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09062618397768

    韓信是呂后和蕭何設計弄死的,死的很慘,有句話說的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則是壽終正寢···到了惠帝時期才死的,張良則是功成身退,他知道伴君如伴虎,最後周遊天下,銷聲匿跡與江湖。還有不要相信電影和電視,裡面的誇張比較大,不是在真正的歷史,也不能怪劉邦,是那個家天下的制度不行。

  • 2 # 西門不帶刀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保著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

    張良:相當於軍師參謀長。封留侯。善終。

    蕭何:相當於後勤部長。封酇(cuo)侯。善終。

    韓信:帶兵打仗。封淮陰侯。沒得好死。

    張良和蕭何都是聰明人,雖然遇劉邦的能夠全身而退,即使劉邦的大度也是他們的造化。張良是透過激流勇退來獲得善終的;蕭何是透過自汙來獲得善終的。

    只有韓信,不但被殺光了全族,連他自己本人,死法也比較奇特,我們今天重點說一下韓信的死法。

    1.“見天不殺,見君不殺,見金不殺”

    劉邦曾經給過韓信一個承諾:只要太陽能照的地方就不能殺你,任何男人不能殺你,天下沒有殺你的兵器(鐵製)。

    於是韓信就覺得自己肯定死不了了。如果還是能夠知道未來的話,他就會知道: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給他的功臣們發了很多免死鐵券,到最後那些功臣們基本上也都被殺乾淨了。

    所以一個君主想殺一個大臣,辦法容總比困難多。

    2.看看韓信是怎麼被殺的

    君王一諾,重於千斤。既然劉劉邦承諾了,有三不殺。但韓信確實又不得不殺,那怎麼辦呢?

    見天不殺?好,那我殺你的時候就沒有光。

    見君不殺?好,那我殺你的時候不用男人動手。

    見金不殺?好,那我殺你的時候就不用兵器。

    於是韓信就有了下面一個奇特的死法:

    被人裝在一個籠子裡,籠子上蓋著黑布,用被宮女用竹籤子給戳死了。

    3.韓信之死說他是功高蓋主?鳥盡弓藏?意圖反叛?首鼠兩端?都不對。

    首先我們得說韓信沒有沒有想過叛亂,因為韓信對劉邦有很大的感恩之心。

    其次,我們得說劉邦並沒有因為韓信功高蓋主就想殺他,因為劉邦的心胸寬廣的不像話。

    那韓信為什麼非得死呢?

    用一句現在的話說就是:韓信對劉邦的愛的方式,劉邦不不接受。當劉邦在彭城之圍中,被項羽打得落花流水,近在咫尺的韓信竟然沒有發兵去救。

    究其原因:並不是韓信打算讓劉邦直接被項羽搞死,而是他判斷以劉邦的能力,絕對能夠守住項羽的進攻,同時自己在這邊集中兵力,給劉邦東山再起留下火種。

    不用說君王就是普通人,我們的想法都會是:你說你還信不來救我是為了我的以後著想,那如果在彭城之戰中,我劉邦死了,還有什麼以後?

    自古昏君殺人,賢君誅心,少校想告訴你的是聖君既誅心也殺人。

  • 3 # 小祁說歷史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漢太祖劉邦在取得天下後,如此評價為開國立下不世之功的三位功臣。事實也確實如此,如果沒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在謀略、後勤、軍事三方面的作用,劉邦也很難建立大漢王朝!那麼,面對如此重要的功臣,劉邦又是如何對待他們三個人的呢?今天就讓小祁為您詳細盤點一下他們三人的結局!張良—功成身退,得以善終

    張良(約公元前250-公元前186年),字子房,今河南新鄭人。張良出身於南韓貴族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先後擔任過五代韓王的國相。(張良畫像)

    機緣巧合下,張良遇到了劉邦,兩人一見如故,張良認定劉邦為明主,於是決定輔佐劉邦成就大業。

    自輔佐劉邦以後,張良屢獻奇謀。先是幫助劉邦順利入關,後又在鴻門宴上助劉邦躲過項羽的殺害,分封天下後又獻策劉邦燒燬棧道以消除項羽的猜忌,為後來的暗度陳倉埋下了伏筆。在劉邦率領56萬大軍攻楚失敗後,又獻出下邑之謀,為劉邦贏得楚漢戰爭規劃了完美的藍圖!

    等到建立大漢以後,所有人都被勝利的喜悅衝昏頭腦肆意慶祝之時,而唯有張良清晰的認識到和劉邦“只可共苦,不可同甘”的道理,他選擇了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劉邦讓他自選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了。為了讓劉邦放心,張良別出心裁的選擇了與劉邦初遇的留地,因此張良就被封為留侯!(張良影視形象)

    天下初定以後張良也逐漸退隱,有意無意的降低自己的影響力,無論是對於劉邦平底諸侯王還是深宮內亂,張良均極少參與謀劃。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

    在我看來,張良之所以和范蠡一樣會被後世尊稱為“謀聖”,張良固然是對大漢王朝的建立屢獻奇謀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更為重要的是張良能在人生的巔峰,清晰的認識自己,認清形勢,果斷的選擇明哲保身,急流勇退,最終得以善終,這才是最厲害的智謀!

    蕭何—自毀名節,方得善終

    蕭何(約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今江蘇豐縣人。

    (蕭何畫像)

    蕭何早年曾是沛縣小吏,他為人隨和,勤奮好學,且很善於識人,他認為劉邦氣度非凡,絕非等閒之輩,於是待他頗為優待!

    自從起義開始,蕭何就一直極力擁護劉邦。在沛縣時,蕭何獻計使劉邦成為了起義軍的首領。待到西進滅秦以後,蕭何將有關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接收了過來,這為以後制定政策和制定作戰規劃都起了很大作用。而到了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在前方作戰,蕭何則留守關中,為劉邦提供後勤支援!

    而“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善於識人的蕭何為劉邦追回了一個舉世無雙的帥才,這為日後在軍事上能夠擊敗項羽提供了保障!

    大漢開國以後,蕭何被劉邦欽定為首功之臣,封為酇侯,並許以劍履上殿的特權,人稱“開國第一侯”。

    (蕭何影視形象)

    原來,自古以來帝王最怕的是什麼?既不是貪官汙吏,也不是手握重兵的將軍,而是威望極高,頗得民心之人,這樣的人可以做到一呼百應,而蕭何正是這樣的人!於是門客就提醒蕭何自汙以毀名節,降低劉邦對自己的猜疑。蕭何首先力辭封邑,善盡家財以充入國庫,隨後又故意以低價強行購買百姓的田產,使百姓怨恨自己,製造壞名聲!百姓因此將蕭何告到了劉邦那,劉邦因此將蕭何下獄,直到有人勸說方才釋放了蕭何。

    自此以後,蕭何也看清了形勢,逐漸退隱,最後於公元前193年病逝,也得善終,但中間頗有曲折,與張良差一等級!

