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末天災人禍,陝北民軍造反?楊鶴力主招安,結果賑濟餉銀花完,民軍立反!結果洪承疇立剿,民軍打不過又降,滿清又時常來攪局!軍事壓力一小,民軍再反!反反覆覆,一個原因朝廷窮、天災,招安成功的僅僅是海賊鄭芝龍,和劉國能,高傑,其他反覆無常!破解崇禎死局軍事、政治策略最可行的是什麼?

8
回覆列表
  • 1 # 仁者厚德載物

    崇禎根本不存在什麼死局,他繼位時手下名將如雲,人才濟濟,是崇禎多疑急躁,刻薄寡恩,殺害逮捕了很多名將能臣,把一手好牌徹底打爛。

    崇禎繼位以後的第一步棋是剷除大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這第一步棋崇禎下得非常漂亮,沒有任何問題。

    第二步棋,崇禎應該重用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發展農業興修水利,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緩和國內矛盾,同時重用財政專家畢自嚴,開源節流,打擊貪官汙吏,徹底解決明朝的財政困難,這樣就不會裁減驛站,導致李自成下崗被迫造反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第三步棋,崇禎下得也基本正確,就是提拔重用被閹黨排擠的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畢竟皇太極的後金政權是明朝的心腹大患,而袁崇煥是明朝唯一對努爾哈赤皇太極等後金軍主力保持全勝的名將。

    崇禎應該放手讓袁崇煥與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等打造關寧鐵騎與車炮裝甲部隊,從武器裝備上對後金形成壓倒性優勢,對後金政權步步緊逼,進而收復瀋陽遼陽等重鎮。

    崇禎的第四步棋,應該是重用戰略家孫承宗坐鎮後方統籌抗金大業,啟用抗金名將馬世龍鎮守薊州防線,可以確保萬無一失,防止皇太極繞道蒙古入侵中原。再請抗金老將袁可立出山,與海戰專家曹文衡、游擊戰專家毛文龍等從海上戰線壓制後金,進攻遼東半島,與袁崇煥的關寧錦戰線對後金政權進行兩面夾攻,假以時日,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不僅可以實現,甚至可以徹底消滅後金政權,永絕後患!

    崇禎的第五步棋,也沒有問題,即重用陳奇瑜、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熊文燦、曹文詔、鄭崇儉等名將,全力把剛剛星火燎原的農民起義扼殺在萌芽之中,應該嚴禁接受農民軍招安,斬草除根,以避免陳奇瑜把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首領包圍在車廂峽可以一舉消滅,卻接受李自成張獻忠假投降放虎歸山的事情發生,可見崇禎徹底平定農民起義其實並不太難。

    可惜崇禎多疑刻薄的性格導致他自毀長城,崇禎殺害了袁崇煥、孫元化、鄭崇儉、熊文燦、趙光汴、範志完、祖寬、賀人龍等很多名將,導致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 2 # 愛看愛思考

    首先,繼續豢養著魏忠賢。利用他去收拾東林黨人。明朝之所以會倒閉?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出在了這些所謂的“正人君子”身上了。所以才必須要保留著魏醃,才能繼續利用之。其次加派大戶人家的稅收。手裡有錢了才能辦事,比如說,查抄掉山西的八大家,以充實國庫。其他的才是邊練新軍剷除掉閹黨。閹黨畢竟還是皇帝的奴才,隨時隨地都可以處理的。當然了,這些都是事後諸葛亮。畢竟我們現在是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對於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有著準確的判斷。畢竟歷史事實就是無法改變的!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崇禎朝的局,確實是無解的局。除非是改朝換代,沒有辦法起死回生了。

    明朝的問題,說到底是財政破產的問題。由於明朝是堅決的小農經濟的擁躉,所以,明朝的財政問題集中出現在土地問題上。

    那麼,明朝的土地出現了什麼問題,會導致明朝這個龐大的帝國不得不亡呢?

