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淨0325

    我吃過最寒酸的酒席,是我資助的一位女孩的大學升學宴,為了她能帶更多錢去學校,酒席辦得很寒酸,但大家都吃得很開心。她的升學宴是她們村長帶人操辦的,因為女孩沒有父母只有年邁的奶奶。

    他們村不大,只有50來戶人家,村裡的每家每戶都來了人,他們是大山裡的村子,村裡人並不富裕。

    但每戶人家都包了最少500元的紅包,那天除去酒席的費用,還剩38000多,這是鄉親們給女孩的學費和生活費。

    我曾經資助的這個女孩叫方晴,金華武義白姆鄉人,是我參加公益活動《春蕾計劃》,認識的一位小姑娘。

    認識她的時候,她只有9歲,卻才上一年級。看了她的資料,我決定資助她上完小學,那時只要每學期資助600元就行,我一共資助了2個女孩。

    方晴是個可憐的孩子,6歲的時候,父親因為癌症去世了。因為父親的病,家裡借了不少的錢。

    她母親大概是因為覺得太苦太難了,在方晴7歲的時候,拋下方晴和方晴奶奶遠嫁了。從此,再也沒有回來看過方晴,也沒有聯絡過方晴。

    方晴父親還沒有去世之前,她家的日子過得還挺不錯的。方晴父親是個木匠,做得一手好木匠活。

    她父親一直跟著包工頭幹活,收益還不錯,方晴父親是個樂善好施之人,誰家有困難向他求助,他只要有能力,都願意幫忙。

    村裡的有個老人無兒無女,是五保戶,方晴父親只要在村裡,就會每天去看他。給他買點吃的,給他整理屋子,陪他說說話。所以,方晴的父親在村子裡名聲很好。

    雖然方晴是女兒,但父親也很疼愛她,那時的她生活得很幸福。可在方晴4歲的時候,厄運來到了她們家。

    方晴父親被查出肝硬化,而且挺嚴重的,醫生建議他好好休養,可方晴父親並沒有太在意。而且他也不可能好好休養,不幹活,代表著沒有收入,他還有老孃,老婆孩子要養呢!

    他這個病是不能喝酒或者少喝酒,可方晴父親不抽菸,平時幹活累了,就喜歡喝幾口小酒,而且他從來不捨得買貴的酒喝。

    一次,方晴父親幹著幹著活,突然暈倒了,工友們急忙把他送進了醫院。

    許多檢查做下來以後,發現方晴父親的肝硬化變成肝癌了。醫生建議他做手術,這樣可以延長性命,可他拒絕了。

    方晴父親想:女兒還小,母親又老了,如果自己不在了,也許妻子有可能會改嫁。老母親和孩子怎麼辦,他不能多花錢拖累家裡。

    方晴父親剛生病的時候,方晴母親還是很好的,她一直勸丈夫積極治療。告訴丈夫:“只要人活著,錢是能賺到的。如果開刀可以延長壽命,我們就開刀,家裡的錢不夠,我們就去借。總之怎樣做對你好,就怎麼做!”

    “婆婆年紀一天比一天大,女兒還沒有長大,我和女兒和這個家都需要你。只要你心態好,你一定能戰勝病魔的。”

    那時的方晴母親一直鼓勵著她父親,又借了錢,陪著方晴父親去上海做手術。

    她自己在醫院連個包子都不捨得吃,天天就對著水啃饅頭。為了是省下錢給丈夫買營養品。

    方晴父親做好手術,看上去恢復得不錯,人也精神的不少。回家以後,因為身體還沒有恢復,也不能出去打工,只能在家做一些輕巧的活。

    方晴母親為了丈夫的藥錢,為了還債,換她出去打工。方晴告訴我:“那時候我很乖,我每天都陪著爸爸,我還會給爸爸按摩。因為有時候我看見爸爸很疼的樣子。”

    好運並沒有強在方晴她們一家身上,方晴父親的雖然做了手術,可任然復發了,而且癌細胞還轉移了。

    這時地方晴家已經沒有錢給她父親看病了,因為已經沒有地方借錢了。

    父親還是離開了方晴,方晴那時才六歲,其實不是很懂死亡的意思。只不過每個給她父親送葬的人看見都會說:“唉,這孩子以後要受苦了!”