    韓信—功高蓋主、身死族滅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今江蘇淮安人。(韓信畫像)

    韓信早年窮困,曾受胯下之辱。後來投奔項羽,卻一直不受重用。韓信於是轉投劉邦,但在劉邦手下仍然不受重視。心灰意冷的韓信於是打算趁一個月夜逃走,後來被蕭何追回,併力薦為大將軍!

    拜為大將軍後的韓信先是迅速平定三秦之地,隨後又先後滅魏國、代國、趙國、齊國,大漢的天下幾乎都是由韓信領兵打下來的!正是在攻下齊國後,韓信犯了第一個錯誤,要挾劉邦封他為齊王,這也給韓信的死埋下了伏筆。劉邦雖然極為憤怒,但還是在張良與陳平的暗示下封了韓信齊王以穩住韓信!

    在項羽死後,劉邦迅速換了一副面孔,他立即收了韓信的兵權,改封楚王,後又因人誣告韓信謀反,又將韓信貶為淮陰侯,留在劉邦身邊。韓信在京時,時常抱怨劉邦對他不公,他羞愧與周勃他們同為侯爵。(韓信影視形象)

    公元前197年,陳豨起兵造反,劉邦親自帶兵前去平叛,韓信則暗中派人到陳豨那裡告訴他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韓信本來計劃去襲擊呂后和太子,結果卻出現意外,有人上書揭發了韓信的陰謀。

    於是“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的故事就登場了!呂后就找蕭何商議,蕭何就說騙韓信說劉邦已經平定了叛亂,召群臣前來祝賀,韓信不得不前往,結果剛一進宮門,就被蕭何命士兵給擒住了,最後在長樂宮的鐘室被殺身亡!臨死時的韓信仰天長嘆:“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當年叱吒風雲的韓信落得如此結局,也不禁讓人唏噓!

    總的來說,張良功成名就之後,頭腦清醒,主動退隱,得以善終,此為上等;蕭何在人提醒之下才幡然醒悟,自汙以毀名節,然而也落得上枷帶鎖,委身監獄之中,最終方得以善終,此為中等;韓信功高蓋主,貪圖功名,缺乏政治鬥爭經驗,最終落得身死族滅,此為下等!

  • 4 # 澳古說歷史

    張良、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

    劉邦曾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就是我能取得天下,靠的就是張良的運籌帷幄,決策千里;蕭何的穩固後方,安撫百姓;韓信的行軍佈陣,攻無不克。

    可以說只是一介亭長之身的劉邦能在那諸侯爭霸的秦末亂世中脫穎而出,能擊潰項羽這等英豪,能讓那些六國貴族之後俯首帖耳,能開創這四百餘年的大漢王朝,這一切都離不開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的幫助,若沒有他們,劉邦恐怕都很難在這亂世立足,更別說是開創這百年的基業了。

    所以說張良、蕭何、韓信就是劉邦得以能立國的最大功臣,那這三位功臣的結局都如何呢?

    張良

    張良,劉邦麾下身世最高的臣子,畢竟劉邦的麾下幾乎可都是“布衣”。張良的祖父張開地曾擔任過南韓三朝的國相,父親張平亦曾連任南韓二朝的國相,因此張良可謂是真正的貴族之後,本來他亦會繼承其父南南韓相之位,可惜秦一統六國,張良失去了這顯赫的身份。

    因此這等滅國的仇恨,讓張良開始了無盡的反秦鬥爭。前218年,張良散盡家資找了一個大力士在古博浪沙刺殺秦王,這就是“張良刺秦”,不過最終刺殺失敗。

    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張良也緊隨其後,帶著100餘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不過因實力太過弱小,張良一人難以立足,於是不久就投靠了日後的漢高祖劉邦。之後,張良就開始了其輔佐劉邦建功立業的輝煌一生。

    前207年,懷王定“先入關者為王”,劉邦和項羽爭奪第一個入關的名額,隨後劉邦深恐項羽先入關,遂詢問張良該如何。張良獻策“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啗秦將。”,

    就是嶢關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這種人肯定是一個市儈小人,所以我們只需用點錢財就能收買他。同時您可以派出先遣部隊,然後在嶢關四周山上故佈疑陣,聲張虛勢,之後派酈食其多帶財寶去勸誘守將,這樣定然能成功。

    而後,劉邦在採用了張良的計策,果然得以率先入關。

    前206年,項羽分封諸侯,劉邦本應該封關中王,可惜因項羽懼怕劉邦勢大,遂將他改封為“漢王”,封地漢中。因此時項羽勢大,劉邦不能敵,無奈下只能隱忍,並老老實實前往封地。不久,田榮等沒有被封諸侯的起義軍首領起兵反項,而後劉邦也蠢蠢欲動,於是張良遂建議在漢軍前往封地後,將通往三秦之地的棧道全部燒燬,藉機麻痺項羽,而後在韓信暗度陳倉的計謀下,劉邦成功佔領關中之地。

    前205年,劉邦遭遇彭城之敗,數十萬大軍被項羽打的近乎全軍覆沒,許多原本投靠劉邦的諸侯王,紛紛又背叛劉邦,此時劉邦正處於極危險的地步,這個時候,張良又為劉邦出了一個“下邑之謀”,即利用英布和項羽的矛盾,然後聯兵破楚。

    前202年,劉邦建立大漢,張良憑藉著此前的功績,被冊封為留侯。而後,在幫助劉邦建立大漢後,張良並選擇了“明哲保身”,天下初定,張良就以體弱多病為由,閉門不出,他不見任何人,也不再參與到朝中的爭鬥中。

    隨著劉邦的皇權越發的穩固,張良又逐漸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並遵循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不參加朝中爭鬥,不與朝中重臣交往,甚至不再為劉邦出謀劃策,而是選擇了隱退。

    就這樣在張良明哲保身的做法下,張良最終在漢初劉邦、呂后大肆誅殺漢初功臣的時候得以倖免。前186年,張良病逝,諡號文成侯。

    蕭何

    蕭何,原為秦沛縣縣吏,劉邦造反了,他迎接劉邦入城,隨之追隨劉邦,一起行反秦之事。

    如劉邦所說“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蕭何在劉邦陣營中最大的功勞就是時刻幫助劉邦穩定住後方,並在劉邦征戰的過程中,時刻為劉邦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和軍費。

