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界聚英語角
-
2 # 吉格格
我感覺是不是你家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情是你們不知道的呢?按理說男孩子都比較喜歡玩遊戲,但玩歸玩,不至於連學都不上的。
剛好你家孩子上高二,很多學校都是在高一下學期文理分班,我想你家孩子從開學第二天就不回校會不會和這有關,特別是高二的學生,會不會存在著分文理科後孩子不適應?
建議和孩子好好談談,只是聽他好好談談,不評判,不帶情緒地和孩子好好聊聊天,聽聽他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假如因為學校環境不適應,還可以有轉學的選擇;假如因為文理分班後不適應,可以跟老師商量一下能否調整;假如因為班級環境不適應,也是可以申請調班的。
總之,先控制好自己情緒,好好跟孩子聊聊天,有時候,可能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在他這種半大不大的年紀,他可能沒辦法解決,所以他會選擇“逃避”,不去上學。
這時候,作為家長不管心裡再焦慮甚至憤怒都好,一定要控制好自己情緒,有時候,孩子需要的只是家長真正理解一下他們而已,我不是說就這樣放任他們在家玩遊戲,而是要盡我們所能地幫孩子找到“癥結”所在,有時候,我們並不能“幫”他解決問題,但我們可以“陪”他解決問題。
把“問題”和“孩子”區分開,你也許會發現一切並不是你想象的。你只需要記住一點:孩子永遠是你們的孩子,而問題總是有辦法解決的。
好好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光吧,說實在,孩子在你們身邊最多也就只有兩年時間了,很快他也將離開你們上大學去了,或許這樣一想你就不會把“一天兩頓飯”當成是孩子給你們增加的負擔。
祝好!
——我是鴛鴦鍋,願我的存在成為您的祝福!
我在國際學校工作,這樣的情況,其實是比較常見的,不管什麼年級段的都有,這兩天剛好碰到兩組家庭:
家庭 1孩子高二,本來在澳洲讀書,因為疫情回國,校方說是新學期先進行線上上課,兩個月後再等新通知,開始兩個月,孩子還比較配合,每週都上固定時間網課。兩個月後,學校還是沒有通知返校,孩子就逐漸頹了,網課也不太上,最後乾脆不上,天天端手機玩,家長說兩句,就甩門發脾氣。後來報考了國際學校,準備過渡一下,結果臨開學前,孩子死活不來學校,成天晝夜顛倒玩手機,家長也非常無奈。
家庭 2孩子高二,原來在一所國際學校讀書,因為沒好好學,一學年下來,成績都是F,家裡人覺得再讀下去也沒什麼意義,就讓他到爸爸的工廠裡開叉車,家長的初衷是想讓孩子吃點苦,知道賺錢不易,到時能再主動回學校去好好讀書,結果一暑假孩子覺得開叉車挺好,工作完了還能回家玩遊戲,比較自由,不想回學校了。
類似的問題,也經常發生在初中學生身上,家長平日辛苦工作,希望透過一個好的平臺,讓孩子有更好的發展,結果卻常常事與願違。有位家長甚至有這樣的心理:我們不敢罵孩子,萬一逼急了,想不開,尋短見怎麼辦?孩子愛玩手機,玩遊戲,讓他玩吧,大不了我們繼續養他,至少人是平安的! 我們能深切體會到家長的無奈和無助。
對於孩子厭學心理,一般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動機和效果不一致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帶著一定的期望值去執行,孩子學習也需要一定的動機,同時要有促成動機的行為,最後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
就如孩子去讀書,是帶著期望值(動機):希望自己更好,更被重視,更被認可,接觸到更新鮮的事物,有更好的成果。
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又受到很多因素影響:自身的知識基礎,老師的指導方式,學習的方法和習慣,智力水平,個性特點和健康狀況等等。這些勢必對最終的成果造成一些阻礙,引導不當,孩子就容易放棄。
自我效能感偏低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人對自己是否透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觀判斷和信念
一般來說,成功的經驗,會提高效能期望,而反覆的失敗會降低效能期望。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在某個科目上取得進步後,會自發地增加對這門課的投入,漸漸地會把這門課的經驗,遷移到另一門課的學習中。如果孩子積累的成功的經驗偏少,對於成功的信念偏低,就容易導致厭惡,排斥,放棄的心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孩子:
言語勸說透過說理,讓學生相信自己具有某種能力,相信自己能夠勝任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
情緒喚醒當學生不被討厭的刺激所困擾時,更能期望成功。
強化表揚孩子態度,行為好的地方,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優勢點被肯定和認可。
適當批評負面的行為,加以引導,讓孩子認識到行為的錯誤,而不再繼續錯誤的行為。
懲罰透過撤銷一些愉快刺激,減少孩子不良行為發生的機率。不給錢,不給網,不給手機充值,就無法上網玩遊戲,當孩子失去舒適區時,他自己會找解決的方法。
行為補償設定目標任務,在完成某種任務後,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比如:可以允許在規定時間內用手機。
無條件積極關注孩子的任何想法,都可以被接納,被鼓勵,被引導。讓孩子跳出目前的舒適區,不是簡單地呵斥,漠視可以解決,家長從自己的角度認為對孩子已經很關心,但是孩子們不這麼認為,他們甚至無視這樣的關心,或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所以要讓他們意識到,身邊有支援他,關注他,需要他的人。
建立共情多從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真誠地深入理解和體會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沒人想要墮落,只不過是沒找到合適的方法上進而已。和孩子進行一次平等的溝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家長說出可以提供的支援,孩子也表達自己的意願,和孩子一起商量建立目標。
建立適當的動機根據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動機不足或者過分強烈,都會影響學習效果,導致效率下降。動機的最佳水平和學習課題的難易程度有關,學生在解決複雜和困難的任務時,中等偏下的動機水平最有利於問題解決。
一開始就讓孩子去嘗試太難或太簡單的任務,都會導致孩子容易放棄,嘗試一些中等難度的任務,更容易讓孩子建立成就感。
每個孩子都會有不一樣的需求,不一樣的個性,家長是最瞭解孩子的,問題的源頭需要從家庭內部去發現和解決,因為孩子們最信任還是自己的家人,家人給予支援,鼓勵,引導,對他們的幫助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