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
2 # 訾夙
如何看待《道德經》---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懂禮的人,就會忠誠守信,因為懂禮後,非忠不守,非信不為。當禮作為社會最高準繩的時候,道德仁義都已經不存在了。
《道德經》裡,世道變化的次序是:道、德、仁、義、禮, 也就是說,當一個社會崇尚禮,以禮為最高準繩的時候,道德仁義就都已經淪喪了,因為禮太容易偽,容易被私心不軌的人利用了,忠信薄弱、禍亂昌盛自然是不可以避免的。他說“禮“是忠信不足的產物,是禍亂開始的源頭。
孔子對世道的變化次序為:仁、義、禮、智、信,老子認為這"五常",都是好很好的,沒有問題,但是“五常”存在的前提是,你得按道的要求去做。道才是五常的根基,您非要強調那樹葉的重要性,實際上是把程式上搞反了,捨本逐末,也不會成功的。當社會過度強調“禮的時候,這時候已經晚了,忠信就已經很少了,“亂之首也”,動亂就要開始了。
孔子生於晚周時期,正是“禮”向“法”過渡的時期。《論語》中講道,孔子一生所行軌則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就是孔子所講的“德”,是以道的追求,為背景的“德”,所講的“仁”,是有德為依據的仁。 所以很容易明白,孔子所講的禮、是有道德仁義為背景的禮,而不是老子所講失道德仁義的禮。 “人而不仁,如禮何!”
生於同一時期,比孔子大20歲的老子,對孔子五常主張存在著嚴重誤解。直到戰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出現,把道家的思想精華,吸收進儒家學說,這種誤解才逐漸消失。
-
3 # 胡言語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要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必須從《道德經》一書來說,免得有斷章取義之嫌。
《道德經》一文的內容就是講道和德。道在《道德經》中說的詳細,就是萬物之母。“道生之”。德,《道德經》沒有細說,但根據《道德經》的內容可以知道:“德蓄之”。什麼是蓄?蓄:儲存;蓄、畜相通,畜有養育的意思。道生萬物,而德育之。《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一”其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二、三、萬物由“德蓄之”。道為母,德為父。萬物自有其特性,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性格,這種性格就是人的本性,愚智賢不肖各有不同,此為先天。人自出生後,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自身性格有所改變,這是德,為後天。對於人來說,自出母體,性格已經註定,這種性格是天命,是道。老話說:人的命,天註定;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呱呱落地後,養育由父。“養不教,父之過”。說一個人的素質差,會罵“有娘生,沒爹養”、“缺德”。你何曾聽說過罵人“缺道”?父親的教養為德。
先天本性為道,後天受外界因素影響所產生的性格為德。
《道德經》不講善惡,只講道德。
再來看“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這句話所在章節的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首先是第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前面說過德為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所形成的後天性格。為何說“不德”才是有德?《道德經》一書強調的是依道而行,後天形成的性格有些地方違背本性,就是違背道,這是下德;有些地方會順應本性,就是順應道,這就是上德。所以說不被後天教養所影響而行事是“不德”,這種“不德”才是“有德”,才是“上德”。上是好的意思。不是地位高上的人。同理,下是不好,不是地位低下的人。《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在老子的眼裡,人無高下。那麼什麼好?什麼壞?按《道德經》的意思,自然是順應本性是好,違逆本性是壞。
再看下面的句子“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按上德是順應本性行事意思來看,上德由於順應自然規律因而沒有什麼可以做的。順應自然規律做事,一切事物都會各安其職,各盡其責,不用你去勞心費力,它自己就做好了;下德要想無為必須有以為。下德有違自然規律,所以要想無為,必須去做,才能達到無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仁是寬厚善良有愛心。義是道理。“上仁為之”為的是仁,既施行愛心,順應自然規律的愛是沒有什麼事物可以施行愛心的。這一點可以舉個例子,比如狼吃羊,如果你認為狼殘忍而對羊大發慈悲助羊逃生,那麼狼就會餓死,這是對狼沒有愛心;如果你認為狼吃不到羊會餓死而助狼逮住了羊,這是對羊沒有愛心。所以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上義為之”為的是義,既按道理做事。順應自然規律的道理做事是可以做的。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禮是人根據人類生活方式、生活規律等而制定人所必須遵守行為規範。那麼,上禮就是根基道理而制定的人所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不管是上禮還是下禮,都是人制定的,且只能是某個人或某些人制定的。既然禮是某些人制定的,那麼禮就必然是制定禮的人所認為的行為規範,不一定是其他人所認為的行為規範,這就是違背了其他人的本性。人制定的禮必須遵守的,這就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所以這段話的意思是:依照人所致定的行為規範去做事而沒有人迴應,那麼就捲起袖子拉扯別人,強求別人迴應。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按以上所說,道是先天固有,一切的根本;德是後天形成;如果人被後天影響,迷失本性,就會只剩下後天形成的德,就是失道,所以“失道而後德”。