    如楚漢戰爭時,劉邦在滎陽一線與項羽相持二十八個月,就是由蕭何替劉邦鎮守大後方,同時為劉邦提供了大量的物資,為劉邦抵禦住項羽的進攻,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可以說劉邦能夠取得天下,蕭何的功勞肯定能排進前三,正是因蕭何替劉邦穩固後方,及經營地方,從而讓劉邦有了絕對的經濟實力去對抗項羽。也正是因蕭何所提供的物資,劉邦才能在一次次的失敗中重新崛起,並最終擊潰項羽,建立大漢王朝。

    蕭何的生存之道雖與張良的“明哲保身”無二,但是與張良不同的是,蕭何卻是積極的參與到朝中的事務與爭鬥中,他先是為大漢丞相,而後又幫助呂后除掉曾經的摯友韓信。

    當然蕭何的確很聰明。他懂得用“自汙名節”的方法明哲保身,劉邦立國後,在門人的提醒下,他為了保命,選擇了背離百姓,他肆意的霸佔百姓的田產,為自己謀利。就是在蕭何這般操作下,劉邦、呂后對蕭何越發的放心,蕭何也得以善終。前193年,蕭何去世。

    韓信

    韓信,兵家四聖之一,被後人稱為“兵仙”、“神帥”。

    秦末,韓信曾接連投靠項梁、項羽,但都未受到重用,而後轉投劉邦,先是在夏侯嬰的推薦,拜治粟都尉,而後在蕭何的保舉下,被拜為大將。

    前206年,劉邦在韓信“暗度陳倉”的計謀下,擊潰章邯、董翳、司馬欣,並佔天下最富庶之地關中。之後,韓信滅魏、徇趙、脅燕、定齊,直至滅項,為劉邦的建國之路掃清了所有的障礙。最終在韓信開疆擴土,戰無不克的加持下,劉邦開創了四百餘年的大漢基業。

    憑藉著這等功勞,韓信名列西漢第一功臣,實在是名至實歸。

    可惜,韓信的功勞實在太大,而且他也不知道“明哲保身”。當年他曾威逼劉邦要封他為齊王,這等做法,就早已讓劉邦對他心有不滿,再加上韓信手握的兵權實在太大,劉邦更是對他忌憚不已。

    而後,韓信又自己作死,先是蠱惑陳豨造反,之後自己又欲圖造反,最終被呂后得知,在摯友蕭何的背叛下,韓信被殺,爵位被奪,其家族更是被夷滅三族。

    不過其實不管韓信後面有沒有反,他都註定會死,他雖然在行軍打仗上是絕對的天才中的天才,但是情商實在太低,他的死怪不了任何人,只能怪他自己。

    總的來說,蕭何、張良、韓信三人,除了低情商的韓信最終被呂后所殺,蕭何、張良都因深知明哲保身之道,因此最終都得以善終。

  • 5 # 藍風破曉

    漢初三傑,是劉邦得以成功的關鍵,沒有這三個人,劉邦可能一事無成。

    這三個人,在劉邦成功的路上發揮出色,但劉邦統一天下後,這三個人卻有著不一樣的前途,有人無奈慘死,有人自汙名節,還有人遠離政治,雲遊四方,下面我們就聊聊這三個人,聊聊他們是怎麼死的。

    張良之死:遠離政治,雲遊四方,病逝長安

    張良是個非常聰明的人,而且此人也很能隱忍。

    當劉邦打下天下的時候,按理來說,張良能夠獲得不菲的待遇,但是張良深諳人性,並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於是以身體有恙請辭,遠離政治。

    張良雖然沒有參與政治,但,曾經為太子和呂雉獻過計策,張良給呂雉出的那一招,就是請“商山四皓”出山,這導致了劉盈的太子之位保住了。

    晚年,張良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生命的最後幾年,因為呂雉的說勸,仍然留在長安,只是不關心政治,不關心官場。

    張良的後半生,有錢有閒,不問世事,不干涉政治,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諡號文成侯。

    蕭何之死:自汙名節,病逝在漢惠帝二年

    蕭何是個能力很強的人,看人眼光極準,想當年,蕭何是個縣裡的官吏時,就發現劉邦不一般,於是在天下紛亂之時,屈尊身份,當了劉邦的左右手,這一點大多數人都做不到,想想,人家蕭何好歹是縣裡的官員,而劉邦只是個亭長,如果沒有極強的能屈能伸的能力,怎會跟著劉邦呢?

    在劉邦成功的路上,蕭何一直是在做後勤工作,這導致劉邦在前線打仗從來不用擔心後方的管理和物資供應,這樣的人才實在難找。

    劉邦成了漢朝開國皇帝后,論功行賞之時將蕭何排在了第一,看來劉邦也不糊塗。因此,蕭何獲得了大量的封賞,包括土地、金銀和爵位。

    但是,後期的蕭何生活得也不容易,因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點功高蓋主,於是在門客的建議下,自汙名節,讓人感覺他是一個貪汙腐敗的人,劉邦一氣之下把他投進了監獄,但劉邦後面在蕭何的門客等人的勸導下,知道了蕭何的良苦用心,只是蕭何出來時,身體狀況已經很差了。

    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在漢惠帝二年,蕭何病重,於是劉盈問道:“相國百年後,誰能擔當此任?曹參如何?”

    聽到這裡,蕭何說道:“陛下如果能立曹參為相,我就是死了,也沒什麼遺憾了!”看得出來,蕭何非常信任曹參。

    就在這一年,蕭何永遠地離開了人世,病逝,善終。

    在蕭何死後,曹參接了班,對於蕭何所定的制度和政策,沒有做大的改動,只是繼續執行,如此保證了漢朝江山的穩定性,這就是著名的“蕭規曹隨”。

    韓信之死:無奈慘死在長樂宮鍾室

    韓信是劉邦成功路上最重要的那個人,沒有韓信,漢軍就出不了漢中,也就取不了天下。

    但韓信是個軍事天才,同時他是個政治白痴。

    在劉邦最需要他解圍的時候,他提出給他“封齊王”的要求;在他可以造反,形成三足鼎立的時候,他堅持繼續跟隨劉邦;當項羽敗了後,韓信暗地裡收留項羽的將領鍾離昧;當劉邦收拾了一個個“王”時,韓信還抱有僥倖心理;當韓信被貶成“淮陰侯”時,韓信有點兜不住,有點開始情緒化了;當陳豨造反的時候,實力很弱的韓信卻糊塗地答應裡應外合。

    韓信被殺時,劉邦不在長安。

    因為韓信有意和陳豨裡應外合,所有事情敗露後,呂雉準備殺了韓信,只是呂雉的能力不夠,怎麼辦?呂雉聰明地藉助了蕭何的力量,因為蕭何是韓信崛起的恩人,對韓信有知遇之恩,所以蕭何很輕易地就騙韓信到了長樂宮。

    當韓信提出“陛下曾經承諾我三不殺”時,呂雉早已經做足了準備,不就是“見天不殺,見鐵不殺,見地不殺”嗎?呂雉很有辦法,為了不讓韓信看到天,就把韓信放到了長樂宮鍾室裡,頭上套上麻袋,避免了“見天不殺”;接著把韓信吊了起來,雙腳懸垂,這避免了“見地不殺”;最後讓衛兵們拿著竹子做成武器,從四面八方像裝韓信的麻袋刺了過去,這避免了“見鐵不殺”。

    韓信的功勞是很大的,但除了打仗外,有時候挺糊塗,該獨立時不獨立,大勢不再時又強行想要改變,何其難也?

