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篇文章,寄託清明的哀思!我把前年寫的文章貼出來。
01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人的一生會死亡三次。
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是舉行葬禮的時候,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從人際關係網裡消逝了,你悄然離去。
第三次,則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了,整個宇宙都將不再和你有關。
小時候不懂事,參加祭祖活動,更多的是遊山玩水看熱鬧。為村裡的老人送終,蹦蹦跳跳地參加各種儀式,只是有些害怕,卻無以感知生命不復存在的酸楚。
去年,父親因病撒手人寰。至親的人與我永別,那種痛苦的抽離,那種刻骨的悲傷,如洶湧的海水,撲頭蓋臉地將我淹沒。
油盡燈枯,看似熊熊燃燒的生命之火,瞬間就熄滅了。無論怎麼期盼,怎麼呼喊,怎麼努力,他都無法再跟我們交流了。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永遠定格,只能追憶。
那個深夜,以及之後的許多日子裡,都有一種巨大的恐懼感籠罩著我,無言,無奈,無助,無力……彷彿在一片樹林裡,那棵可以倚靠廕庇的大樹轟然倒塌了,而我不得不成為最高的那棵樹。
他去到了比遠方更遠的地方,不知是否一切安好?
坐在父親的墳前,我常常這樣冥想。
02
銘記,緬懷,奮進,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生物學上,他們已經消散於風中,無影亦無形。但在我們的心理世界和精神家園裡,他們卻一直具象而真實地存在著。
哈薩克族同胞安慰喪親者時常說:“我們記得他(她),我們談論他(她),我們想念他(她),這不正是說明他(她)還活著呢嗎?”
何謂親人,就是已經深植根系,融入血脈,即使逝去,也未離去。你記得他們,他們便沒有離去。
清明時節,緬懷親人,寄託哀思,成了節日儀式和社會心理的重要部分。千百年來,清明祭祖,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
感謝這個延續了2500多年的傳統節日,能夠讓我們管窺中華文明中生死哲學的奧義,也能夠用充滿儀式感和神聖感的文化行為,讓我們在鑑往知來中撿拾幾分敬畏心。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座後山。
那裡草木茂盛、莊嚴肅穆,那裡安睡著祖先和親人,那裡寄託著思念與鄉愁。每年清明時節,不管千山萬水、路途迢迢,人們都要從四面八方趕來,走一走那條小路,看一看那些風景,想一想那個親人,憶一憶那段過往。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符號系統中最重要的儀式。緬懷親人,既回望來路,也敬畏去處。
砍枝鋤草,翻溝培土,那些隱沒在山林間的舊墳頓然一新。擺上祭品,鋪上麻紙,那些積蓄已久的思念噴湧而出。
清明時節雨,滿山掃墓人。
03
孔子論祭,說“祭如在”。
祭祀祖先,當如祖先真正在場一樣,滿懷敬重。
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孔子說:“如果我不親自參加祭祀,就好像沒祭一樣。”
祭祀需要虔誠。唯有這種內發於心、外化於身、表現於行的虔誠,才能紓解清明的意義。
緬懷故人,不僅是心誠意至的靜思懷想,更是滿懷感恩的和傳承延續。
清明祭祀,帶上我們的回憶,帶上我們的家人孩子,寄託哀思,慎終追遠,這種一種天與地、祖輩與後代、過去與未來的連線。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到哪裡去?這些充滿哲學意味的問題,在那方小小的墳墓前,顯得更具深意。
每逢祭祖之時,全家人都肅然默立,即使是好動愛玩的孩子也能不例外。這種莊重的儀式感,讓孩子慢慢知曉了血脈的延續,懂得了生命一代代傳承的使命。
青綠溥溥,莖蔓細瘦。
沿著春風吹拂的方向,沒有任何細碎的煩惱和深刻的感悟,只有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隔世的深切緬懷。
一代一代,家國情懷,在這清明的跪拜和緬懷中得以昇華。
04
四月清明,是上天的美意。繁花來臨時,清明就來臨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個清明顯得分外凝重。
不僅因為那些我們再也無法觸控的親人,還因為那些死於爆炸的無辜,因為那些獻身火海的英雄……
掃去一方塵埃,擦亮一張照片,獻上一束鮮花,說出一段真心話。許多往事,隨著繁花從記憶裡閃現,又因繁花而落幕。
“清明雨打溼了衣服,清明雨打溼了腳步。撐一把小傘,踏上了小路,默默地走向你的住處,野花綴滿那座土丘,多麼美麗又寂寞的小屋……”
祭掃的實質,是心境的傳達。一首《清明雨》,它打溼過我們的臉,也淋溼了我們的心。
讓我們在那悽美的旋律中燃起一炷心香,默默懷念那些已逝去的名字。
那些名字裡,有我們的親人,有我們的故友,還有許許多多我們雖然不曾謀面、卻鐫刻在心裡的人。
安靜的懷念遠逝的親人,帶著善良的愛去過好明天的日子。
讀懂波瀾,記住悲傷。
寫一篇文章,寄託清明的哀思!我把前年寫的文章貼出來。
01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人的一生會死亡三次。
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是舉行葬禮的時候,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從人際關係網裡消逝了,你悄然離去。
第三次,則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了,整個宇宙都將不再和你有關。
小時候不懂事,參加祭祖活動,更多的是遊山玩水看熱鬧。為村裡的老人送終,蹦蹦跳跳地參加各種儀式,只是有些害怕,卻無以感知生命不復存在的酸楚。
去年,父親因病撒手人寰。至親的人與我永別,那種痛苦的抽離,那種刻骨的悲傷,如洶湧的海水,撲頭蓋臉地將我淹沒。
油盡燈枯,看似熊熊燃燒的生命之火,瞬間就熄滅了。無論怎麼期盼,怎麼呼喊,怎麼努力,他都無法再跟我們交流了。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永遠定格,只能追憶。
那個深夜,以及之後的許多日子裡,都有一種巨大的恐懼感籠罩著我,無言,無奈,無助,無力……彷彿在一片樹林裡,那棵可以倚靠廕庇的大樹轟然倒塌了,而我不得不成為最高的那棵樹。
他去到了比遠方更遠的地方,不知是否一切安好?
