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綏格格
-
2 # 老何閒聊
上了年紀的老人,可能清楚,當年有一部電影《春苗》,火遍大江南北,影片說的就是春苗當赤腳醫生的故事。赤腳醫生,走村串戶,身入田間地頭,為老百姓看病拿藥,只需5分錢。其藥是小隊和大隊的公共積累解決的。這樣,實現了老百姓看小病不出村的問題。那個時候,村村有赤腳醫生,鄉鎮(公社)有衛生院。當年有一句話說:小病不出村(大隊),中病不出鄉鎮(公社),大病不出縣(市)。基本上是看病不難。
那個時候,筆者年齡很小很小,曾記得,當時的赤腳醫生,每月有三元錢的補貼,另外就是記工分,每月300分。一年三千多工分,拿回隊裡分配。題主說的生產隊裡的赤腳醫生,並不準確,而是大隊才有赤腳醫生。當年,村叫生產大隊,簡稱大隊。大隊設有合作醫療室,一般有二到三個赤腳醫生。這些赤腳醫生,不看病時,就在大隊合作醫療室種的藥材地裡勞動。有人請看病,就包上藥箱上門服務。這些人員,最初是由縣級衛生部門培訓的,然後回農村(生產大隊)為農民服務。赤腳醫生,除了種藥之外,一般不再幹其它農活。
後來,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村裡的合作醫療室後來垮了。這些赤腳醫生,大多數都演變成了農村個體醫生。如今仍有很一部分人健在,繼續在為農民看病,只不過是要收費的了。
-
3 # 愛國者66
我們村也有赤腳醫生,他不用上工,有社員上工時有意外,就去衛生室包紮,社員有病隨時去衛生室。不需給錢,晩上生病隨喊隨到,有時掛水,好幾個小時。他們不拿錢,只記工分,一般以最高工分。
後來,改革開放,大隊合作醫療拆銷,他們就成了私人診所,要給錢,而且進的藥都是劣質的。以前的藥都是公社衛生院統一領取。現在這個赤腳醫生還健在,不果找他看病的人很少了。
-
4 # 老哥徐
赤腳醫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的名詞。他們的特點是:亦農亦醫,農忙時務農,農閒時行醫,或是白天務農,晚上送醫送藥的農村基層兼職醫療人員。每個生產大隊都有赤腳醫生,生產隊沒有。
這樣的“醫生”,雖然水平不是很高,也治不了大病,但應付一些感冒發燒、跌打損傷之類的小病,還是綽綽有餘的。
赤腳醫生的出現,緩解了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問題,在普及愛國衛生知識、除“四害”、根除血吸蟲病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赤腳醫生沒有什麼特殊的待遇,首先他們是社員,放下藥箱和大家一起下地幹活掙工分,背起藥箱出診才是望聞問切的赤腳醫生。赤腳醫生就生活在社員們中間,可以隨叫隨到,不分時間、地點、天氣狀況,沒有什麼架子,因而家家戶戶都能用得動,請得起。
“捲起褲腳下地,背起藥箱送醫送藥”,是當時赤腳醫生的形象寫照,他們以“一根針,一把草”對各種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診斷治療。
時間到了八十年代,取消了赤腳醫生的稱呼,赤腳醫生成為了歷史名詞。
-
5 # 還是一起種地吧
按婦女整勞力記工分,不再從事生產勞動,但村裡有病人家人來叫,不分白天黑夜、不分颳風下雨要隨叫隨到;需要到赤腳醫生家裡打針拿藥的,也要隨時開門、隨時服務。大部分赤腳醫生還擔負著產婦的接生任務,也是沒白沒黑的走門串戶。應該說赤腳醫生髮揮了很大作用。那個年代農民群眾一般性的疾病都在村裡找赤腳醫生看,一般拿幾片藥片或者一支藥水就能應付過去。有句話大家都會說,“頭疼發燒,阿司匹林一包”。到了打面板針說明病就比較重了,如果到公社醫院打吊針那就是危重了。至於有些疑難雜症,赤腳醫生是看不了的,只能找老中醫開中草藥進行較長時間的治療。少數生產大隊因為有保留下來的老中醫,且老中醫有一技之長,在周圍村裡有一定聲譽,在大隊衛生室專門有中草藥匣子,群眾有老年病、慢性病,基本做到了村內就醫。
-
6 # 神山之光
