為前秦國君,並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氣質和用人路線,王猛深信前者建功立業的雄心和不拘一格用人的氣度,足以讓自己成就一番事業,因此一請便到,且積極主動地參與苻堅一系列謀劃,苻堅也對他信任百端,不僅火線提拔,而且不惜得罪氐族權貴,甚至將在北方少數民族王國中通常由皇弟、皇太子出任,寧可空缺也絕不授予異族異姓的都督中外諸軍事也授予了王猛,他就是前秦的諸葛亮,人才至此,夫復何求?
還要說一句,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尤其前期,南方政權實際上在世家大族中私相授受,因此普通百姓和低門第家族對國家的歸屬感很淡,正如謝混所言,改朝換代不過是世家大族“將一家物還與一家”,如此而已,王猛作為一個在兩晉體系中無論如何都無法人盡其才的布衣,所謂“正統”對他而言,意義恐怕是非常有限的。
-
9 # 長大方知真中堂
王猛,字景略,魏郡人,是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人們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漢人出身的他不去輔佐東晉,而選擇輔前秦,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而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最早聽說王猛其人,是在初中歷史課上歷史老師閒聊時說的王猛捫蝨談天下這個故事
故事是這樣說的,當時東晉的權臣桓溫北伐到了灞上,王猛聽說了此事就前去求見,兩人之後談了對天下大勢的看法,王猛希望他北上收復長安,但桓溫糧草的藉口拒絕了,之後桓溫著實欣賞王猛的才華想勸其南下,但王猛沒有答應,回去繼續在華山中隱居
王猛之所以沒有答應南下,是因為他看清了桓溫北伐的意圖,不是為東晉朝廷,而是為了積攢自己的聲望以求將來篡奪東晉的江山,王猛覺得跟隨他會破壞自己的聲譽;更重要的是,王猛知道東晉是由士族門閥擁立的,自己貧寒的出身,在東晉很難獲得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於是沒有跟隨桓溫南下
其實說白了,就是王猛覺得此時南下沒有適合自己跟隨的領導和實現自己抱負的社會環境
幸運的是,王猛後來遇到了前秦的苻堅,兩人共同書寫的一段傳奇,王猛幫助前秦消滅了前燕、前涼等地方割據政權,進而統一了北方,使其成為北方的霸主,與此同時也完成了自己的理想
-
10 # 金棠文化
“捫蝨傾談驚四座,持螯下酒話當年”,是周恩來總理早年的詩句。其“捫蝨傾談驚四座”指的即是“功蓋諸葛第一人”的東晉十六國時期的王猛。王猛生於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是北方氐族首領前秦皇帝的“肱股之臣”。入仕前,王猛曾與東晉大將軍桓溫相會,面見桓溫時,王猛身穿布衣,一邊捉身上的蝨子,一邊濤濤不絕的縱論天下,恆溫視其為奇才,想收為已用,但王猛終未所動,最後選擇了前秦政權。為何出身漢人的王猛沒有選擇“正統”王朝東晉呢?為什麼會選擇“異族”政權呢?思慮良久,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一、與其生活環境有關。
王猛出生在北方,一直生活在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下,不象生活在東晉漢族政權下的臣民有“異漢”分明的心理。況且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入主中原,政權變換頻繁,百姓“正統”觀念淡泊。受這個生活環境的影響,王猛選擇前秦“異族”政權,當不會有所顧慮。
二、與王猛出身有關
東晉司馬政權的建立,主要依靠的昰以王、謝等士家大族勢力。“王與馬”共天下,指的就是這個現象。當時東晉選官制度為“九品中正制”,東晉政權已被士家大族壟斷,“寒門無上品,下品無士族”,出身下層之人很少有機會成為“上品”。王猛出身寒微,帶著先天的“缺陷”到東晉發展,顯然前途渺渺。
三、“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
王猛與符堅一見如故。朝廷之上,符堅對王猛言聽計從,清除了一批反對王猛的人。在符堅的支援下,王猛發揮了他的傑出才能,使前秦國家成為強盛之國,最終統一北方。要不是王猛死得早,加上符堅未聽王猛臨終遺言,那段時期的歷史可能就會改寫了,歷史上也不會有“淝水之戰”那部精彩“大戲”了。
四、與桓溫的所作所為有關。
當初王猛願見桓溫,應該不無投奔之意。但與桓溫接觸後,證實了他心中的判斷,桓溫有取代“晉”政權之意。王猛畢竟是漢人,不願以助“逆”身份讓人恥笑,更不願落得“自取滅亡”的下場。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杜甫評價諸葛亮的名句,放在王猛身上也同樣合適。得到王猛的苻堅使前秦國家繁榮昌盛,失去王猛印符堅最後落得“國破身亡”的下場。在此,我忽然想起葛優在影片《天下無賊》中的一句臺詞:“二十一世紀最貴的是什麼? 人才!”。
回覆列表
王猛少時便“博學好兵書”,成年後曾被後趙高官“見而奇之,召為功曹”,他不應召隱居華陰山,立志仿效躬耕南陽的諸葛亮,期待輔助明君,如鳳凰般“斂翼待時,侯風雲而動。”
東晉權臣桓溫北伐至長安時,王猛曾求見,因看出桓溫野心,婉拒他同往東晉的請求。
前秦開國君苻健崩,第三子苻生即位。苻生殺人如麻、殘暴變態,使“中外離心”。苻健的侄子為救國救民挺身而出,力邀“謀略不世出”的王猛出山。他倆“一見便若平生,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王猛出謀劃策,成功發動政變殺死獨眼龍苻生,擁立苻堅為帝,並在其絕對信任支援下,大刀闊斧進行法制、吏制、經濟、軍事改革,最終使前秦“兵強國富”。之後,他用十年時間南征北戰,基本平定北方,為苻堅最後統一北方奠定堅實基礎。
王猛積勞成疾去世前,叮囑苻堅不可討伐東晉,而應防備已歸順的鮮卑族與羌族。苻堅其後伐晉,淝水之戰一敗塗地,鮮卑族首領慕容垂和羌族首次姚萇果然先後叛前秦,分別建後燕與後秦。
王猛被後人稱為“功蓋諸葛第一人”,他忠於苻堅,如同孔明忠於劉備。而苻堅對他,亦如劉備無條件支援孔明。因此,他在前秦有“軍國內外萬機之務,事無鉅細,莫不歸之”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