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還是人口的質量不行。
在經濟學中,人口乃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因為在市場關係中,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一方面,人口代表勞動力,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生產力輸出;另一方面,人口又代表著消費市場,可以把生產力轉化成財富。一般來講,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口,那麼生產力就難以提高,消費能力也會減弱,經濟自然也就隨之走向下行。
簡而言之,人口是經濟增長的刺激因素,是一個國家走向強盛的最大動力。對此,我們往往將其稱為“人口紅利”。
在當今世界,中國算是成功收穫“人口紅利”的典型。眾所周知,中國是個人口大國,有著全球最多的人口。而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一直保持高速穩定增長,併成功躋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人口方面的優勢。
不過話說回來,並不是所有的人口大國,都能夠像中國一樣,享受到如此巨大的紅利,比如印度。
印度乃是當今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人口數量僅次於中國。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在2020年,印度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13.8億人。而印度醫療網站Medindia,更是在最近宣稱印度人口已達14.15億人。而作為對比,咱們截止2021年末,人口總數約為14.12億,比前面的資料少了差不多三百萬。所以前段時間網上都在傳,“印度人口超過中國”,“印度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只不過這個說法並不靠譜,因為印度那邊的資料只是民間機構估算得出,缺乏普遍性,連印度官方都不認可。所以就當下而言,咱們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印度的人口增長速度是要領先於咱們的,取而代之只是時間問題。另外與中國相比,印度青壯年勞動力充足,人力資源儲備充足。
所以客觀來講,印度在人口數量方面對比我們並不存在劣勢,甚至還有著一定的優勢。因為人口增長的速度更快,往往就代表著更多的新生人口,這些人都是日後的勞動力和消費群體,潛力十足。
從這個角度去看,印度似乎也應該像中國一樣,擁有著巨大的“人口紅利”,並藉此讓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成為繼中國之後世界經濟增長的又一個重要引擎。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當前的印度雖然是能與中國媲美的人口大國,但他並沒有享受到如中國一般的“人口紅利”。
以GDP資料為例,印度在2020年的GDP總量約為2.6萬億美元,而同年中國的GDP總量則是達到了14.7萬億美元,是印度的5倍多。更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當年的人均GDP僅有1900美元,在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裡面只能排到150位左右,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屬於中低等收入國家。而中國在2020年的人均GDP則是能夠達到1.05萬億美元,剛好處於平均線以上。
對比中印兩國的GDP資料,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印度雖然人口和中國接近,但經濟水平相差甚遠,完全不在一個階層。
那麼問題來了,印度為何沒有成為下一個中國?
透過前面的論述,我們得出結論:人口紅利能夠成為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然而想將其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增長,卻還需要諸多的條件輔助。比如教育、就業以及健康等等。印度雖然擁有龐大的人口,但在這些領域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從而限制了人口紅利的發揮。
首先,印度基礎教育水平落後。
一個國家想要崛起,教育無疑是需要首先抓起來的,因為教育水平決定人口質量。
作為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印度曾長期推行精英化教育,將教育資源集中於少部分人手中,從而忽略了廣大底層百姓的教育投入。許多農村的孩子在該上學的時候,卻找不到學校,更找不到老師。
如果想要孩子們讀書,那就得自己花大價錢去請私人教師,或者是去上一些水平極差的草根學堂。然而一般的家庭是請不起私人教師的,而上草根學堂的成材率又非常低,有時候還不如回家種地。這使得印度的基礎教育長期滯後,更養成了一種“讀書無用”的慣性思維。
印度政府在獨立之後,開始實施全民義務教育,但效果並不太理想。有資料顯示,印度小學階段的輟學率高達30%,而中學階段的輟學率更是超過50%,這還沒算升學率。要知道在印度,小學升中學的學生比例僅有三分之一。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因為印度政府的魄力不夠。很明顯,“精英化教育”在印度推行已久,弊端已經成了頑疾。而沉痾需下猛藥,印度想要改變這一情況,那就得下大力氣,花狠功夫。
