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豫薦云溪

    云溪就是農民,土生土長的信陽農村人。其實我覺得農民不生產糧食,在市場上買糧食,並無對錯,更多的是身不由己。

    1.田塊與水源遠,抽水不方便。

    2.周邊種田的農戶少,收割機不來,收割不方便。

    3.稻穀太便宜,還不如種植櫻桃、桑葚來錢快。

    其實農民不再生產糧食,而選擇去買糧食,這聽起來不是時代的進步,而是社會的悲哀。為何農民有田選擇荒廢不去種植呢?而是願意購買糧食吃,無非主要就是糧食不值錢和看老天爺吃飯的原因。

    我在朋友圈看過如此悲涼的一句話:農民種植糧食養活了所有人,唯獨養活不了自己的一家人,聽著多麼殘酷又可悲。云溪家3畝多的農田種植稻穀,一年到頭除去一家人吃的,剩下的也就只能買個1000多元了。而這麼多錢在工地上上班一個禮拜就搞定了。

    農民不生產糧食,改為在市場上購買糧食,這絕對不是社會的進步,而是農民們的悲哀。重視農業發展,提高糧食等經濟作物的價格,才是重中之重。改善此境,我相信很多農民都不會閒著的,朋友們你說是嗎?

  • 2 # 聞聲36

    不是農民不生產糧食,土地拋荒只是一種現象,並不是全部。

    問題是農民收穫糧食後,已不再留足自己的口糧,而是全部賣掉,再從市場上買回來,滿足自己的一日三餐。這種現象若不瞭解情況,就會認為農民有點傻,賣出去再買回來,中間增加了幾層手,價格不是顯然提高了嗎?的確是這樣,比如麥子,每市斤小麥賣出去的價格是一元錢,若去市場上買麵粉則需要一元七八毛錢。

    又如玉米賣出去的價格是每市斤八毛左右,買回來的玉米麵則是一元七毛左右。

    這就說明農民種的糧食又被商家剝奪走了一半左右。

    造成這種情況的農民心知肚明,卻毫無辦法!

    如果說自己不能拿糧食去加工成麵粉嗎?

    能,也不能,太不划算了。

    總不能家家戶戶都辦一個麵粉加工點吧!那就需要讓別人加工。

    拿加工玉米來說,每斤約需加工費兩角左右。

    若加工30斤玉米,費用是6元錢,這6元就是8斤左右的玉米,再加上脫皮約需3斤,實際到手的面僅剩20斤左右。這20斤麵粉去市場上賣回來若需17元右。那麼原來30斤玉米賣掉可得24元左右。這樣僅差7元左右。

    再加上對玉米揀雜物,去加工的工夫錢的確不划算。

    所以這種情況造成了農民把自己的糧食賣掉,再去買回來。

  • 3 # 空穴來風之天涯

    記得小時候,我們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用竹子編成的大谷倉。大谷倉直徑一米出頭,高接近兩米。這個大谷倉平時是用來儲存稻穀用的,需要的時候可以從裡面舀一些稻穀出來,然後到碾米站脫殼,再揚去穀殼就可以下鍋了。那個年代買米吃的只有城市戶口的居民或者漁民,國家定量供應,而農民只能吃生產隊分配的糧食。那時候糧食不允許自由買賣,農民想買買不到。其實計劃經濟時代農民自己也沒有太多的糧食,需要錢的時候可以偷偷賣掉一點,不過都是從嘴裡硬摳下來的。

    自從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極大地釋放了農村的勞動力,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村地少人多的矛盾也逐漸凸現出來了。於是,農村多餘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也就是有農民不種田即不再從事糧食生產了。隨著土地集約化經營以及土地流轉政策出臺,如今的糧食生產已經是機戒化、規模化了,更多的農民被從低效率、高風險的糧食生產中解放出來。這些被從糧食生產中解放出來的農民,他們進入了基礎建設、工業生產、服務業以及小商品生產、交易以及流通領域,既促進了國家的經濟建設也解決了自己的出路。

    農民不生產糧食,不等於我們國家的糧食生產就停頓了,而是我們已經不需要那麼多的農民去從事糧食生產了。中國是糧食生產大國,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統計資料,201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277億斤(約6.64億噸),比2018年增加了119億斤(約0.06億噸);中國雖然是糧食生產大國,卻同時也是糧食進口大國,2019年中國糧食總進口量是10609萬噸(包含穀物、穀物粉和大豆),差不多佔中國糧食生產總量的六分之一。中國進口大量糧食不是我們生產的糧食不夠吃(算一下還真的有點不夠吃),而是因為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了,需要大量的蛋白質等,進口糧食大部分用於飼料、食用油生產和釀酒等。

