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三青雲老師

    儒字,拆開來看,一個“人”,一個“需”,合在一起,儒家培養的方向,就是社會需要的人。

    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呢?

    那自然是需要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了。

    所以,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是入世的,也就是要國家,為社會做事,這就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

    儒家講,仁,什麼是仁呢,還是拆字來看,仁,一個人,一個二,也就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就是仁。

    仁者愛人,仁不必驚天動地,你肩上有落了一個樹葉,我幫你把它摘下來,這就是仁。

    當然,我以為儒家最重要的品質,是來自於《易經》,其中乾卦,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不斷絕的密碼。

    乾,代表著天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雖然有困難,不管有多難,只要是有益於國家,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社會,有益於文明的發展,我們就要去做,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我們雖然力量單薄,但也要做偉大的事,去移山,去追日。

    這就是儒家最核心的價值觀。

    我們再來說道家。

    道家對於我們來講,提供了一個追求個人內心寧靜的途徑。

    道家講人法道,道法自然。

    我們如果內心不靜的話,可以去讀道家,去理解自然和我們個人的關係,在兩者和諧之中,尋找到生命的真諦。

    最後說法家。

    法家的代表是韓非子。

    這個結巴,也就是口吃的宅男韓非子,核心就提出了八個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現在君主專制已過時了,但是我們現在卻是繼承了中央集權這八個字,大家可以體察一下,看看現在是不是這個樣子。

    中央集權,也是保障我們中國長治久安的法寶,這也是法家留給我們最大的價值觀。

    至於說影響最大,對於歷史而言,自然是儒家,但對於個人而言,卻並不能這麼講,那要看你需要什麼了,如果你需要內心的安寧,那最需要的就是道家了。

  • 2 # 漂泊遊士

    法家的政治主張:一是建立中央集權制,把地方的權力全部集中到中央;二是高度專制,把中央權力都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皇帝的權力不受任何制約;三是嚴刑峻法,不符皇帝意志的都要處以極刑。

    儒家的政治主張就是全面恢復西周的社會制度,即分封制和禮制。分封制就削弱了中央的權力、削弱了天子的權力,地方就可以有效地制約中央。禮制就是道德規範,規定了各類人的行為標準。西周的禮制是靠大家自覺貫徹執行的,絕不是靠酷刑強制的。大家之所以能自覺地執行周公制定的禮制是因為西周是分封制,在一個封地之內的人們基本上是有血緣親情關係的,所以才不需要靠酷刑。西周的禮制與分封制是連與一體的,沒有了分封制禮制是行不通的。

    《老子》的政治主張就是無為之治。什麼是無為之治?電視劇《天道》中王廟村的生產線就把老子的無為之治演繹的淋漓盡致:一個產品的完工是要經過若干道工序加工的,格律詩公司設計的制度是一道道工序用現金賣下去的辦法實現自我管理;即上一道工序完工之後把此產品用現錢賣給下一道工序進行加工,下一道工序完工之後又用現錢賣給下下一道工序加工……直至產品完工後再賣給格律詩公司。如果某一道工序的加工出現質量問題,此工序的產品就無法賣給下一道工序了,他(她)自己就要賠錢了;所以,每一道工序都會自己管好自己,不需要任何外來機構進行監督管理。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之治”。“無為之治”首先必須要人為地設計一套制度,制度的核心是下一個環節制約著上一個環節、環環相扣,使每一個環節都能自己管好自己,不需要任何外來機構進行監督管理。

    儒、道、法對中國社會影響都很大,很難說誰最大。中國的政治制度從古至今都是按法家的主張建立的,法家的影響不大嗎?儒學婦孺皆知,是統治階級宣傳教育的唯一內容,儒家影響不大嗎?兵家、醫家、戰略家、陰陽家等都是按道家的平衡制約理論建立起來的,中中國人的婚喪嫁娶、建房造墓、治病打仗等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的影響不大嗎?所以,講中國傳統文化一定要儒、道、法並重;只講儒家忽視道家和法家,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歪曲。

  • 3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4 # 一片陽光喲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是維護等級制度的禮教。

    道家的核心價值觀是效法自然無為而治。

    法家的核心價值觀在長期的實踐中已淪為儒家的附屬,併為儒家的禮教而服務,比如家法及家族裡面的宗法祠堂。

  • 5 # 謀略殘卷

    說起對中中國人影響最大的學派,莫過於“儒釋道法”四家,即:儒家、佛教、道教、法家。

    四者相互影響融合,造就了中華文化相容幷包、博大精深的獨有特性。

    除佛教外,其餘三家均產生於中國本土,源於先秦時代。

    儒家核心價值觀

    儒家思想,尊崇周制,主張從人性出發,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試圖通過禮教制度激發人性善良質樸的一面、規範人們行為,使人自覺、自發的避免爭鬥惡習,人與人之間相敬相愛,人人為王道樂土獻身。

