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首先,南明敗亡的一大原因,是文武官員之間齟齬不斷,致使軍事力量遭受了很多無形的損失,難以抵擋內憂外患的衝擊,而這一問題的根源,來自明代一貫重文輕武的風氣,武人得不到身份認同,很難有效發揮力量。

    其次,南明敗亡的另一原因,是由於宰相制度的缺乏,導致了在誰輔佐皇帝這個問題上,大臣們一直思路不清晰,並因此引發了一次次黨爭,造成了嚴重的內耗。

    最後,雖然鄭成功的軍事體制曾避免了這兩個難題,但他在政治思路上的嚴重缺陷,仍然沒有使自己的有生軍事力量與政治力量相結合,發揮出更大的優勢,因此仍然難以避免失敗,南明也失去了最後的希望。

    當然,明朝的敗亡還有很多複雜的原因,比如明朝宦官數度為害朝政,從早期的王振、劉瑾到後期的魏忠賢,對國家的破壞程度令人瞠目結舌;又比如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的禍害,在歷史上也屬奇特;再比如晚明時期罕見的連年災荒對農民生活和朝廷財政的衝擊非常嚴重,導致雪上加霜。

    而南明的失敗也有其他因素,如輸入到江南的糧食通道因戰亂被破壞造成供給不足,江南、福建等南明政權所在地的稅收徵集困難,無法支撐軍費開支,此外還有皇帝的揮霍無度、買官賣官盛行等現象,導致了民心盡失等等。只不過在司徒琳的《南明史》中,她將此前講述的兩大缺陷作為了最重要的原因加以分析,如果對明朝滅亡原因感興趣,還可以看看《萬曆十五年》這本書。

  • 2 # 銀河放映機

    一則,明朝立國三百年,土地兼併十分嚴重,天下十之土地百姓不佔一二,明朝的根基已經爛了,崇禎帝自殺以及諸皇子沒有南遷,導致南方群龍無首;北宋時期不同,宋立國時間段,根基雖壞但並不爛,百姓依然願意支援。

    二則,明末黨爭問題極其嚴重,尤其是南方地區還是東林黨的老巢,北京城破後光在南方就立了四個皇帝,文臣武將各為己利,南明皇帝完全是他們手中的傀儡,眾臣早已沒有家國胸懷了;南宋不同,趙氏皇族在當時只剩下了趙構一人,復國的人選也得選他,不選也得選,不存在爭權奪利的問題。

    三則,外部環境的壓力,南明的外部環境是已經崛起的八旗子弟還有三藩等等其他叛軍,無論是開疆拓土還是想要立功表現都得好好殺敵;南宋時不一樣,金軍其實南下的時候其實僅僅幾萬人而已,他們是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了遼國,同時也是以同樣方式滅亡北宋,當時的漢人雖然有投降的但並沒有附庸殺伐故主,而且金人也接受了各種談判條件。

    四則,女真人和金人真的是完全不同的思維,金人要的就是臣服,殺伐。女真不同,他要的是統治,征服,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和他們很相像。

  • 3 # 一片雲7737

    1644年,崇禎皇帝在煤山殉國。滿清佔領北京。其後,明朝宗室在南京,福州,廣州,肇慶,昆明相繼建立了福王政權,唐王隆武政權,桂王永曆政權,到1662年永曆被殺,共18年。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南明。不過滿清歷史可不承認南明政權,只稱為前三藩。

    從1644年到1662年共18年,其實也不算短了,如果加上其後的臺灣鄭成功在1683年才滅亡,南明歷史也不短了,畢竟在五代十國時期,有的王朝才建立幾年,就堂而皇之的寫入正史。抗日戰爭才14年,史料是多麼的豐富?而南明18年,是漢民族遺忘的18 年。

    這18年,是爭議性非常大的18年。由於歷史史料的缺失和滿清的刻意摸黑,我們只能從“敵人”的描述中去猜測那個時代。

    這18年,是讓人扼腕嘆息的18年。在這18年裡,你眼睜睜的看著一個龐大王朝慢慢倒下,苟延殘喘。從南京,杭州,福州,大同,贛州,長沙到貴陽,雲南昆明,貴陽安龍,緬甸。

    這18年,是民族危亡的18年。在滿清宣揚赫赫武功的史料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為了生存的苦苦奮鬥。那麼多人,為了民族獨立,艱苦卓絕,苦苦支撐:壯志未酬的隆武帝,孤軍北伐的劉道周,三保桂林的瞿耜式張同敞,在湖南苦苦支撐的堵胤錫何騰蛟,忠心不讓文天祥的袁繼鹹,螳臂擋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張煌言嶺南三忠,血戰江陰八十日的典史閻應元,在雲貴苦苦支撐的李定國,堅持到最後一刻也不投降的永曆帝。