    關於韓信的死,被呂后殺死在長樂宮鍾室是確定無疑的,但所謂的“三不殺”更多見於民間傳說,相關史書裡沒有這記載。

    上面就是漢初三傑的最後歸處,張良死得安詳,蕭何死得無憾,韓信死得憋屈。

  • 6 # 小妹講史

    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被合稱為漢初三傑,這是漢高祖劉邦說的,劉邦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

    劉邦對於這三個人的評價很中肯,這三人在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都立下了不世之功,成為西漢的開國元勳,也成了後世的榜樣,張良、蕭何、韓信實際上代表了三種頂尖人才:智庫、吏才、將才。只不過三個人雖然都是智慧超群之人,卻還是因為處世之道不同,結局也各自不同。

    一、張良的結局

    張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字子房,張良是南韓的貴族出身,南韓被秦始皇滅掉之後,張良弟死不葬、舍財求刺客,張良此時已是一介布衣,謀刺的物件是已經稱帝的秦始皇,這格局說起來要大過燕太子丹了,在刺殺失敗後,張良全身而退,秦始皇大搞通緝,張良能逃得性命,還順便救了項伯這種殺人犯。

    張良和劉邦可以說是一見如故,因為張良說的很多東西跟別人說不通,跟劉邦卻一點就通,所以說劉邦是天授,而張良對劉邦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總能在變幻莫測的利害關係中穿透層層迷霧,直指問題的要害,並做出正確選擇。

    在劉邦攻取嶢關之時,張良向劉邦獻上智取的妙計,因為對方守將是屠夫的兒子,這種人以利可以誘之,劉邦依計行事,嶢關守將果然願意獻關投降,張良又分析了一下,說守將肯降士兵不一定跟從,不如趁他鬆懈的時候打他。劉邦因為採納了張良的計謀,得以順利進入關中,比項羽搶先一步入關。

    在後來勸劉邦放棄秦宮還軍霸上,勸劉邦向項羽謝罪,和項伯一起搞定鴻門宴的危局,既巧妙的讓劉邦安全脫離虎口,又使項羽內部埋下君臣嫌隙的禍根。

    楚漢相爭時勸劉邦搞定韓信、英布、彭越三大將,當時漢軍危在旦夕混亂不堪,張良卻迅速看出形勢的轉機之處,劉邦手下韓信國士無雙可以獨擋一面;彭越盜賊出身沒有得到項羽的分封,對項羽不滿,可收買;英布是項羽手下猛將,不過與項羽有隙,害怕被報復,可離間;後來果然靠這三張牌打敗項羽。

    鴻溝畫界後劉邦想罷兵,張良建議急擊勿失,不要讓項羽有喘息之機。這些種種都是張良能夠洞察時局,讓劉邦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最後終於成就帝業。

    張良能夠被稱為“謀聖”,不僅僅是他的謀略,還有他了解凡人的陰暗心理,深得黃老之道的精髓,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也逐漸淡化自己的身份,降低自己的影響力,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劉邦封賞功臣時,讓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張良辭讓,只要了“留”地一個小地方,故張良被稱為留侯,此時已形同隱居。

    張良深明“飛鳥盡,良弓藏”的哲理,在巔峰之時急流勇退,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在那個位置上能夠說退就退,實屬難能可貴,這些也使得劉邦一直都很尊重張良,公元前186年病逝,得以善終。

    二、蕭何的結局

    蕭何年輕時任沛縣縣吏,和劉邦是老相識,劉邦斬白蛇起義後就跟著,蕭何開國功績主要是幫忙劉邦管理後勤,跟隨劉邦攻克咸陽後,接收了秦國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這為以後漢朝制定政策和在楚漢相爭中取得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漢相爭的時候,蕭何作鎮關中,不斷的輸送士卒糧草給劉邦,成為劉邦堅強的後盾,所以劉邦稱帝后論功行賞,定蕭何為首功。

    蕭何的慧眼識才也是一流,早期劉邦在沛縣可以說就是個市井無賴,可蕭何認準劉邦是成大事的人,對他格外照顧,多次利用職權暗中袒護他。還有就是看好韓信,韓信投奔劉邦後得不到重用,一氣之下不辭而別,蕭何得知訊息後,不顧年老體弱,連夜騎馬去追韓信,這也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不過在後來蕭何又和呂稚一起下圈套謀害韓信,又留下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

    蕭何對劉邦忠心耿耿,治理國家也是卓有成效,不過蕭何不懂得帝王之心,蕭何功高位顯又深得人心,將自己置於危險境地而不自知,直到一個叫召平的門客提醒蕭何才恍然大悟,於是開始做些強買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自毀名節的事,雖然受了幾天牢獄之災總算是性命得保,也算是化險為夷。

    經過這件事之後,蕭何對劉邦更加誠惶誠恐,對國事也保持沉默,公元前193年,在劉邦死後兩年,蕭何也離開了人世,得到了善終。只不過和張良相比,蕭何的身影沉重了許多。

    三、韓信的結局

    韓信的結局無疑是最慘的,韓信是個用兵如神的軍事統帥,“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後人奉他為“兵仙”、“戰神”,然而有著超人軍事天賦的韓信在政治上卻顯得智慧不足。

    韓信中途投奔劉邦,本來劉邦就不相信他,而韓信又是個用兵如神的軍事奇才,任何一位帝王對這種人都不會掉以輕心,在打下齊魯之地後以功要挾劉邦封他為“假齊王”,當時劉邦就暴走了,還好張良和陳平在桌子下踢了劉邦一腳,劉邦轉而大方說封什麼假齊王,要封就封真的,可以說韓信在劉邦心裡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在滅掉項羽之後,劉邦就將韓信改封為楚王,使韓信遠離根基深厚的齊地,其後又用陳平的計謀,偽遊雲夢澤設計擒住韓信,帶回京都軟禁起來,貶為淮陰侯,在劉邦帶兵去征討陳豨的時候,韓信託病沒有隨從前往,誰知韓信的手下上書告發說陳豨造反是韓信的主意,還說韓信準備襲擊呂后和太子,於是呂后找來蕭何密謀,蕭何將韓信騙到長樂殿,刀斧手一擁而上將韓信綁起來,呂后在長樂殿盡數韓信與陳豨謀反,欲加害她和太子等罪,不容韓信申辯,令刀斧手將韓信推到殿旁鍾室殺死,並夷滅韓信父、母、妻三族。

    韓信真正應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鐵律,因其功高震主手握重兵本來就是帝王所忌憚的,又不懂得處理複雜的政治局面,犯一些低階錯誤給劉邦抓住了藉口,最終使自己走上了絕地,從漢初三傑的各自結局來看,當推張良最為瀟灑飄逸,堪稱智、仁、勇三者皆備的完人!

