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雕大象001

    古印度是佛教的起源地,佛造像最開始出現於公元一世紀的犍(jiān)陀羅地區(南亞次大陸西北部)。 公元一世紀前後,印度因大乘佛教的興起,出現了佛陀的造像和菩薩像,並誕生了兩大藝術中心──西北部的「犍陀羅」和恆河中上游地區的「秣菟羅」,兩地同時期有佛教造像,但藝術風格卻迥然不同。犍陀羅造像靜謐內斂,展現印度希臘化的睿智與寫實風格;秣菟羅造像穩健有力,顯現印度本土化的活力與古典樣貌。

    犍陀羅風格

    犍陀羅是古印度十六列國之一,曾為古波斯帝國的一部分,希臘亞歷山大帝國曾佔領此地,阿育王曾派佛教徒來此傳播佛教。西元前二世紀,希臘人於此建立大夏國(Bactria)。西元一世紀,遊牧民族大月氏人建立貴霜王朝,定都犍陀羅一帶,所以犍陀羅文化結合了古波斯、古希臘、古印度與中亞草原文化的精華。當時古印度的統治者迦膩色迦大力推行佛教,仿照希臘羅馬雕刻神像的手法,以西方人體寫實形式雕刻佛像,結合了佛教文化和希臘文化,此造像風格後人以地名「犍陀羅」稱之。

    所以,犍陀羅式的佛像,具有典型的古希臘範兒,具體表現在於佛的造型往往顯得魁梧雄壯,孔武有力,就像古希臘雕塑中那些健美的男青年一樣。

    犍陀羅佛像,3世紀

    在長相上,犍陀羅佛像更接近於歐洲人種的長相,擁有薄薄的嘴唇和高而挺拔的鼻樑,這種鼻形也可以被稱作“希臘鼻”。眼窩較為深陷,整體來看整張臉稜角分明,線條感很強,具有典型的西方人特點。

    彌勒菩薩立像,約3世紀

    其次,佛所穿的袈裟,看起來厚重,不透明,很有垂感,看起來就像是地中海地區的長袍。佛像的頭髮也通常刻畫成波浪式的頭髮,不同於我們比較熟悉的螺發。

    秣菟羅風格

    公元5世紀的秣菟羅風格佛像

    秣菟羅,位於印度中部地區, 秣菟羅風格的造像雖然也受到古希臘藝術的影響,但是由於地理位置更靠近印度腹地一些,造像的面容肯定不像古希臘人,在風格上也偏向印度本土藝術的風格,與犍陀羅佛像的區別還是較為明顯的。秣菟羅造像風格承繼傳統印度的薄衣貼體、寬肩厚胸、螺發豐頰等造型特徵,顯現人體的生命感和力量感,與犍陀羅佛像衣質褶紋厚重粗獷、沉靜內省的風格形成強烈對比。

    公元2世紀後半葉,秣菟羅風格的佛像逐漸開始吸收犍陀羅佛像的一些特點來改造自身。到了公元4世紀,秣菟羅佛像終於實現了印度傳統與外來影響的完美融合,迎來自己的成熟期。

    佛像的螺發

    成熟期的秣菟羅佛像,體態顯得更加優美細長,面孔是東方人的特徵,耳垂長而厚,發是典型螺發,右旋,有肉髻。眼睛一般半眯,神態平和,淡然,是我們印象裡佛祖俯視眾生的形象。

    很多佛像頸部還有三道折線,稱為“三道彎”或“蠶節紋”,頭光為圓形,一圈一圈裝飾有不同的圖案。

    造像身材比例適中,著通肩大衣。最重要的是雕像的衣服上有許多條弧形的衣紋,顯得衣服十分輕薄,並緊緊的貼在身上,就像衣服被打溼了一樣,所以也叫“溼身佛像”。這種樣式的佛像後來傳入中國,對中國的雕塑乃至繪畫影響深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想加盟一個創意禮品店,大家有推薦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