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72962907091982
-
2 # 鋒芒半露
從典籍記載來看,懸壺源自《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裡的故事:“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指街頭)。”這裡的“壺”,即“壺盧”,《詩經·七月》中也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這裡的“壺”便是葫蘆。
傳說東漢時,一個叫費長房的人想學醫,有一天在街上見到一個掛著葫蘆的賣藥老翁,據稱老翁醫術高明,凡施藥,必藥到病除,遂悄悄跟隨老翁。後見到老翁化作一道煙鑽進葫蘆裡,知其非凡人,乃誠心拜老翁為師,並學成得其真傳。費長房為紀念老翁,行醫時總是把一個葫蘆掛在身上,後世醫家紛紛模仿,葫蘆逐漸成為名醫招牌。
-
3 # 使用者9134579437239
治病救人是現在對醫生的說法,以前的醫者,尤其是信奉道教的行醫人,都是將靈丹妙藥裝在葫蘆裡的。過去葫蘆也用來裝水,也通稱為壺。凡是行醫治病的人家,就將葫蘆掛在門口,以表示此處行醫,治病救人的意思。所以,後世也用治病救人來替代懸壺濟世。
元代詩人錢昱有詩傳世:“賣藥不二價,懸壺無姓名。
”“懸壺濟世”便成為治病救人的代名詞,也是古代醫家追求的人生境界。這裡的壺,即壺盧,是葫蘆的別稱,又名蒲蘆、瓠瓜、匏瓜等。葫蘆是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夏秋開花,秋冬結果,果實因品種不同而形狀多樣。一種稱為京葫蘆,李時珍稱為蒲蘆,中有細頸,個體較小,長10cm左右,也有長約30cm的,下端粗3~7cm;另一種稱為匏瓜,呈梨形,底端膨大,直徑7~30cm。中國各地均有產,以江浙一帶居多。葫蘆的用途十分廣泛,早期人類生活離不開它。其幼嫩的果實和葉子是先民的食物和菜蔬。“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說的就是甜嫩的瓠瓜可作食用。葫蘆果實外殼色白,外層有蠟質,質堅硬而輕。“一個葫蘆兩個瓢”,在陶器尚未發明的時代,先民用葫蘆瓢當作碗壺、勺、杯使用。至今在中國一些地區,葫蘆依然是輕便而實用的生活工具。古人將葫蘆作為盛放藥物及酒的容器,既密封不走味,又得葫蘆清香之氣,融天地精華於一壺。“唯是壺中物,憂來且自斟”,壺中美酒啟之醇香徹腑,茗之更可解憂。把藥與酒浸漬於壺中,密封時日,啟封飲用,是古人治病的重要方法。於是壺與醫藥也就結下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