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實說歷史
實際上,我們很多人認識歷史都有一個誤區,就是統一本身並不是能夠摧枯拉朽,勢如破竹的一次性事件,而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政治兼軍事角力。
以三國時代為例,曹操擊敗袁紹的時間是在公元200年,而其後花了整整七年穩定局勢,直到公元208年才進兵討伐孫權的江東割據勢力,然後就是幾乎所有人都熟知的赤壁之戰,而在赤壁之戰敗北後曹操以及之後的曹魏政權跟孫權以及之後的孫吳政權又反覆在淮南一地進行了幾十年的拉鋸戰,直到公元280年,取代了曹魏的晉才實現了“王睿樓船下益州”,一舉滅吳。
吃了七個包子才飽,並不能說明前六個包子都是浪費的,搞清楚了這點,我們才能更好的理解為什麼自南向北的統一如此困難,以至於只有朱元璋能做到。
直至朱元璋時期,從南到北統一中國的難度在哪裡?南北人口問題影響北伐
與我們大多數人對南方的印象不同,無論是江浙沿岸的所謂“魚米之鄉”,亦或是川蜀一地的“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它們真正被徹底開發並且成為統一中原王朝重要的物資和糧秣產出地的歷史並不算悠久。
根據錢穆先生的《中國經濟史》所述,三國時代益州作為漢代十三州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州,收益產出卻還不如比益州小几倍的冀州。這一方面是因為古代南方地區的氣候惡劣,地形複雜,不適宜人類繁衍生息;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北方作為中原王朝的經濟和政治中心,開發較早,整體的社會結構發達,更加利於民眾的聚合,因此南方地區的人口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處在一個較為稀少的範圍。
而人口在封建王朝時代跟國家的實力直接掛鉤,畢竟有人才有兵源,有人也才有勞動力去種植土地,這樣一對比我們就不難發現,南方的割據政權在北伐上,具備天然的人口劣勢,難度自然也遠遠大於北方向南統一。
南北方地理位置影響自南向北統一
中國的整體地理形勢呈現出一個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的分佈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南方割據政權在向北方發起進攻的時候,就會形成一個逆向的進軍方位,這相對於北方政權統一南方那種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來說,要耗費更大的人力物力。
當然南方割據政權固然也可能有長江和蜀中這樣的天險作為防禦屏障確保安全,但是這種天險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既抵擋了別人進攻,也阻礙了自己北伐,這就是地理形勢所帶來的難題。
那麼,既然南方統一有這麼多的困難,朱元璋又為何能夠成功呢?第一,朱元璋的對手元帝國是一個沒有完成內部統一的遊牧帝國,這點我們可以類比觀察除朱元璋外的其他北伐,無論是三國時代諸葛亮、兩晉南北朝的劉裕亦或是後來的岳飛,他們跟朱元璋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面臨的對手都是統一的政權,如北魏這種甚至已經完成了漢化,擁有了充分的動員力和資源積累,能夠比較完備的調動起全國力量防禦並反擊進攻的對手。
而元帝國的末期,因為多次內亂,早已經消耗了自己曾經強悍的軍事實力,各地呈現出一種軍閥割據和半獨立、分崩離析的局面。這個時候面對朱元璋的北伐大軍,元帝國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擊和抵抗,這點幾乎抵消了南北地理形勢給朱元璋帶來的負面影響,讓朱元璋的進軍得以順利的展開,最終北伐成功,光復中原。
第二,在元末朱元璋北伐的時代,伴隨著中國歷史上三次大規模南遷:永嘉南渡、安史南渡加上南宋立國,南方的人口已經逐漸與北方持平並且開始反超北方,人口的增長加上南方本身的環境土地優勢所帶來的就是經濟中心的南移。
相反北方自唐末以來持續幾百年斷斷續續的戰亂導致人口銳減,朱元璋所建立的政權在人口和經濟上也佔據了戰略優勢。這是以往的時代北伐所不具備的先天條件。因而朱元璋的北伐無論是從糧草還是兵源上都無後顧之憂,可以放心大膽的全力進攻,那麼北伐本身的成功,也就盡在掌握了。
回覆列表
根據我對中國古代史的瞭解,我得負責任的說一句——題主的感覺是正確的,除了朱元璋以外,中國古代史中,沒有哪一次統一,是從南到北的。
中國歷史上,結束全國性的大分裂從而統一中國的,總共有四次——嬴政統一天下、司馬炎滅吳、楊堅滅陳以及忽必烈滅南宋。
這四場統一戰爭,無一例外,全部是由北向南打,並且最終取得了勝利。
除了這四次大戰以外,之後的每一次大一統王朝,除了朱元璋北伐以外,幾乎無一例外,全部如此:
劉邦打項羽,一個在漢中一個在彭城,恰好是西北對東南;
劉秀統一全國,基本上是四面出擊,不存在從哪兒到哪兒;
李淵父子起兵,也是從相對北方的太原動身,逐步攻略天下;
趙匡胤統一漢地,更是從華北逐步收復巴蜀和江南;
滿清入關就更是如此,從山海關外一路南下,將大明、大順和大西全部剿滅……
實際上,中國的地理特點,就決定了中國的統一戰爭勢必是要從北打到南的。在北方血拼之中打出來的軍頭,對付南方的部隊就會遊刃有餘。而且隨著生產力的逐步發展,這種統一速度越來越快——
五胡亂華以後,北方花了近三百年才徹底平定南朝;
宋金對峙以後,金元花了一百五十年就把南宋打到了崖山;
南明建立總共不到十七年,幾位皇帝就接連遇害,甚至被一路追到了緬甸……
在這裡還要補充兩點:
1.儘管從南到北統一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一人,但也有一人曾差點成功,他就是劉裕。
東晉末年,劉裕接連滅掉南燕和後秦,收復洛陽和長安,距離徹底統一中國只有一步之遙。然而最後,他卻功敗垂成,長安也陷於敵手。
當這位老英雄準備第三次北伐時,戎馬一生的他卻終於無法再忍受病痛,溘然長逝了。後人有詩讚曰:
讀史(陸游)蕭相守關成漢業,穆之一死宋班師。赫連拓跋非難取,天意從來未易知。2.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當時的國民政府所確立的“以空間換時間”的總規劃,就是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從南到北的窘境。當日寇在京津太原一帶大兵雲集時,國民政府卻在淞滬囤積了所有精銳與之一戰,將日本人的視線從南北向轉成了東西向。必須承認,抗戰的最後勝利,與日本當時這種推進策略有著一定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