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篆書與秦代篆書有很大不同,這是為什麼?
用一句話概括來講:清代篆書是大篆,秦代篆書是小篆,大篆和小篆在字型形態上當然不同了。
篆書是中國書法五種字型形態之一,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具體分為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小篆因為是秦朝名臣李斯創造出來的,所以又叫秦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原來各個地區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字和度量衡,對交流形成了巨大的阻礙。於是,秦始皇跟群臣商量後,就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的政策,在他看來,文字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文字的寫法必須統一起來,才能促進全國在文化、經濟等方方面面的發展。
小篆出現之前,華夏大地上天南海北的人都在使用大篆,大篆是一種典型的象形文字,寫法沒有固定的形式,圓筆使用很多,每個書寫者由於腕力、指力、筆力的不同,寫出來的大篆字型往往是千姿百態。
寫成那種線條纖細、瘦勁、質樸,筆畫長短不一,具有刀刻質感和圖畫文字特徵的甲骨文,沒有錯。
寫成商周時期鑄造在青銅器上,具有雄渾、凝重質感的鐘鼎文,如,《毛公鼎》和《史頌鼎》上的文字,也沒有錯。
寫成春秋戰國時期雕刻在石頭裝飾品上,具有端莊、穩健、古樸味道的石鼓文,仍然沒有錯。
可以說,寫大篆時,書寫者發揮的餘地較大,每個人根據自己對大篆不同的理解和喜好,可以自由發揮。
清代之所以流行大篆,是因為“帖學”在清朝嘉慶年間走向衰落,“碑學”開始流行起來。“碑學”書法追求陽剛之美和雄健之氣,風格壯美,字型雄健,夏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正好滿足了此時期書法家的趣味追求,因此,大篆得以強勢地發展起來,誕生了包世臣、金農、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等篆書大家。
秦代的小篆是從大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以《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上的字型最有代表性,都為李斯所書。
李斯有意識地削弱了大篆的象形意味,對字型結構和筆畫線條進行了一系列改造,從縱向拉長了字型的長度,讓其看起來更加挺拔,增加方筆的使用,減少圓筆的比例,讓字寫起來不再複雜繁瑣。
小篆字型挺拔、端莊、修長,筆畫粗細一致,看起來很勻稱,起筆和收筆時注意藏鋒,初步具備了妍美、秀麗的特質。
正是李斯的這些改革,讓小篆字型朝符號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完成了全國文字的統一,對後來的漢字字型的演變,具有很好的啟示意義。
清代篆書與秦代篆書有很大不同,這是為什麼?
用一句話概括來講:清代篆書是大篆,秦代篆書是小篆,大篆和小篆在字型形態上當然不同了。
篆書是中國書法五種字型形態之一,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具體分為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小篆因為是秦朝名臣李斯創造出來的,所以又叫秦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原來各個地區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字和度量衡,對交流形成了巨大的阻礙。於是,秦始皇跟群臣商量後,就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的政策,在他看來,文字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文字的寫法必須統一起來,才能促進全國在文化、經濟等方方面面的發展。
小篆出現之前,華夏大地上天南海北的人都在使用大篆,大篆是一種典型的象形文字,寫法沒有固定的形式,圓筆使用很多,每個書寫者由於腕力、指力、筆力的不同,寫出來的大篆字型往往是千姿百態。
寫成那種線條纖細、瘦勁、質樸,筆畫長短不一,具有刀刻質感和圖畫文字特徵的甲骨文,沒有錯。
寫成商周時期鑄造在青銅器上,具有雄渾、凝重質感的鐘鼎文,如,《毛公鼎》和《史頌鼎》上的文字,也沒有錯。
寫成春秋戰國時期雕刻在石頭裝飾品上,具有端莊、穩健、古樸味道的石鼓文,仍然沒有錯。
可以說,寫大篆時,書寫者發揮的餘地較大,每個人根據自己對大篆不同的理解和喜好,可以自由發揮。
清代之所以流行大篆,是因為“帖學”在清朝嘉慶年間走向衰落,“碑學”開始流行起來。“碑學”書法追求陽剛之美和雄健之氣,風格壯美,字型雄健,夏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正好滿足了此時期書法家的趣味追求,因此,大篆得以強勢地發展起來,誕生了包世臣、金農、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等篆書大家。
秦代的小篆是從大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以《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上的字型最有代表性,都為李斯所書。
李斯有意識地削弱了大篆的象形意味,對字型結構和筆畫線條進行了一系列改造,從縱向拉長了字型的長度,讓其看起來更加挺拔,增加方筆的使用,減少圓筆的比例,讓字寫起來不再複雜繁瑣。
小篆字型挺拔、端莊、修長,筆畫粗細一致,看起來很勻稱,起筆和收筆時注意藏鋒,初步具備了妍美、秀麗的特質。
正是李斯的這些改革,讓小篆字型朝符號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完成了全國文字的統一,對後來的漢字字型的演變,具有很好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