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今年北方夏糧大面積減產,如何確保農業主產區不受乾旱天氣影響,每年都能糧食豐收呢?

6
回覆列表
  • 1 # 潤物無聲73

    《如何確保農業糧食穩產豐收呢?》我以非常規的思路提點個人看法。其實“非常規”,可以說是“老常規"的“套路"加新時機。淺談三點。錯誤難免。敬請批評!

    (一)始終保持糧食問題的清醒,切勿適事宜人、甚至誤判。一是全國糧食“連年豐收增產”的真確度,我們不能無依據懷疑。但看南方少數縣域現象和聽到農民反映,並不是前些年“連續增產豐收”的事實。有的說,“農業戶為單元千千萬萬,數字咋法統攏來說不清。”全國自產糧食加進口糧食,已人平消費1000斤左右。我們憑邏輯想想,自己和家人每天到底用糧多少?市場還大量進口了肉食品和奶品。對這個消費與生產的估計,一定應該精確,把握底細,謹防誤判!二是國家糧食儲備體系非常龎大,而且倉谷管理和三年陳糧輪換的要求極高,涉事量大、非常複雜;而且財政差價補貼的政策性強。據有的期貨公司反映,“中糧”體系參與“期貨交易”很活躍。建議國家加強對“人命關天”的中國巨大糧食體系體制的底細與執行問題的調查研究,切切防止發生漏洞和操作失誤!許多事前瞻性的科學預見,才是降低辣手的麻紗損失!

    (二)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基本盤,咬住“農業區劃”、“產業謀劃”、“專案籌劃”不放,艱苦奮鬥十五年!打造現代農業、鄉村振興、城鄉融入新格局。糧是命,田是本。有了“農耕機械化、灌溉保障化、農科集約化、生產有機化”的農田格局,就有了糧食“備戰!備荒!備安宜”的基本盤。而這個基本盤的精彩源於“農業區劃”、“產業謀劃”、“專案籌劃”。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全國以五年時間開展“農業資源調查與農業區劃”的基礎工作,為因地制宜、利用資源、揚優避劣、優化結構提供了依據和空間。為農業資源迴圈利用、多產業開發繪置了藍圖,為多產業專案實施打了基礎。那次行動的成果至今還起作用。專案能否有效落地,關鍵在於土地、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是否有效配置!在於可行的“區域規劃”藍圖指引和“產業謀劃”的好盤子。“三劃”是不可分開的整體,是遵循內在規律的基本功夫。不可以一錘定音,也不可能短期內完成。應立足鎮村為基礎,縣市域是關鍵。在制訂農業區劃盤子的引導下,把產業謀劃和專案籌劃的基礎工作做深透,反覆多次比較,做出高水平。如湘江中游南岸有塊坦平的小地方,十來個行政村的範圍。優良紅質土壤,小氣候的環境。農田、小崗地、油茶山、溪溝、老宅基地相間,缺水、漬水和洪澇水多發,不少農田荒蕪多年。如將這個地方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園區,實施小區域糧作專案規劃,結合治水農旅開發,切挖崗土、整治溪溝、填高漬水農田,就可建設成兩三萬畝適應農業機械化作業的連片大丘、免受洪澇災害的高標準農田區。一舉多得,前程美好。如現狀不變,被丘界、戶界、村組界、宅基地界和用地性質界等間隔束縛,旱災、洪澇災、漬水災、土地荒蕪災疊加在一起,農耕文化就越來越萎縮,潛在的糧食生產危機只能是越來越深重!建設高標準農田為重點,農業“三劃”出精彩,才是未來農業的唯一出路!

    (三)把改善飮食結構與調整糧食種植結構結合起來。人生都追逐健康長壽。改善不良飲食習慣、堅持科學飲食結構是健康的保障,任何時候都要講究。現代生活好了,得病者越來越多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注重科學飮食吃出來的和不講究生活秩序玩出來的。實踐表明,不論哪個年伶段的身體,堅持常吃豆類、薯類、玉米、蓮肉、苡米、蕎麥、高梁之類的雜糧和堅果之類食品,每天以一歺“雜糧”替代“大米主糧,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我十多年體驗這種飲食結構,由曾經的三油肝脂、膽固醇偏高轉到所有“血常規”指標正常,無“三高"症狀。我們家四口成人全年日均吃大米僅一市斤左右。許多人反映,常吃豆類(包括蕎麥和高梁)、馬苓薯和紅薯之類食品,對人們有四大好處:一是不異食不厭口,能適應大多數人用歺,消費空間大。二是能保持人體健康所需要的正常營養,且綠色有機,有的具有防病治病的藥用價值。三是適宜全國南北東西中域種植,是農業種植行業最易把握生產技術、相對風險最少的旱農作物,大有發展空間。四是價格適中,就當前的市場行情,生產者有賺錢空間,消費者無費用壓力。從弱點來說,有的量大,保鮮有難度,尤其加工環節的技術含量偏高,如紅薯、馬苓薯加工成高檔澱粉、由澱粉再加工成有機食品等,期待技術革新和設施裝備升級。如永州市域六十年代發展旱糧,曾種植紅薯接近300萬畝,人稱“半年糧”。農民說大種紅薯好處多多,人、豬皆吃,“產無巧技”。只要春節前下種打秧,四月中下旬栽插完,插後一個月左右施肥、鬆土、翻藤一次,端午前後就滿藤封土,保溼防旱,無需藥殺病蟲,若每畝打穴栽苗不少於3200蔸,每畝就可達產4000市斤以上。目前產期市價兩至3元一市斤,即每畝收入一萬元左右。受制的因素主要是加工環節短腿。