    引子比較長。

    元朝建立前後,殺伐果斷,華北地區人口下降了70%以上。後來雖然經過了蒙古帝國、元朝100多年的經營,北方地區始終沒有恢復金國中後期的發展水平。緊接著到了元朝末年,中原大地又經歷了一系列的戰火,百姓們流離失所,耕地荒廢,整個北方地區百業凋敝。

    朱元璋驅除韃虜建立明朝以後,為了恢復北方地區的經濟,就積極鼓勵墾荒和移民。當時山西比較少戰亂,人口較多,朱元璋就下令讓山西人遷徙到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現在中國的家族的族譜往上數往往能數到洪武年間,還有個“大槐樹”的傳說,據說就是當時大家分手的地方。

    新的移民到了當地後,朝廷官府就鼓勵百姓開墾土地。洪武皇帝對待老百姓那是真的沒話說,既給政策又給好處。洪武3年,北方地區的局勢穩定以後,朱元璋下達命令:“以中原多蕪,命省臣議,計民授田。設司農司,開治河南,掌其事。臨濠之田,驗其丁力,計畝給之,毋許兼併。”為了鼓勵百姓踴躍耕種,洪武27年,朱元璋再次下達鼓勵墾荒的命令:“官給牛及農具者,乃收其稅,額外墾荒者永不起科。”

    經過洪武、永樂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的耕地面積擴大,出現了“四海無閒田”的情況。根據魚鱗冊和核田法的統計,截止朱元璋在位的末期,明朝耕地總面積已經超過了850萬公頃。從耕地的數量來說,明朝已經超越了唐宋等一系列王朝。

    可是,我們再看明朝弘治皇帝在位時期,明朝的耕地總面積下降到了420多萬。與洪武初期相比,減少了300多萬公頃。這是不合常理的。

    按道理來說,隨著人口的增長和開荒力度的增大,明朝耕地面積會越來越多才對,為何出現了大面積的減少呢?這是因為明朝執行了一項特別奇葩的制度,“投獻”制度。由於皇帝們想要通過科舉制度壟斷天下的智力資源,讓那些流民草寇造反時找不到軍師智囊以至於成不了事,按照朝廷的規定,考中科舉的讀書人不需要繳納賦稅,給了讀書人很多恩典。這樣的政策執行下來,就是很多讀書人不一定會做官,但有可能成為地方鄉紳。只要有功名在身,就可以不用繳稅。

    普通的老百姓自己耕地,需要繳納比較高的賦稅。但是如果把耕地轉入鄉紳們的名下,就只需要給鄉紳繳納部分費用就可以了,就不需要繳納朝廷的賦稅。這樣的情況在全國各地都屢見不鮮,久而久之,朝廷徵收的賦稅總額越來越少。地方豪強、貪官汙吏和各地將領,都會大規模的兼併土地,以至於朝廷掌控的耕地越來越少。嘉靖皇帝在位時期,明朝已經開始面臨財政危機,已經有不少有識之士建議重新丈量全國的耕地。

    由於朝政混亂,明朝朝廷沒有機會清丈土地。隆慶皇帝去世以後,萬曆皇帝年幼,內閣首輔張居正負責朝政。張居正頒佈命令:“天下田畝通行丈量,限三載竣事。用開方法,以徑圍乘除,畸零截補。於是豪猾不得欺隱,裡甲免賠累,而小民無虛糧。”經過重新丈量以後,明朝耕地總數為710多萬公頃。

    經過了200年的發展,明朝朝廷可控制的土地怎麼會變少了呢?原因無外乎還有很多土地被掌握在皇親之手,他們勢力龐大,讓張居正不得不忌憚三分,只好點到即止。

    張居正去世之後,沒有主持改革,新政人亡政息,明朝又回到了投獻的老路,而且報復性反彈極為嚴重。那些皇親國戚拿走了天下一半的田畝,富可敵國,卻搞的明朝國庫乏用,民生凋敝。最後惹得農民大起義,遼東的女真人也開始湊熱鬧,明朝只好加徵賦稅,那些承擔不起賦稅的農民只好又做起了流民。朝廷為了鎮壓流民,又只好再次加徵稅收……

    明朝末年的死局,就是這樣的無解的局。所以,不是崇禎朝的名臣們不給力,而是制度性的問題根本無解。

    那麼,真的就沒有解決辦法嗎?

