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浪史君
-
2 # 南山劉向雄
並非戰亂動盪都能產生思想大家,比如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長期動亂的年代,並沒有再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而社會穩定的時期同樣能出現唐詩宋詞等名家、宋明理學等大師。
當舊秩序搖搖欲墜,新秩序千呼萬喚之時,才會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產生出新思想,才會大師輩出。中國歷史上符合這條件的,唯有春秋戰國時期和新文化運動時期。
雖說這一時期是短暫的,對西方文化的崇敬和對傳統文化的痛批都帶著一定的情緒化理解,但其影響卻是無比深遠!說真的,就像我們看一些歷史人物穿越到現代的影視劇,誰也不會想象到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這一切,還都是文化大師們拼出來的!
-
3 # 孑孓幻夢
戰國春秋和民國都是中國戰亂動盪的時期,這兩個時期能夠產生諸子百家爭鳴,既有許多共同的原因,也有許多不同的原因。
共同點是戰亂動盪時期,政府對社會的控制被削弱,對思想上的箝制不嚴,對學術也處於寬鬆包容的狀態。這些都為諸子百家的爭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但是,這兩個時期又是有不同的原因的。在春秋戰國時,由於中華文化剛開始興盛,各派學說都還沒能在中國處於統治地位。這時候,諸子百家都開始興盛起來,他們為了推銷自己的學說,不斷累積人才,而各國統治者為了富國強兵,也會不斷吸納各派學說,這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能夠產生的主要原因。
在民國時,由於遭遇兩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之傳統思想遭到了嚴重的挑戰,儒家思想更是遭到了嚴重的質疑。於是,大批的愛國仁人志士,為了救亡圖存,紛紛到西方尋求真理,在與西方的思想碰撞中,又產生了各派不同的學說。他們在學術上不斷爭辨,都想找到救國真理。這是民國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的時代背景。
因此,在戰亂動盪的春秋戰國和民國能夠產生諸子百家爭鳴,主要是中國的傳統知識分子都有救國救民的傳統理想,在戰亂動盪時期,他們都會挺身而出,傳播學說,為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
4 # 蕭立誌
春秋戰國時期和民國時期中國都處於舊秩序正在崩塌的狀態,人們試圖重新尋找建設新秩序的道路,各種學說正是人們對建設新秩序的思考。
周朝時期用禮樂制度來維護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到了春秋後期,天下大亂,禮崩樂壞,數百年來早已習慣成自然的秩序崩潰了。
春秋之前的戰爭其實不是以砍死人為目的的,戰爭的禮儀性大於實用性。《左傳》裡有句話,叫做“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就是說只有祭祀和戰爭,才是國家的大事。這麼高貴的事情,只有貴族才有資格參加,平民沒資格。貴族們打仗是有規矩的,規矩就是按照“禮”來打,而戰爭的目的就是恢復“禮”的秩序;如果不依照“禮”來打,贏了也沒面子,因為你更加破壞了秩序。所以貴族打仗,比的是誰更符合“禮”的標準。
問題是,這樣一種戰爭的打法,有個前提,就是大家都認同“禮”這套規矩很重要。萬一碰上個根本不懂這套規矩、不按套路出牌的人,那戰爭的打法就變了。春秋時期宋楚爭霸,泓水之戰楚國就不按這套路,楚軍直接輪刀,宋襄公被打得大敗。不按套路打,這種事情是有傳染力的,只要有一家改換打法,別家不改就肯定吃大虧。楚國一帶頭,各國的底線越降越低,戰爭的實用性開始超越於禮儀性之上。貴族範兒開始丟失,所以孟子會說“春秋無義戰”。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邏輯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再加上鐵器牛耕以及竹簡這些新技術的出現,使得平民開始成為君主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所有這些因素,都導致了貴族所重視的那種“禮”的秩序崩潰。