    辦完方晴父親喪事不久,她母親決定去廣州打工,她母親有個親戚在廣州一家廠裡做拉長。告訴母親,廣州的工資比她在武義打工高多了。

    母親讓奶奶照顧方晴,決定去廣州打工,因為家裡還欠了錢,女兒又快要上學了,她得出去賺錢啊!

    方晴母親剛出去的半年,還月月往家裡匯錢,時不時打電話給奶奶和方晴,告訴方晴要聽奶奶的話。

    可半年後,方晴母親的電話越來越少,錢也不是每個月都匯回來了。母親在電話裡告訴奶奶:“現在活少了,我工資也不高,只夠自己過日子的。”

    可方晴沒想到,母親回來,是告訴奶奶:“媽,我要結婚了,這裡是3000塊錢,給你過日子。”

    “小翠,你新找的男人是哪裡的?對你好嗎?你再婚媽媽是肯定不會反對的,我也知道前幾年晴晴爸爸生病,你也受苦了。”

    “就是你新找的男人,會對晴晴好嗎?他自己有沒有孩子?錢我不要了,我自己種地也能養活自己,這錢留著你和晴晴用。”

    “媽,晴晴我不帶走,讓她陪著你,也給你留個念想,畢竟她是你們方家的孩子。”

    “那個男人結過婚,離婚了,有兩個孩子,家裡負擔重,所以他也不高興,我帶晴晴過去。”

    “我也怕帶晴晴去,會委屈晴晴。等我條件好了,你如果願意,我再來帶晴晴走。”

    方晴奶奶知道自己不能怪她母親,畢竟一個女人也不容易,還年輕,讓她守著自己一個老太太過日子是不可能的。

    就是苦了自己的寶貝孫女,可這又有什麼辦法呢?方晴奶奶覺得這都是命啊!

    方晴知道母親不要她了,放聲大哭,可還是沒能阻止母親出去的步伐。更讓方晴沒有想到的是,母親這一走,就再也沒有聯絡過她。

    奶奶開始農忙的時候,回家種地,空的時候,帶著方晴去武義,金華撿垃圾,賣廢品的日子。

    本來孩子應該是7歲上學的,可方晴因為跟著奶奶在外面撿垃圾,到9歲才上了一年級。這還是村長催著,方晴才有書讀的。

    方晴的村裡是沒有學校的,要上學得去鄉里,奶奶不放心方晴,跟著方晴去了鄉里。

    我是在方清上小學一年級第二學期的時候認識她的,我在《春蕾計劃》的冊子裡看見了方琴,十分喜歡這個小姑娘,覺得她的眼睛很清澈,我毫不猶豫的選中了她,做她的贊助人。

    選中她以後,她10歲生日的時候,我把她接到了金華,給她買了書包,本子衣服,吃的,給她奶奶買了一些藥。帶她去吃了一次肯德基。

    當兒子知道這個小姐姐是第一次吃肯德基的時候,兒子告訴我:“媽媽,你過年不是替我攢了紅包嗎?我可以把這錢給姐姐嗎?”

    我家兒子可不是個大方的主,他可護食了,這次怎麼這麼大方,我就問他:“今天你怎麼這麼大方?願意把你的紅包給姐姐。”

    “媽媽,我比姐姐小了4歲,但我已經吃了不知道多少次肯德基了。你會帶我去,爸爸會帶我去,爺爺奶奶也會帶我去。”

    “但小姐姐很可憐,她沒有爸爸媽媽,她只有奶奶。媽媽,我是奧特曼,我會保護姐姐的。所以我要把我的紅包給姐姐用。”

    我沒想到,資助了一個小姑娘上學,還讓兒子學會獻愛心了,那天兒子一定要我,帶著兒子去遊樂場玩一圈。

    送方晴回去的時候,他還把自己的一輛小火車送給了方晴。

    方晴是個懂事的孩子,我給她留了家裡的地址,她給我寫了一封信。

    信是叫她們村子裡來金華打工的人送過來的,一起送來的還有她和奶奶一起摘的,野生獼猴桃。

    “我一定會好好讀書,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不會辜負你的。”