我們這裡的赤腳醫生,早就辦了享受困難補助政策,據說也是按照醫齡10年至19年、20年至29年、30年以上三個檔次區分,每月可以領到700元、800元、900元困難補助。錢雖然不算很多,但體現了國家對赤腳醫生關心,赤腳醫生的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
7 # 求實81668638
赤腳醫生多為下鄉知青選抜,也有的是家六雙醫傳,得到了群眾認可,縣醫院經過短期培訓,自己努力不斷成長而成。這些人背藥箱,深入田間地頭和家庭炕頭,確實對日常常見傷病有效進行了治療,深受群眾歡迎。他(她)們日工分為勞力的平均值,沒有工資,有空也自覺參加田間勞動。
-
8 # 8825欣
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六日,毛主席發出了"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但在當時由醫學院校畢業的學生資源十分稀缺,為了落實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精神,全國農村掀起了“赤腳醫生"熱潮,以解決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
-
9 # 翱翔蘭天鷹
赤腳醫生是亦醫亦農,沒有特殊待遇,只享受點工分補貼參加生產隊分配,有的在“上交大隊”中參加分配。“他們需要幹活嗎”,從“赤腳”二字就能體現,他們是有病治病,無病幹活。
他們貼近民眾,服務熱忱、周到,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好評。
-
10 # 盛言教育
赤腳醫生是上世紀60、70年代農村的半農半醫,賺全工分的農村醫生。
赤腳醫生首先是適合當時農村需要,為農民解決基本醫療問題的有過一定培訓的農村醫生。赤腳指的農民,因為不少農民下地幹活是光著腳的,是農民的代名詞。赤腳醫生就是半農半醫的為農民看病的人。赤腳醫生在村裡屬大隊管理,享受全工分,沒有看病的事,就下地幹農活,但以看病為主。
赤腳醫生是當時響應毛主席黨中央號召,產生並形成的農村醫療隊伍,雖然每個生產大隊按村民規模配置1~2人,但村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就人多一些,有的村有村辦醫療所。
赤腳醫生一般是有高中文化,個人喜好從醫,參加上級的赤腳醫生培訓,方可擔任。
赤腳醫生雖然本事不大,但要求全科,小到頭痛腦熱,感冒痢疾,大到有關炎症,輸液治療。有的會針炙,有的會接產,等等。全村農民常見的病、傳染病、量血壓、測體溫、打針、包紮等基本都行。
赤腳醫生雖然不是什麼專家,也非多麼專業,但確實解決了農民的好多健康問題,它不僅方便及時,同時也很便宜,是解決農民看病的很好途徑,深受廣大農民朋友的信任和好評,也為全中國農村醫療和農民健康做出了突出貢獻。
-
11 # 知足莫貪
赤腳醫生不需幹活,但農忙時在田間地頭巡疹,是全工,平常是隨叫隨到,風雨無阻,遇到危重病人,還得一同陪護到上級醫院,病人住下後才能回家。辛苦的很。
-
12 # 小可愛說真話
赤腳醫生這是個創舉,也是表明了社會主義制度保障體系結構完善,赤腳醫生每天都是拾貳分工,合療五分錢,有病看病,無病岀工,一星期鄉合療站檢查上報,服務態度,認真負責,年終群眾還要評議,赤腳醫生的服務態度,群眾的呼聲很高,很信任,赤腳醫生確實服務熱情周到,真是純潔無邪的時代,
-
13 # SPX689
赤腳醫生是毛澤東時代的特殊事物,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的標誌。因那時人們比較苦,生產力低下,快速培養的一批能把解救人們疾苦放在首位的有用之材,這批人在改革開放後,大部分進了正規醫院,是治病救人的一批積極分子,為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回覆列表
答:記“全勞力”工分。
我兼職“晚上時段赤腳醫生⚕️”——
白天,教書育人;
放學,下田幹活;
晚上,赤腳醫生;
深夜,拼命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