人們開始苦苦思索,尋找意義。那些已被實踐了千百年的周禮,就變成人們思考的基本出發點。不同的思考,催生了後來說的諸子百家,也就是很多個思想流派,發生了一系列激烈的思想競爭。這帶來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大規模的思想變革,並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之後兩千多年中中國人的精神基礎。
百家爭鳴的出現,是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人們試圖重新構建秩序的結果,各種學說根本上來說都要回答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對待傳統。在這個問題上大致可以分出三種態度,就是主張迴歸傳統、主張拋棄傳統、以及完全不在乎傳統,分別對應著儒家、法家和道家。百家爭鳴的思想自由,很依賴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彼此之間的競爭。競爭的終結點是天下的大一統。一旦天下一統,新的秩序建立,百家爭鳴馬上就受到抑制。
接下來的兩千多年,中國基本上都是外儒內法,儒道互補。但隨著近代中國外辱不斷,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中國維繫兩千多年的秩序再度崩塌。
民國初年,由於傳統文官制度瓦解,知識分子失去了傳統的政治權力,隨之也失去了文化權力,他們的社會地位呈現出邊緣化的趨勢,傳統的與民眾聯絡的渠道也被斬斷。隨著西方文化在更大範圍內被引進中國,知識分子開始思考中國文化的不足和缺陷,隨後知識分子試圖改造中國傳統文化,白話文運動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通過推廣白話文,知識分子將繁冗複雜的文言文改造成明白易懂的白話文,這促使了文化的大眾化傳播,同時也使讀書識字變得更加容易。
民國的空氣中充斥著長衫馬褂與西裝革履撞擊與摩擦的聲音,一方面是對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堅守與傳承,一方面又是對西方科學、民主、自由、博愛精神的呼喚與宣揚。這個色彩斑斕的時代裡凝結了獨特的民國精神。許多知識分子抱著救國救民的信念,探索新秩序的構建。民國時期的諸多文化大師,有骨氣、有擔當、有責任、有個性,在思想領域空前自由的年代裡,他們把自己的才華一頁頁的書寫在那段歷史中,留給後人瞻仰。
-
5 # 甲小佳
你好,最大的原因是學術上“元問題”的出現,當然其他的原因也非常多,且聽我一一道來。
動盪的社會環境這兩個階段都是亂世,亂世有其特點,非常適合思想的發展和學術領軍人物的出現。
1.亂世思想管制鬆,學者隨意開腦洞
一般情況下,國家為了穩定考慮,都會對社會言論、社會思想進行管制,與主流不同的意見如果有可能造成不良後果,那是一定要消滅在萌芽裡的。亂世時期,政府沒有這個閒心去監管,即便有心監管也常常會因為行政系統的低下而效率而收效甚微。春秋戰國和民國都是極度混亂的時期,各地方各自為政,學者只要不在他的地盤上搞事,誰都懶得管,這就為學者自由發揮創造了溫床。
2.亂世文人地位高,飛踢領袖也沒招
不管是春秋戰國,還是民國,文人的地位都很高,究其原因,還是軍閥們害怕背上“不敬人才”的鍋,因此刻意收斂。春秋戰國時期,諸子隨便到哪個國家都會受到禮遇,即便國君和這個流派尿不到一壺裡,但為了體面,還是會客客氣氣的招待好。民國對學者也非常尊重,只要這個學者不是“紅色學者”,那就高工資、高福利,伺候的舒舒服服的,像劉文典曾飛踢蔣介石下體,照樣沒事。這樣的高地位,自然方便做很多事情,比如要到某地調研,很容易就能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援和配合,這種情況在治世是不敢想象的,這為學者們搞研究提供了方便。
學術情況和社會狀態的劇烈變革歷史上的亂世多了,但只有春秋戰國和民國兩個時期學術情況和社會狀態的變動比較大。
1.元問題橫空出世,眾學者拔得頭籌
許多人經常問,為什麼當前社會沒有大師?其實原因很簡單,現在的學術體系和元明清時期不同,目前的學術體系是民國時期學習西方的,這套體系剛到中國的時候,學者們研究的都是“元問題”,即覆蓋面最大、最根本的問題,比如歷史學的“元問題”就是政治、經濟等制度的全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等,“元問題”在第一代學者手裡解決了之後,第二代學者只能研究下斷代史,即各朝代的具體問題,等到第三代基本只能研究下重點事件、重點人物,等到第四代就只剩下二三流事件和人物,當下,很多歷史系碩博士想畢業,找個題都找不來,為啥啊?全寫過了,沒題了!