  • 2 # 農村創業高華

    讓農民種地能賺錢就能保障糧食穩產豐收。

    不知道各位發現沒啊?機械化種植,雖然節省了成本,但是畝產比以前少了很多了,大概減產個10%-20%吧。

    其實吧,這個很正常,可是很多人不承認而已。就拿水稻種植來說吧。人工插秧和插秧機來說吧。人工插秧不管怎麼說也比插秧機插的秧合理。當然耕地,打藥也一樣。更不用說收割了,一臺收割機尤其是大型收割機,收割一畝水稻田要造成很多的浪費。當然了,由於現在種地不怎麼賺錢,農民都是圖省事,全部用機械化了。但是以前人工種植畝產上千斤的稻田,用機械化生產就畝產800斤左右。這裡面有多大的浪費啊。

    其根本原因還不是因為種地不賺錢。

    當然種地不賺錢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說中國人多地少,這種情況尤其體現在農村。糧食價格低,這個尤其體現在主糧的價格方面。種地成本高,不說土地流轉費用了,就單單說現在的農村種地,農村一畝三分地的農資,農藥,農機的發費就高達數百元,而畝產就800斤左右,畝產利潤低的可伶,種地怎麼賺錢啊。

    有人說規模種植賺錢,規模種植啊,中國人多地少,規模種植的成本比起西方國家的成本高了不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大的規模才能跟得上不斷上漲的成本。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確保農業糧食穩產豐收了?

    要想確保糧食穩產豐收,首先要保障農民種地有錢賺,這樣才能保障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只要農民種地有了積極性,還怕糧食不穩產嗎。別說乾旱了,各種其他災害都有辦法抵禦。乾旱是缺水啊,種地沒錢賺的時候,碰到這種情況,農民肯定沒什麼積極性去處理,如果有錢賺,像什麼砸溝引渠啊,水泵抽水啊,灌溉啊都來了。主要是現在種地不賺錢啊。

  • 3 # CCH農人有話說

    確保農業糧食穩產豐收是農業發展的壓倉石,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

    農業是中國的基礎產業,糧食生產是農業生產的主線。最近中共中央習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農業生產時強調要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糧食,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在農村農業深入改革,各種新業態不斷湧現,糧食生產成本提高效益下降,農村農業變革的新時期,如何確保糧食穩產豐收,我淺談幾點拙見,與師友們共商。

    家有存糧心不慌,這是中國歷史名言。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少次糧慌,給人民群眾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解放後國家對糧食生產非常重視,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國家主要領導每年都要考察糧食生產,對糧食生產做出重要指示。要樹牢糧食生產是農業生產主線,是國家穩定發展的壓倉石,確保糧食安全這個觀念,才能是農業發展穩行致遠。

    二是要確保農田設施完善和土壤質量的提升。

    改革開放前以大集體的優勢修建的相對完善的農田基本設施己利用了幾十年,有些地方年久失修或人為使用不善造成利用效果下降。在農業土地利用方面,我們一直是高投入高產出的掠奪式對土地使用,造成土壤質量下降。要確保糧食高產穩產,實施藏糧於地的戰略,就要下大力建設農田基礎設施和修復土壤質量,今年國家有關部門己發文提升基本農田設施標準和實施修復土壤,為現代農業發展和糧食生產保駕護航。

    “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這是習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糧食生產時作出的重要指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確保糧食生產的穩產優質就要依靠現代的先進科學技術,在優良品種、優質肥料、科學的栽培技術實現糧食生產的規模化,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糧收益,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確保藏糧於技的實現。

    四是政策引導,資金扶持,保證種糧面積穩定和務農人才支撐。

    政策是糧食生產的穩定器,資金扶持是糧食生產的動力,優秀的務農人才支撐是糧食生產的保障。在目前農業發展大變革時期,要進一步完善促進糧食生產的機制和激勵農民種糧的政策,優化農產品價格結構,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 4 # 好講俗話實話

    糧食產量主要是靠土肥水種密保管工。

    糧食受災主要是自然災害,如旱災、澇災、風災和雹災。病蟲害屬於是人工管理的問題?