    自從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市場應有盡有,從市場買米吃已經是常態,農民再也不需要在家裡放著一個大谷倉了。這是喜事也是好事。其實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俗話說 倉廩實,天下安。相信國家在糧食安全上是有萬全之策的。總的來說,中國農業連年豐收,糧食儲備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我們小老百姓就不必杞人憂天了。

    這樣回答您滿意嗎?

  • 4 # 無夢到天明

    這個做法無對錯之分,而且下一步可能會有更多的農民這樣做。

    其實這個很正常。現在,很多農民已經將土地流轉給種糧大戶或糧食生產企業,農民拿土地流轉費用。自家土地流轉出去,當然就需要到市場買糧食。這樣的現象,在未來不但繼續存在,而且還會進一步增加。也就是說,未來可能有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不生產糧食,甚至要去買糧食吃。

    這是一個發展趨勢,不可逆轉。目前,中國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正在變革,由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轉變為適度規模經營。土地相對集中,發展規模農業,是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因此,通過流轉、合作經營等方式,減少農業從業人員,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實現農業的增產增收。

    綜上所述,農民不生產糧食而去市場買糧食,不但沒有對錯之分,而且還是未來的一種趨勢。

  • 5 # 閒人水瓶座

    巧了,巧了不是,我自己,和我身邊的農村人都是在買糧食吃,但不同的是多數人還捨不得自家的那一畝三分薄地,繼續耕耘著,只是沒拿它當回事而已,因為就算是自己再怎麼努力,這點薄田它也不會拉金尿銀,一年一季的玉米還是要種的,因為看天吃飯的土地也只能種些耐旱作物,有時再種些小雜糧,這些都不是精米白麵所能替代的,不買咋行。

    農民真的就守著自己的那點土地為生,溫飽線是解決了,那農村都會是低保戶了,這也是國家不想看到的吧?那農民就自謀生路,外出打拼,掙點零花錢,現實是,打工的副業變成了農村收入的主業,農田不能支撐起家庭的生活擔子。

    以自己為例,種了一畝多地,產了一千多斤老玉米,去年是九毛錢一賣的,賣了一千多塊錢,去除各項開支五百左右,不算自己出工,餘下的六七5百塊錢毛收入。自己種糧自己吃,想法很美,是想讓我天天吃玉米嗎?難道工人生產出東西就吃自己的產品而不用吃糧食嗎?有很多農民都已經不是現實意義上的農民了,他們只是戶口在農村,還有農民的身份,有屬於自己的口糧田,但他們都已經遊離在城市和農村的邊緣,種不種地對這部分人影響不大,買糧成為現實,就連我這個還種糧的農民也還是要買糧吃,你說我錯在哪裡了?

    誰也不是天生就種地的料,人們的角色總是在互動的,今天我是農民,明天就可能不是,買糧不代表我不種糧,農民不代表就必須種地為生。農民不生產糧食,不代表農民就沒有買糧的權力。

  • 6 # 秀學紅太陽

    你好!

    我感覺你提的這個問題非常有趣,我記的少年時期上小學時,書本上學過,工人,農民,解放軍的課程,什麼是農民?客觀原因是,從是農業戶口的公民,無論去多麼高檔繁華的城市裡,發展到企業老闆,或者Quattroporte仍然是農民,因為故老城市的戶口,稱為市民,關於你提出來農民不生產糧食,卻又買糧食問題,客觀而見,有幾個原因,

    第一,新中國的高速發展和建設工程,擁有眾多農民工,需要買糧食,其次,農村的中,青年去了城市裡幹工人,有的成了企業Quattroporte,老闆。在農村種地的是老人和孩子,隨著中國新型農村的飛速發展,因為目前在農田作業的是現代化,大型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所有的糧食作物隨時收穫和出售,所以,需要購買糧食,

    第二,跟據中國新型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由傳統種植的糧田轉化為經濟田,把荒山野嶺整理改造成了高檔的果樹園,;將土壤平展的地方建造成了現代化的蔬菜,水果保溫大棚,經過精心細緻的科學種植管理,獲得了更ok的經濟效益,也得需要購買糧食。