“元問題”是最值得研究的問題,也是大家最關注的問題,更是最容易出名的問題,民國的學者起個大早,先把“元問題”搞了,當然個個都是大師了,後面的一群只能怨自己生的太晚,撿不到料。
春秋戰國也是同理,平王東遷之前,知識都是諸侯壟斷,普通人學不到的,諸子百家就是第一次把知識帶給普通人的學者,他們是第一批傳授知識的,當然傳授“元問題”,第二批可以講講“次元問題”,再過幾代只能鸚鵡學舌,那第一代當然全是大師。
2.全社會劇烈變革,有志者勤奮思考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開始使用鐵器,鐵器的大量使用使勞動效率大大提高,舊有的井田制逐漸崩壞,與其配套的分封制也失去作用。這個時間段,是舊有的井田制生產秩序向新的小農生產秩序轉變階段,是舊有的分封制統治方式向新的郡縣制統治方式轉變階段。劇烈的社會變革當然會讓知識分子開始思考如何能讓社會發展的更好,他們想出種種辦法,然後在教學時教給其他人,這些教授者也就是“諸子百家”了。
而民國時期,是小農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過度階段,也是帝制專制體制向民主共和政體過度階段,知識分子大量思考現實問題,並帶入到他們的學術中,理論聯絡實踐,當然水平就更高一些了。
總的來講,這兩個時期之所以出大師,從學術角度考慮就是“元問題”在這個時期出現,並被這一階段的學者解決,這些解決“元問題”的學者給人的印象自然水平很高,堪稱“大師”,後面的學者水平上了天也就只能解決一些殘留的小問題,解決的問題小,大家當然不會承認他是“大師”。
當然,“元問題”在這個時期出現也有其原因,春秋戰國是平王東遷、王室衰微、知識外流,民國是外國學術的引進,這些事情偶然的成分更多一些。
至於社會環境的變化等說起來也算是原因,不過只能算添磚加瓦,舉個例子,唐宋明清這種沒鉅變的朝代如果出現了元問題,照樣會冒出來一大堆“大師”,而如果春秋戰國時期知識沒有流入民間,該變革的一樣變,不過像“諸子百家”這麼高地位的“大師”肯定沒法出現了。
-
6 # 琅嬛主人
縱觀中國哲學發展脈絡,每個大的變革節點,都是處在動亂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便是最好的註解。
歷史上只要國家富強,民族一統,一定是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高科技等產品相繼提高產能的時候,這時的人基本上都是衣食足知榮辱,倉廩足知禮儀的時候,這時候沒有人會去思考終極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向哪去?而在動盪時期,流血漂櫓、餓殍遍地,這樁樁件件歷歷在目,無力反抗,便會有人反思、覺醒,這便是每每動盪時期長時間持續,便會有人去反思,一旦開悟,便會努力去傳播,希望考一己之力改變當下時局的狀態,但大都沒成功過……無論中國,無論世界。
驚世駭俗的大儒,大思想家、大哲學家,無不深處動盪,喜歡哲學的朋友們都會發現,中國哲學史,到明朝基本就停止了,民國的大哲學家基本都是前人觀點的極端或綜合,而心學王守仁也不過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解讀理學而已,最新鮮的哲學,也要離我們幾百年了,為什麼?不動盪,不哲學,不知對不對,希望得到高人指摘,感激不盡!