  • 7 # 高棉吸血小蚊子

    張良,字子房,戰國時南韓人,歷史上與蕭何,韓信一起稱為“漢初四傑”。 張良雖體質羸弱,卻才氣過人,投奔劉邦後,為其出謀劃策,為漢王朝的建立裡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漢王朝建立後,張良去以“運籌帷幄只中,決勝千里之外”只功,被封為留侯,繼續為漢王朝的鞏固而效力。但他的歸宿如何?一直沒有定論,有人說他崇信黃老自行告退,欲修道成仙。又有人說他居官善終。 告退說認為,楚漢爭雄,六年才見分曉,劉邦登上帝位,為鞏固自身地位,大肆殺戮功臣,為漢王朝的建立裡下汗馬功勞的韓信 ,英布和彭越等先後被殺,張良十分心寒,聯想到歷史上文種,范蠡興越後的悲慘結局。深悟“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害怕韓信等的命運回落到自己身上,乃辭官而去,劉邦再三挽留,但張良去意已決,納還冠蓋,辭朝而去,至白雲山處修道成仙。持此說者一《史記·留侯世家》的記載為據。後世的小說和戲劇也多延續此說,如京劇《張良辭朝》就是此說的代表作。 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張良居官善終。漢朝基業初定,異姓諸侯也多被消滅,國家生活步入正軌,但宮廷中卻醞釀著一場風暴。劉邦寵愛戚夫人,對呂后的野心有所察覺。欲廢太子劉盈(呂后子),欲立趙王如意(戚夫人子)為皇儲,滿朝文武群起諫諍,認為此舉不妥,劉邦卻立意已決,不聽群臣的勸阻,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后焦急萬分,派其弟呂澤求助於“智囊”張良。張良認為廢立太子一事事關重大,不可輕易更立。漢朝初立,百廢待興更立太子很可能引起內亂,只有順其自然才能安定天下穩保江山。基於此,張良對呂澤說道:口舌已難保太子,現在有四個老者,人稱“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餘,節義清高,很受人們敬重,現不就漢朝爵位,隱匿深山,皇上屢請不至;如果太子屈尊固請‘四皓”下山輔佐,為鞏固太子的地位一定有所幫助。“四皓”果真被太子的誠意所感動,答應下山輔佐。劉邦討伐英布得勝還朝,舉行慶功宴,四位老人隨太子入宮。劉邦驚問其名,才知道著四位相貌奇特的老人就是自己屢請不至的隱士。四位老人表示:太子仁孝,敬賢愛士,天下人都願意為太子效力。劉邦見四老已為太子左右,可見太子羽翼已豐,恐怕難以動搖,便放棄的易立太子的主張。呂后十分感激張良,在劉邦死後,強勸張良結束學道生活,回朝做官,張良聽從了勸告,回朝做官。惠帝元年,張良病死,諡號文成侯,終得善終。 張良的歸宿到底如何,雖說法不一,但從史料上分析,張良居官善終的說法是比較準確的。