    總結概括其核心內容便是“仁義禮智信”,是為“以德治國”。

    道家核心價值觀

    道家學說,源自黃帝,主張“清靜無為”,“不尚賢,使民無爭”,提倡去繁就簡,與民修養生息。也有人說道家的思想裡具有愚民之嫌,倒不失為一家之言吧。

    典型代表作《道德經》,大約5000字左右,除了表述老子對於治國理政的觀點以外,最多表達的還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很多論點不僅代表了道家文化思想,對其他學派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如老子強調“上善若水”,形容水因勢利導之特性,《孫子兵法》則將其運用到帶兵打仗上,提出了“水無常形兵無常勢”的重要思想。法家《韓非子》專作“喻老”之文,以老子觀點佐證法家思想的正確。

    法家核心價值觀

    法家學說,依據荀子“人性本惡”的學說觀點,主張通過法律規定,強制脅迫民眾服從管理,約束人們行為,是為“依法治國”雛形。

    核心內容包括“法術勢”三個方面,主要講述制度、權謀之道。

    儒道法對後世影響

    三家思想各有優點,分別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法家學派,最著名的成就便是“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從邊陲小國逐步成長為列國七雄,並最終完成統一大業,但也因為其“強制性”“脅迫性”,對人的思想行為太過禁錮壓迫,使人產生巨大的牴觸反抗,容易產生苛政。最終大秦二世便亡國了。

    秦亡國後,楚漢相爭,劉邦獲勝,受張良等一批道家學派人士影響,崇尚“無為清靜”與民生息,漢朝開國三代,均已道家思想為主導。國家力量得到了極大的積蓄和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

    到漢武帝時期,道家思想管理國家暴露出許多問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削弱地方勢力,減少了內部鬥爭損耗,國力進一步提升,從而解決了困擾中原地區上百年的匈奴問題。

    此後,歷朝歷代均以儒家思想為正統,以忠孝仁義統治人心,但國家的規章制度仍然保留了秦的傳統,是為“外儒內法”。也可以說是“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做到了完美結合。

    綜合來看,儒道法三家對後世的影響可謂各有千秋,從社會管理的角度,儒家與法家顯然更勝一籌。

  • 6 # 少衛真

    孔子是講的做人的道理。老子講的是為官的智慧。二者的結合就是我們文化的基本內容,也是構成國家制度的營養來源,作為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國家,他們做了最成功的替代,也實現了他們的初心,江山萬萬年。孔子是最成功的教育家,老子是我們始終認可的中國哲學家。因為為官之道是一種智慧,老子從世間萬物的存在的規律中,講透了,天地和聖人的道理,具有的可比性,如此就有了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說服力,在思辨中透著智慧。二人的思想構成了制度的性質,“仁政”就是制度的核心,而不是暴政的,上善若水既有水的特性,也是做官的道理,仁政就是梟雄治天下,強大的權力是“引而不發”的,爛權是仁政的反面,不明白權力的應該如水一樣,行權如行雲流水。仁政是征服,體現的是信任帶來的服從,本質就是愚民的,又是因為這一切是建立在人倫道德次序這樣的鏈條上,它就有著天然的不可質疑的性質,自由,民主因此就沒有了存在的道理和需要。所以是非常成功的,而且取得了預期的結果。成功在於把家教當成知識,作為了教育,而又傳承著。因此我們的文化就兩個內容,一是如何做人,二是怎樣為官。也只有兩種人,主子和奴才,最大的追求和推崇的就是做官,於是就有了一個奴性的文化,把禮貌和尊重都獻給了主子,因為那又是一種自己的嚮往。價值體現在結果上,結果就是一個有長度,沒寬度,更沒有高度的線性發展的文明。只因為地球是轉動的才說是前進的,本質就是迴圈的,傳承就有這樣的特性,道理又是沒有軸心是迴圈不起來的。所以聖人治國,就是軸和輻條的關係,只是這樣的迴圈不過像一盤磨一樣,全部的價值就是歷史悠久這樣的考古價值。作為家教本質的儒學,具有的人類共識只是常識。所以被世界不以為然,只是它的載體是一種文明的特徵,才有了它的唯一性帶來的考古價值。這樣的價值只能是博物館裡的。而不是未來能體現的,因為儒學不是器物放的久了,價值就越高,而是放的越久越沒有價值,道理在於那是需要放在腦子裡,是作為一種思想的存在,而年輕一代腦子要裝的東西太多了,不會給它任何的空間,這裡說年輕人是世界的,因為如此,是不會被認可沒有共識的,因為和我們的生活距離太遠,而且也不是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同步的,關鍵我們主張”傳承”的這種“傳承”的性質是不容質疑的,而這個世界已經是沒什麼不能質疑的。這和人類的科學發展,完全是背道而馳的,具有宗教的性質,而又不是宗教的,成為了文化和制度的,如此它的價值只能是文學的考古。