    其實是有的。在中國,只好讀懂了農民,就瞭解了真實的中國。只要解決了土地問題,就解決了農民的問題。崇禎根本不需要考慮民軍的降而復叛的事,只需要手裡有錢把賑濟做到位,斷絕民軍的兵源,民亂就可平定了。

    清朝的雍正也面臨著類似崇禎朝的財政危機,不過他卻用了最直接的一招解決這個難題:官紳一體納糧。

    雍正皇帝想的也簡單,以前都是要徵徭役、徵實物稅,造了很多冊子,什麼黃冊、白冊之類的,而且缺乏資訊工具沒法管,索性就不管這些難管的人丁了,雍正就只管不會動的土地。按照土地來徵稅,不管那片土地是誰的,統統都要納稅。這就是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的政策。

    如果是沒有耕地的佃戶,不再需要繳納賦稅。與之相反,擁有大量耕地的豪強鄉紳們,需要繳納比較高的賦稅。在河南、江蘇等地推行“攤丁入畝”政策的過程中,遭到了各地鄉紳們的強烈反對。可是雍正皇帝依靠自己的鐵腕手段,成功推行了這一政策。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減輕了不必要的負擔。對於朝廷來說,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朝廷有了錢,就能夠對外打仗,對內平叛。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有一多半都要記在雍正身上。

    那麼,崇禎皇帝能不能學習雍正的辦法呢?不能。因為明朝的崇禎皇帝已經被文官集團給架空了,政令不出紫禁城,地方上根本沒有人去執行朝廷的政策。說到底,這是明朝黨爭傳統在崇禎朝失去了平衡的緣故。之所以失去平衡,則是崇禎因為精神潔癖的原因廢掉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力。如果崇禎頂著罵名,讓閹黨來執行張居正的清丈之法,再執行官紳一體納糧的辦法來,明朝的財政問題立馬就可以解決。

    可是,明朝當時的局勢已經崩潰,三省六部二十四衙門,哪裡還有皇帝的人?文官集團不可能損害自己的利益,於是所有人都知道問題的根源,可是所有人都不願意去當出頭鳥。尤其是,朱家王爺們佔的地更多,崇禎卻沒有動員他們捐出財產來幫助國家,反而在最後幾年中依然按照祖制給他們發薪俸。這讓那些士紳們看來,你們朱家的天下自己都不心疼,憑什麼讓他們出錢呢?

    明朝的治國思想,是嚴重的精神分裂。以儒家崇尚的道德楷模來要求官吏,卻給他們很少的薪俸,甚至連維持行政辦公都做不到。這樣,明朝上下大行潛規則,表面一套,背地裡一套。每個人都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說起道理來都是頭頭是道,真需要他們覺悟了,錢袋子捂的比誰都嚴實。所以,張居正改革用人制度時說,我寧願用一個踏實真乾的胥吏,也不武願意用科考的進士。

    明朝從上到下,都是這樣的人佔據著朝堂位置,崇禎怎麼敢像雍正那樣鐵腕推行官紳一體納糧呢?如果這些士紳造起反來,明朝就國將不國了。雍正為什麼能成功?因為雍正是外來君主,手裡有軍事武裝,不服氣就要軍事彈壓,這才得以順利推行。如果,到了清末那會兒再推行這個辦法,清朝的統治者也同樣沒有那個魄力和能力。

    所以,崇禎朝的局,是死局,不破不立,不死不生,明朝需要一場土地革命。不幸的事,這場變亂最大的贏家,竟然是清王朝。

  • 4 # 沉墨I方之城

    崇禎的死局能破的妙手就是重用兩個人:魏忠賢和陳新甲。至於如何安撫那群烏合之眾,則需要打一棒子給顆糖。

    崇禎皇帝從他哥哥天啟帝手上接過了大明朝的爛攤子,如果他有天啟皇帝一半的才能,大明就不至於亡,當然這個“才能”不是天啟帝的木匠手藝。

    崇禎皇帝接了哥哥天啟帝的殘局,他的棋面非常的危險,一招不慎就會滿盤皆輸。唯一的妙招就是絕對的不能棄兩子:一個是魏忠賢,一個是陳新甲。

    氣眼魏忠賢

    魏忠賢背上了千古罵名,這是他應該的,他幹過的壞事不少,甚至超過很多歷史有名的宦官,但是他與那些“千古名監”最大的不同是他既幹壞事,又幹國事。魏忠賢比明朝所有的忠臣都要忠於大明,忠於皇帝,比任何人都希望大明不倒。