    請人們不要忘記他們,他們的國家已經滅亡了,可是他們還在奔走酣戰,就因為他們不想做唯唯諾諾的奴隸~~~

    這18年,屠殺與反抗,無處不在。民族危亡,各種各樣的人性精彩紛呈粉墨登場。也請大家記住,是哪些人在背後發力,把自己的父母之邦拖入無盡的苦海:為滿清籌劃江南西南的洪承疇,征戰大半個中國甚至到緬甸的吳三桂,水太涼的以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手握兵權卻不思抵抗的江北兩鎮劉良佐劉澤清,調轉槍頭進攻自己父母之邦的左良玉黃澎,反覆無常的李成棟陳友龍,投降資敵的兩廣總督丁魁楚,投降盡告西南虛實的孫可望,臨陣倒戈導致磨盤山功虧一簣的盧桂生~~

    南明短短十八年,對漢人性格有了很大的重塑。祖國亡了,漢民族屈服了,一部分人選擇了反抗而最終被鎮壓。然而,更多的人“明智”地選擇了投降和屈服,他們悄悄的改變了漢民族流傳了幾千年的髮型蓄起了異族的金錢鼠尾。他們苟延殘喘,在滿清鐵騎下唯唯諾諾。他們只有在死後才能恢復故國的衣裝髮型。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滿清兩百六十七年的統治,更多的人數典忘祖,跪久了站不起來了,轉向摸黑自己的父母之邦厚顏無恥的吹捧異族統治者~~

    可惜的是,南明十八年,大家只記住了鄭成功和史可法。我希望人們能去了解並挖掘這段歷史,我們不是要讓仇恨延續,而是記住歷史,不讓亡國亡天下的歷史這一幕重演~~~

  • 4 # 軒轅林

    這個問題其實很顯而易見,因為南明政權從來就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他分為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權、唐王朱聿鍵的隆武政權、桂王朱由榔的永曆政權,這三個政權之間並不互相統屬,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面對清廷的進攻更談不上什麼配合,所以很快就被各個擊破了,整個南明史可以說就是一副內訌史、投降史。

    下面我們分別來說說南明的三個政權,首先是弘光帝,他是最早被擁上皇位的,繼位的過程並不順利,朝中各文武大臣為擁立誰為皇上吵做一團,最後朱由崧在盧 九德、馬士英等人的支援下登基。然而這個時候的弘光朝廷依舊是一片混亂,相繼發生了“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三大案,嚴重削弱了弘光朝的凝聚力,朝中各文武為了爭權奪利, 黨爭不休。其實這個時候明朝殘留的勢力還是很龐大的,江北四鎮各自都有十幾二十萬大軍,左良玉、馬士英等人也有不少人馬,而江南一帶向來是明朝的賦稅重地,只要擋住清朝的第一波攻勢,就能迅速穩定住人心,北伐不敢說,劃江而治還是沒問題的。然而此刻的弘光政權卻毫無威信,各地的軍頭都是擁兵自重、聽調不聽宣,甚至左良玉等人還將南京視為一塊大肥肉,各自攻伐,結果清軍還沒來就自己打成一團,長江再是天險,無人守也就只是一攤死水而已,結果就是清軍大搖大擺的來到南京城下,朱由崧倉惶出逃後被抓,僅坐了八個月的皇位,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州爵、駙馬都尉齊贊元、靈壁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等,大學士王鐸、禮部尚書錢謙益等,文武數百員出城跪降,多鐸輕輕鬆鬆就收服了南明幾十萬軍隊。

    接著是隆武政權,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監國稱帝,並迅速得到各省的承認;客觀的說隆武帝是南明時期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勵精圖治, 也曾組織北伐,收復失地;但軍政大權掌握在地方實力派鄭芝龍手裡,隆武本人也為其挾制,實際並無建樹,很快就失敗被擒殺。鄭芝龍這個人是海盜出身,有野心,也有一定能力,曾經在料羅灣海戰中打敗過荷蘭人(很多明粉為此沾沾自喜,實際上這場戰鬥與其說是明朝打贏了西方殖民者,不如說是東方的海盜王打贏了西方的武裝商人),但卻缺乏遠見,更談不上什麼忠君愛國,只是一個政治投機商罷了,看清軍勢大便打算投降,為此,其子鄭成功與其決裂,獨自抗清至最後,可以說鄭成功是南明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

