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鏡頭讀名著
-
2 # 徽風皖韻
通識教育並不是現代社會的產物。追根溯源,古希臘的“自由教育”,又稱為博雅教育,是通識教育的最初形態。自由教育是對少數自由人(奴隸主貴族)的精英教育,受教育者擁有充分的閒暇去探索純粹的理論知識,代表了一種非功利、致力於人的精神和心靈自由發展的永恆的教育哲學和理想。
-
3 # 公議屬祝光榮
“通識教育”意指真正的中文語文教育是建立在“通識的基礎上的綜闔性多源混成的以探索未知方式的自我教育為核心的多方促使生成自我教育的求真知務實際中獲得認知客觀世界的真實存在狀態”的教育!已經失傳已久唉。
那是一種利用人是天生就自己攜帶著獨立自主地執行屬於自己生命而具有不少於六識感知功能器官與外界資訊進行獲取來資訊進行心理混成運動具有人的特性的作為成為資訊熵的熵運動生成靈性的從有根有據的思想成為有目的的“思考”再到動態變化著的“思維”的對事物本質上共同是相同相融闔的認知能力的簡化的表達成“通識”的!屬於人人都能獲得通識功能的東西 由於其簡樸而無華麗的外表被社會淡忘了而已!因為人們已經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學和該學什麼和如何學而誤入歧途之故對通識的求學之路的距離越來越遠到了不認識的狀態所致!
古人講要從嬰幼兒構築根基就是要建立起來主動求學的根本性基礎是以實踐促進生成主動求學建立起來自己主動玩耍來建立主動求學的實踐出真知根基!人類為何有“背書容易,做事難!”的困境呢?是不是因為自己的行為能力不足造成的呢?而行為能力又是由什麼造成的?對實際存在的問題的結構共同體中的相互作用與反作用關係認知不足而無法分辨出該從那些方面使用各不相同的方式與方法及適用技術的混闔作為功能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和如何動態變化著使用來助推成形同“小孩過家家似的”有共同目標的各不相同的目的來生成闔力作為來解決實際問題!問題出在何處呢?人具有一種特性“如果是自己想學的,即便是非常繁雜的也能學會如何作為成功!如果不願意學,不管別人如果教都不會化得成自己的!”兩者的差別很大!……讀書與求學都是求在書中記載的共同體玄變運動著的動態存在為依據的怎麼設計出作為方式與方法及適用技術去進行一個連結一個個作為共同體去助推事物遵循自己特性的“天人闔一”與“天事情闔一”的作為下去……直到成功!只有中文語文才具備求通識的助推功能!……組闔共同體混成運動具有作為功能的承載與共軛關係生成多源交叉組闔成共同體作為事情……。形同小孩過家家似的作為……簡樸的奧妙!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太大,試著問答一下。
1935年6月,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羅伯特·梅納德·哈欽斯在畢業班典禮上發表演講時說:“我不擔心你們將來的經濟狀況,我擔心你們將來的道德狀況。時間將使你們墮落。你們的朋友、你們的妻子和丈夫、你們的商業也會使你們墮落。”最後他告誡這些即將畢業的學生要堅持操守:“相信我,你們以後再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接近真理了。”聽過很多名校的畢業演講,但是哈欽斯的這段話至今讓我動容,沒有一個學校的畢業演講顯得如此真誠而絕望,當大多數學校都在慶賀從大學到社會的成功過渡,慶賀畢業生有著美好的前程,成功的事業,步步高昇的時候,一位大學的校長告訴你要堅守道德與真理,告誡你時間與成功會讓人墮落,這大概就是芝加哥大學獨特的理念。
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會知道,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哈欽斯領導的芝加哥大學力排眾議推行通識教育理念,以讀西方傳統經典為主,避免使用當代的教科書和資料,還吸納了很多從歐洲流亡到美國的學者,讓他們以講授西方經典為生。著名的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多年,後來還寫了一本書《哈欽斯的大學》,他在回憶中描述芝大當年的盛況恍如神話一般。在1945年到1950年期間,幾十位教授與成千上百的學生對一些抽象事物產生了高深的思想,他們在鑽研時充滿了激情與專注,因而與緊靠校園周邊的地區所發生的一切都完全隔離。總而言之,那是一個“衰落中繁榮的年代”。
通識教育的改革雖然並未完全成功,但卻造就了一大批大師學者,而且這種教育理念也完整地延續下來,雖然並未佔據美國大學的全部,但是這種透過閱讀經典來學習的方式成為了一種共識。
在海外任教多年的徐賁著有《閱讀經典: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本書中所謂的“人文教育”雖然與通識教育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卻是一脈相承,徐賁開篇名義就說明了,在他任教的大學,人文教育課程本身就是通識教育的一部分,是所有學生都必須在前兩年修完的,雖然淺顯,但是很有必要,因為人文教育不是以培養學問家和思想家為目的,只是讓學生具備一個基本的獨立思考的學問系統,就如同想要盛水的話,我們先要打造好一個水桶一樣的道理:“人文教育是為了幫助她們增進思考、判斷、與他人對話、協作的能力。”在徐賁看來,通識教育的是一種精英式的教育,課程有專門的知識領域,所以會有專業老師傳授,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一種平民式的教育模式,所以核心就是沒有專業的課程,它強調的是以思考和判斷能力為主的智識教育,不以提高專業知識為目的,另外人文教育的知識來自於“對話”,而不是“傳授”:因為對話與交流是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的根基所在。
但是無論它們之間有多大的異同,基本的共識都在於透過閱讀經典來學習智慧:“人文教育‘大學討論班’的主要內容是經典閱讀,從古希臘、羅馬、早期基督教、中世紀、文藝復興、17世紀理性主義、18世紀啟蒙思想,到19、20世紀的現代經典,一路下來,學生們從閱讀材料中汲取歷史上前人具有普遍意義的智慧,而不是某種專門知識。”為何要選擇經典,這裡面同樣有著很大的玄機,就如同我們如今踏遍了網際網路,各種訊息鋪天蓋地,但是何種訊息是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如何篩選就變得很是重要。
當然,閱讀經典並不能讓你成為一個合格的畢業生。徐賁在書中也提到,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是在大學的前兩年完成的,所以它只是大學教育的一個基礎部分。而這個基礎的要義就在於,它並不打算把你培養成一個百科全書似的人物,不是為了讓你無所不知,旁徵博引,可以成段地背誦柏拉圖和莎士比亞,這樣的閱讀只是讓你具備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即必須由學生自己來歸納、總結的思考,是一種需要結合自己獨特的人生經驗,在儘可能廣泛的知識範圍之內,反思自己的人生,反省自己需要追求的意義,總結個人認為重要的問題意識,從而達致一種理想的圓滿狀態。這是一種人生的體驗,用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的話總結,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度過的。只有經過這樣的反省,並且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你以後的人生才會有所堅守,才不至於在時間的洪流沖洗中墮落沉淪,一無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