    第三,對於你提出來的農民,二字,主觀的來講,只是一個公民的代號,暱稱,對於是否生產糧食,購買糧食的問題,無可深討,和辯論,以我之建,只要你開心就是件不錯的事。

  • 7 # 東楚龍野虎

    這情況是存在的。現在說農民,多以為只要在鄉村就是農民,其實不然,在鄉村真正從事農業種糧食的只佔鄉村人口2一3% 左右。事實上,鄉村人口乾什麼去了?80% 以上進城打工去了(包括各外資工廠,各建築工地,各快遞小哥,各快餐人員,環衛人員,保姆,醫院護理,海員,保安,經商)。5% 從事當地糧販,魚販,商業,運輸業,環衛,糧油加工,木材加工,手工產品等工作。1% 從事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工作及喪葬一條龍工作。

    所以,不是在農村的都叫農民,儘管他們都有田,但由於實行農業機械化,全年田務工作只有幾天而已,且多是老人承擔。我們當地有人租下大倉庫,每逢夏收秋收就大卡車開到田頭,收割機打下糧食,當場買走,然後這些農民糧商到市場去賣糧食。而那些不種田的80% 以上打工的農民,沒糧食吃,當然要到市場上買糧食吃。比如我們這裡有農民到無錫南通貼瓷磚,每天收入四五百元,一個月收入一萬二千元,怎麼可能還去種糧食?

    所以,知道現在在農村的並不一定叫農民,因為如上所述,國家放開農民進城後,絕大多數人實質是多重職業者,根本不叫農民。但為什麼這幾億人不肯脫下農民帽子?一是有山林田地,有宅基地,這些土地出租就是錢,如果地段好,象深圳農民土地被開發商徵用,每家暴發幾千萬元。二是國家每年有多種補貼,也是錢。三是老了回鄉別墅住著,享受國家白髮給的基礎養老金。所以這些實實在在好處,使一些輩子也沒種過田的人也叫農民!

    當然,再哭窮哭窮,也許不交一分錢社保,會分享人家連交15年以上的社保資金,誰說沒有可能呢?

    所以,即使一輩子不種田,買糧食吃,但只要戶口在農村就叫農民,這是沒辦法的事,談不上對錯!

  • 8 # 打工仔的農村生活

    我老丈人家已經買糧食吃十幾年了,他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他家的地全部流轉出去了,也可以說是目前無地可種,但是他去工地做工,一年也能賺五六萬塊錢,比種地划算多了。現在糧食價格又不貴,一年下來也不需要多少糧食。

    應該說很多人都是這種情況,要麼就把地流轉出去,或者直接拋荒,而自己外出打工或者做點其他工作,一年下來,也能夠有不錯的收益,最起碼比種地強,這就是目前的大概情況。

    而那些選擇種地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家,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或者說沒有更好的賺錢方式,只能種地,獲取口糧。一來以自己的勞動力換取一點糧食,節約一點開支,二來給兒女減輕一點負擔。

  • 9 # 談心老頭

    現在農村全是中老年人,勞力跟不上土地的需要。三分之一的土地丟荒了,三分之一的土地栽果樹了,剩下的三分之一土地都是種的所謂良種玉米(轉基因),人又不能吃,只能餵豬餵雞,有的雞根本不吃,農民不到糧商那裡去買,還不餓死嗎?

  • 10 # ZG陸玖叄

    是對的,這就是中國的進步。我家鄉有的村適應果樹,不種糧了,全部種果。還有的種藥種菜種草的,都買糧吃,這是好事。

  • 11 # 萬水千山m67

    看你這話說的有些矛盾。請問農民不生產糧食,那市場上的糧食又從何而來?難道是城市的人生產種的不成?根本不可能唄!

    糧食還是農民生產的。只不過大部分農民脫離了農業生產,另闢溪徑經營其它產業;只存在少數農民仍然堅守農業陣地,以糧為綱。所以市場上不斷糧,不缺糧,有糧賣,有糧買這種熱氣騰騰新氣象。這些,在此感謝農村一線農民兄弟辛勤耕耘的付出,才有保障大家有飯吃,不缺吃少餐的大膽放心。

    農民手中因缺乏沒有大量土地生產資料,一畝三分地再也養不活農民一家人。要想有錢,共同致富,共同富裕奔小康,所以總得有一部分農民沒得說的要從農業分離出來,幹起了農民工,或其它行當。根據國家土地流轉政策,有的農民把自已土地很好地流轉出去,讓願在農村種糧農民承包,同時自已在外可以安安心心、紮紮實實幹自已的工作。大家有工作,大家有錢賺,大家求共同致富共同發展,這就是新一代發展的一輪農業生態平衡!