  • 7 # 楊朱學派

    法家的核心價值觀是幫君主馴服奴才。在政治上是使君主擁有無限的權力。法家是法治的死敵。

    下面詳盡解析:

    先說儒家。

    一、儒家的道德規範包括私德和公德。

    私德就是親親之愛。即愛自己的親人:父母有慈、兒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兄長有愛、弟妹有敬。

    公德是與人誠信,見利思義。君子救急不救貧。遵守公序良序。

    私德是儒家道德規範中靈魂和核心。

    二、政治思想。

    當時的政治理想: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群臣。就是以禮法把權力關進牢籠。今日謂之——憲政。

    未來的政治理想:

    孔子為人類社會發展指明瞭方向——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鰥寡孤獨皆有所養。

    三、法治思想。

    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

    在此只論疑罪從無。

    疑罪從無——孔子曰:“大辟,疑,赦。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其依據是“死者不可生,斷者不可續”,所以在審案時要“求其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孔子疑罪從無的法治主張,客觀上也體現了儒家對最基本人權——生命權的尊重。與法家寧枉勿縱主張針鋒相對,水火不容。

    法家是捍衛君權,奴役臣民。需要藉助一個條件和三個手段。

    一個條件是勢。讓君主擁有無限的權力。

    三個手段是刑法、陰謀詭計和愚民。前兩者是低階手段。愚民是高階手段。其目的是使人民成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

    在刑法上,法家主張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牢牢鉗制刑法,寧枉勿縱,夷族連坐。

    法家無疑是民主、法治、憲政的死敵。

  • 8 # 爾東士心

    一、儒家思想主要是論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和態度相處,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其價值在於規範了倫理道德,教化民眾與民眾之間及君王與民眾之間,長輩和晚輩之間,夫妻雙方之間,只有彼此善待對方才能共存共榮,否則就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儒家主張大復仇主義,提倡社會主要以道德規範約束人的惡行,對於違揹人倫,喪盡天良的人(任何人,包括君王),人人得而誅之。二、道家思想主要是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關係,提倡王權要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治國方針,人本身自己要重視內觀,重視人人平等,其思想太過理想化,難以實現,且難以說服權貴,因此在歷史上受到邊緣化。其主要價值在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人人平等的思想,以及人要重視內觀,自我修行,自我反省的人生態度。三、法家的思想主要是,治國理政必須嚴刑峻法,劃分鮮明的等級,社會分工強制,其理論基礎是性惡論。其價值在於,通過法制可以實現維護社會秩序。但其弊端也很明顯,通過嚴苛立法壓制人性,缺少人文關懷,從而易引發底層的反抗,容易導致政權的崩潰瓦解。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思想,而現代社會將儒家和法家的思想進一步融合,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治國理政策略,其中也融合了一部分道家的思想。比如現在所提出的:重視公平、公正、和諧、文明的儒家思想;重視環保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家理念;重視依法治國的法家部分思想。都是科學的傳承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所以我非常贊同現在提倡的文化自信

  • 9 # 逆襲的諸行無常

    儒家追求的是以“仁”為內含的禮制社會的建立,出現之初是適合周王朝封建式管理的一種體制。其代表人物孔子一生所致力的就是“復周禮”,希望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恢復周初周公旦所制定的國家治理體系。我們可以將其看為“復古派”或“保守派”。

    儒家思想的核心簡單說就是“仁”,忠孝禮義信等則都是在“仁”的思想基礎上體現出來的方方面面的外在表現。有些人認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雖然“復周禮”是孔子當時所宣揚的主要治國理念,但是其內含則應該是“仁”,也可以說“仁治”或“德治”。

