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海一1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決定經濟基礎,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過來去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關係,三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

  • 2 # 逸仙103686071

    答: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附論文:

    中國個私經濟的發展道路

    第一章緒論(節選)

    所謂道路,是指事物乃至宇宙,在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其已經經歷、正在經歷、並將繼續經歷的發展過程及其運動規律。

    經濟發展道路,是指人類社會,為獲取生存和發展資料,在探索和利用大自然的實踐中,結成一定的生產關係,在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其已經經歷、正在經歷、並將繼續經歷的發展過程及其運動規律。

    中國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道路,是指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作為一種與一定生產力相聯絡的所有制形式個體私營經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程序,在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其已經經歷、正在經歷、並將繼續經歷的由始至終的發展過程及其特殊運動規律。

    ー、人類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特性

    是推動社會運動的原動力

    人類社會經濟運動的內在動因,是每個人具有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特性,即人的自然性;人類社會發展的外在動因,是個人利益最大化,要依賴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即人的社會性。人的生產活動要受自然與社會兩方面的制約,這樣必須正確處是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方面,要克服自然力對人的約,這就要認識自然,發展科學技術,不斷改進工具,提高生產力,從自然中獲取更多的物質資料,達到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另方面,人的生產活動要結成社會,才能取得最大的生產效益,只有單個人聯合為社會,才能相互交換勞動,積累科學技術,積累社會財富。更好地利用和戰勝自然,達到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於是,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物件的結合,構成了生產力。人與人之間的結合構成了生產關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結合,構成了生產方式。為了使生產的有序執行,由此產生了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對立統一關係,形成了人類社會運動。

    人類不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性,使生產工具不斷改進;工具的改進,使勞動組合發生變化,從而引起生產關係的變化;生產關係的變化引起上層建築的變化;新的上層建築、生產關係又反過來促進生產力的變化。於是,人類社會運動不斷地從低階階段向高階階段發展。由此可見,具有獨特本性的人是社會發展的內在決定要素;凝結時代科技的工具是社會發展的外在決定要素。由其構成的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ニ、人性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內在決定要素

    生產力三要素:一是勞動者,勞動者的勞動目的是由其特性決定的,即勞動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勞動手段,即由現實科學技術水平創造出來的生產工具;三是勞動物件,即由勞動者運用生產工具加於其上並形成適合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的物質條件。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是指採取何種生產關係,是勞動者在現實的生產條件下,從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發,由勞動者經過共同選擇的結果。因此,人性是決定生產關係的內在決定要素。

    (人性論的歷史發展過程)(略)。

    三、生產工具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外在決定要素。

    人性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對現實的永不滿足,由此推動人類不斷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由於人的器官在改造自然世界中的有限性,於是,人類學會了製造工具。生產工具是人體自然器官的延長和擴大,在生產過程中直接傳導著人對自然界的作用。生產工具的使用及改進,一方面提高了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改善著人類的生存條件;另一方面生產工具的使用和改進,使生產組合形式發生新的變化。在人類歷史上,一定的生產工具反映著人們征服自然的深度和廣度,而每一次生產工具的重大進步,又都標誌著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從而使人類社會進入一個更高的社會形態。生產工具不僅是衡量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而且是區分不同經濟時代的物質標誌。馬克思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藉以進行的社會關係的指示器。”

    石器時代,人類運用原始的石器工具從事採集漁獵生產,勞動產品除滿足社會成員的最低生存需要外,沒有剩餘產品,人們只能選擇生產資料氏族公社集體所有,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原始氏族公社所有制,人們不是沒有佔有慾,而是客觀沒有剩餘產品佔有,或者說客觀條件不允許個人佔有。

    在鐵器時代,人類運用鐵製工具從事種殖和養殖生產,生產力的提高,有了剩餘產品,並不斷增加;剩餘產品的出現,使個人的主觀佔有慾變為現實。由於勞動者的勞動產品歸勞動者佔有,能激勵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於是就產生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因此,私有制是生產力發展到有了剩餘產品階段,並與現實人性水平相結合的產物。

    從十八世紀中期開始,人們在生產中應用力學、熱力學等方面的成果,製造蒸汽機,人類進入了機器大生產時代,用自然力代替人力、使生產工具發生了變革,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多。生產資料資本家佔有制,戰勝了封建地主佔有制,人類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

    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人們運用電磁學原理製造發電機、電動機及運輸裝置,人類逐步進入電器化時代。生產工具的革新,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現實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於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應運而生。從本世紀末開始,計算機的應用,標誌人類開始步入智慧高科技時代,到智慧高科技時代的中高階階段,生產工具的智慧化,使社會產品相當豐富,社會保障系統的健全和完善,勞動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為了滿足自我享受和自我發展的需要。個人消費的有限性,使財富的佔有者客觀上只是替社會管理財富。