然而印度政府目前依舊傾向於“精英化”教育,對於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非常有限,無法調動底層百姓的讀書積極性。
目前印度對於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很大,幾乎可以和發達國家媲美,但對於基礎教育的投入卻很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比如印度小學的師生比差不多是1:42,也就是平均一個老師服務42個學生,而中國則是1:17。
鄧公曾說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印度顯然還沒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而這無疑將會對印度的“人口紅利”造成巨大的影響。
最為顯著的一點,基礎教育水平落後,文盲率就會居高不下。印度目前的文盲率超過20%,而中國則是維持在4%以下。更為關鍵的是,兩國對於文盲的定義是不同的,咱們中國對於文盲的定義是識字數在1500個以下,而印度的大多數邦,則是定義為能不能寫自己的名字。所以,印度文盲率其實是被低估的。
這種文盲率過高造成的嚴重後果是,大量的勞動力無法勝任工業化的“工作要求”。比如對於“人口紅利”最具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端製造業,雖說對於勞動力的文化要求不高,但好歹是技術活,很多東西多少要點文化,至少得認識操作流程吧。你這一個字都不認識,自然是很難上崗工作。
如此一來,即便是印度有著大量廉價的青壯年勞動力,也無法得到資本的青睞,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其次,就業機會少。
對於“人口紅利”,契合度最高的無疑是第二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中東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端製造業,對於廉價勞動力的需求很高,可以充分吸收龐大人口所帶來的“人口紅利”。
相比之下,第一產業的生產力有限,無法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而第三產業更多的是需要高階人才,對於勞動力的需求有限。
眾所周知,中國的經濟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第二產業”的崛起。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憑藉巨大的“人口紅利”,順利承接了東南亞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端製造業轉移,從而成為了有一個“世界工廠”。然後中國以此為基礎,不斷地將產業進行升級,擴大市場規模,最終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特色經濟發展道路。
印度和中國走的經濟路線則完全不一樣,其經濟發展重心並是第二產業,而是第三產業。目前在印度經濟體系中,增長最快的行業大都是一些技能和技術密集型行業,比如軟體、銀行、通訊等等。這些行業雖然利潤較高,但對於僱員的文化和技能要求也比較高。
很明顯,這與印度目前的勞動力情況是嚴重不匹配的。因為前面我們提到過,印度的勞動力大都文化很低,甚至連文盲都有一大堆。這些人連“第二產業”的工作都無法勝任,更不要說要求更高的第三產業了。
這也就意味著,印度的經濟市場,無法為龐大的勞動力群體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從而造成 這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
最後,醫療衛生水平差。
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勞動力的身體素質是關鍵。因為如果勞動力的身體健康水平受到影響,那麼他就無法滿足正常的工作需求,為經濟發展貢獻力量,甚至還會成為負擔,拖經濟的後腿。反之,如果勞動力健康狀況良好,那麼便可以發光發熱了。即便是過了勞動年齡的老年人,也依然可以工作,創造財富。而工作力度的加大和工作時間的延長,是增加社會生產總值的有效手段。
印度是一個人口健康和營養狀況比較差的國家,不管是平均壽命,還是諸多疾病的患病率,都要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就是因為印度落後的醫療衛生條件,無法給予百姓足夠的健康保障。我看到這些年許多人都在誇讚印度的“免費醫療”,殊不知以他們的醫療衛生體系,很多東西即便“免費”了,也沒法治療。
很明顯,這也是印度人口雖多,但整體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印度目前的人口紅利難以發揮,主要是因為其在教育和醫療方面表現不佳,拉低了人口的總體質量水平。而人口質量水平不夠,印度就無法像中國那樣順利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及中低端製造業。再加上印度本身對於第二產業就不重視,無法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人口紅利對於經濟發展的助力屬實有限。
作為對比,中國曾經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收穫人口紅利,主要就是得益於基礎教育的大規模普及,和醫療衛生體系的全面建設。人口質量上去了,第二產業發展所需的合格勞動力也就不愁了。
如果印度想要效仿中國,依靠人口紅利來成為下一個世界經濟引擎,那就得多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否則印度這龐大的人口不僅不會成為“紅利”,還會成為負擔。