    為什麼說魏忠賢是這盤殘局的“氣眼”呢,因為只有他能夠對付那幫清流東林黨人,甚至可以說,只有他能對付滿朝的文武。無論朝中是忠臣還是奸逆,沒有不怕魏忠賢的,很多明粉推崇的袁崇煥都為魏公公建過生詞,而且還是建在遼東的大地上。

    崇禎亡國的最大的原因是朝中權力失去了平衡,滿朝清流東林黨保持了朝政,裹挾了皇權。如果有魏忠賢在,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崇禎皇帝出手,自然有魏公公為皇帝打理一切。

    魏公公和崇禎皇帝的目標是一致的——確保大明不亡。

    有了這個終極目標,崇禎皇帝完全可以放手讓魏忠賢把持朝政,至於貪不貪,他比那些東林黨人清廉多了。

    有了魏忠賢,崇禎皇帝的旨意才能得到徹底的執行,有了強大的執行力,大明朝的各種政策才能有效的貫徹下去,才能讓帝國機器有效運轉。

    為何木匠天啟皇帝一直重用魏忠賢,他真的是傻子嗎?天啟其實是個極其聰明的皇帝,他看到了帝國的“氣眼”,雖然這是一顆非常凶險的棋子,但是沒有這顆棋子,天啟那朝就完了。

    直說魏忠賢在天啟朝乾的幾件事兒,就可以看出魏忠賢的一些才能。比如,魏忠賢建議天啟立刻實施將幾十萬由國庫供養的朱氏皇室子孫進行統計,對他們的朝廷供奉進行“一刀切”,就是無論你生多少王子、公主的,一年就給你那麼多錢,不再像過去那麼毫無節制,只要你生,朝廷就給。

    魏忠賢在天啟朝就制定了對江南中產階層進行增稅,這就動了那些士人貴族的蛋糕,所以滿朝的清流對魏忠賢是恨之入骨,後世文人對他更是抹黑得非常的嚴重。對了,這筆特別的徵稅款只有一個用途:平遼餉銀

    天啟皇帝臨死前還向崇禎特別的交代,一定要重用魏忠賢。可惜的是木匠皇帝沒有給他的笨蛋弟弟說明白為什麼,崇禎登基後,自己沒有那個悟性,又聽信周圍那幫清流不停的抹黑魏忠賢,毫無政治智慧和帝王權術的崇禎居然把魏公公給殺了。

    魏公公一死,大明就有一隻腳埋土裡了。

    和棋陳新甲

    如果說魏忠賢是氣眼,那麼如果留下陳新甲這顆棋,大明朝至少能夠在崇禎朝下個和棋,大明朝至少不會亡在崇禎皇帝手上。

    陳新甲的重要性,簡單的說,就一個字:和。

    陳新甲是崇禎朝最有氣魄,最有戰略的兵部尚書,他對大明最大的貢獻有兩個:1、提拔了孫傳庭(傳庭死,大明亡矣——清人寫的《明史》如此評價孫傳庭);2、和皇太極議和。

    孫傳庭的重要性對崇禎朝晚期太重要了,他是明朝最後一個不但具有戰略眼光,更是具有領軍將才的重要將領。陳新甲一手提拔了他,並且非常重用孫傳庭,孫傳庭在剿滅農民起義軍上,幹得相當的不錯。

    孫傳庭是自盧象升死後,大明朝征戰國內唯一的軍事大腿,很可惜,他在陳新甲死後也戰死沙場。

    陳新甲對崇禎最大的貢獻就是和滿清皇太極議和,而且幾乎成功了。陳新甲主動與皇太極議和,並且得到了崇禎皇帝的預設。和滿清議和是當時崇禎皇帝唯一的選擇,承認滿清對遼東的控制,承認滿清與大明是國與國的地位,再說了滿清還是尊大明為宗主國,承認自己是大明的附庸。

    皇太極只要一個名份,大明朝一直都捨不得。

    如果與滿清議和成功,明朝在遼東的軍事、財政壓力就小很多,崇禎完全可以騰出手來收拾國內的爛攤子。

    很可惜,壞就壞在那幫清流文官上。陳新甲的書童一不小心將與皇太極的祕密書信放錯了地方。這封祕信被給事中方士亮得知後,首先在朝中發難,然後是滿朝文官集體彈劾陳新甲。

    與皇太極議和本就得到了崇禎皇帝的祕密認可,現在群臣彈劾陳新甲,說他背祖賣宗,賣國賊、漢奸等等,崇禎皇帝頂不住壓力,又不承認他授意過陳新甲去和談。崇禎皇帝甩鍋給了陳新甲,下旨殺了兵部尚書陳新甲,也徹底的斷絕了大明與滿清的最後一次和談機會。