坐在父親的墳前,我常常這樣冥想。
02
銘記,緬懷,奮進,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生物學上,他們已經消散於風中,無影亦無形。但在我們的心理世界和精神家園裡,他們卻一直具象而真實地存在著。
哈薩克族同胞安慰喪親者時常說:“我們記得他(她),我們談論他(她),我們想念他(她),這不正是說明他(她)還活著呢嗎?”
何謂親人,就是已經深植根系,融入血脈,即使逝去,也未離去。你記得他們,他們便沒有離去。
清明時節,緬懷親人,寄託哀思,成了節日儀式和社會心理的重要部分。千百年來,清明祭祖,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
感謝這個延續了2500多年的傳統節日,能夠讓我們管窺中華文明中生死哲學的奧義,也能夠用充滿儀式感和神聖感的文化行為,讓我們在鑑往知來中撿拾幾分敬畏心。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座後山。
那裡草木茂盛、莊嚴肅穆,那裡安睡著祖先和親人,那裡寄託著思念與鄉愁。每年清明時節,不管千山萬水、路途迢迢,人們都要從四面八方趕來,走一走那條小路,看一看那些風景,想一想那個親人,憶一憶那段過往。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符號系統中最重要的儀式。緬懷親人,既回望來路,也敬畏去處。
砍枝鋤草,翻溝培土,那些隱沒在山林間的舊墳頓然一新。擺上祭品,鋪上麻紙,那些積蓄已久的思念噴湧而出。
清明時節雨,滿山掃墓人。
03
孔子論祭,說“祭如在”。
祭祀祖先,當如祖先真正在場一樣,滿懷敬重。
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孔子說:“如果我不親自參加祭祀,就好像沒祭一樣。”
祭祀需要虔誠。唯有這種內發於心、外化於身、表現於行的虔誠,才能紓解清明的意義。
緬懷故人,不僅是心誠意至的靜思懷想,更是滿懷感恩的和傳承延續。
清明祭祀,帶上我們的回憶,帶上我們的家人孩子,寄託哀思,慎終追遠,這種一種天與地、祖輩與後代、過去與未來的連線。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到哪裡去?這些充滿哲學意味的問題,在那方小小的墳墓前,顯得更具深意。
每逢祭祖之時,全家人都肅然默立,即使是好動愛玩的孩子也能不例外。這種莊重的儀式感,讓孩子慢慢知曉了血脈的延續,懂得了生命一代代傳承的使命。
青綠溥溥,莖蔓細瘦。
沿著春風吹拂的方向,沒有任何細碎的煩惱和深刻的感悟,只有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隔世的深切緬懷。
一代一代,家國情懷,在這清明的跪拜和緬懷中得以昇華。
04
四月清明,是上天的美意。繁花來臨時,清明就來臨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個清明顯得分外凝重。
不僅因為那些我們再也無法觸控的親人,還因為那些死於爆炸的無辜,因為那些獻身火海的英雄……
掃去一方塵埃,擦亮一張照片,獻上一束鮮花,說出一段真心話。許多往事,隨著繁花從記憶裡閃現,又因繁花而落幕。
“清明雨打溼了衣服,清明雨打溼了腳步。撐一把小傘,踏上了小路,默默地走向你的住處,野花綴滿那座土丘,多麼美麗又寂寞的小屋……”
祭掃的實質,是心境的傳達。一首《清明雨》,它打溼過我們的臉,也淋溼了我們的心。
讓我們在那悽美的旋律中燃起一炷心香,默默懷念那些已逝去的名字。
那些名字裡,有我們的親人,有我們的故友,還有許許多多我們雖然不曾謀面、卻鐫刻在心裡的人。
安靜的懷念遠逝的親人,帶著善良的愛去過好明天的日子。
讀懂波瀾,記住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