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名樓”中有三個是確切的: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而剩餘一樓說法比較有爭議,現有以下9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南京閱江樓;
第二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德興聚遠樓;
第三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洪江芙蓉樓;
第四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宣城謝脁樓;
第五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容縣真武閣;
第六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揚州大觀樓;
第七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九江潯陽樓;
第八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鎮江芙蓉樓。
第九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馬鞍山太白樓。
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之稱,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而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為武漢“江城”的美譽奠定了基礎。
滕王閣
素有“西江第一樓”之譽的滕王閣,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
岳陽樓
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緊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
閱江樓
南京閱江樓與武漢黃鶴樓、岳陽岳陽樓、南昌滕王閣合稱江南四大名樓。朱元璋稱帝后,下詔建造閱江樓,並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後入選《古文觀止》。閱江樓於2001年建成並對外開放,從此結束了600年來“有記無樓”的歷史。
芙蓉樓
王昌齡的一首《芙蓉樓送辛漸》而使芙蓉樓天下聞名,芙蓉樓因此而成為名勝古蹟。如今,芙蓉樓有兩處,分別在江蘇鎮江的和湖南洪江。江蘇鎮江芙蓉樓和湖南洪江(黔城)芙蓉樓,都是名聞天下的芙蓉樓。而根據詩中“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吳楚之地判斷,此芙蓉樓應該為鎮江的芙蓉樓,但是當時王昌齡被貶龍標古縣,李白有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證,而龍標古縣就是以前的洪江(黔城)。由此推斷 此樓應為黔城的芙蓉樓無疑。
謝脁樓
謝脁樓位於宣城市區中心陵陽山顛,是一座文化名樓。謝朓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李白曾多次登臨,並且寫過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其中有一句經典名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該樓被日機炸燬,1987年提出重建謝朓樓;1997年8月8日破土動工,翌年竣工;1998年5月,謝脁樓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聚遠樓
聚遠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是德興歷史文化瑰寶之一,它始建於宋熙寧二年(1069),由德興人餘仕隆集資興建,坐落在城北學官後的枕山之巔,當時德興縣令單錫與蘇東坡是同科進士,才華橫溢。餘仕隆尊單錫才華,請為樓定名,單錫登樓遠眺,全城盡收眼底,故取樓名為聚遠樓。
真武閣
位於美麗的廣西容縣容城東面,1982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經略臺建於唐幹元二年(公元759年)。明朝初年在經略臺上建真武閣,明萬曆年(公元1573年)將真武閣增建成三層樓閣,就是現在的真武閣。400多年來,真武閣經歷了5次地震、3次特大臺風等自然災害,仍然安然無恙,屹立至今!! 容縣真武閣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是四大名樓(閣)中唯一沒有進行重建而完整保留至今的一座!
潯陽樓
潯陽樓,位於九江市區九華門外的長江之濱。傳說因宋江醉題反詩於此,而名重千古。潯陽樓之名,最早見之於唐代江州刺史韋應物《登郡寄京師諸季及淮南子弟》一詩中的“始罷永陽守,復臥潯陽樓”的詩句。隨後,江州司馬白居易在《題潯陽樓》詩中又描寫了它周圍的景色。然而,真正使潯陽樓名噪天下,則得力於施耐庵《水滸傳》中的精彩描寫。
大觀樓
中國揚州大觀樓位於瓜洲古鎮,曾與滕王閣、黃鶴樓和岳陽樓並稱為長江四大名樓。大觀樓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後由於地質原因,加之兩次戰爭破壞,逐漸消失。2012年,揚州市擬參照南京儀鳳門,對大觀樓實行復建。建成後的大觀樓高88米,將超出其他三大名樓,成為長江第一景觀樓。
太白樓
太白樓原名謫仙樓,位於安徽馬鞍山市採石磯西南一公里處。舊志載,始建於唐元和年間,因記載過簡,不得其詳。目前能夠確認興建較早的時間為明正統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廣濟寺僧修惠於寺前建清風亭的同時,在寺前建謫仙樓,將太白像祭祀於樓上。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為“太白樓”,又將神霄宮旁的李白祠移建於此,形成樓閣和璧的格局。咸豐年間,毀於戰火。現存太白樓系光緒三年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捐資重建。新中國成立後,幾經周折修葺,面貌一新。1956年, 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南四大名樓”中有三個是確切的: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而剩餘一樓說法比較有爭議,現有以下9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南京閱江樓;
