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116403942237
-
2 # 使用者3038686953347459
燒塔是中秋傳統節日潮汕地區開展的一項民俗活動,相傳它是漢人反抗元朝殘暴統治的起義訊號。元朝統治中國以後,採取種族歧視的政策,蒙古貴族沒收了漢人的馬匹和兵器。剝奪人民遊神賽會的權利,甚至不容許百姓夜行和夜間點火。為了監控老百姓活動,元統治者把五戶人家編成一甲,由元政府派一名蒙古貴族當甲長,甲長由五家輪流供養,甲長到每家受供養前後,都要秤體重,如果體重減輕,負責供養的那一戶就要受懲處。元朝貴族在各鄉村作威作福,勒索百姓財物,姦淫良家婦女。他們做賊心虛,怕受百姓報復,規定每甲五戶只能共用一把菜刀,其餘的沒收。元朝末年,黃河連年水災,物價飛漲,人民流離失所,飢寒交迫。因此,韓山童、劉福通等白蓮教領導人便利用宗教作掩護,發動起義開展推翻元朝統治的鬥爭。元未了頃帝至正十一年(1352年)夏天,劉福通領導的白蓮教——紅巾軍在皖北預南一帶舉起反元旗幟,得到全國各地的響應。潮汕人民為與周邊統一步調,按事前密約,於八月十五這一天,在空曠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燒猛火,作為行動訊號,一齊動手,宰殺那高居人民頭上的蒙古貴族“韃子”。從此,燒塔便成為中秋習俗相沿下來。燒塔這一民俗活動,府縣誌多有記載。清順頃治《潮州府志》載:“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兒童燒塔為樂。”光緒《潮陽縣誌》載:“中秋煨芋,制團圓餅,號‘月餅’,晚間玩月以為樂。兒童則聚瓦片結小塔燃之。”潮汕燒塔多為青少年玩樂活動,中秋前幾天,青少年們就忙碌起來,四處撿拾殘破瓦片,積聚枯樹枝、廢木片木塊,於中秋下午就開始砌瓦塔。塔的大小高低,依據積聚瓦片的多寡及參與者的年齡層次而定,10歲左右的孩子砌的是小瓦塔,一般只有兩三尺高。青年砌的規模較大,因為他們年齡大些,會從四方八面搬來瓦片,故砌的瓦塔往往有五六尺到一丈多高。瓦塔累砌也有講究,大瓦塔的塔基要鋪上紅磚條或灰磚塊,然後按“品”字形的格局構建。為了使塔身通風透氣和造型美觀,大的瓦塔常是兩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才目對的兩個門,一個用於投放燃料,另一個掏出木灰。塔的上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火炯之用。砌建瓦塔地方,大都在曠埕與廣場,在同一場地中,有時砌上幾個瓦塔。月亮升至半空以後瓦塔開始燃燒起來,至燃燒猛烈時,瓦片被燒得通紅透亮,塔口的火焰直衝雲天,就在這個時候,人們把粗粒的海鹽,一大把一大把地撒向塔裡,瓦塔發出像鞭炮一樣的噼啪響聲,再撒上硫磺,燃放出藍色光焰,十分壯觀,招引廣大群眾圍觀欣賞。有的地方,還把燒塔作為競賽專案,塔建得高、燒得美和旺的,經群眾評議後給予獎勵。解放後,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吸引了廣大青少年,中秋燒塔在鄉鎮已基本消失。然而,汕頭旅遊景點中信度假村酒店卻弘揚和發展了潮汕這一民俗活動。中信度假村獨處海濱,擁有廣闊的海灘,是舉辦燒塔活動獨一無二的好去處。該度假村已連續三年舉辦潮俗燒塔賀中秋活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欣賞,受到遊客熱烈稱譽。中信度假村把原來低檔次的瓦塔發展為紅磚塔,在中秋節前一週就請數名專業泥灰工,在海濱的沙灘上用紅磚條搭建高八米的磚塔,工人按“品”字規格和塔的模型,如同建築房屋一樣,用水泥拌細沙把磚條粘緊,以保證塔身穩固。遠遠望去如同碉堡或樓的磚塔需用紅磚2800 多條。中秋夜晚,度假的與專程 前來觀賞燒塔的群眾簇擁海灘,堆滿塔內的樹塊與木頭經點燃之後,火苗迅速竄起,在海風的助燃下,火焰從塔口衝出數丈高,燒至高潮,塔身通紅,潑上鹽巴之後燃起一道道火星,如一束煙花噴起,與明月大海交相輝映,極為壯觀。觀賞的人群,歡呼雀躍,也有抑制不住激情的,在火塔之旁,大海之濱,圍成大圓圈,手拉手跳起舞來。中信度假村酒店的燒塔活動,豐富了景區的文化內涵,也為外地遊客瞭解潮汕民俗文化開闢了—真視窗。
-
3 # 使用者6551159752843
中秋節晚上人們燒塔是趕走壞人的意思。
-
4 # 輕鬆亞歷克西斯3K1
中秋節晚上可以吃月餅。
-
5 # 惜夢時光源劉
據傳燒塔起源於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也有說燒塔之俗,源自元末劉伯溫於月餅裡藏字條,約以八月十五舉火為號,實行武裝起義,至今民間流傳的“三家養一元,一夜殺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來。