主要還是人口的質量不行。
在經濟學中,人口乃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因為在市場關係中,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一方面,人口代表勞動力,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生產力輸出;另一方面,人口又代表著消費市場,可以把生產力轉化成財富。一般來講,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口,那麼生產力就難以提高,消費能力也會減弱,經濟自然也就隨之走向下行。
簡而言之,人口是經濟增長的刺激因素,是一個國家走向強盛的最大動力。對此,我們往往將其稱為“人口紅利”。
在當今世界,中國算是成功收穫“人口紅利”的典型。眾所周知,中國是個人口大國,有著全球最多的人口。而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一直保持高速穩定增長,併成功躋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人口方面的優勢。
不過話說回來,並不是所有的人口大國,都能夠像中國一樣,享受到如此巨大的紅利,比如印度。
印度乃是當今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人口數量僅次於中國。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在2020年,印度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13.8億人。而印度醫療網站Medindia,更是在最近宣稱印度人口已達14.15億人。而作為對比,咱們截止2021年末,人口總數約為14.12億,比前面的資料少了差不多三百萬。所以前段時間網上都在傳,“印度人口超過中國”,“印度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只不過這個說法並不靠譜,因為印度那邊的資料只是民間機構估算得出,缺乏普遍性,連印度官方都不認可。所以就當下而言,咱們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印度的人口增長速度是要領先於咱們的,取而代之只是時間問題。另外與中國相比,印度青壯年勞動力充足,人力資源儲備充足。
所以客觀來講,印度在人口數量方面對比我們並不存在劣勢,甚至還有著一定的優勢。因為人口增長的速度更快,往往就代表著更多的新生人口,這些人都是日後的勞動力和消費群體,潛力十足。
從這個角度去看,印度似乎也應該像中國一樣,擁有著巨大的“人口紅利”,並藉此讓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成為繼中國之後世界經濟增長的又一個重要引擎。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當前的印度雖然是能與中國媲美的人口大國,但他並沒有享受到如中國一般的“人口紅利”。
以GDP資料為例,印度在2020年的GDP總量約為2.6萬億美元,而同年中國的GDP總量則是達到了14.7萬億美元,是印度的5倍多。更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當年的人均GDP僅有1900美元,在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裡面只能排到150位左右,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屬於中低等收入國家。而中國在2020年的人均GDP則是能夠達到1.05萬億美元,剛好處於平均線以上。
對比中印兩國的GDP資料,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印度雖然人口和中國接近,但經濟水平相差甚遠,完全不在一個階層。
那麼問題來了,印度為何沒有成為下一個中國?
透過前面的論述,我們得出結論:人口紅利能夠成為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然而想將其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增長,卻還需要諸多的條件輔助。比如教育、就業以及健康等等。印度雖然擁有龐大的人口,但在這些領域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從而限制了人口紅利的發揮。
首先,印度基礎教育水平落後。
一個國家想要崛起,教育無疑是需要首先抓起來的,因為教育水平決定人口質量。
作為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印度曾長期推行精英化教育,將教育資源集中於少部分人手中,從而忽略了廣大底層百姓的教育投入。許多農村的孩子在該上學的時候,卻找不到學校,更找不到老師。
如果想要孩子們讀書,那就得自己花大價錢去請私人教師,或者是去上一些水平極差的草根學堂。然而一般的家庭是請不起私人教師的,而上草根學堂的成材率又非常低,有時候還不如回家種地。這使得印度的基礎教育長期滯後,更養成了一種“讀書無用”的慣性思維。
印度政府在獨立之後,開始實施全民義務教育,但效果並不太理想。有資料顯示,印度小學階段的輟學率高達30%,而中學階段的輟學率更是超過50%,這還沒算升學率。要知道在印度,小學升中學的學生比例僅有三分之一。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因為印度政府的魄力不夠。很明顯,“精英化教育”在印度推行已久,弊端已經成了頑疾。而沉痾需下猛藥,印度想要改變這一情況,那就得下大力氣,花狠功夫。
然而印度政府目前依舊傾向於“精英化”教育,對於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非常有限,無法調動底層百姓的讀書積極性。