第二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德興聚遠樓;
第三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洪江芙蓉樓;
第四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宣城謝脁樓;
第五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容縣真武閣;
第六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揚州大觀樓;
第七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九江潯陽樓;
第八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鎮江芙蓉樓。
第九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馬鞍山太白樓。
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之稱,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而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為武漢“江城”的美譽奠定了基礎。
滕王閣
素有“西江第一樓”之譽的滕王閣,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
岳陽樓
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緊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
閱江樓
南京閱江樓與武漢黃鶴樓、岳陽岳陽樓、南昌滕王閣合稱江南四大名樓。朱元璋稱帝后,下詔建造閱江樓,並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後入選《古文觀止》。閱江樓於2001年建成並對外開放,從此結束了600年來“有記無樓”的歷史。
芙蓉樓
王昌齡的一首《芙蓉樓送辛漸》而使芙蓉樓天下聞名,芙蓉樓因此而成為名勝古蹟。如今,芙蓉樓有兩處,分別在江蘇鎮江的和湖南洪江。江蘇鎮江芙蓉樓和湖南洪江(黔城)芙蓉樓,都是名聞天下的芙蓉樓。而根據詩中“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吳楚之地判斷,此芙蓉樓應該為鎮江的芙蓉樓,但是當時王昌齡被貶龍標古縣,李白有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證,而龍標古縣就是以前的洪江(黔城)。由此推斷 此樓應為黔城的芙蓉樓無疑。
謝脁樓
謝脁樓位於宣城市區中心陵陽山顛,是一座文化名樓。謝朓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李白曾多次登臨,並且寫過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其中有一句經典名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該樓被日機炸燬,1987年提出重建謝朓樓;1997年8月8日破土動工,翌年竣工;1998年5月,謝脁樓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聚遠樓
聚遠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是德興歷史文化瑰寶之一,它始建於宋熙寧二年(1069),由德興人餘仕隆集資興建,坐落在城北學官後的枕山之巔,當時德興縣令單錫與蘇東坡是同科進士,才華橫溢。餘仕隆尊單錫才華,請為樓定名,單錫登樓遠眺,全城盡收眼底,故取樓名為聚遠樓。
真武閣
位於美麗的廣西容縣容城東面,1982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經略臺建於唐幹元二年(公元759年)。明朝初年在經略臺上建真武閣,明萬曆年(公元1573年)將真武閣增建成三層樓閣,就是現在的真武閣。400多年來,真武閣經歷了5次地震、3次特大臺風等自然災害,仍然安然無恙,屹立至今!! 容縣真武閣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是四大名樓(閣)中唯一沒有進行重建而完整保留至今的一座!
潯陽樓
潯陽樓,位於九江市區九華門外的長江之濱。傳說因宋江醉題反詩於此,而名重千古。潯陽樓之名,最早見之於唐代江州刺史韋應物《登郡寄京師諸季及淮南子弟》一詩中的“始罷永陽守,復臥潯陽樓”的詩句。隨後,江州司馬白居易在《題潯陽樓》詩中又描寫了它周圍的景色。然而,真正使潯陽樓名噪天下,則得力於施耐庵《水滸傳》中的精彩描寫。
大觀樓
中國揚州大觀樓位於瓜洲古鎮,曾與滕王閣、黃鶴樓和岳陽樓並稱為長江四大名樓。大觀樓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後由於地質原因,加之兩次戰爭破壞,逐漸消失。2012年,揚州市擬參照南京儀鳳門,對大觀樓實行復建。建成後的大觀樓高88米,將超出其他三大名樓,成為長江第一景觀樓。
太白樓
太白樓原名謫仙樓,位於安徽馬鞍山市採石磯西南一公里處。舊志載,始建於唐元和年間,因記載過簡,不得其詳。目前能夠確認興建較早的時間為明正統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廣濟寺僧修惠於寺前建清風亭的同時,在寺前建謫仙樓,將太白像祭祀於樓上。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為“太白樓”,又將神霄宮旁的李白祠移建於此,形成樓閣和璧的格局。咸豐年間,毀於戰火。現存太白樓系光緒三年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捐資重建。新中國成立後,幾經周折修葺,面貌一新。1956年, 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