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透現象的本質

    沒有太子?那廢太子胤礽咋來的?只是後來康熙看透了立長立賢的優劣。正是這種立賢不立長的繼承人制度導致清朝的中央集權達到了古代王朝的鼎峰。為什麼清朝的皇帝再差的也沒出現過明朝宋朝那種奇葩皇帝?就是立賢不立長。最起碼傳位的繼承人是個受過教育,知道百姓捱餓會造反的正常人。

  • 2 # 春風上巳天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其實是經過至少二次變革,最終選擇了秘密建儲制度。

    清朝是個少數民族外來政權。在早期的是沿用滿族(金)的汗位推選制。如皇太極、順治、康熙都是從諸多皇子中推選出來。誰能勝出取決於背後的支援力量。八旗首領在皇位繼承中發揮重要作用。

    清朝入關後,接受了漢族的先進文化,引進了漢人的政治制度。在皇位繼承上也採取了立太子的方法。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康熙皇帝就將孝誠皇后所生的年方2歲的皇二子胤礽立為太子。然而,康熙在位時間太長,到了1708年,胤礽已經34歲,其他皇子也已經成人,皇子之間對皇位的爭奪就十分激烈。導致贏礽兩立兩廢。皇子之間的皇位爭奪引起了激烈的兄弟相殘。因此,在贏礽第二次被廢以後,清朝就再也沒有設立太子,而是採取秘密建儲制度。即皇帝將繼承人的名字寫成聖旨,用盒子盛著,放在正大光明篇後,待老皇帝去世後,取出盒子,公佈皇位繼承人。

    其實,到清朝後期,子嗣少。咸豐皇帝只有同治一個兒子,而同治、光緒、宣統都沒有兒子。秘密建儲也名存實亡了。

  • 3 # 一抹天青

    準確的說清朝立太子,只是沒有遵照漢族傳統的立嫡立長,這個也很容易解釋,因為滿族作為遊牧民族,和漢族政權統治階級所處環境大不相同。漢族政權一般都比較長期穩定,這種情況下,事關國本的皇位繼承問題主要體現在對皇位本身的爭奪,立嫡立長可以確定一般秩序,避免有人覬覦。而遊牧民族大都處境惡劣,需要有能力的人才可以領導部眾,所以更重視有才能的人。當然,遊牧民族也沒有什麼太多長幼尊卑的道德約束。

  • 4 # 天山長

    中原王朝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不以才能選出後繼之君,因此出現很多無才無能之人當上一國之主,使國家發展停滯不前,倒退甚至覆滅。而清朝是偏居東北的滿人建立的全國性政權,起初不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強者為尊,能者居之是他們的信條

  • 5 # 隨便123840952

    清代號稱對嫡長制不感冒,但是縱觀清朝入關後的立嗣制度,仍舊尊崇嫡長。順治長子早夭,次子福全身有殘疾,康熙是老三。康熙自己立嫡子胤礽為太子,這也是有清唯一一次立太子。可惜太子不爭氣,最後被廢。乾隆是雍正四子,雍正長子,次子早夭,三子被雍正處死。實際上乾隆就是長子。乾隆兩次秘密立嫡子為儲君,可惜兩個嫡子都早夭了。道光是嘉慶的次子,是皇后喜塔拉氏所生。長子未及序齒早夭,道光實際兼有嫡子,長子雙重身份。咸豐是道光第四子,但是之前三子都早夭。實際咸豐最長。同治雖不是咸豐嫡子,但是唯一的兒子。所以清朝雖然都說不以嫡長為制度,但實際上立儲君都是在嫡長的範圍裡。道光皇帝更是清代唯一的以嫡長子身份登基的皇帝。

  • 6 # 文字揹包客

    總得來說,清朝的皇權繼承製度有兩種方式。遊牧政權時期,以推選為主。入關後建都政權,以皇權掌握握者以傳位和遺詔選定為主。比如順治選康熙,康熙定雍正……慈禧選光緒和宣統二帝等。均是這種皇權掌管者來任命。形成這種長達兩百年的皇權繼承製度,與清朝政權的家族宗長絕對化有關,明宋唐幾個朝代的皇權其實受制於大臣和貴族勢力,受儒家的君臣之道影響,皇權皇帝並非為所欲為(有點類似國會制衡總統)。而清朝幾乎是滿族貴族掌管天下,朝廷大員更像是打工的職業經理人,不屬於政體的組成部分。所以沒有其他群體制衡皇帝,就成了絕對的家長一言堂,無論是立嫡還是傳位均為一人意志,而非一個國家政體權力交接制度。