才輸不敢論道
學淺胡謅古今
試請智者探看
拋磚引玉之心
-
7 # 鋼鐵軍魂74532612
因為那個時候周天子的力量越來越弱,各個各諸侯國的力量越來越強,所以周天子難以實現大一統的時候,各個地方的思想不斷的出現,而這些思想要被各個諸侯國所利用,我有一個先進思想過來,可能我這國力就強盛,所以我們看《羋月傳》裡秦國有個四方館,四方館裡邊趙國的、燕國、魏國的都來,在這兒自由辯論,你是法家、墨家、儒家、道家、陰陽家、縱橫家、名家隨便在這兒辯論,所以那個時代是個人類最璀璨的文化時代。
而且跟春秋戰國類似的,你發現這個規律,公元前三世紀、四世紀、五世紀那時候,不光是東方,西方同步,這一點國外的學者研究發現,這是非常奇妙的現象,時間節點在公元前五世紀到三世紀,空間節點在北緯25度到35度之間,東西方同時出現了一個文化璀璨的時期,這個時期誕生的思想直接影響到我們今天,我們今天好多思想源流根都在那兒。
在這時候人類需要在思想上做一次非常大的整合,來確定我們要到哪裡去的問題。因為原先那會只能是你殺我,我殺你,互相之間搶奪資源,好,這種力量均衡之後,人們發現這種爭殺搶奪只能是一種內耗,我們要麼需要通過爭殺搶奪來獲得一個統一,要麼索性大家和平的和平共事,像佛教不走上殺路修來世就是一種和平。像兵家文化我把你征服了之後,像秦始皇,法家文化大一統,這也是一種實現最小的消耗資源,達成最大的效益的一種方式,所以人類在那時候進入了一個思考的時期,所以他的東西到現在還影響我們,所以你民國時期所謂再璀璨,有人說民國範兒,怎麼著,那只是你對眼下這世界不滿造成的,真要講文明璀璨程度,民國和春秋戰國比,螢火熾於日月,那差的太遠了。
在這個時代,不僅僅是國家之間的爭鬥,也是不同思想之間的碰撞,誰能夠在這個時代下為真正的君王所用,誰就能成為這個年代的主導思想,甚至會載入史冊。這樣的機會沒有誰會錯過,就像是兵家和法家、儒家都是名盛一時的門派。
至於其他比較邊緣的門派,他們對當時的亂世也有提出一定的策略,像墨家就提出兼愛非攻,但是因為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並非很合適,所以墨家未能成為春秋戰國時期君王們的思想依據。時局的動盪肯定會造成思想的動盪,這兩者是一個時代中相輔相成的。
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整個中國被劃分成無數個小國,而這個時候又剛好是中國漢字文化的發展階段,因此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就出現了各種家。他們有些是為了自己的前途,有些是想讓自己流芳千古,所以他們會將自己所研究出來的理論到各個國家去宣傳。
所謂爭鳴,我認為當時各家應該也是經歷很激烈的思想上的批鬥,所以在後來優勝劣汰,就只剩下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幾大家,可見當時不論是國家經濟還是思想文化,相互之間的較量是十分慘烈,一不留心,你就會成為歷史。
-
8 # 歷史影像庫
我們先來看春秋時產生百家爭鳴的原因,後面再單獨分析民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春秋時有相似之處。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原因
1,戰亂動盪的社會環境
自從西周衰落,天子大權旁落,淪為擺設。引發各諸侯國彼此之間為了獲得更多勢力範圍的互相征戰,百姓流離,生活困苦。使人們開始反思自身,有什麼方法可以建立起統一的秩序,消弭戰爭,結束動盪的社會環境,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國家能夠休養生息。
春秋時代是一個包容開放的時代,思想上沒有桎梏束縛,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沒有密佈眼線的文字獄。言論自由,人們反思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國與國之間的問題。形成各種不同得流派,每個流派都有自己能解決當下社會問題的信念。諸侯國的國君也經常邀請各個流派來講學,並且給與很高規格的禮遇。
“士農工商”的士這個階級,就是在春秋這個時期出現和活躍在各個諸侯國的舞臺。最開始西周的學校是官辦,普通人是沒有資格去上學的。後來孔子開創有教無類的私人講學之風,普通人也可以享受到求學的權利。這些人有了學問後,有理想有抱負。要用所學的知識獲得更大的社會地位,正好諸侯間戰亂不休,都在想招攬更多的人才。於是這些學有所成有抱負的就奔走各國,宣傳自己的學說理論。這些人就成了中國龐大“士”階級。各個流派的學者,在各個諸侯國都想證明自己理論的優勢和獨特,就和其他流派的學者們互相詰難、爭辯、吸收,碰撞出激勵的思想火花,成為真正體現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典型。
不同的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崩塌,軍閥間征戰不休,更有外族的殖民侵略賠款割地,備受其辱,也給封閉的中國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思想。中國人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中國是世界的中心。這回徹底的澆了一壺冰水,自尊受到嚴重的傷害。有識之士,開始迫切的反思。國家落後,腐朽的原因?從中探討總結出適合中國特色的救國救民之路!