    農民工、農業第三產業工、農民電商微商生意人、農村自媒體等,美其名是農民,其實早就不幹農業種糧這一塊了。歸根徹底,應該說這就是你看到的所謂“農民不生產糧食,卻上市場買糧食……”的一部分人。

    與此同時,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農民工,需要他們勤勞和智慧的貢獻。譬如城市高樓大廈的林立,各類廠房公司招人用工,城市街道環衛保潔,國家建設施工橋樑等等,都留下了農民工的血汗和深深沉重的足跡!

    雙管齊下,兩全其美。農民工既是順從歷史潮流的發展,又是“農轉非”改革般地不再生產糧食,卻上市場買糧食,當然是對的。如果是錯誤的,證明這潮流就是開歷史的倒車了。

  • 12 # 鄉野之風

    這話什麼意思,農民就必須種糧食,告訴我糧食幾毛錢一斤?一畝地能收入多少?靠種地是能娶到媳婦兒還是能買起房子,還是可以發家致富?先把這些問題整明白了再來這裡問對錯吧。

  • 13 # 肖為華

    農民不生產糧食,卻到市場上買糧食,是對是錯?我來說說。

    農民不生產糧食,這句話太武斷了,農民不生產糧食那糧食是從哪來的呢?天上能掉糧食嗎?應該是農民不一定都種地,不一定都生產糧食。

    農村一家人就那麼點地,不能全家人都去種那點地,如果那樣不都喝西北風了嗎?

    農民種地不是什麼都種,一塊地五穀雜糧都種全了是不現實的,要想吃全了只能到市場上買,比如現在北方人都愛吃大米了,以前吃大米都是奢望,能吃上小米就不錯了,南方人現在也吃小米了,來個南北互換,南方農民不能為了吃點小米去種穀子吧!

    農民不是種啥吃啥的年代了,現在市場上要什麼有什麼,想吃啥就買啥,這就是走向市場的靈活方便性,也是人類文明的優越性決定的,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種地的農民也買糧吃,不種地的農民更買糧吃,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不是對與錯的事。

  • 14 # 農民老常

    農民不生產糧食?不知道是啥意思。糧食不是農民生產的,是工人生產的呀,商人生產的呀?

    只能說,不是所有的農民都需要種地,只一部分人種地就可以了。這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都實行機械化半機械化了,哪需要那麼多人力都捆綁在土地上呀。而這是社會進步的結果。

    再說,種地產糧食的農民,也需要去市場上買糧啊。比方我們老家不種大米,我們要吃大米,當然得去買了。我們雖然種的是麥子,但麥子不能直接吃呀,賣了麥子我們一樣可以去麵粉廠買麵粉呀。

    農民買糧食吃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莫要不瞭解實際情況危言聳聽!

  • 15 # 藍色天空97046401

    農民不生產糧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統稱之居民了,糧食也只不是所謂的“農民”會生產,是因為所有的居民權利和義務都是平等的,由於從事農業生產己不能維護一家生活最低需求,選擇了異地求職務工,從而排除貧困差距,部分人不生產糧食了是生活需求所選擇。

  • 16 # 朱增林呀

    農民不生產糧食,卻上市場買糧食沒有錯,只有對。

    農村裡的一部分農民自古就買糧不種糧。那些石匠,木匠各種匠人,各種小買賣人都是買糧吃。那隻不過只是分工不同。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脫離種地,從事其它行業加入市場買糧隊伍。這就是目前進行的城鎮化的必然趨勢。

  • 17 # 使用者YXZLE

    農民不生產糧食,卻上市場買糧食吃是對還是錯?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在國家大量進口糧食對不對?因為大量進口糧食 ,糧價低,導致種糧不賺錢甚至虧本,所以大多農民都不種糧,除非水源條件特好的良田在種點糧食,現在是經濟社會,沒有錢是不法生活的,所以農民看種什麼賺錢就種什麼,種經濟作物、蔬菜、水果什麼都比種糧食強,種能賺錢的作物換便宜的糧食來吃不是很合理嗎?又沒誰規定農民一定要種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小孩不喜歡練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