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萬物皆可五行

    《指月錄》:佛教禪宗著名典籍青原惟信

    禪師曾對門人說:“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來參禪悟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 2 # 風吹動我的發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原話出自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卷17《惟信》: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這段話是摘自唐代禪宗青原行思大師的語錄。青原行思大師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門下首座,人稱“禪宗七祖”。

    既是佛教中語,自然與修行有關

    看山是山,是俗人境界。我們相信“眼見為實”,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斷力。山不是山,是什麼?這種對自我認知充滿絕對信任的態度,正是佛教眼中的“愚人”。

    看山不是山,是修行者的境界。《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永珍,皆是虛妄。覺悟的人明白,我們看到的山水,是剎那生滅的連續相而已。所以“看山不是山”,而是幻象。

  • 3 # 最接近神的南哥

    出自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還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則不斷運轉,並對這些規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最終在現實裡處處碰壁,從而對現實與世界產生了懷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面具後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裡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們在現實裡迷失了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有的人就此沉淪在迷失的世界裡,我們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反璞歸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的是什麼,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

  • 4 # 使用者5903132841424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出自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唐代禪宗大師青原惟信語,原文如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即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這幾句話是指人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越多,對待事物看法會經歷這三重不同境界。

    第一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句話說的是,人們對看到事物的初步感受,因為這時候人沒有太多複雜的觀念在裡面,可謂初識世界,純潔無瑕。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沒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之說,山水蟲魚,萬事萬物都是它自己本身。

    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句話是說,我們看到世間萬物之後,開始對他們進行思考,我們不再停留於簡單的第一印象,我們開始探尋事情背後更深層的東西。於是我們說“白馬非馬”,“陋室不陋”、“花非花,霧非霧”,山水蟲魚,萬事萬物都不是它自己本身。

    第三境界: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是放下一切,萬法隨緣。這裡所說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已經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經過初識,迷惑之後的大悟,是我們留下好的文化認知,把不好的觀念摒除之後的山水,是更有韻味的山水。

  • 5 # 使用者2422944463332332

    最開始,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山是山,水是水。

    後來能看到深層了,發現山與水的內涵或寓意再後來,萬法歸真,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境界不同,認知就會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幾大帝國時間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