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鄭繼業
-
2 # 雪梅4579682391918
決策人正確領導最關鍵。大戶承包,資金,技術裝置必須完善。現在老動力老齡化了。年輕人走向城市,農村今後面臨幹尬局面,土地沒人打理,所以我提倡土地大戶承包。
-
3 # 返野生中醫農業
符合國情的農業發展模式,應該考慮如下因素。
1.節糧型農業
中國糧食緊張主要是因為飼料用糧需求巨大,而國內的耕地面積已經無法支撐這個需求。解決好這個問題,中國糧食安全才有保障。以草代糧技術,可以說是解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的好方案,這方面中國技術世界領先,有巨大優勢;
2.環境保護
化學農業可以休矣。未來農業絕對不應依賴化學,若能治理面源汙染,則更理想。這方面,中國技術又走在世界前列。以“汙”治汙技術,就是用養殖糞便治理農業面源汙染——絕對的顛覆性養殖技術;
3.低價有機食品
豬牛羊雞鴨鵝魚蝦都“無抗”,果蔬茶都無農藥化肥,價格照舊。誰能做到,這市場就歸誰;
4.技術門檻
中國農業專家之所以被指責成磚家,最大原因就是專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太低了,高大上的農業技術,在中國難推廣普及;
5.成本效益
農業不講成本,所以專家變磚家。農業其實是個暴利產業,引無數中國首富競折腰。農業要想實現高額回報,得憑真本事,至少沒有國家補貼你還能活得滋潤。
上述因素,其中一兩方面做得好的不少,全面領先的有沒有?有!絕對有!中國就有!
-
4 # 嶺北農夫
感謝老師關於《在中國,現代農業企業的建立會遇到那些困難?》之邀!這個問題,關乎中國“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這個長遠目標能不能實現的大局,更重要的是“現實的逼迫”,不管現代農業企業的建立如何艱難,也得非“攻克”不可,這個“坎”只能跳、不能避。講現代農業企業建立難,難在改革、難在創新、難在觀念轉變、難在上下連動!本人粗淺認為,重點有五個方面的問題,需要在建立中創新、突破:
(一),如何確定企業經營面積和域區範圍,究竟定多大規模合適?我覺得講現代農業當然離不開農村。涉及農村的範圍面積和產業結構,偏小了,土地利用結構最佳化受侷限,過大了,經營管理不方便。能否思考在五十至八十平方公里範圍侷限,即方圓八、十公里長,七、八公里寬,約10萬畝左右。有的屬於山區或半山區,面積還可寬一點。我之所以常提“以水流域區”為主、與行政區界相結合實施規劃,主要是從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謀劃專案開發建設來考慮的。建立現代農業企業,應將有效利用土地和經營良好的專案作為立足點、出發點,尤其必須考慮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確保糧食這個“保命產業”保障落地。但是,僅單純“保糧”,而未能因地制宜、揚優避劣地調整最佳化結構,又不能達到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的目的。離開良好產業建設發展的支撐,這個農業農村產業化的企業就可能缺乏生命力和發展後勁。我之所以常提與“小農戶"相對應的“大實體",指的就是現代化式的、具有相對規模的農業企業。為什麼?是因為現狀矛盾“逼迫”的。那些“現實矛盾”?我的看法不一定準確,至低有這些:一是以前那種“以糧為綱”、在山區“以杉為綱”的土地利用佈局與現代化農業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不相適應,傳統的農業佈局非調整不可。二是以前集體生產不計用工成本,兩級三級提水返水的小丘梯田、山頂田也不放棄擴種糧食麵積的作法,在當今的市場條件下已行不通了,非退耕不可。三是千百年傳承的那些農田丘塊小、土質差、太分散、灌既無保障等劣態,在南方地區很普遍,這些年又荒蕪成災了很大面積,實在非治理、調整不可。四是改革前農村上冊耕地面積,隨著城鄉社會發展,土地利用性質改變已成為歷史事實,面對現代農業發展,面積澄底、互換、補缺、調整等,或者承包的良田被侵蝕破壞等,也確實正視處理不可了。因此,建立現代農業企業必須思考這些現實矛盾的應對處理,只有在相應的規模範圍內,才能創造相應的調整處理、化解矛盾的空間環境,實現結構最佳化,促進現代化農業農村發展。