    這封信沒有多少個字,很多都是拼音標註的,但讓我感覺到方晴這小姑娘真不錯。

    後來為了老公不出去工作的事,我和他鬧起了離婚,很久沒有關注方晴了。

    再想起方晴還是兒子提起的,“媽媽,快過年了,姐姐有沒有放假?你可不可以接姐姐來我們家?我想和姐姐一起玩,我想讓爺爺奶奶給姐姐紅包。”

    我才想起,我只簡單地給方琴贊助了六年的學費而已,原來答應過她會去看他了,我都沒有實現。

    但現在應該放假了,我只去過方晴的學校,我不知道她家住哪裡。後來慢慢拖著拖著,我也就沒有去了。

    後來我離婚了,我去了外地工作,和方晴也很久沒有聯絡了。想想她快小學畢業了,我決定去武義她的學校看她一次。

    沒想到沒有找到她,找到她原來的班主任才知道,方晴學習很努力,學習成績一直班級第一。

    因為她9歲才上學,學校根據她的特殊情況給她跳了一次級。所以現在他已經上初中了,而且是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鄉中學的。

    我感到有些懊惱,對自己, 也不知道方晴的學費是誰替她交的,我趕到鄉中學去找方晴。

    幾年沒見,方晴雖然才14歲,但個子已經跟我差不多了。“方晴,真不好意思,阿姨出了一些事情,沒能來看你。你的學費有人給你交嗎?”

    “阿姨,沒關係,現在您不是來看我了嗎?學費交了,奶奶幫我交的。”

    “我們村裡人很照應我和奶奶,平時不但會幫我們種地。他們還都會把吃完的飲料瓶放起來給奶奶。”

    “我平時也會幫奶奶撿廢品,雖然有些同學看不起我,可我並沒有覺得難為情。”

    “我覺得只要自己學習好,吃得差點,穿得差點,只要乾淨都沒什麼。”

    “而且學校的老師對我很不錯,學校裡大部分的同學對我也很好。他們平時也會把他們的礦泉水瓶,飲料瓶什麼都留給我。”

    “阿姨,我的成績一般都是全校第一,我跳了一級,上次寫信的時候忘了告訴你了。”

    “我除了幫奶奶幹活,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了,我一定要更努力地學習,考上一個好的大學。阿姨,以後我想學醫成為一名醫生,我想救和爸爸一樣的病人。”

    “方晴,你一定能實現你的理想的,阿姨等著你成為一名醫生。”

    我告訴方晴,我會繼續資助她中學的學費,直到她高中畢業,我給了她自己新的手機號碼,讓她有事和我聯絡。

    可我再次食言了,資助完方晴初中的學費後,她讀高中的時候,我兒子生病了。我帶著兒子四處求醫,也就沒有心事也忘了方琴的事。

    唉,方晴也沒有給我打電話,我再次得知方晴的訊息的時候,是她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

    “阿姨,我是方晴。”一天我接到一個陌生的號碼。

    “今天我收到了中山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我考上了中山大學的醫學院。”

    “方晴,恭喜你,你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還有阿姨要和你說一聲對不起,因為阿姨食言了。”

    “阿姨,你沒有對不起我,你幫了我很多,沒有你,也許我都沒法繼續讀書。”

    “方晴,你現在在哪裡?阿姨,過幾天回金華,我們見一面。”

    “我現在在金華打工呢,好的,阿姨,你回來給我打電話,這是我的電話號碼,我們見一面。”

    過了幾天我回到金華,給方晴打了電話,約她見面。

    方晴已經長得比我高了,人也長的很漂亮,變得精神了,而且看上去很自信。

    “方琴有困難,你跟阿姨說,阿姨能辦到的,一定幫你。”

    “阿姨,不用,村長要給我辦一個升學宴,其實我知道村長的用意。他就是想幫我,給我湊學費。”

    “其實這幾年我和奶奶撿破爛,暑假的時候我打工也攢下了不少的錢,原來是夠我上大學用的。”

    “可是年初的時候奶奶生病住院了,花了不少的錢。奶奶很自責,覺得她拖累了我。”

    “我告訴奶奶上大學是可以貸款的,奶奶身體不好,我不放心她一個人在家,我想帶著奶奶一起上大學。”

    “而且中山那邊的天氣應該比我們這邊暖和,對奶奶的病也會更好。”

