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以前,我可能會覺得葬禮必須得悲傷,現在心態變了,葬禮只是一種告別儀式,不同人抱著不同目的出現,沒必要要求大家統一情緒。
奶奶過世的時候,我剛上五年級,送葬子孫還有一個上初一的哥哥和兩位三年級的堂弟。入山送葬前棺材就放在宗祠前面的大廳,左右撲兩長席,男的一邊,女的一邊。
爺爺爸爸叔叔跪在一旁低著頭,一言不發,默默告別,媽媽嬸嬸抱著哭成一團,嘶啞的喉嚨依舊堅韌地發出聲。哥哥和弟弟就跪在那個草蓆上打牌,嘻嘻哈哈。
情況有些滑稽。
但大人們也沒有阻止。
我既沒有辦法融入長輩的悲傷,也無法像其他兄弟姐妹肆無忌憚地在靈前嬉戲玩鬧。
雖然生前跟奶奶處得不是很愉快,但一想到她都走了,她就這麼走了,眼淚就不受控制落下來。小孩有小孩的尊嚴,不想像長輩那麼“難堪”,就偷偷低著頭咬唇地哭。
來告別的人也絲毫沒察覺到我的異樣,依舊鬧哄哄的。
葬禮結束的那晚,母親怕我難疏解,就抱著我一起睡。睡前,她主動問我“是不是很難過?”我說“沒有,但就是止不住流眼淚。”
這是真話。
人,可能是特別奇怪的動物。就算你覺得沒有那麼悲傷,這個死去的人你也沒有那麼喜歡,但可能那個東西就在你的淚點上,你就無法收回自己情緒。
母親溫聲安慰,“沒關係,告別就是這樣。我們總要習慣的。”說這話的母親完全不像上午哭癱在地那樣子,語氣隨和到我覺得她已經忘記了悲傷。
後來我才知道,她其實很難過,經常回老家去看奶奶(遺照)。
聯想到其他兄弟姐妹的狀態,我開口向媽媽抱怨道,“奶奶都走了,哥哥弟弟們還在打牌玩遊戲……我如果是奶奶,真的會氣活過來,把他們帶走。”
聽到我懊惱的控訴,媽媽反而笑著說,“你覺得奶奶會這麼做嗎?”
“不知道,但我會這麼做。”
“沒有人為你悲傷,感覺是孤獨的事。”
長大以後,也知道奶奶不會那麼做,因為她很愛她的孫子孫女們,所以無論我們以什麼情緒告別,她都可以接受。
但那會兒,我只覺得死去的人孤零零躺在棺材裡面,最後埋在哪個偏遠山上,很可怕。
媽媽笑著看了我一會,認真道,“悲傷會傳染的。如果活著的家人們太悲痛,死去的人若看得到,就無法安心走了。那他們就無法轉世了。”
“你知道大人為什麼要守靈?”