-
9 # 江上煙波客
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亂世出英雄。因為中國歷史中亂世很多,但形成百家爭鳴的情況確很少。我概括,還是馬列主義歷史觀比較正確,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兩個時期都適逢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社會發生劇烈變革:東周末年是中國從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轉變,民國時期則是封建制度向民主制度轉變。雖然一個是從內部開始的變化,另一個是受外力作用開始的變化,但其共同點是民生髮生了改變。民生改變,社會動盪,有志之士、社會精英自然想盡快歸治。但他們發現如果只是換換人,繼續延續之前的一套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所以他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學說、思想來解決問題。自然就形成百家爭鳴的場面。
-
10 # 歷史呀呀呀
有句古話叫做“國家不興詩家興”。國家不興盛的時代文藝往往會興盛。這是有一定內在原因的,這也就是戰亂動盪的春秋戰國和硝煙四起的民國為什麼諸子百家爭鳴?原因有三:
一是:國家的動盪,文藝人才的顛沛流離,往往能讓他們接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形成不同的思想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互相征伐,百姓民不聊生,孔孟周遊列國,見世間疾苦,提出了“仁者愛民”、“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荀子、韓非等人則認為只有變法以自強。墨子則主張“非攻”“兼愛”,這些思想如此大相徑庭,無非是和他們的處境有關。試想,如果天下承平,大家都閒坐屋內,恐怕就無法提出這麼深刻的反省時代的思想。
二是,動盪時期,舊文化思想面臨淘汰和革新,新思想和文化的尋找導致百家爭鳴的出現,有新事物的成長需求和土壤動盪,不光是政權的動盪,?一定涉及到文藝的動盪,人們需要丟棄一箇舊世界,找到一個新世界,尋找的過程一定是多個選擇同時出現,試錯,優化,再試錯,最終確定這樣一個曲折的過程。
三是,動盪時期對文化的管束沒有那麼嚴格,有百家爭鳴的外部環境動盪時期,春秋戰國各國自顧不暇,對言論文化沒有官方的約束,而是廣開言路,吸納人才。民國更加是,西方列強,內部軍閥,工人農民運動,文藝的管轄反倒寬鬆,有足夠的空間來表述思想。
結語:春秋戰國和民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動盪時期,但文化的璀璨也是光彩奪目,原因是由外部條件和內部土壤,還有思想家經歷更豐富等原因造成的。
回覆列表
百家爭鳴的背後其實是物競天擇的人才爭奪戰
這一條鐵律在戰國春秋尤為凸顯
那麼在戰國時期,就是實力主導,並無道義之分。
這七個國家哪個不想取而代之而統一天下?
這種你死我活政治鬥爭形勢導致了整個想對於各方各面的政治人才極為缺乏。也正是基於如此。才激發了各國削弱本國傳統門閥政治的變法。
你就是為了給這些。政治人才以更大的發揮空間,盡最大可能提升本國的國力。
如典型的魏國,僅憑大將龐涓一人就締造了魏武卒不可戰勝的神話;齊國聘用孫臏為軍師,圍魏救趙,成功坐穩中原第一的寶座。
換句話說,正是由於國與國之間殘酷的政治鬥爭卻給了諸子百家百家以充足的發揮自己優勢的政治空間。
國家爭霸的巨大綜合需求:百家各顯所長各國爭霸,爭的是綜合國力,因此就需要各方各面的人才。導致各國紛紛出臺空前絕後的優待人才的待遇制度。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莫過於此。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韓派往秦國的間諜鄭國,在秦國期間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鄭國渠,使得秦國堅定的經濟基礎已統一六國,否則長平之戰秦國怎麼能活活耗死趙國?
諸子百家的落幕:政治的穩定需求拋棄了對立的利益需求諸子百家在亂世之中尚能在各國穿梭徘徊以求得容身之處。
是一旦天下統一,依靠政治對立獲得的生存空間也就完全不復存在!
對國家的統治需要統一的意識,而非分裂的對立。
因如此,才有了秦始皇統一思想領域的焚書坑儒。
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完全取決於現實利益的需要。
因此,百家諸子必然是在亂世之中繁榮,在盛世之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