    歷史上蕭何怎麼死的 ,蕭何在劉邦的身邊發揮了很大的重要作用,一直以來都在為百姓們做很多的事情,因此,在百姓的心目中蕭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後來蕭何就出現了貪汙的現象,那麼是不是因為貪汙的出現才導致蕭河的死亡呢?今天就為大家來簡單的介紹一下歷史上的蕭何到底是怎麼死的? 蕭何 蕭何貪汙前因後果 漢十二年,英布起兵造反,漢高祖劉邦御親自帶兵去討伐,就把宰相蕭何一個人留在了長安城。劉邦是一個疑心特重的皇帝之一,他總覺得身邊的人會對他不利。所以,每次蕭何派人向前線輸送糧草時候,劉邦都會問:“蕭丞相現在這是幹什麼?”使者答:“蕭相國愛戴子民,除了軍區所需外,都會做些一安撫民生、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後就鬱悶了,你一個丞相這麼受百姓愛戴,是不把我這個君主放在眼裡麼。使者觀察到劉邦的不高興了,於是回到長安後就告訴了蕭何。 蕭何 一門客說:“您不久將要遭到滅頂之災,會滿門抄斬。”蕭何感到莫名其妙,就問原因。門客接著說:“你現在貴為國相,是百官之首,自從您入關以來就全心全意的為民著想,有什麼好處都會想到百姓,因此深得關中百姓的擁護與愛戴,到目前為止已經10多年,因此在百姓的心目中得到了相當高的威望,可是這樣卻對當今聖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高祖最近總是頻繁的試問你的動向,就是害怕您發動關中的百姓發動叛亂做出不軌行動啊!一旦您利用百姓發動叛亂,皇帝將進退兩難?” 蕭何聽後,恍然大悟,問解決之道,門客說:“蕭何要強買民間田宅,積民怨,讓百姓都罵蕭何,敗壞民聲,這樣皇上見到了,也就放心了。”蕭何聽了之後初不願意這麼做,但最後還是走到了“不得不貪”的尷尬境地,後來劉邦知道後,不但沒有對蕭何產生責怪之心並且沒有對蕭何定罪,更沒有不去追查和詢問此事,反而對他的懷疑逐漸消失了。 蕭何的結局是什麼 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駕崩,享年62歲,同年,漢惠帝劉盈繼位,而蕭何就繼續擔任宰相。這個時候,蕭何年事已高,但還是對漢朝盡心竭力,他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社會的情況,制定了九章律法,這九章律法,刪除了秦朝時律法的嚴酷、苛繁,這也是漢朝製作律令的開端。 可是年邁的蕭何,怎經得起常年操勞,於是,忠於臥病不起。前193年,病危之際,漢惠帝前去探望:“丞相百年之後,誰可代之?曹參如何?”蕭何聽後,掙扎著起身向惠帝叩頭:“陛下能得到曹參為相,我蕭何即使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了!”蕭何死後諡文終侯,曹參繼任丞相。但曹參辦事參照舊張章,清靜治民,長此以往,漢惠帝就懷疑曹參懶政。就問其原因,曹參答道:“伏思先帝以布衣起家,南征北討,方有天下。若非大智慧,大勇毅,焉能至此。蕭丞相明訂法令,中具規模,行之已久,萬民稱頌。今陛下用臣為相,只要能夠奉公守法,遵照舊章,能繼舊業,已屬幸事。若自作聰明;推翻成法,必致上下紊亂,恐欲再求今日之太平,已無可得矣!”一番話使得劉盈恍然。 透過上面的內容,揭開了蕭何貪汙的原因是想用自毀名節的方式來消除劉邦對他的懷疑。一生都盡心盡力為漢朝做事,因為多年的操勞搞垮了身體,最後因病身亡。至此,歷史上蕭何怎麼死的也明白了。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果然反叛。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 部署完畢,等待著陳豨的訊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 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何謀劃,令人假說劉邦平叛歸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何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 擴充套件資料 韓信乃是漢初三傑之一,著名軍事家,一生經歷百戰,可謂是“攻必克,戰必勝”,因此有兵仙之稱。在他的一生中,經典戰例可謂數不勝數。作戰中,韓信腦洞奇大,屢出奇謀,其智謀甚至會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韓信連續消滅代、趙、燕等國,率領數十萬大軍兵臨齊國。其後,韓信出賣劉邦重臣酈食其,一舉殲滅齊國。當時,楚霸王項羽正率領主力與劉邦在滎陽地區進行激烈的拉鋸戰,而他的老巢——彭城卻直接暴露在韓信所率領的漢軍面前。 由於自身被劉邦拖住,因此他不得不派自己的愛將——龍且率20萬大軍去阻止韓信。十一月,龍且與韓信在濰水對陣,史稱濰水之戰。戰前,韓信命人緊急趕製一萬多條沙袋,隨後將之投入濰水之中,阻擋了一大半的流水。 隨後,韓信派出一半的軍隊渡河襲擊龍且,隨後又命他們假裝不敵,“倉皇”地逃過河對岸。看到此景,龍且高興地說:“我和韓信是老同事,早就知道他不行,等我滅了韓信,連齊國都會是我們的!” 隨後,龍且率全軍渡河攻擊韓信,誰知楚軍剛剛渡過一半人,韓信便命軍士在上游挖開由沙袋組成的臨時堤壩,河水疾馳而下。濰水中的楚軍被河水沖走,化為魚鱉,而倖免於難的楚軍卻被分為兩部分。 尚未渡河的軍隊見情況不明,拔腿便逃;而渡河的楚軍卻遭漢軍三面合圍,最終全軍覆沒,而龍且也被灌嬰的部下——丁復所斬殺。 此戰之後,韓信全據齊地,劉邦三分天下已有其二,項羽的滅亡已呈不可避免之勢。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濰水之戰被視為韓信的典型戰例,一直為後世所推崇,並被記載到司馬遷的《史記》之中。

  • 8 # 不務齋

    張良、蕭何、韓信是漢初三傑,一個主謀、一個主文、一個主武,相互配合,奪取天下。

    一、張良

    張良,是戰國時期南韓的貴族,後人稱之為謀聖。他這一輩子幹過很多牛逼的事情。年輕的時候在秦始皇出巡的半路刺殺過秦始皇,然後全身而退,就是著名的博浪沙刺秦;還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圯上受書的傳說;勸劉邦繞遠道取咸陽城;鬥智鴻門宴,幫組劉邦全身而退;與咸陽百姓約法三章,讓劉邦得了民心;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智取關中並不讓項羽懷疑;下邑奇謀策動英布謀反對抗項羽,削弱項羽力量;四面楚歌之計讓項羽自刎於江東。後來為了保住太子還請出商山四皓。

    後來深感“飛鳥盡、良弓藏”,自行辭官,自請辭官,出入深山茂林,專心修道養精,後來就不知道他的去向,有人說張良已經悟道飛仙了。

    二、蕭何

    蕭何,是劉邦的沛縣老鄉,當時劉邦為亭長他為縣令。他主要就一直跟隨於劉邦起事,兢兢業業。但也有一些才能,劉邦攻入咸陽,急中生智把秦國所有的重要檔案都藏起來,對後來楚漢爭霸可有很大作用;楚漢爭霸他負責大後方解決糧食問題,做好了後勤保障;最有名的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為劉邦留下了這枚帥才,大概才有了大漢王朝。開國後優勢漢朝的丞相,主管律令。

    蕭何大概是文官的關係,劉邦誅殺開國功臣的魔爪沒有伸向蕭何。不過這也和蕭何採取的走向貪汙腐敗道路有極大關係,你有所求才能讓皇帝對你放心,所以蕭何在劉邦死後還輔佐劉盈,在漢惠帝二年才老死了,也算圓滿。

    三、韓信

    韓信,被後人稱呼為兵聖。韓信一生故事頗多,從胯下之辱到帶兵百萬,人生不可謂不喘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他執行的,滅亡其他諸侯是他做的;楚歌滅楚也是他帶的兵,劉邦的江山可以說是韓信打下來的。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美譽,是能帶領百萬熊軍的帥才。

    但正是因為韓信他功高蓋主,加上又那麼有能力,讓劉邦很是忌憚,韓信被人告發說他謀反,韓信被呂后召入宮中,韓信一刀長樂宮,就被呂后安排的武士殺死了,一代英雄就此隕落。但這也是他必然的結果。

    看得開的捨棄功名利祿而去明哲保身,“飛鳥盡,良弓藏”,永遠是一句被踐行過的真理。你與世無爭,可以享受一輩子安寧快樂;你若是有一點點不好的念頭,面對你的就是刀斧加身了。

  • 9 # 大秦鐵鷹劍士

    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合稱漢初三傑,為大漢皇朝的建立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張良、蕭何最終病死,韓信以謀逆罪被誅殺且夷其三族。三傑中張良最灑脫,他功成身退,不關心政治,最終善終;蕭何功高震主,用自汙名節的方式保全了性命;韓信能力逆天,不殺韓信,大漢難安,最終被呂后亂棒擊殺。

    劉邦曾問群臣,為何項羽如此勇武卻敗於他之手,群臣各有各的理由,劉邦歸結於用人問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說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皆為當世人傑,他用好了三位人傑,故能取天下,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用,故被劉邦擊敗。

