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056287153389965

    從理念上看,儒家的治國思想都是一種民本思想。從演變的特點上看,儒家的治國思想不斷適應統治者和時代的需要,他們一直根據封建社會不同時期的統治需要以及國情調整自己治國理念。春秋戰國年代,是百家爭鳴的年代,誕生了無數優秀的治國思想。我認為其中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最為突出,並且影響深遠。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係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誇****律的作用,強呼叫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準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這樣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這也許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一,滅六國統一中國,法家的作用應該肯定,儘管它有一些不足。儒家哲學注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其他人要博愛,“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如果單純的以法治國,忽視道德的約束作用,缺乏道德意識的人,會在貪婪的誘惑下有違法作亂的意識,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而又不受懲罰,就會想方設法的鑽法律空子。這樣,社會就陷入一種不斷鑽法律空子和不斷完善法律條文的迴圈中,在出現“完美法律”之前,社會將不會安定。“以德治國”是治國的最高境界。當國民的整體道德素質達到比較高的程度,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良好的道德素質可以使國民喪失違法作亂的意識,從根本上斬斷犯罪的源頭。即使沒有了法律的約束,擁有良好道德素質的人也不會做出擾亂社會的事情。“以德治國”可以實現社會的絕對安定與和諧。但純粹的“以德治國”在現實社會中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西漢後期,法家思想被“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所吸收,並開始以儒法並用“儒表法裡”的理論治理國家,獨立的法家學派逐漸被排斥掉。流傳到現在的儒家思想,實際上已經充分融入了法家思想的一些精髓,在強調道德約束的同時,以法律對人的行為進行更加嚴格的約束。這就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以法律和道德雙重標準的約束體系。中國的歷代統治者,透過對“儒表法裡”的理解和運用,在國家建立的初始階段,因為經過建國前的戰亂,社會秩序混亂,百廢待興,透過頒佈嚴格的法律規定,可以在最短時間規範社會秩序,當社會秩序穩定以後,透過對國民道德意識的培養,進一步提高社會秩序。法律從表面上約束人的行為,道德從精神上約束人的行為,兩者的結合,創造出了儒家的治國理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懿傳如懿的經典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