仁是善,有善必有惡,而德雖是後天形成,卻還是依自然規律行事,是不分善惡的,所以仁出而善惡是非現,是謂失德。這就是“失德而後仁”。
義是道理,正確的事情,什麼是正確的道?什麼是歪曲的理?一件事情憑什麼說是正確的?這都是依據人的善惡是非之念而成。真正的仁既“上仁”,雖有善惡之分,但是還能以公平的心對待事物,既上面所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義是根據道理做事,而對於道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見解,受人本身的對於善惡是非的判斷會有失公平。所以有了道理就會失去真正的仁。還是以狼吃羊為例,一個人認為狼吃羊是殘忍,那麼他就會認為救羊是正確的,是義之所在,而不知救羊對狼的不公。
因為有善惡是非之分,為了明確善惡是非,哪些能做那哪些不能做,所以就有了做人做事的條條框框,就是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以及對待事、物的態度等,這就是禮(如此看來禮豈不是法律?)。前面說義是道理,道理道理,大道之理。好歹還有道可循。但是禮卻是純粹的人為制定,離道遠矣。《道德經》以道為尊。離道遠,則不道,不道則亂。還以狼吃羊為例:如果人的行為規範規定了救助羊是必須遵守的,那麼人若見了狼吃羊而不救羊,這就是失禮,輕受譴責重受懲罰。應了前面所說:“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由上而知:“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制定人的行為準則的人,是社會缺少忠信和混亂的根源。忠:心居中下,不偏不倚。一心一意為他人著想做事這叫做忠;信:人之言語。誠信,不欺不詐,一言九鼎,說到做到這叫做信。總得來說,忠、信就是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說什麼做什麼,並且盡心盡力做好。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這句話與“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相對應。前:次序在先,名列前茅;識:思想、見解,見識;華:外在的、光彩奪目的;愚:愚蠢、不聰明。“前識者”應該是思想見解高人一等的人、知識淵博的人、聰明的人。上一句說制定禮的人是一切混亂的根源,那麼制定禮的人是什麼人?這一句說明白了:是“前識者”。按此句與上句相對應的關係,根據《道德經》中所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智慧出,有大偽”等言語,這一句的意思大概可能是:知識淵博的人所實行的是大道外在表象,看著不錯,其實是遠離道的根源。《道德經》以道為尊,遠離道就是愚蠢的行為。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處,處於、立場;厚:多、濃厚、深厚、推崇、尊崇,這裡應該指的是道;薄:與厚相對,這裡指的應該是禮。有一句成語可以解釋這裡的厚與薄:厚此薄彼,厚道薄禮,尊崇道輕賤禮;居:處於;實:真實的,真正的。所以大丈夫尊崇道的立場,不被人為制定的條條框框所約束;明白真正的道,不被光華虛假的表象所迷惑。所以說去彼取此。丈是對男性長輩尊稱的意思,如老丈,姨丈、姑丈、丈人等;古代稱成年男子為夫,夫也泛指人,如匹夫等。所以大丈夫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尊道而行的人。
《道德經》說:“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囉囉嗦嗦說了這麼多,是為不知,是為愚夫。見笑見笑。
-
4 # 隨便閣
老子曰:故大道廢,焉有仁義;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亂,焉有貞臣。
此為老子“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的本義。
禮者出現的前提是“大道廢”,所以禮為亂之首也。
回覆列表
家庭、集體、社會不講忠誠守信,意見混亂的原因是《道德經》說的“(丈)夫禮”造成的
一一實際不讓人反映不同意見,空規定讓人反映不同意見,制約主觀意見
這就是《道德經》說的:"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的準確意思:
實行丈“夫”式的實際不讓人反映不同意見,空規定讓人反映不同意見,制約主觀意見的“禮者",就使家庭、集體、社會不講“忠"誠守“信”,做組織宣傳等工作,虛情“薄"意,提出指導思想、意見,“而"人們根本不聽,在下面混“亂"地反映不同意見,這是透過做組織宣傳等工作,讓按其意見進行票決,一致透過,唯馬“首"是瞻,票決會上不讓人反映不同意見,票決會後就亂反映不同意見的禍首。
不是說這句話的意思是:“禮"是忠信薄亂的禍首。
解釋:
對古經典《道德經》的這句話以往的解釋錯誤和亂猜的原因是,不能一字一字地破解它。因為,《道德經》是標準文言文,它不是記錄古人所說的話的,是記錄華人龍的傳人傳承的文化理論精華濃縮的龍(五)"語”言的,一字就是一句,與現代白話文記錄的白"話”不同,"話"與“語"不同。
這句話中的代詞"之"是標題密碼"二五一十"中的得數代數"十"代表的意思:做組織宣傳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