    張良少時有恢復南韓之志,在楚漢戰爭中他看到南韓不可恢復,天下歸於大漢後,他就辭官歸隱。張良雖然謀略出眾,但是他沒有軍隊根基,也沒有裂土分疆的要求,因此劉邦十分放心張良。呂后曾問計於張良,如何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張良讓商山四皓出來給劉盈當老師,這樣就打消了劉邦廢太子之心,因此呂后並無誅殺張良之意。張良為人淡薄名利,不與人爭名奪利,最終在公元前186年因病逝世,諡號文成。

    蕭何早年是劉邦的領導,共同為大秦做事,後來反秦風起雲湧,蕭何推薦劉邦當了領頭人。劉邦建立漢國後,蕭何任丞相,在大後方給劉邦徵集兵員、運輸糧草。劉邦跟項羽交戰,勝少敗多,但每次都能東山再起,這跟蕭何將關中治理得好是分不開的。有蕭何主持內政,劉邦就有源源不斷的兵員和糧食。劉邦當皇帝后,論功行賞,蕭何居第一位,封酇侯,食邑萬戶,准許穿鞋帶劍上殿面君。劉邦誅殺異姓王之時,對人望頗高的蕭何動了殺心,蕭何及時自汙名節,才保全性命,於漢惠帝二年因病去世。

    韓信是一位天生的戰神,他總能化腐朽為神奇,以弱兵勝強兵,以寡擊眾,且戰而勝之。大漢天下三分,其中有兩分是韓信打下來的,可以說韓信的出現提前結束了楚漢相爭。韓信最大的追求就是當一個諸侯王,但是劉邦不相信異姓諸侯王,最終設計將韓信軟禁在長安城中。劉邦不想揹負殺功臣的名聲,特別是天下名將韓信;呂后卻認為劉邦死後,韓信她控制不住。於是趁劉邦外出征戰,呂后設計誅殺了韓信,且夷其三族。

  • 10 # 丙潤老師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整個漢王朝最開始的三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飛張良、蕭何、韓信,如果沒有這三個人,劉邦想要打敗項羽,單純的憑藉自己的肉身之力,實在是難上加難。這些人當中只有張良和蕭何壽終正寢是病死的,至於韓信的下場,我不說大家也能夠曉得,被劉邦的媳婦活活的用棒子打死了。

    事件回顧

    無論是張良、蕭何或者韓信這三個人,都算得上是那個年代最為傑出的人才。韓信不同於蕭何和張良,他們二位參與治國大略參與政治層次,韓信卻是為數不多的參與軍事層次的。

    政治層次和軍事層次兩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而且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更擅長於給自己鋪好後路,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而至於一位軍優秀的軍事家,往往更多的是行軍打仗,可除了行軍打仗之外,他似乎在其他方面很難有建樹,比如說韓信。

    沒錯,這就是事實

    這三個人當中,最狡猾的,心眼最多的就屬張良莫屬。有趣的是,在劉邦打下天下來之後,剛想要給張量大權,想要讓他享受諸多特權的時候,張良就一個勁的往後退,並且把韓信和蕭何頂了出來。

    張良這樣做還振振有詞,說自己並沒有為天下做什麼,也沒有為皇帝出多大的力,既然如此,那自己就頤養天年就好了。

    這一下子反倒整的劉邦有點不好意思,畢竟如果沒有張良的話,就沒有自己的現在,尤其是張良在早期的時候對自己的幫助非常大,現如今張良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讓,反而讓劉邦更加認定了張良一定是一個可塑之才。

    於是在之後的諸多謀略當中,蕭何反而被劉邦拉低了檔次,並且有事沒事就去問張良,而張良往往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一問三不知,說啥打岔,嘻嘻哈哈就這樣過去了。

    這三個人當中,最忠心於劉邦的就屬蕭何莫屬了。當初劉邦的一句話,不想讓蕭合走就沒有走,緊隨其後,無論劉邦有什麼困難,每一次告訴蕭何的時候,蕭何都會把自己所有的能耐通通貢獻出來。所以說理論上來說,蕭何對劉邦的威脅也不小,可是蕭何相比於韓信而言更加忠心,一來二去劉邦也就放低了警惕。

    最讓人頭疼的就是韓信,在戰役還沒有勝利的時候,天下還沒有安定的時候,韓信就衝著勁兒地想要得個王。這個王即便給了韓信,其實劉邦的心裡也不是不踏實的,尤其是韓信那種玄幻莫測的兵法,一直讓劉邦所忌憚。

    折騰了一圈,漢初三傑當中恐怕也就是韓信一直沒有被劉邦拉進核心圈子裡面,並且時時刻刻想著怎麼把韓信整死,因為只有把韓信整死了,劉邦才能睡得踏實。

  • 11 # 燕山永固

    自從劉邦揭竿而起,推翻大秦帝國,後又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要說誰的功勞最大,當首推漢初三傑了。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劉邦能當上皇帝,以蕭何、張良、韓信三人功勞最大,但是最終三個人的結局卻大不相同,韓信因謀反的罪名被呂后誅殺,蕭何雖然被劉邦猜忌,但是蕭何懂得明哲保身,最終病死,得以善終。張良看透形勢,及時隱退,終老山林。同樣是建立漢朝的大功臣,其人生結局為何有天壤之別呢?

    張良功成隱退

    劉邦對張良的封賞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謝絕,張良看透了劉邦對自己也是猜忌的,把封地放在“齊”也是讓自己和韓信互相牽制的意思,所以只要了“留”這個和劉邦最初相識的地方。功成名就的張良此時已形同隱居,除了在封賞功臣、建都問題上說了點自己的看法外,就是後來在保護太子上發揮了作用,請出來商山四皓輔佐太子,怕你太子的地位得以穩固。在劉邦的三傑中,張子房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始終和劉邦保持著君臣友誼,使得劉邦一直很尊重張良。

    韓信狡兔死良狗烹

    韓信出身沒落貴族家庭,幼時家裡太窮,甚至連一日三餐都沒有著落。該當眾受過胯下之辱。但是韓信卻是天生的軍事奇才,在戰場上屢立奇功,最後垓下之戰打敗了項羽,幫助劉邦奪得天下。

    但是韓信在軍事上上天才,在政治上卻是個矮子。在攻打諸侯國和項羽時,屢次觸犯劉邦的權威,深深的觸怒了劉邦,劉邦早已是欲殺之而後快。

    例如垓下之戰,劉邦命令韓信及時參戰,韓信確待價而沽,後劉邦再次違心地加封給韓信一大片地盤,才使韓信帶領兵馬前來攻打項羽。項羽死了,韓信就沒有什麼大作用了,劉邦立馬就給韓信顏色看。第一步先剝奪了韓信的軍權,改封為楚王。隨後,又利用韓信狂傲自大、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弱點,授意他人告韓信“欲反”為藉口,用了陳平的計謀,在雲夢將他逮捕後押回洛陽,殺盡了韓信的威風,後又將其貶為淮陰侯。韓信憤恨難消,經常口不擇言,周圍環境對他越來越不利。最後,呂后以謀反的罪名將韓信殺死。韓信臨死前說了句狡兔死、良狗烹,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與韓信自己不懂得進退之道、不懂得明哲保身也是分不開的。