    在自然災害旱災澇災風災雹災這四大自然災害中,旱災是最為嚴重的按照現在的科技,做到旱能澆澇能排是沒有問題的,風災和雹災相對來講比較難控制。俗話說:風颳一大片,雹打一趟線。如果是颱風更會損失慘重無法控制。

    如何確保農業糧食穩產豐收?

    按照現實生活中的情況下,最嚴重的兩點,一是樹苗災害,二是拋荒問題。樹苗災害可以說是最嚴重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種樹苗不但會侵佔大面積耕地,並且投入的資金遠遠超出了糧食生產的投入數十倍。一畝地糧食投入資金幾百塊錢?可是一畝地樹苗的資金,有些人敢投入幾千元至幾萬元錢。有人說:現在的樹苗不好賣了?有人說:白給你你也沒有地方栽?別看那樣,仍然買賣興隆?看來還是有地方栽?說明不缺土地?

    拋荒土地主要是流轉的土地,土地流轉是需要本錢的,花了本錢產出糧食賠錢了,誰也不願意去做賠本的買賣?投入的多賠的多,道不如不投入拿點補貼實惠

    假如把投入樹苗的資金,投入在種糧食上?估計農業糧食穩產豐收是沒有問題的……

  • 5 # 馮言馮語

    今年北方糧食大面積減產,特別是河南安徽小麥主產區,幾乎是收成減半,這在非糧食主產區來說算不上大問題,但是在農業糧食主產區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麼大的糧食減產呢?表面上看是天災,由於天氣乾旱造成的,事實也的確如此,由於大面積乾旱,造成了小麥大面積的乾死而減產,這個是主要原因。

    但是在如今科技高速發展,國家日漸富強的今天,難道我們只能眼睜睜的看天吃飯嗎?我覺得這個問題值得國家深思。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更是一個人口大國,14億人口每天都要吃飯,這個不是一個小事,吃飯的問題不是隻靠習大大一個人來操心,作為國家的農業農村部,更應該把國家的糧食產地統籌規劃,組織農業、水利、土壤等各方面專家進行科學設計和規劃,然後把科學合理的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交給各省的農業部門負責實施。糧食主產區的農業規劃方案應該由當地省級一把手直接監督落實方案。

    同時規劃農田水利用水及分洪性質的南水北調。每年南方夏季有大量的雨水而形成洪水,造成洪水氾濫成災,國家每次抗洪都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資資源,唯一的效果就是保百姓平安。細算也是年復一年的重複浪費。

    作為國家層面,是否可以考慮在湖北等南方省份合適的地方,規劃幾條分洪到河南河北安徽等平原的農業省份調水線路,在糧食主產區線路附近合理開挖一些大型蓄水湖,每年夏天把南方多餘的洪水引導進蓄水湖,到乾旱時節農作物缺水時節抽水抗旱。這樣一舉兩得,建成以後,南北水網共融,確保糧食豐收有保證。

    在興建水利的同時,制度上更要完善,落實地方領導農業監管負責制,糧食大面積減產地方領導也要擔責,總之要隨時把糧食當做頭等大事來抓,避免把農業糧食生產當小事。

    只有國家糧食充足了,才能為每一個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糧食供應,確保永遠不會再有飢餓出現。祝願中華民族早日實現偉大復興。

  • 6 # 使用者郭樹元

    第一,改單幹為人民股社,一村一田的適度規模化管理。

    第二,誰能保賺不賠誰代理股社生產,招標和合同。

    第三,國家農補之一部,為每股社購買當地能人組,為一社專定的生產計劃。

    第四,完成國家下達的,具體到一社的糧油肉指標,國家才農補。

    第五,責成代理人不荒一畝地。

  • 7 # 阿里二姐夫

    好政策賽過千軍萬馬

    一個連續穩定的好政策,是決定糧食穩產大豐收的風向標。

    百分之九十五的農民喜歡的,就是好政策。農民心裡在想什麼,希望有是什麼,懂得農民的心聲,你就是勝利者。

    2020年雖說是不平穩的大災之年,誰在為國家莫莫地貢獻力量,誰在挖空心思,時時刻刻鑽社會空子中飽私。違背民意者,將一事無成!

    小農戶糧食成本最低,最有競爭力。不管賠錢賺錢,年年種,年年收,從不退缺。

    ″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用在″小農戶身上,最恰當不過了。

    中國缺少的是微服私訪,撐握第一手材料者,太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世間只分為兩種人:男人和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