    “以後學成了,我要回到我們的大山裡來,奶奶身體不好,大山裡也有很多像奶奶一樣,身體不好的老人,我學有所成,一定要好好報答他們。”

    “父親去世母親改嫁這些年,我碰到了很多好心人,如果沒有這些好心人的幫助,我可能輟學了,我現在沒有能力回報他們,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好好學習。”

    “我以後一定要好好報答對我幫助過的人,自己如果有能力了也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我去方晴村裡參加了她的升學宴,她們村村風純樸,可是沒有富豪,都是一般家庭,但都參加了這場升學宴。每個人包了最少500元的紅包。

    那天的酒席有5桌,還是露天酒席,擺在他們村口的老樟樹底下。酒席很寒酸,最好的菜應該是紅燒肉,雞,鴨和魚,每桌12個菜,4個冷盤,就4個葷菜,大多數都是自己地裡種的蔬菜。

    很多蔬菜都還是吃酒席的村民給的,雖然吃的是酒席,但沒有酒,每桌只有一瓶可樂,一瓶雪碧。

    那天除去買菜錢,紅包還剩了38000多,(我沒有多包,只包了1000紅包)村長不捨得買菜是為了有更多的錢可以留給方晴讀書和生活。

    那天,村長講了話,村長說:“方晴是我們大家看著長大的孩子,她也沒有辜負我們大家,她考上了重點大學。”

    “她爸爸是個好樣的,她爸爸幫過我們村裡絕大多數的人。所以我們村子的人現在幫方晴也是應該的。”

    寫在最後:

    方晴是我參加《春蕾計劃》時認識的小姑娘,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是她的照片。第一次見她本人,是她10歲的時候,我已經資助了她兩年,10歲她才吃了她人生第一次肯德基。

    這個小姑娘話不多,但有不屬於她年紀的沉穩,那時她還在上小學,她就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那時她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醫生,現在她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她也是我兒子的學習榜樣!

    她對我說,其實她很幸運,雖然沒有了父母的愛,可奶奶對她很好,而且村裡人也對她很好,還有想我這樣人的幫助。

    而且她從來沒有抱怨過拋棄她的母親,她對我說,她只希望母親過得好,她說她可以理解她母親,她和我講這句話的時候,她才14歲。

    我其實有些慚愧,我原來是想資助她讀完高中的,可是後來因為自己的有一些變故,只資助了她上完小學中學的學費。而且其實小學錢不多,一年600元,一共也只有3600元。中學也是3600元。

    方晴一直說應該感謝我,其實我在她身上學到很多。在她考上大學的第二年,我因為病情確診後心態崩潰了,斷了所有人的聯絡。

    她曾經在qq上給我留過言,大概是放假去我店裡找過我,沒找到我吧!

    她現在肯定是名很優秀的醫生了,也可以很好的照顧奶奶,報答她曾經對她有幫助的村民。

    在這世界上還是好人比較多,希望自己可以做一個善良的好人!

    雖然方晴的升學宴是我吃過最寒酸的宴席,但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淳樸的老村長,淳樸的村民,還有那個滿懷理想的方晴小姑娘!

  • 2 # 丫頭在上海

    那年夏天,天氣特別炎熱,我們幹活都是天剛亮就去地裡了,中午收工比較早,下午沒那麼熱再出去,正休息呢,就聽到鞭炮響,我爸爸嘀咕,說沒聽說誰家有人生病啊!接著就聽到有人哭喊:孩子他爸你走得好冤啊!

    我們河對岸的李老三走了,可是好好的一個人他咋就走了呢?

    李老三在山腳下幹活,灣裡的劉奶奶在河邊洗衣服,失足落水了,幹活的李老三扔下鋤頭就奔向河邊救劉奶奶,眾人把劉奶奶拉上岸,沒有在意李老三,因為李老三水性好,夏天經常在河裡游泳。能在水裡面潛幾分鐘。

    過了好一會兒都沒有見人上岸,大夥兒就開始著急了,就開始喊,可是河面靜悄悄的。

    大家猜測他是不是潛到別的地方去玩了,或者到那片陰涼的地方休息去了.就扶著驚魂未定的劉奶奶各自回家了。

    李老三的坡腳媳婦李三娘,大家都怎麼叫,就讓5歲的兒子小石頭去喊他爹吃飯,小石頭回來告訴李三娘,爹躺在河上面睡覺,他怎麼喊都沒有答應。

    李老三的瞎眼母親李奶奶一聽孫子這樣說,知道大事不好了,趕緊叫李三娘去河邊看看。

    眾人把他撈上岸 ,人已經走了。

    李三娘哭得昏天地暗的,家裡本來就窮,這下主要勞動力走了,剩下一個眼睛失明的婆婆和未成年的兒子,自己還有腿疾,走路都不方便,這日子怎麼過啊?她能不哭嗎?