    人的佔有慾,在石器時代,是想佔有而沒有剩餘產品佔有,由此產生了原始公社所有制;在鐵器和機器生產時代,有了剩餘產品,使個人佔有成為現實,由此產生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到智慧工具時代,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個人消費的有限性,使財富的佔有者客觀上只是替社會管理財富。個人佔有的必要性降低,或者說沒有佔有必要,以按需分配為特徵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物質基礎已經確立,共產主義生產關係將成為現實。

    從粗石器時代開始,到正在開始的智慧高科技時代,工具的每重大進步,都推動生產關係以致社會形態向高階階段發展。由此可見,生產工具是決定生產關係的外在決定要素。

    四、人類社會生產方式運動的一般規律

    在探索了生產力的決定作用之後,我們還必須探索生產方式運動的一般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生產方式內部矛盾的兩個方面。一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另一方面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它們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

    1、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對生產關係起著決定的作用。

    首先,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的狀況是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性質和發展要求等,它是一定生產關係賴以形成和存在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歷史上任何一種生產關係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為適應一定的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建立起來的。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與之相適應。每一種現實的生產關係,都是建立在一定性質和水平的生產力基礎之上的。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

    其次,生產力的變化發展又決定著生產關係的變化和發展。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經常處於發展變化之中。生產關係則是相對穩定的。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必然引起生產關係的相應變化,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原來的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時,就會使生產關係發生根本變革,舊的生產關係為新的生產關係所代替。

    2、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是通過對生產力諸要素的作用實現的。

    生產關係體現著人們的物質利益關係,不同的物質利益關係具有不同的生產目的和刺激生產的動力,影響著生產力中諸要素能否較充分地發揮作用。能否較好地結合,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作用。

    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有兩種情況:

    第一,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時,勞動者的積極性能得

    到充分發揮,生產工具、勞動物件就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就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推動和加速作用。

    第二,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勞動者的積極性受到壓抑,生產資料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就對生產力起阻礙、延緩甚至破壞作用。這種不適合表現在兩種情況:一種是滯後生產力,另一種是超越生產力。對生產力的發展都起阻礙作用。

    3、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構成它們之間的矛盾運動。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而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相比,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而生產關係往往落後於生產力的發展;同時,生產關係雖然是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而建立起來的,但也不可能完全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它們始終存在著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在它們發展的不同階段上有著不同的情況。在以往的人類歷史中,一種生產關係在它產生和確定的一段時間內,與生產力的性質是基本適合的,它促進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在這段時間,生產關係也存在不適合生產力的方面,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進行某些調整,但不會引起生產關係的根本變革。

    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原來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係就變成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舊生產關係,阻礙以致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時就要求變革舊生產關係,建立新生產關係。新生產關係一旦產生並確立起來以後就又出現了生產關係與生產力在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又開始了新的矛盾運動。

    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這種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是一種萬古長新的迴圈過程,每一次這樣的迴圈,都把人類社會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4、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及意義。

    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中,始終貫穿著生產關係ー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根本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構成了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的基本內容。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普通、最根本的規律,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各個時期都毫無例外起著作用。蘇聯及東歐鉅變之後,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揭示的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過時了。其實不然,生產方式運動的現狀及其趨勢正在不斷地證實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性。不論你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必將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因此,必須科學地把握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把握這一規律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這一規律揭示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趨勢,揭示了生產力是生產方式從而也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為人們提供了認識社會歷史發展根源的鑰匙。其次,它揭示了新社會代替舊社會、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必然性,為社會革命和改革指明瞭方向。

  • 3 # 寵辱不驚658

    提問者這個問題很大,內容很廣,相互之間的關係密切,它體現了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具體統一,是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世界歷史時代”的一個苑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與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這對矛盾密切聯絡的,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生產力,但生產力只有通過作為經濟基礎的生產關係才能對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起決定作用。所謂社會的經濟基礎,是指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各方面的總和。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的物質力量。是參與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一切物質的、技術的要素的總和。它包括人、工具、勞動對像,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沒有人,也就沒有物質生產,一切工具和科學技術都是人發明創造的,毛主席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和發展要調動人的積極性。生產關係:社會生產中,一定的社會經濟關係,它們的構成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歸結三個方面:一,生產過程中的所有制形式;二,生產過程中不同社會集團和工人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三,分配形式和產品轉移方式。這就決定了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生產力是它的內容,生產關係是它的形式。在生產方式這個統一體內,作為內容的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經常處於不斷髮展、變化之中 。每一代人都繼承了前一代人所創造的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發展著這個成果。生產力的這種繼承和發展,世代相傳,綿延不斷,構成了每一代人與前一代人最基本的歷史聯絡,構成了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人類歷史的連續性。