  • 7 # 李紅周看世界

    歷朝歷代皇位的爭奪都是非常激烈,而且牽扯到的不僅是皇子,還有外戚、門閥等朝野上下,歷朝也是歷了立了廢廢了立。按照中國的傳統是立嫡長子,但到清朝康熙皇帝最初也是嫡長子為太子的,後被廢再無立太子。應該是由於多方勢力不住攛掇,導致康熙洞察到了立太子後,造成各個勢力必然蠢蠢欲動,於是就開始了秘密立儲,立賢不立長的傳統;另一方面是皇帝結婚較早,嫡長子比他爹小不了幾歲,結果他爹比他兒命長,總不能學朱元璋傳孫子,結果兒子們不願意又把侄子給做掉了,所以前車之鑑讓清朝不再立太子、立嫡長子了!

  • 8 # 明離子

    清朝作為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對於皇位的接替經歷了漢化過程,由最開始的汗位推選制,到全盤接受了嫡長子繼承製,再到後來秘密建儲制度。

    第一次汗位推選制,讓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完成了從部落酋長,向封建帝王的轉換,加強了集權統治。

    第二次的嫡長子繼承製,只有康熙使用,但是這次嫡長子繼承製卻出奇的亂,出現了對太子的兩立兩廢,還導致了後來九子奪嫡的兄弟相殘的禍事。

    所以,九子奪嫡的勝利者:雍正皇帝,雖然勝出,卻心有餘悸,再也不想讓這樣的悲劇出現自己後世兒孫身上。

    於是從雍正開始,皇帝即位不再設立太子,而是將立皇帝的詔書放在正大光明的匾額之中,直到皇帝駕崩或者主動退位(乾隆)後,取出詔書,才知道皇位由誰繼承。

    這種秘密立儲的制度一直使用到清朝滅亡,期間的皇位交接基本平穩,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清朝的統治。

  • 9 # 諶人

    這應該與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挑選領頭人的思路差異性所致。

    漢人皇帝居大殿安穩坐龍椅,任何事都有文臣拿主意,武官打頭陣。皇帝只是一尊神像,誰當都無所謂。為了簡單明瞭,規定為嫡長子繼承製。

    少數民族大汗蹲帳篷騎馬背,隨季節、水草豐盈遊牧,經常與突如其來的敵人廝殺。任何事都要領頭人身體力行。挑選大汗繼承人必須看能力和本事,與長幼無關。

    滿人是漁獵民族,帶有草原民族習性,入主中原坐大殿後,挑選儲君仍按草原王族習慣,沒有實行漢人的嫡長子繼承製。

    順治(福臨)當皇帝是撿漏,當皇太極的幾個兄弟爭繼承大位陷入僵持時,由皇族集體協商,為平衡矛盾確定(為此,多爾袞一直耿耿於懷)。

    康熙當皇帝,是順治死於天花病(出水痘子)。而兒子之中,康熙已出了水痘子。為避免重蹈順治覆轍,由此選定。

    康熙在赫舍裡皇后嚥氣前的目光緊盯下,立了她生的嬰兒胤仁為皇太子。以後由後悔了,秘密立儲第四子胤禛。

    清朝皇帝秘密立儲也是汲取了明朝的教訓。

    嫡長子朱標早死,朱元璋欲立其它兒子做太子,被儒生堅決反對。被迫按“規矩”立了嫡長孫朱允文。他當然知道兒子們不服氣,死前下詔書,要兒子們留在封地,不允許前來京城奔喪弔唁他(鬧事)。但最終,朱永文仍沒有逃過血光之災。

    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在“靖難”戰爭中,衝鋒陷陣,出生入死,最具朱棣之風,還救過朱棣的命。可太子是大腹便便、瘸腿的大兒子朱高熾,不能騎馬,走路要人扶。一點兒不對“武夫”父親的脾氣。可是,朱棣不能壞(立嫡長子)規矩。只好苦了朱高煦(後來因不服,他被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扣在缸裡,活活烤死)。而朱高熾當了皇帝沉迷酒色,幾十天就一命嗚呼。朱棣若有知,一定會後悔。

    清朝皇帝採用秘密立儲後,確保了在世皇帝絕對權威,也避免了兒子們想殘和朝廷黨爭,比立儲嫡長子制有優越性。

  • 10 # lucifer4065

    蒙古,滿清等少數民族更在意嫡庶之分。滿清看起來不立嫡長的原因有兩條,1嫡子不多,好多皇帝根本沒有嫡子。2僅有的被明確立為繼承人的嫡子被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生肖糾纏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