    最後是永曆朝,永曆朝有一個特色,那就是能打的將領大部分都是農民軍出身,想當初大明朝的諸位棟樑之臣,如吳三桂、洪承疇、李國英、左良玉(那時已經是其子左夢庚)等等都已經把頭一剃成了清軍,而當年他們的對手如李定國、郝搖旗、劉體純、李過、李來亨、高一功等人卻以大局為重,扛起了南明的旗幟,當年的明軍成了清軍,而當年的農民軍卻成了明朝最後的保衛者,這不得不說是種諷刺!(或許很多明粉不知道,他們眼裡的千古罪人——李自成、張獻忠餘黨夔東十三家為漢人江山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在原農民軍將領李定國、孫可望等人的努力下,南明一度打出幾波反攻的高潮,李定國先後取得靖州大捷、桂林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 收復廣西全省;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取得敘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復川南、川東; 孫可望也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接連取得磁灶大捷、錢山大捷、小盈嶺大捷、江東橋大捷、崇武大捷 、海澄大捷等一連串勝利;反清形勢一度大好,眼看明朝中興有望,清朝甚至已經在考慮和談的時候,南明又一次的內訌了!這一次是孫可望意圖篡位,引發三王內訌,事敗後降清,將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滇黔虛實盡為清軍所知,還連寫了無數封勸降信給昔日舊部,弄得南明軍內部人心惶惶,之後吳三桂趁機發起進攻,奪得貴州和雲南大部,這期間鄭成功從海上突襲發起了一次攻打南京的戰役,在初期的勝利後,鄭成功包圍了南京,可惜因為一時驕傲大意,被打了一個反攻,功虧一簣 ;這便是南明最後發起的一次大規模反攻了,之後天子棄國(所以別再說什麼“君王死社稷”、“明朝只有戰死的君王,沒有逃跑的君王”之類的話了),逃往緬甸,之後於咒水之難中被緬甸人拿下送給了吳三桂。

    之後李定國聞永曆帝被吳三桂勒死,憂憤而疾;而鄭成功在攻下臺灣後,聽說兒子鄭經和弟弟的乳母私通被活活氣死,之後鄭氏集團為爭奪繼承權也發生了內訌,鄭經奪權後大肆清洗不服者,活活逼反了無數鄭成功的舊部,清軍趁勢奪取了鄭成功經營多年的金、廈基地,鄭軍退守臺灣,從此失去了反攻大陸的能力。

    永曆十八年 (1664年)八月,夔東十三家抗清失敗,李來亨全家自焚,明朝在大陸的最後一處抵抗勢力覆滅。

    縱觀整個南明史,明朝官場出身的文官大多隻知爭權奪位、黨爭禍國;武將大多貪生怕死、畏敵如虎;即便是史可法等忠臣也不過是空有氣節,無甚大用;宗室弟子更是少有能擔當重任者;唯有起於草莽之中的鄭成功、李定國、李來亨等人是為數不多的亮點;明朝養士三百年,平日裡多有類似錢謙益之類的道德文章傳天下,慷歌慨語聞八方的大儒名士,然國難當頭時,卻各個只知:“水甚涼!”明粉所想象的所謂“剛明血性”不過如此!

  • 5 # 歷史神祕人

    南明滅亡就是因為中央政權不穩定,內部各個皇家派別不斷內訌和爭鬥,生生把南明給滅亡了。歷史上有晉朝司馬睿的南渡建立了東晉,宋朝的南渡趙構建立了南宋,他們兩家之所以建立,因為是皇族的成員就殺光了,只剩下他們兩個獨苗,沒有人跟他們爭嘛,所以政權穩定。

    小福王朱由崧1944年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權,這個政權從開始就不穩定,東林黨一直就找朱由崧佛麻煩,說他道德敗壞,生活腐化,得位不正當等等,就有因為東林黨在萬曆皇帝的時候就和朱由崧的爹不對付了,到了南明還爭鬥不斷。南明的將領左良玉就聽信了東林黨的謠言,起兵反朱由崧,結果在途中左良玉就死了,他的兒子左夢庚接位投降了清朝,和清朝一起打南明,南明就這樣完蛋了。朱由崧完蛋了,這時候就出現了挺多明朝的皇子皇孫建立各個政權,如魯王,唐王,桂王,靖江王等等,這些明朝的大王繼續監國和清朝對抗,只是他們之間卻為了誰是明朝正統地位爭鬥起來,大家互相打仗,鬧得一地雞毛,誰都沒有心思和精力去對付清朝,結果什麼唐王,魯王,靖江王都被清朝幹掉了,只剩下桂王朱由榔。