舉火為號傳衍至今已成為燒塔民俗,並且多表達“中秋節是豐收的節日,透過燒塔表達收穫的喜悅,祝福生活像聖塔火焰一樣紅紅火火”的含義。
-
6 # 赤橙黃綠青藍紫是什麼
中秋燒塔相對於一般中秋活動而言有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它是稻穀節節飽滿,家裡紅紅火火,親朋平平安安的象徵,寄託了南方許多人幾千年來的審美情趣。燒塔活動的參與者會用小調、山歌等各地自己的方式慶賀豐收,歲歲平安。歌唱好年景,歌唱幸福美滿的生活,活動一般會進行到深夜方才結束。
回覆列表
燒塔是中秋傳統節日潮汕地區開展的一項民俗活動,相傳它是漢人反抗元朝殘暴統治的起義訊號。元朝統治中國以後,採取種族歧視的政策,蒙古貴族沒收了漢人的馬匹和兵器。剝奪人民遊神賽會的權利,甚至不容許百姓夜行和夜間點火。為了監控老百姓活動,元統治者把五戶人家編成一甲,由元政府派一名蒙古貴族當甲長,甲長由五家輪流供養,甲長到每家受供養前後,都要秤體重,如果體重減輕,負責供養的那一戶就要受懲處。元朝貴族在各鄉村作威作福,勒索百姓財物,姦淫良家婦女。他們做賊心虛,怕受百姓報復,規定每甲五戶只能共用一把菜刀,其餘的沒收。元朝末年,黃河連年水災,物價飛漲,人民流離失所,飢寒交迫。因此,韓山童、劉福通等白蓮教領導人便利用宗教作掩護,發動起義開展推翻元朝統治的鬥爭。元未了頃帝至正十一年(1352年)夏天,劉福通領導的白蓮教——紅巾軍在皖北預南一帶舉起反元旗幟,得到全國各地的響應。潮汕人民為與周邊統一步調,按事前密約,於八月十五這一天,在空曠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燒猛火,作為行動訊號,一齊動手,宰殺那高居人民頭上的蒙古貴族“韃子”。從此,燒塔便成為中秋習俗相沿下來。 燒塔這一民俗活動,府縣誌多有記載。清順頃治《潮州府志》載:“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兒童燒塔為樂。”光緒《潮陽縣誌》載:“中秋煨芋,制團圓餅,號‘月餅’,晚間玩月以為樂。兒童則聚瓦片結小塔燃之。” 潮汕燒塔多為青少年玩樂活動,中秋前幾天,青少年們就忙碌起來,四處撿拾殘破瓦片,積聚枯樹枝、廢木片木塊,於中秋下午就開始砌瓦塔。塔的大小高低,依據積聚瓦片的多寡及參與者的年齡層次而定,10歲左右的孩子砌的是小瓦塔,一般只有兩三尺高。青年砌的規模較大,因為他們年齡大些,會從四方八面搬來瓦片,故砌的瓦塔往往有五六尺到一丈多高。瓦塔累砌也有講究,大瓦塔的塔基要鋪上紅磚條或灰磚塊,然後按“品”字形的格局構建。為了使塔身通風透氣和造型美觀,大的瓦塔常是兩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才目對的兩個門,一個用於投放燃料,另一個掏出木灰。塔的上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火炯之用。砌建瓦塔地方,大都在曠埕與廣場,在同一場地中,有時砌上幾個瓦塔。月亮升至半空以後瓦塔開始燃燒起來,至燃燒猛烈時,瓦片被燒得通紅透亮,塔口的火焰直衝雲天,就在這個時候,人們把粗粒的海鹽,一大把一大把地撒向塔裡,瓦塔發出像鞭炮一樣的噼啪響聲,再撒上硫磺,燃放出藍色光焰,十分壯觀,招引廣大群眾圍觀欣賞。有的地方,還把燒塔作為競賽專案,塔建得高、燒得美和旺的,經群眾評議後給予獎勵。 解放後,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吸引了廣大青少年,中秋燒塔在鄉鎮已基本消失。 然而,汕頭旅遊景點中信度假村酒店卻弘揚和發展了潮汕這一民俗活動。中信度假村獨處海濱,擁有廣闊的海灘,是舉辦燒塔活動獨一無二的好去處。該度假村已連續三年舉辦潮俗燒塔賀中秋活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欣賞,受到遊客熱烈稱譽。中信度假村把原來低檔次的瓦塔發展為紅磚塔,在中秋節前一週就請數名專業泥灰工,在海濱的沙灘上用紅磚條搭建高八米的磚塔,工人按“品”字規格和塔的模型,如同建築房屋一樣,用水泥拌細沙把磚條粘緊,以保證塔身穩固。遠遠望去如同碉堡或樓的磚塔需用紅磚2800 多條。中秋夜晚,度假的與專程 前來觀賞燒塔的群眾簇擁海灘,堆滿塔內的樹塊與木頭經點燃之後,火苗迅速竄起,在海風的助燃下,火焰從塔口衝出數丈高,燒至高潮,塔身通紅,潑上鹽巴之後燃起一道道火星,如一束煙花噴起,與明月大海交相輝映,極為壯觀。觀賞的人群,歡呼雀躍,也有抑制不住激情的,在火塔之旁,大海之濱,圍成大圓圈,手拉手跳起舞來。中信度假村酒店的燒塔活動,豐富了景區的文化內涵,也為外地遊客瞭解潮汕民俗文化開闢了—真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