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江水傾落星河
-
2 # 文景侃大山
“君子貴在中道直行”,三大佬同朝為官,各名揚千古。然三人政治觀點卻各個不同。當時統治者若能吸收三者各自合理部分,探索出一條適合大宋國情的發展道路,宋朝歷史將輝煌的多。
三大佬時期,北宋的國情:政治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經濟命脈被杯酒釋兵權後的軍政元老後代把持,軍事戰鬥力弱,龐大的禁軍開支,年年歲幣開銷,讓財政喘不過氣來。
王安石,當時的改革派,面對國情,堅決推行改革,他自知改革不是敲鑼打鼓能實現的,所以他提出“三不足恤”原則。他寫的遊褒禪山記,“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可見其決心之大。
他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他的改革只在於富國強兵,忽略了農民底層利益,犯了左傾激進主義錯誤。
司馬光只看到王安石改革弊端,人民流離失所,“流民圖”對他觸動極大。他堅決反對新政,但他對北宋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裝聾作啞,犯了右傾保守主義錯誤。
總得來說,蘇東坡在這次改革中是相對實事求是的,他反對暴風聚雨式的改革,他也反對行之有效的部分新政措施,一股腦否定。然而三大佬中蘇軾命運最差,一貶再貶。烏臺詩案差點掉了腦袋。
三大佬的經歷,說明堅持實事求是之難,在實事求是基礎上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就更是難上加難。
三大佬政治觀點不同,但人品都是光明磊落的,皆為謀國之忠,令後人欽佩。
相對司馬光,蘇軾是保守派。
但王安石上臺後,比司馬光改革得更為激進,王安石的改革是徹徹底底破壞原有的規則,一切從頭開始,所以王安石受到的阻力最大。
相比王安石,司馬光是改良派,他的舉措見效跟王安石的大刀闊斧暴力拆遷式改革不能同日而語。
蘇軾起先是保守派,但是王安石的一些改革他是贊成的,有選擇地擁護。但對王安石的些過激改革,蘇軾也是做到了毫不留情地口誅筆伐。
蘇軾,王安石,司馬光,這三位宋朝的文學泰斗,同朝為臣 ,捲入政治紛爭,結局令人嗟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