(二),農業企業建立內容、任務、目標的確定,既要具有新時代的高起點,更要實現現代農業建設的突破。難度再大,也應著力邁開。現代化農業目標指那些,本人在一些“網議小文”中提了出來探討的,無非包括那些“耕作機械化、灌溉保障化、生產生態化、科技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管理企業化、設施共享化、結構性最佳化、產品有機化、加工產業化、營銷網路化”等等,因為是系統性的體系,相互交錯,難予說準。但在實踐操中,應突出重點,有機結合,說難也並不是難的不可攻也。這“化”那“化”,不能“一律化”、搞“一刀切”,不能齊頭並進、企劃短期內全達到目標。比如實現農業機械化,就有賴於企業內部組建專業化程度較高、技術裝置裝備較好、並透過土地整理、路電相應配套等條件的改善;水利灌溉保障,就有賴於包據水利資產改革在內的水利灌溉體系的調整、創新、變革,應堅決組建股份合作性質的專業化水務公司,實行水利資產統營、水權統一統供、灌溉責任承包保障、旱澇災害保險統籌等水務機制的建立;生產生態化,就有賴於透過農田整理、水利整治、環境整頓、資源整合等措施的落實,打造適應植、動物生理特性、生長條件需要的環境,確保這個環境不受汚染、真正生產出無毒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產業結構最佳化,就有賴於透過山水田林路居的統一規劃調研,在“知山知水知天地、前天昨天今天明”的情況下,因地制宜、揚優棄劣,謀劃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專案,合理調整、科學佈局農村土地利用結構,做到優勢高揚、劣體放棄、產能升級、地盡其利。管理企業化,就有賴於像工廠化管理那樣建立健全一整套以財務核算為重點的資產資金管理經營體系、生產承包體系、信用保障體系以及股東股民利益分配體系等,把企業班子建設成廉潔奉公、品智雙全、業務熟悉、開拓創新的過得硬的領導集體!總之,內容很多,突破不易,但只要路子對頭,抓住主要矛盾,善於結合,攻堅克艱,就能加速實現現化農業企業的預定目標
(三),實施農業資源資產“三變”改革,實理“小農戶”與“大實體”股份合作的“現代化農業企業"落實生根。近一段網上對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操的很熱:有的說改變“分戶承包”現狀,侵犯了農民利益,主張不變,認為土地私化才是出路。有的認為恢復“人民公社那種集體生產模式”好,有的提出走農業“國有化經營”的路子。也有的認為按美國、日本現代化農業的路子搞,“公有制”沒有“私有制”優越等等。我認為這些取向均不現實,不可能走通。中國農業已走過七十年的光輝歷程,農村集體土地經營在“統”與“分”、“大”與“小"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經驗。按照黨的十九大確立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建設現代化農業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才是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應該依照集體土地“三權分置”的大政策,緊密結合農業農村現狀,改革創新,勇於變革。當下農業農村資源資產改革的成功典型越來越多,實踐表明,創新建立“小農戶"與“大實體"連動連利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符合農民要求改變區域性農村“田野空場、勞力空缺、農田空閒”的願望,符合農業生產的客觀規律,符合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的發展方向!如湘江南岸有兩條小水系,流域面積二十萬畝左右,合併後三十來個村、470多個村民小組,53000餘人,平均坡度千分之三左右,人平佔有面積接近4畝,其中農田八分,油茶山面積兩萬多畝,地理位置好,經濟活躍,90%的農民建了新房。農田、茶山等分割到戶後,大批勞力外出打工經商,農田、茶山荒蕪很嚴重,三十年來很少投工修水利,灌溉設施嚴重萎縮等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短腿。