    可是事也至此,人死不能復生,活著的人不還得好好過嗎?

    隊長一家就帶頭給她家操辦葬禮,我們老家的酒席叫九大碗,就是再差的席這幾樣蒸菜是有的,可是人家家裡已經很困難了,再按傳統標準有點困難也確實做不到。

    大家一致決定有菜出菜,有力出力。

    拿肉的,拿雞蛋的,拿醃菜的,五花八門,我哥是廚師,正好也在家,就把亂七八糟的菜燉成有點像北方的大鍋菜那種。

    夏天地裡黃瓜多,再涼拌個黃瓜,熬一大鍋綠豆稀飯,在街上買的白饅頭,就這樣吃了幾天。

    我們老家人情世故是你來我往的。

    那次方圓幾里的人家都去了,有很多人送完禮默默走了,我們家就我哥和爸爸去了,我哥給他們家做了幾天飯,我爸字寫得好,就給他們記禮簿,寫福紙。

    大家就希望最後收的禮錢能幫他們家渡過難關。

    後來春耕秋收,大家忙活好自己家的地,就會自發地去幫李三娘家種地,幹完活回自己家吃飯,李三娘總說,欠大夥兒的情怎麼還得清。

    大夥兒就說不用還,你帶好小石頭,讓小石頭好好讀書就行。

    我到上海打工的第二年,李奶奶也走了,家裡就剩下李三娘和小石頭了!隊長就學著我哥的樣子給他們家操辦了李奶奶的葬禮。

    那年我回老家給我媽過生日,我媽說李三娘家小石頭考上大學了,我媽哭了,我也哭了。

    只有窮過的人才能理解養一個娃到高中畢業有多不容易。

    新任隊長來我家問我爸爸,小石頭的升學宴怎麼給他操辦。

    我爸說要不然我們每家給禮金50,再自帶2個菜,小石頭家只要煮米飯就行。

    隊長走訪了一圈,大家都對這件事情表示非常支援。

    那天我爸說他眼睛不太好了,讓我去給小石頭家記禮簿。

    我媽蒸了一大盆酥肉,拌了一大盤蘿蔔絲。

    有蒸扣肉的,也有炒肉絲的。

    有煮臘肉香腸的。

    有的人家沒做菜,提供了桌椅板凳和汽水。大家都沒有喝酒,用汽水代替了酒。

    把7、8張桌子拼在一起,大夥兒拿去的菜都擺到上面,大家也不坐,各自端著自己家帶去的碗圍著桌子轉圈圈。

    想吃那個就吃那個,有點像自助餐的感覺。

    題主問你吃過最寒酸的酒席,是什麼樣子的?