    經濟基礎和生產關係基本上指的是同一客觀物件,相對生產力來說,它是生產關係,相對於上層建築來說,它是經濟基礎,但經濟基礎又不等於現實存在的一切生產關係,它是指一定社會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總之,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體現著它們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絡即規律。是社會發展的普遍的、客觀的規律。這種規律,貫串於矛盾的產生、解決、再產生、再解決的不斷運動之中。

  • 4 # 求索夕陽明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生產方式,這個生產方式決定了這個時代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成敗。馬克思指出:"我們的時代,是資產階級時代",只有實行"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才能生存才不至於滅亡,所以,遵循時代的生產方式比經濟基礎重要的多。按馬克思的揭示,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是資產階級時代的唯一正確的生產方式,不論誰掌握政權,都得實行,因為:一,資產階級生產方式___就是商品經濟,市場規律,它是在封建時代行成的,由人類社會發展本身規律產生的。二,資產階級時代必然實行資產階級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可逾越的也繞不過去的階段,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三,資產階級時代人類分化為:資產者與無產者,生產力的發展空前高漲,財富迅速積累,有的民族快速脫貧致富;四,在正個資產階級時代孕育著下一個時代的生成條件___無產階級時代,條件一旦成熟,進入下一個時代是必然的。馬克思的學說,生產方式決定了經濟基礎及上層建築。

  • 5 # 味哎兒

    這樣理解容易點:

    人群趨向於做什麼,決定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有效性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接受了經濟基礎的狀態,可製出準則標準,使人群行為達規範的完成,從而使社會有秩序了。

    有秩序就步入疆化,從而須無序激起亂作為,人群亂作為促成無規則.準則.標準,從而激發出新的人群做啥的趨向。此無限迴圈,周而復始迴圈往復,不絕不斷。

    現代詞可述成:

    人及人群:各盡所能,各顯其能,自負其責,後果自負;當:有用.有效.有益人群的新制造方式及產物被創發出來後,人們爭相生產,而產品優.劣.假.偽充斥人間;從而須有一個準則標準定出,使其統一規範;統一規範了,就千篇一律了,疆化開始。再入各顯其能.後果自負.無準則標準的創發上,再入下一迴圈。

    古中中國人敘此簡潔的多,呈:

    無中生有的無為態,再無中生有出現;再保持有長遠長久些的有為態;終至有中生無的消失有態,歸入無狀態;再入下一個無中生有的周而復始,迴圈往復狀態。

    簡約羅列式:

    無序,有序,無序。無限迴圈往復周而復始的執行。

    此式,可解釋一切,包括人及人類人群,以及萬事萬物與宇宙。

    用老百姓語則呈:

    時興啥,啥不時興遭淘汰了,以後會興啥。

    這個時興啥,決定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有用有效後,促上層建築製出標準,使無序轉成有序。

    如,第一架飛機造出,無標準的,製造者多了後,漸製出各式各樣眾多標準出來。但標準只能限制指導重複製造者,不可對創造有限定及指導。

  • 6 # 襄陽東津新區撰稿人

    一個可能影響全球的變革被發現!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曾讓一個國家稱霸全球。它靠的是新能源水蒸氣動力能源、煤炭、石油燃燒熱量動力能源的發現,以及鐵器和齒輪等基礎。後續又出現電能、水能、風能、核聚變、太陽能等等。可是,人們忽略了一點90%能源利用,離不開機械!這些能源是靠機械製造出來,然後利用它們去驅動機械!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有形資源枯竭了,如何獲得動力?再如果我們脫離了星球載體,沒有了有形礦產資源做補充的時候,如何獲得動力?

    所以,中國想要開啟真正的變革,應該跳出第幾次工業革命這個框框!網際網路變革,格局太小!我們應該從無形的能源開始著手,光能潛力最大,波能其次,再就是靜電以及雷電,然後才是元素能源(氫、鈾、分子、中子、電子),最後是惰性物質代替現有的金屬物質地位做基礎。當然,分類並不可能明確,畢竟這些領域在應用中必定會相互穿插。未來這些新能源的精細化研發在仿生應用,工業生產方式,軍事裝備,星際交通等領域必將是科技發展的另一高峰!