如按流域面積統一規劃,攻堅克難,實行“三變”改革創新,建立與“小農戶”連動的股份合作型“大實體”,有利於農民從資產權益和經營效益方面增收致富,有利於農民人盡其能,適應農村勞動力自主擇業、正常分流,有利於農業社會化分工服務,化解單家獨戶做不好、辦不成的矛盾,有利於完善、配套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禦旱澇災害的能力,有利於粗放、劣質、低效傳統農業佈局的調整,實現土地利用結構最佳化,促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有利於環境治理,加強農業汙染物的監測監控,發展綠色生態建設,有利於農投資金統籌和使用監管,有利於依法建立健全農業信用體系,確保“雙層經營"執行的正常秩序,有利於農產品統一對外經銷等等,都是現代農業農村發展途中不可避免的大事,只有“小農戶”與“大實體”兩個層面的優勢互補,大實體紮起平臺,在必要環境條件的保障下,讓農民大顯身手、發家致富;同時,讓“大實體”也有牢靠穩定的基礎,實現農業社會組織化功能作用的對接。這樣的“大實體”模式決不里人民公社時期的“大集體"的翻版;這樣的“小農戶"也不是當下土地“分戶經營"格局的維持不變。這個“三變”改革,牽動廣大農民利益之心,關乎實現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宏偉目標的大局。可以說是農村土地經營的一場革命,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戰略之舉,任重而道遠,不論困難多大,都應該以堅靭不拔的意志和務實創新的智慧予以突破!
(四),更大力度籌措資金投入,乃是現代農業企業發揮改革創新推動力和經營生命力的主要矛盾。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精準扶貧、推進農業產業融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地位,進一步出臺了一系列重農惠農扶農的政策措施,廣大農民在三農建設中享受到歷史上少有的惠農政策好處和甜頭。但由於歷史積累矛盾較多,“三農”建設資金不足仍是短腿。建議高層一方面繼續實施國家財政惠農補助體系機制改革創新,一方面綜合施策、進一步實施經濟供給側結構改革,更寬領域籌措三農資金投入,為農業農村“三變"改革提供強大資金支撐。廣闊農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資源遍野,越來越成為市場搶眼的乾貨。與“小農戶”連體的“大實體”,是財務獨立核算的市場主體,只要有了錢投入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就能極大凝住農民之心,推動農業生產力快速發展。因在“積極財政”的推動下,將加大農投力度作為拉動消費、擴大內需的“大棋盤”佈局和提升中國經濟質量、促進平衡快速發展的新突破。
(五),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城鄉居民關注的大事,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振興之大業。把三農建設搞上去,離不開全黨動手,各行業參與。應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旗幟,貫徹新發展理念,將三農改革創新、發展建設與全國改革創新大局結合在一起,與上層建築領域改革聯絡在一起。三農問題涉及各級各類涉農人員作風與服務環境的進一步改善。不斷髮揚“理論聯絡實際,宻切聯絡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提倡多辦農業示範點,多為三農建設辦實事。創辦新型農業經營大實體是新生事物,尤其對有國資參與入股的、與“小農戶”連利連動的“大實體"實體,可能不少同志還不習慣、不放心,不信任等思想束縛的東西還很多。應透過與農民群眾打成一片,共同學習、探討,才能提高認識,理順思想,實現實破。務實智慧來,落地辦法多。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協調服務下,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改革創新必將迎難而進,相應規模化的新型農業企業必將成為化解區域性地方三農建設所面臨的矛盾和暫時困難的強大力量!
回覆列表
主要是政府不敢不願有所擔當和負責,一切都是喊口號,沒一點實際行動,地方官員勾結投機者套走了大量的農業補帖,不要說發展,完全是在搞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