目前印度對於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很大,幾乎可以和發達國家媲美,但對於基礎教育的投入卻很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比如印度小學的師生比差不多是1:42,也就是平均一個老師服務42個學生,而中國則是1:17。
鄧公曾說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印度顯然還沒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而這無疑將會對印度的“人口紅利”造成巨大的影響。
最為顯著的一點,基礎教育水平落後,文盲率就會居高不下。印度目前的文盲率超過20%,而中國則是維持在4%以下。更為關鍵的是,兩國對於文盲的定義是不同的,咱們中國對於文盲的定義是識字數在1500個以下,而印度的大多數邦,則是定義為能不能寫自己的名字。所以,印度文盲率其實是被低估的。
這種文盲率過高造成的嚴重後果是,大量的勞動力無法勝任工業化的“工作要求”。比如對於“人口紅利”最具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端製造業,雖說對於勞動力的文化要求不高,但好歹是技術活,很多東西多少要點文化,至少得認識操作流程吧。你這一個字都不認識,自然是很難上崗工作。
如此一來,即便是印度有著大量廉價的青壯年勞動力,也無法得到資本的青睞,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其次,就業機會少。
對於“人口紅利”,契合度最高的無疑是第二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中東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端製造業,對於廉價勞動力的需求很高,可以充分吸收龐大人口所帶來的“人口紅利”。
相比之下,第一產業的生產力有限,無法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而第三產業更多的是需要高階人才,對於勞動力的需求有限。
眾所周知,中國的經濟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第二產業”的崛起。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憑藉巨大的“人口紅利”,順利承接了東南亞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端製造業轉移,從而成為了有一個“世界工廠”。然後中國以此為基礎,不斷地將產業進行升級,擴大市場規模,最終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特色經濟發展道路。
印度和中國走的經濟路線則完全不一樣,其經濟發展重心並是第二產業,而是第三產業。目前在印度經濟體系中,增長最快的行業大都是一些技能和技術密集型行業,比如軟體、銀行、通訊等等。這些行業雖然利潤較高,但對於僱員的文化和技能要求也比較高。
很明顯,這與印度目前的勞動力情況是嚴重不匹配的。因為前面我們提到過,印度的勞動力大都文化很低,甚至連文盲都有一大堆。這些人連“第二產業”的工作都無法勝任,更不要說要求更高的第三產業了。
這也就意味著,印度的經濟市場,無法為龐大的勞動力群體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從而造成 這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
最後,醫療衛生水平差。
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勞動力的身體素質是關鍵。因為如果勞動力的身體健康水平受到影響,那麼他就無法滿足正常的工作需求,為經濟發展貢獻力量,甚至還會成為負擔,拖經濟的後腿。反之,如果勞動力健康狀況良好,那麼便可以發光發熱了。即便是過了勞動年齡的老年人,也依然可以工作,創造財富。而工作力度的加大和工作時間的延長,是增加社會生產總值的有效手段。
印度是一個人口健康和營養狀況比較差的國家,不管是平均壽命,還是諸多疾病的患病率,都要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就是因為印度落後的醫療衛生條件,無法給予百姓足夠的健康保障。我看到這些年許多人都在誇讚印度的“免費醫療”,殊不知以他們的醫療衛生體系,很多東西即便“免費”了,也沒法治療。
很明顯,這也是印度人口雖多,但整體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印度目前的人口紅利難以發揮,主要是因為其在教育和醫療方面表現不佳,拉低了人口的總體質量水平。而人口質量水平不夠,印度就無法像中國那樣順利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及中低端製造業。再加上印度本身對於第二產業就不重視,無法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人口紅利對於經濟發展的助力屬實有限。
作為對比,中國曾經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收穫人口紅利,主要就是得益於基礎教育的大規模普及,和醫療衛生體系的全面建設。人口質量上去了,第二產業發展所需的合格勞動力也就不愁了。
如果印度想要效仿中國,依靠人口紅利來成為下一個世界經濟引擎,那就得多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否則印度這龐大的人口不僅不會成為“紅利”,還會成為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