  • 7 # 老張觀世界o

    謝謝邀請!經濟基礎是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除了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還有不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比如,封建社會照樣存在交換和商品經濟,但因為不是統治地位,所以不是經濟基礎,決定不了社會性質。

    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總和是什麼呢?它包括三方面,生產資料的佔有與不佔有,佔有生產資料是老闆,是資本家,企業家,不佔有生產資料,只能打工,出賣勞動力,也就是工人;二是產品如何分配,由於生產資料參與分配,所以,資本家的收益就高,工人不佔有生產資料,收入就低;三人們在生產中是組織管理地位,還是被領導、被支配地位,也影響分配,這是生產資料之外的分配差別,管理人員與普通工人的工資待遇有的相差幾十幾百倍。

    也就是說,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就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比如,原始社會前期,生產力很落後,如果實行一夫一妻制,就難於生存。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很高,卻使用一家一戶的個體生產方式,就發揮不出大機器的優勢,這是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具有客觀性,不是閉門造車。

    同時,這種決定作用只是前提,並不是簡單的對應關係,而且分階段性。這裡需要人的參與,不是自動決定的,需要思想家的設計,比如,經濟學就是設計生產關係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不同的國家起點也不一樣,英國早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現代發達國家的生產力的性質具有量變關係,表面上差別很大,其本質都是工業化時代,一個是初期,一個末期,僱傭關係沒有變,這是生產關係的穩定性與生產力的變動性的差別。

  • 8 # 魯卡爾

    就是人生下來要想繼續活下來,必須解決吃喝穿住的問題,解決人的這個基本生活需求的全部生產過程就叫經濟基礎。這個基礎都是由什麼物質資料生產條件決定的呢?是由一定歷史階段的生產方式決定的,並且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同時決定著相應的思想意識形式。生產方式是由兩個方面所構成的,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弄請這些概念對於認識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什麼是生產力?生產力是生產物質資料使用的工具,以及有一定經驗和勞動技能而使用生產工具來生產物質料的人。

    什麼是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社會生產過程中彼此之間結成的關係。其實就是一個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也是不容置疑的,所以,生產關係必須適應生產力性質的發展,才能推動社會的全靣發層。這裡可以把兩者比喻為夫妻關係比較靠譜。生產力比作男的,生產關係比作女的;男的是社會化勞動生產力,女的佔有著社會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在勞動生產過程中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尤其是科學技的生產力,若生產關係阻礙了它,它就會衝破舊的生產關係換上新的生產關係。所以,女的應隨時要適應男生產力的要求才不至於離婚,否則就會發生危極,導致離婚了,男的照樣不會停止,反而又找了新媳夫更好發展自己了。

    這就知道了經濟基礎是怎麼回事了,不是一成不變的了吧。它是歷史的變化著的,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社會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的基礎根本就不同。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基礎特徵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佔統治地位和沒有人對人的剝削。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基礎意味著生產資料的私人資本主義所有制佔統治地位和剝削僱傭勞動。

    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基礎是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力還有充分地發展空間,我們正在轉型升級調結構,儘量利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規律,切實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 9 # 楊文淵

    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關糸是辯證統一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即什麼樣的經濟發展要求什麼樣的政治力量,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其相適應,促使它長足發展!同時,上層建築也反作用經濟發展,當舊上層建築阻礙了新經濟的發展,必然產生一股新生政治力量來領導新生經濟的發展。因此,從單方面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來說明經濟與政治之間的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是片面的!而且,馬克思強調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只是對未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發展的一種設想,當時並沒有在實踐中證明過!後來蘇聯的社會主義的農莊集體化和中國農村經濟人民公社化,都證明了經濟發展的實際與上層建築的規劃產生了超前的矛盾,即上層建築的規劃超越了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結果阻礙了經濟正常發展!這就是中國為什麼要改革開放的原因。同時,中國強調的多種經濟並存發展,並沒有實行多黨制,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至於是什麼力量在決定經濟基礎呢,應該說,是代表社會正確發展方向的力量,即人民的力量在決定經濟基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凡是違背歷史潮流,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政治力量或上層建築,人民最終將它推下政治舞臺!總之,不要片面的、一味地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來說明社會問題,只要有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社會發展就足夠了!

  • 10 # 得亮一亮得

    經濟是基礎、政治統帥是肯定的。在農耕時代發展經濟,只能一步步跟進,政府(政治)只能適合農村具體情況,一步步服務跟進,才能發展,如果靠大躍進超越基礎太快必然適得其反。這就是我們學政治課講的生產關係(政治、統帥)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水平。但生產發展了戲政治提供強大的財政實力服務於政治,如發展科技、國防事業,形成了良性迴圈。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是否也遵循這一規律呢?是的資本主義初期是遵循這一規律的,但到近期他已違背了這一規律,為稱霸全球,不顧生產力發展的發展的規律片面進行擴充軍備,不顧人民所需而生產,棄而投入大量資金髮展高科技和高新武器,開始上百年從戰爭中發財嚐到甜頭;是一舉不可收拾,戰爭是很燒錢的幾場戰爭耗去了美國上百年國力,尤其是中國快速和平崛起後,第三世界人民的覺醒,美國發現當今戰爭已是賠本的買賣,但美國已回不了頭了。只能以爛為爛了從;史發展角度來看,資本主義的下一歷史階段該是最後的帝國本義而被人民掃進歷史的垃圾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否發一張你拍過的最有衝擊力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