    法家追求的則是以“法”為核心的高度集權的君主制社會的建立,春秋末年到戰國,直至秦國朝的建立,體現出的就是社會生產力、文化傳播力等不斷提升條件下,儒家思想已不適用,得到眾多諸侯或君主認同,能真正起到效果的反而是“法家”的管理思路。從最初的李悝變法到商鞅變化,法家的改革在各諸侯國此起彼伏,最終以秦國朝的建立達到高潮。我們可以將法家看為“改革派”或“革新派”。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其實就是寫給當時統治者看的一部管理祕籍。其追求的就是以“無為”為核心的自由社會的建立,與現代的市場經濟理念肯定不一定,其追求的是封閉狀態下,自給自足、小國寡民,自主發展的以農耕為主的穩定社會。在歷代大亂後,恢復過程中往往這種管理理念效果最後,漢朝初年文景二帝基本上採用的就是這種上管理理念,在短時間內極大的恢復了國民生產力。我們可以將道家看為“無為派”或“放任自由派”。

    誰的影響力最大不好說,只能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三家都起到過重要的歷史作用。有人認為漢武帝后儒家一家獨大,其實從漢代以後,大一統成為總趨勢,儒家思想始終是在以“法治”為基礎的國家官僚體系的基礎上不斷的發展的,而大一統則是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才得以實現和實行的。很多歷史時期,恢復經濟、鼓勵富民等政策又都是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建立的。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相互交融形成了中華文明特有氣質的政治體制、文化氛圍,甚至官僚體制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獨樹一幟的。我不贊成目前網上一些過於偏激的批判言論,“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不論是對歷史還是傳統文化,客觀的去學習、體會、借鑑,才是正途!

  • 10 # 使用者78597166942

      宗教的最終目標: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用成熟、完善、可行的方法去實現人類社會的大治大同(實現共產主義)。有豐富廣博的眼界、有明辨是非的眼力、選擇適時應運大乘法門,先把自己度過去(實現明心見性),用(明心見性後的神通)事實實踐證明的思想與理論自己是對的。用現實的、今天的親身經歷為別人提供借鑑,讓別人也有所教益、成就。共同造就“人間”的極樂世界、逍遙淨土、和諧社會。

    宗教給了人們一個共同最終目標:通過學習看破人生無常的假景,從而修正磨練身、心、言、行、意。讓自己成為一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好人”!人成道成!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做一個心安理得、問心無愧、“正、直、善、良”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有益、有貢獻、不昧良心的人。善於戰勝自己的私慾,心地坦蕩、自律自愛、志趣高雅、作風高尚、氣清人純。

        4、“萬法皆明”:(1)學一法,知萬法,法法互通。“佛、佛法”只是渡人的“法船”,如果不及時、儘早的“棄舟登岸”,就是在法海迷航、葬身法海的法奴。“是諸法空相”,因此“法”是不能修、不用修的,所有的修法都是對“空法”的玷汙與歪曲。(2)“萬法”是因為人有八萬四千煩惱,如果沒有八萬四千煩惱也就沒有八萬四千法門。學法、修法的是死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凡夫,覺者是不學法、修法的。(3)用《金剛經、道德經》作為“照妖鏡”去揭露魔王的真面目,就是有著“火眼金睛”的齊天大聖在降妖除魔,就是鬥戰勝佛在行動!這就是“萬法皆明”的表現。

          5、“這便是慧眼開通也”:你把上面這些對“四句話”的解釋弄明白,牢記心中,作為你人生的“指南針”,及時修正自己的思想,管住自己的習氣,化去自己的稟性,只有這樣你才能保證不會偏離“不二正法”,才不會偏離大道而入魔,這便是慧眼開通也。有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通,這便是慧眼開通也。【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稟性、三習性。(1)天賦的性是天性,天性是純善無惡的,孟子說的性善,正是指的天性。(2)人賦的性叫稟性,稟性是純惡無善的,荀子主張的性惡,正是指的稟性。(3)後天的性叫習性,習性是可善可惡的,“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告子說的性“可東可西”正是指的習性。(4)天性不清不能明,要想清天性,先去私慾。稟性不化不能正,要想化稟性,先去我見。習性不去不能立,要想去習性,先去不良嗜好。人若能以天性用事,自然“和其光,同其塵”啦!(5)稟性有根,前生的習性,就是今生的稟性。稟性(怒、恨、怨、惱、煩)就是陰命。習性是物慾所繞,稟性是人間的煩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款BMW3 Series時尚型320Li裸車價多少?總共需要多少錢?價效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