    朱由榔稱永曆皇帝,剛開始還不錯的,他被張獻忠的三個義子,李定國,孫可望和劉文秀尊為主子。李定國可是能打仗的將領啊,他把清朝的親王尼堪和定南王孔有德給幹掉了,當時的形勢對永曆政權還是不錯的,雲南,貴州,廣西都是永曆的,廣東,廣西,湖南有一部分也是永曆的,只是好景不長,永曆又陷入內鬥當中。孫可望和劉文秀對屢立戰功的李定國不滿,終於他們鬧了矛盾,清朝趁著永曆內訌之機,趁勢打下了不少之前丟失的土地,永曆大好的形勢一下子下降不少,隨著時間的推移,永曆的內鬥已經消耗了永曆政權最後的精力了,1662年逃到緬甸的朱由榔被吳三桂抓住,最後被吳三桂絞死,1683年鄭成功的後人被清朝所滅,最後的一支抵抗清朝的力量滅亡了,從此南明的歷史到此終結。

  • 6 # 史海沉沉

    哎,看到這個問題就氣的不想吃飯,想殺豬。南明這麼快就垮了,真讓人恨鐵不成鋼。其實南明的建國資本比南宋和東晉好多了,結果人家兩家安然殘喘了百十年,南明不到二十年就垮了,真氣人。好了,不發脾氣了,好好說歷史。

    在南明的的諸政權中,面對清軍八旗鐵騎不是協力抗清,而是互相爭奪帝統而內訌不斷,甚至互相攻伐,像左良玉反對朱由崧的弘光政權,朱聿鐭的紹武政權和桂王朱由榔的永曆政權為爭奪帝統而兵戎相見等等。大家互相打仗,鬧得一地雞毛,誰都沒有心思和精力去對付清朝。結果被清軍各個擊破,最後永曆帝依靠張獻忠餘部大西軍的支援,才能支撐那麼久。

    這些如果運用得當,完全可以坐觀李自成的大順軍和滿清在北方廝殺,而後再重走徐達北伐路線,完全可以重新收復北方。就是再不濟,也可以佔據江南和荊襄地區,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是,全被一堆敗家子給敗光了。

  • 7 # 庭州行者

    至於這些政權為什麼很快就被滅掉,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二,明軍整體戰鬥力不及清軍。明末清初時期,明軍最強的部隊,就是在遼東和清軍作戰多年的關寧軍。然而,關寧軍等我主力已經在鬆錦之戰中被清軍殲滅,而剩下的吳三桂也已經帶著五萬關寧軍投降了清朝,成為了清軍的先鋒。南方的那些雜牌明軍,自然不是八旗軍隊和明朝關寧軍的對手。

    總而言之清軍入關之後,其一統天下的腳步勢不可擋,無論從裝備還是人員配備上,都比同時期的其他勢力高出幾個檔次,南明那一眾沒什麼實力的小政權,被秋風掃落葉般清理掉,也不足為奇。

  • 8 # 清水空流

    還有一點就是南明的政權體系已經崩潰。完全是地方軍閥統治了,無論是南明皇帝以及文官系統已經無法控制軍隊。南明地方各自為政。這樣就造成無法統一指揮和協調。做一個比方,如果說北宋是意外車禍,截肢可以存活的話。那麼南明就是癌症。只有死亡了。財政系統崩潰,讓南明的皇帝無法得到有效的收入。這樣就造成南明不能有效地分配和控制地方軍閥。而這一點趙構做的就很好。始終控制著南宋幾大"軍閥"。對比之下。南明的皇帝確實很垃圾。

  • 9 # 十萬戰船

    南京被快速攻破很可惜,好在農民義軍加入了南明隊伍。但弘光隆武紹武永曆均手中無兵權,又非崇禎後代,鎮不住手下爭權的將領,手下臣子也沒有一個可以服眾的,內訌不斷。若弘光帝有為,史可法左良玉會打點仗,頂住清軍的衝鋒,江南很快會整合,隔江而至的時間會更長!

  • 10 # 願得一人猩

    帶路黨太多,就和那些叫囂要滅美屠歐的一樣,臨陣之時只會跪迎王師,爭取在新朝做一個新貴,東林黨就是這麼做的,平時在朝堂之上佔據佔據道德制高點肆意噴人,有事情了第一個跪拜,甚至有水太涼的千古名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以下雨的夜晚為題目,寫一首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