    我吃過最寒酸的酒席是李三娘家小石頭的升學宴,他們家就煮了一大桶米飯,燉了一鍋蘿蔔湯,還有一碗水豆豉和涼拌折耳根。剩下的都是我們自己帶的菜。

    可那是我這輩子吃的最美味、有意義、最有愛的酒席。

  • 3 # 心隨夢飛五千年

    我吃過的最寒酸的酒席,是姑父78歲的生日宴,那一頓飯真的是讓我們終生難忘,身價百萬的表哥也因為這頓飯,差點和父親吵了起來……

    姑父和姑姑是我們這兒十里八鄉的名人,也是鄉鄰們嘴裡說的有福之人。他們的福氣並不單指老兩口年近80還雙雙健在,更多的是因為他有會掙錢而且孝順的兒女。

    姑父比姑姑小了三歲,兩個人從小都是過苦日子長大的。

    姑父一家兄妹九個人,五男四女,他是最小的。等他成家的時候,除了兩個年邁的老人和三間破舊的房子,連一件像樣的傢俱都拿不出來。

    聽爸爸說,就連當時結婚時穿的衣服,都是借別人的。

    而姑媽卻是爺爺家裡最大的孩子,後面一排溜4個兄弟。本來是6個的,奶奶生小6叔時大出血,小6叔也沒能活得下來,一起隨奶奶去了。

    小5叔長到了4歲,生病也沒能救得回來,在奶奶去世兩年後也歸了西。

    十四歲的姑媽成了那個家庭裡唯一的女人,雖然是姐姐,其實更像媽媽,4個弟弟都是在她的照拂下長大的。

    姑父到了二十六歲還沒娶上媳婦,姑媽到了二十九歲還沒找到婆家。

    姑父家是窮,媒人不敢上門,姑媽倒是媒婆不斷,可看看下邊旺杆似的四個大小夥子,她要是嫁人了,這個家誰來管?恐怕連飯都吃不上了。

    話說那個年代的半大小子,真的是能吃窮老子啊!我曾聽姑媽說起過,有一次隊裡分的白麵,爺爺讓她摻上些地瓜面包成餃子,給家裡人打打牙祭。

    白蘿蔔放了些豬大油作餡,姑媽下了一大鍋,數著數撈了十二碗,那弟兄4個吃掉了10碗。

    給爺爺和姑媽硬留出了兩碗。要是隨著他們吃,怕是這2碗也剩不下。

    眼見著姑媽往三十歲上爬了,同齡的人結婚早的孩子都要上小學了,爺爺也著了急。

    趕巧大伯定上了親,爺爺說姑媽:“兄弟媳婦進門,不能朝不出門子的姑子的面,你也得找個人家了……”

    姑媽答應了,想著新媳婦進了門這個家裡也有人張羅了,自己也確實該離開了,不能讓人閒話,說這大姑姐成了二婆婆。

    放眼往四鄉八鄰一看,一般大的都已經娶親了,有媒婆便多了一句話:

    “東村老林家那五小子,比你家姑娘小三歲,我看能成,就是窮點。”

    爺爺:“只要人品不差,窮點沒什麼,誰家不是從窮日子過過來的呀。”

    媒婆一聽這話,屁顛屁顛地跑到姑父家探口風去了。

    姑父的爹孃一聽,一百二十個滿意:“女大三,抱金磚,這可是上等的姻緣啊,再說了,早就聽說了,老李家的大姑娘可是過日子的一把好手啊!

    讓兩個孩子見見面,只要他倆沒意見,我們舉雙手贊成!”

    就這麼簡單,婚事成了。

    眼看這邊大伯母等著進門,姑媽麻溜地把自己嫁了出去,從訂親到結婚,前後不過三個月。

    結婚後第一年冬天,正是農村閒人多的時候,她讓孃家那三個還沒成親的兄弟去山上給打料石,姑父領著,肩扛手抬,一冬的功夫蓋起了三間新茅草屋。

    結婚第二年秋天,大表姐呱呱墜地,又過了兩年,表哥也降生了,他們成了四口之家。

    姑父還跟著他本家的一個堂叔學了木工,四處下鄉給人家打傢俱,除了能掙飯吃,還能拿工錢。

    我爸媽結婚時的傢俱,還都是姑父打的,洋槐木的,特抗摔,也撐年歲,到現在還有一對杌子依然好好地放在爸媽的老屋裡呢。

    姑父外出,姑媽就在家裡種地看娃伺候老人,日子慢慢地好了起來。

    尤其是分田到戶後,他們的幹勁更足了,姑父借錢買上了拖拉機,很快就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成了村裡的能人。

    手裡有錢了,日子寬裕了,但兩個人的本性卻一點也沒有改變,依然如從前一般忠厚善良。

    姑父有拖拉機,農忙時替人拉莊稼,本村裡的老人家庭困難的他從來不要錢。

    而姑媽在她的妯娌們當中是最小的,但就她說了算,妯娌們都聽她的。

    公公婆婆更是和他們一起住了十幾年,直到去世也沒和姑媽紅過一次臉。

    姑父姑媽和善,兩個孩子也爭氣。表姐考上了師範,成了一名中學老師。

    表哥學習不中用,但他善於鑽研,又能吃得了苦,在城裡弄了個裝潢公司,年入百萬。

    兒女成家了,姑父姑媽也老了,他們拒絕了表哥讓他們去城裡養老的要求,留在了老家安享晚年。

    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表哥表姐他們拖兒帶女的回來時,我們這些兄弟姐妹們也會去湊熱鬧。看到孩子哭大人鬧的,姑父姑媽便特別高興,他們說過日子啊,過的就是人氣,人氣旺了日子才會更好了。