我搖頭,她解釋,“因為要守蠟燭。死人是不會直接到地府的,在此之前他們要經過一條黑暗幽冷的長路,那也是最後一次告別了。如果守靈的家人表現得太悲傷痛苦,他們都無法堅決地走完這一段。不走的話,奶奶就無法轉世了。”
母親這段話對我影響很大。第一次參加白事,第一次直面死亡,意識到什麼叫真正的告別,第一次看到棺材,第一次知道守靈……那種恐懼在很長時間壓在我的心裡,最後因為母親這段話散開了一些。
不要把死亡看成一件特別絕望恐懼的事情,因為活著的人還得活著。
儘管母親當時哭得很難看,之後也一直回老家,但她說的最多還是,“要包容你的兄弟姐妹。因為每個人都應該被允許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死亡。”
之後三年內,我又參加了兩次白事,一個是很熟悉的外曾祖母,一個是不太熟悉的奶奶的姐夫。
看了不同人面對死亡的方式。突然覺得我們確實不能要求統一大家的情緒。
我的老舅,也就是曾祖母的親生兒子。在他的母親走前的半年,辭職回家,親力親為照顧曾祖母,還總是費盡心思招攬其他親戚多多過來看曾祖母,以至於我現在都能想到曾祖母房間的格局以及她說話的語氣。
過橋那天晚上,他也和爺爺爸爸叔叔們在一旁聊天大笑,還聊到了以前快樂的日子,以及我不知道的很多事情。
跟參加奶奶的葬禮不一樣,我並沒有在之後的葬禮感受到恐懼與絕望。雖然每一次,家人走的時候,都會偷偷躲起來哭,但也只是把這種情緒當做自己的宣洩。別人也有權利不這麼做。
因為有些人,就像我的兄弟姐妹,他們只是比我反應慢,沒意識到一個家人正在遠去,我們不該責怪他們;再有些人,像爺爺老舅,他們活到現在,目睹過太多人死亡了,他們沒有不愛死去的家人,活著都在認真相處,如果每次告別,都要虛脫一次,活著的人真的很受罪。儘量不留遺憾的告別,已經可以了。
博主說母親83歲,說實話,我覺得算是高齡了吧!在我之後過世的七八個親戚裡面,也只有曾祖父母過90,其他可能在五六十歲就過世了。
至少在我看來,這個年齡應該是不錯的了。只要活著的時候認真相處,儘量減少遺憾,就可以了。
再一個是守靈是你的堂哥,他終究不是從你母親肚子出來的,那也不是他的母親,自然無法像你一樣帶著臍帶過來的原生悲傷,那是除母親與孩子旁人無法介入的情緒。可能你家人走了,你很難過,但也不該把氣撒他身上。
第三,如果因為你的其他親戚無法像你那樣對他表達憤怒而憤怒,本身也是不合理的事情。因為你沒有資格要求所有的親戚都統一情緒。你是你,他是他,他們是他們,每個活在世上的人都應該有權利自己選擇自己的情緒。
即便你堂哥最後被迫表現出悲傷難過,那也只是虛偽的表演。這種非真誠的緬懷與不認真的告別,你的母親應該也不會想要。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會覺得葬禮必須得悲傷,現在心態變了,葬禮只是一種告別儀式,不同人抱著不同目的出現,沒必要要求大家統一情緒。
奶奶過世的時候,我剛上五年級,送葬子孫還有一個上初一的哥哥和兩位三年級的堂弟。入山送葬前棺材就放在宗祠前面的大廳,左右撲兩長席,男的一邊,女的一邊。
爺爺爸爸叔叔跪在一旁低著頭,一言不發,默默告別,媽媽嬸嬸抱著哭成一團,嘶啞的喉嚨依舊堅韌地發出聲。哥哥和弟弟就跪在那個草蓆上打牌,嘻嘻哈哈。
情況有些滑稽。
但大人們也沒有阻止。
我既沒有辦法融入長輩的悲傷,也無法像其他兄弟姐妹肆無忌憚地在靈前嬉戲玩鬧。
雖然生前跟奶奶處得不是很愉快,但一想到她都走了,她就這麼走了,眼淚就不受控制落下來。小孩有小孩的尊嚴,不想像長輩那麼“難堪”,就偷偷低著頭咬唇地哭。
來告別的人也絲毫沒察覺到我的異樣,依舊鬧哄哄的。
葬禮結束的那晚,母親怕我難疏解,就抱著我一起睡。睡前,她主動問我“是不是很難過?”我說“沒有,但就是止不住流眼淚。”
這是真話。
人,可能是特別奇怪的動物。就算你覺得沒有那麼悲傷,這個死去的人你也沒有那麼喜歡,但可能那個東西就在你的淚點上,你就無法收回自己情緒。
母親溫聲安慰,“沒關係,告別就是這樣。我們總要習慣的。”說這話的母親完全不像上午哭癱在地那樣子,語氣隨和到我覺得她已經忘記了悲傷。
後來我才知道,她其實很難過,經常回老家去看奶奶(遺照)。
聯想到其他兄弟姐妹的狀態,我開口向媽媽抱怨道,“奶奶都走了,哥哥弟弟們還在打牌玩遊戲……我如果是奶奶,真的會氣活過來,把他們帶走。”
聽到我懊惱的控訴,媽媽反而笑著說,“你覺得奶奶會這麼做嗎?”