    如果魏忠賢還在,皇帝可以不承認,也不需要向群臣去解釋,更不可能受到群臣的道德綁架,魏公公自然會出手將那幫上躥下跳又一無是處的清流文官治得服服帖帖。

    悲哉,崇禎皇帝也只能當個王爺,讓他做皇帝真的難為他了。

  • 5 # 鄭說豫見

    最根本要解決人的吃飯問題,能解決這個問題,就能破局。這個問題不解決,其他任何辦法都是白扯。畢竟民以食為天,與其餓死,不如結夥去搶。

    怎麼解決吃飯問題呢?畢竟西北連年大旱,民不聊生,光靠本地已經無法解決。但大明如此之大,北方困難些,南方還是有餘糧的。甚至在北方,福王、周王這些王爺都有不少錢糧的,主要是如何徵收和分配的問題。

    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人要餓死,其他人都獻點愛心,互相救濟救濟,挺過災荒年。但人都有私心,拿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分,誰都不會心甘情願,面臨可能的災荒,誰都覺得多存點量才有保障。僧多粥少,還有人想多吃,這是主要矛盾。

    要不然,吃不上飯的人結起夥來搶糧,上一分鐘還是有餘糧的地主,下一分鐘餘糧被搶後就只能加入搶糧的隊伍了。這一幕在電影1942中就有體現。道理就是這個道理,關鍵看大眾的覺悟,看政府的組織能力。

    解決災區的糧食問題,其實也有辦法的,無外乎賑濟、疏散、徵兵、基建等幾種辦法。賑災需要從外邊調糧食進來,疏散是將受災人口疏散到未受災的區域,徵兵將災區的青壯年調走,基建是以工代賑。

    賑濟

    賑濟,可設定定點的舍粥場所,每天熬點稀飯,人不至於餓死就行,人只要有希望,就不會走絕路。以明朝的交通運輸條件,糧食的運輸成本巨大,光在途中就吃掉了大半。舍粥點甚至可以放在周邊沒有受災的區縣,吸引人們脫離災區。

    疏散

    政府還應該允許災民逃荒,鼓勵災民投親靠友,禁止周邊省份設卡阻攔,甚至分配接收任務指標。人跑到沒有受災的區域,不管如何安頓下來,等災荒過了,再返回老家,這是人們應對災荒的最有效手段。還可以將西北的官員安排到南方當差,甚至安排到海南島,這些官員拖兒帶女去了南方,一方面開發鞏固了南方,受災的問題也解決了。

    徵兵

    擴大徵兵是解決災區治安的有效手段,將青壯年組織起來,打擊流寇(災區青壯互相攻殺)、維護治安,甚至組織遠征(搶別人的),都是緩解災荒的有效手段。明朝後期,北方多次遭到後金的劫掠,後金的目的也是搶掠人口、牛羊、糧食,回去養活嗷嗷待哺的妻兒老小。這個事情組織的當不會有問題,組織不當這些人直接反了,前功盡棄。

    基建

    與徵兵類似,政府組織基建工程,以工代賑,也是行之有效的救災手段。但也要組織好,組織不好也容易造成紅巾軍起義之類的事情。

    還有一個根本性解決方案,就是遷都(政府人員到南方就食)。明朝由於定都北京,每年需要通過漕運或者海運從南方轉運大量糧草,負擔沉重。暫時遷都南方,可以緩解北方糧食壓力,有利於騰出精力賑濟處理西北的災民。否則,南方運來的糧食是留給自己吃呢,還是發給災民。這是個兩難問題,只有遷都才能解決。

    歷史上,唐朝皇帝等不及江南的糧食,就主動帶著文武百官和軍隊到洛陽就食的先例。只要崇禎皇帝務實點,就很容易解決了南糧北運的問題。

    崇禎皇帝最大的問題就是好面子,解決問題找不到癥結。揚湯止沸,最終火越燒越旺,湯越來越少,把自己也搞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五年了,轉行做老師可行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