    前年秋天,姑媽80歲大壽,表哥租了兩輛大巴車把兩個家族的人都拉去了城裡,在飯店給擺上了十幾桌。

    一桌十個人,二十四個菜,吃得真正是賓主盡歡。

    酒足飯飽之後,表哥對姑父說:“爸,明年開春你78歲生日,咱們再來……”

    姑父看了眼滿桌的殘羹剩飯:“別,我不用你,明年我生日啊,我自己張羅……”

    表哥以為姑父和他說笑,沒放在心上。

    姑父的生日是春天4月份(還有幾天又到了),他竟然真的沒用表哥表姐,態度堅決的非要在家裡過。

    我們以為他會請廚師幫忙的,可去了他家才知道,只有他的侄子侄媳婦們在屋子裡忙來忙去。

    他家老房子已經翻蓋成了五間挑簷大平房,桌子在出廈和客廳擺好了,因為不是星期天,所以人並不多。

    上菜的時候,我們一看更傻了眼。

    一個桌上八個菜:一碟水煮花生米,一個素拍黃瓜,槐花煎蛋,涼拌野苦菜,山螞蚱菜小豆腐,油炸薄荷葉,唯一能看上眼的是一盆小雞燉蘑菇和一盆水煮魚。

    表哥一看,臉便耷拉下來了:“爹呀,我是缺你吃了還是缺你喝了,你弄這麼些玩意這不是明晃晃的打我臉麼?

    我和我姐,前些天回來不是給你們放下20000塊錢讓你們多整些菜麼,菜呢?”

    姑父也不多話,擺擺手讓他的侄子繼續往上端。

    表哥一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用手捂住了臉:“我說老爺子,你這不是過生日,你這是讓我們憶苦思甜來著……”

    端上來的是榆錢菜糰子和地瓜面窩窩頭。

    姑父這才慢悠悠地開口:“要是讓你們憶苦思甜啊,這雞和魚就不應該上!

    我生日,我說了算。都開車,這酒啊咱就不開了。坐好,嚐嚐這些菜……”

    姑父用筷子夾起一片薄荷:“這些菜啊,你們誰也放不到眼裡,現在也都不愛吃。可這些,在我們年輕時,想吃都找不到。

    你們看這窩窩頭,我挑得是黃地瓜,去了皮,切成片,用水洗乾淨了曬成幹,又去了磨房磨成面,讓老婆子用白麵摻好蒸出來的。

    我小時候沒吃過,妮呀,”他看了一眼表姐:“你也沒吃過,不是沒有,是吃不起……

    這才幾年啊,不經意的功夫,這些東西竟然上不了檯面了。

    老大呀,年前你媽生日,花了不少錢吧?你算了沒有,真正吃了得有多少?

    全扔了啊,禍禍了,我心疼啊。你們這不是吃飯,你們這是純糟蹋糧食!

    都是莊戶地裡出來的,你們看了,就不心疼麼!

    忘了本啊你們這是,越活越瞎了……”

    聽了姑父的話,我們都羞愧地低下了頭。姑父這是藉著過生日的由頭,給我們敲警鐘來了……

    姑父的這頓生日宴,是我吃過的最寒酸的一次宴席,全桌加起來不過一二百元,但是,卻是我吃過的最有意義的一次宴席。

    從上小學時起,我們就跟著老師誦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可真正能理解它的寓意的,又能有幾個人呢。

    尤其是我們的下一代。

    看到題主這個問題以後,我的眼前忽然就出現了姑父那痛心疾首的樣子。

    就像現在,俄烏交火,疫情肆虐,糧食和蔬菜價格一路上升。

    又有幾個人能清楚地意識到,一粒一粟當思來之不易?

    居安思危啊,我們的覺悟,還不如一個老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左前腿無力,求解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