“不知道,但我會這麼做。”
“沒有人為你悲傷,感覺是孤獨的事。”
長大以後,也知道奶奶不會那麼做,因為她很愛她的孫子孫女們,所以無論我們以什麼情緒告別,她都可以接受。
但那會兒,我只覺得死去的人孤零零躺在棺材裡面,最後埋在哪個偏遠山上,很可怕。
媽媽笑著看了我一會,認真道,“悲傷會傳染的。如果活著的家人們太悲痛,死去的人若看得到,就無法安心走了。那他們就無法轉世了。”
“你知道大人為什麼要守靈?”
我搖頭,她解釋,“因為要守蠟燭。死人是不會直接到地府的,在此之前他們要經過一條黑暗幽冷的長路,那也是最後一次告別了。如果守靈的家人表現得太悲傷痛苦,他們都無法堅決地走完這一段。不走的話,奶奶就無法轉世了。”
母親這段話對我影響很大。第一次參加白事,第一次直面死亡,意識到什麼叫真正的告別,第一次看到棺材,第一次知道守靈……那種恐懼在很長時間壓在我的心裡,最後因為母親這段話散開了一些。
不要把死亡看成一件特別絕望恐懼的事情,因為活著的人還得活著。
儘管母親當時哭得很難看,之後也一直回老家,但她說的最多還是,“要包容你的兄弟姐妹。因為每個人都應該被允許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死亡。”
之後三年內,我又參加了兩次白事,一個是很熟悉的外曾祖母,一個是不太熟悉的奶奶的姐夫。
看了不同人面對死亡的方式。突然覺得我們確實不能要求統一大家的情緒。
我的老舅,也就是曾祖母的親生兒子。在他的母親走前的半年,辭職回家,親力親為照顧曾祖母,還總是費盡心思招攬其他親戚多多過來看曾祖母,以至於我現在都能想到曾祖母房間的格局以及她說話的語氣。
過橋那天晚上,他也和爺爺爸爸叔叔們在一旁聊天大笑,還聊到了以前快樂的日子,以及我不知道的很多事情。
跟參加奶奶的葬禮不一樣,我並沒有在之後的葬禮感受到恐懼與絕望。雖然每一次,家人走的時候,都會偷偷躲起來哭,但也只是把這種情緒當做自己的宣洩。別人也有權利不這麼做。
因為有些人,就像我的兄弟姐妹,他們只是比我反應慢,沒意識到一個家人正在遠去,我們不該責怪他們;再有些人,像爺爺老舅,他們活到現在,目睹過太多人死亡了,他們沒有不愛死去的家人,活著都在認真相處,如果每次告別,都要虛脫一次,活著的人真的很受罪。儘量不留遺憾的告別,已經可以了。
博主說母親83歲,說實話,我覺得算是高齡了吧!在我之後過世的七八個親戚裡面,也只有曾祖父母過90,其他可能在五六十歲就過世了。
至少在我看來,這個年齡應該是不錯的了。只要活著的時候認真相處,儘量減少遺憾,就可以了。
再一個是守靈是你的堂哥,他終究不是從你母親肚子出來的,那也不是他的母親,自然無法像你一樣帶著臍帶過來的原生悲傷,那是除母親與孩子旁人無法介入的情緒。可能你家人走了,你很難過,但也不該把氣撒他身上。
第三,如果因為你的其他親戚無法像你那樣對他表達憤怒而憤怒,本身也是不合理的事情。因為你沒有資格要求所有的親戚都統一情緒。你是你,他是他,他們是他們,每個活在世上的人都應該有權利自己選擇自己的情緒。
即便你堂哥最後被迫表現出悲傷難過,那也只是虛偽的表演。這種非真誠的緬懷與不認真的告別,你的母親應該也不會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