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嶄露頭角

    1912年冬,在“正樂育化會”的義演上,菊壇名宿譚鑫培主動提議由年輕的新秀梅蘭芳來配戲。兩人合演了《桑園寄子》,事先沒有對詞,舞臺上卻是配合十分默契,梅蘭芳作為新人展現出絕佳的功底以及臨場發揮應變的能力,之後兩人又合演了名段《汾河灣》,同樣是靠著臨場即興發揮將戲中兩人的夫妻角色演得惟妙惟肖。從此梅蘭芳也是名氣越來越大。當時粉絲們還給他起稱號“梅毒”,雖然這個名字現在看來有些可笑,但是可見當時這些粉絲對他的戲是有多痴迷。

    順應時代

    譚鑫培去世後,生行名角不繼,旦角走紅。民國年間,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喜歡戲劇,尤其是一些外行客,更是“顏控”多多,所以長相娟秀靚麗的旦角演員越來越吃香。而梅蘭芳也不僅僅是靠“顏”來獲得歡迎的。他演的旦角,是在青衣的基礎上貫通融合了花旦、刀馬旦、貼旦、閨門旦等旦行的技法,旦角從此也不再是配角,而他的青衣比起傳統的輕易來講,更是多了唱唸做打等等技法,不僅僅是隻以唱為主,增加的是戲劇的可觀性,又沒有丟掉其可聽性。

    吸收新思

    梅蘭芳處所處的時代正式風起雲湧變動多的時代,各種思潮各種藝術形式都一窩蜂的湧入,而他也的確在戲劇思想上比起他的前輩們更加的開放,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願意做一些新的改變,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經典“改編”。在新文化運動的氛圍下,梅蘭芳也看到了傳統戲劇中的一些缺點,因此接受留洋文人齊如山的指導,將原來戲中的豔詞都做了一番改良,洗掉了原本此種的俗氣而增添了更多的藝術感以及東方意境,使男旦的地位也有所提升。他除了改良舊的戲摺子,還排演時裝新戲《孽海緣》、《一縷麻》等,新舊結合。

    “四大”之首

    1927年6月20日,《順天時報》發動讀者“徵集五大名伶新劇奪魁投票”,規定從五位名伶: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徐碧雲所演新劇目中選出一出最好的。梅蘭芳儘管票數上不是最高的,但是因為他的名聲最響,比其他人出道更早,所以當之無愧是首位。

  • 2 # 明揚51

    其實我不知道ICON啥意思,按梅大師的地位推理大概是“最著名”、“第一人”的意思吧。

    題目 搞不太準,就少說幾句吧。簡而言之,1.梅大師的藝術成就體現在對京劇表演的各個方面都有創新發展,不僅唱唸做打,達到了新境界,服裝、道具上也做了大膽嘗試。2.背後有強有力的推手,新劇創編、出國巡演等,沒有強大的經濟、活動能力是無法實現的。鼎盛時期即使名聲大如楊小樓也只能屈居配角,例如《霸王別姬》改編後,大幅度削減霸王戲份,虞姬自刎全劇終。連楊小樓都不得不感嘆:“這哪是《霸王別姬》啊,純粹是《姬別霸王》”3.四大名旦無論是早期的“梅尚程荀”還是後來的“梅程荀尚”,梅大師穩坐首位,其實梅大師論唱不如程硯秋,論做不如荀慧生,論武不如尚小云,但綜合整體實力還是梅更全面。

    所以成為我搞不清的那啥ICON也屬實至名歸。

    搞不明白但我敢瞎說,我是民工我怕誰。不說了,我得幹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者如何提升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