    蕭何自汙保命得以善終

    蕭何能夠成為“三傑”中的唯一善終者,並不是偶然的。

    在劉邦心目中,真正知根知底的是蕭何。劉邦起事前,就和蕭何很要好。蕭何早年是衙門裡的小吏,在劉邦還是個經常連酒都喝不起的平頭百姓時,蕭何曾經常幫助劉邦,兩個人的感情基礎十分要好。

    但是劉邦對蕭何依然有猜忌之心。英布謀反後,劉邦親自率領大軍征討。他身在前方,每次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要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麼?”使者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後,總是默不作聲。來使回報蕭何,蕭何亦未識漢帝何意。一日,蕭何偶爾問及門客,一門客說:“公不久要滿門抄斬了。”蕭何大駭,忙問其故。那門客接著說:“公位到百官之首,還有什麼職位可以再封給你呢?況且您一人關就深得百姓的愛戴,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百姓都擁護您,您還再想盡方法為民辦事,以此安撫百姓。現在皇上所以幾次問您的起居動向,就是害怕您藉助關中的民望有什麼不軌行動啊!試想,一旦您乘虛號召,閉關自守,豈非將皇上置於進不能戰,退無可歸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賤價強買民間田宅,故意讓百姓罵您、怨恨您,製造些壞名聲,這樣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會對您放心。”蕭何長嘆一聲,說:“我怎麼能去剝削百姓,做貪官汙吏呢!”門客說:“您真是對別人明白,對自己糊塗啊!”

      蕭何心裡明白,對於一般的小官員,劉邦不怕他們有野心,即使他們有野心也翻不起大浪來。所以一有貪贓枉法行為,必遭嚴懲。對於自己這樣的大臣,漢帝主要是防止他們有野心,只要不造反威脅皇權,對於貪贓枉法那些小事,根本無足輕重。為了釋去劉邦的疑忌,保全自己,蕭何不得已違心地做些侵奪民間財物的壞事來自汙名節,並讓人告發自己貪汙腐敗的罪行。不久,蕭何的所作所為就被人密報給了劉邦。果然,劉邦聽後,像沒有發生什麼事一樣,並不查問。當劉邦從前線凱旋歸來時,百姓攔路上書,控告蕭相國強奪、賤買民間田宅,價值數千萬。劉邦回到長安後,蕭何去見他時,劉邦笑著把百姓的上書交給蕭何,意味深長地說:“你身為相國,竟然也和百姓爭利!你就是這樣“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謝罪去吧!”劉邦表面上讓蕭何向百姓認錯,補償田價,可內心裡卻暗自高興,對蕭何的懷疑也逐漸消失了。

      一心為百姓的蕭何,違心地幹了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心中很不安,總想找機會補償百姓。不久,蕭何看到長安一帶耕地狹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卻有許多閒著的荒地用來放養禽獸。蕭何覺得太浪費了,便上奏請皇上把這些荒地分給百姓去耕種,收了莊稼留下禾杆照樣可以供養禽獸。漢帝劉邦當時正在病中,見此奏章,又恨蕭何取悅於民,這可是劉邦的大忌,一怒之下,下令將蕭何逮捕入獄。滿朝文武以為蕭何必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怕連累自己,都不敢替他申辯。幸虧有一個名叫王衛尉的人,平日素敬蕭何的為人,在侍衛劉邦時順便向劉邦探問:“蕭相國犯了什麼大罪?”劉邦餘怒未消,道:“休要提他?提起他朕就生氣。當年李斯為秦相時,做了好事都歸君主,出了差錯就攬在自己身上。現在蕭何受了商人的許多賄賂,竟要求我開放上林苑給百姓耕種,這分明是想取悅於民,自己得個好名聲嗎?不知道把我看成是什麼樣的君主了!”王衛尉聞言奏道:“陛下未免錯疑丞相了。臣聞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相國為民興利,化無益為有益,正是丞相調和鼎鼐應做的職務。民間百姓感激,斷不會感激丞相一人,因為有這樣的良相,必是賢明之君主選用的。還有一層,丞相如有野心,當年陛下在外征戰數年,他那時候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坐據關中,何至反以區區御苑,示好百姓,而去收買人心呢?”王衛尉見漢帝認真在聽,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前秦滅亡,正因君臣猜忌,才給了陛下機會。陛下若疑忌蕭丞相,不但淺視了蕭何,也看輕了陛下自己呀。”劉邦聽了,心裡雖然不大高興,但想想王衛尉的話畢竟有些道理,於是揮揮手,當天就命人放了蕭何,這樣蕭何就撿了一條老命。

      蕭何當時已是60多歲的老人了,見劉邦開恩釋放了他,更是誠惶誠恐,謹慎恭敬。雖然因為全身帶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連路都快走不動了,而且蓬頭赤足,汙穢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這樣上殿謝恩。劉邦見蕭何如此狼狽,也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便安撫蕭何道:“相國不必多禮!這次的事,原是相國為民請願,我不允許。我不過是夏桀、商紂那樣的無道天子罷了,而你卻是個賢德的丞相。我之所以關押相國,就是要讓百姓知道你的賢能和我的過失啊!”劉邦的這段話雖然言不由衷,但對蕭何的廉政為民,終於還是默認了。從此以後,蕭何對劉邦更是誠惶誠恐,恭謹有加了。劉邦也照例以禮相待,但蕭何從此對國事就只能保持沉默了,更加知道進退之道了。

    看看劉邦與漢初三傑關係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知道,作為封建王朝皇帝的用人之道是怎麼回事了。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對皇帝絕對的“忠誠”,不能觸犯皇帝的權威,不能威脅皇帝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凡是皇帝覺得不放心的人,必然會將其殺死,而臣子也是整日戰戰兢兢,伴君如伴虎,如不懂得進退之道、不懂得明哲保身,那就是自取其禍了。

  • 12 # 娛大記

    張良、蕭何和韓信,被劉邦稱為“漢初三傑”,可以說沒有他們三個,就沒有劉邦的大漢江山。

    在劉邦當了皇帝后,他也給了這三個人相應的封賞。韓信被劉邦封為了齊王,之後又被遷到楚國當楚王。

    張良被封為留侯,食邑一萬戶。蕭何不但被封為了侯,還當了大漢第一任宰相。一開始劉邦對他們確實是不錯的。

    那麼,張良、蕭何和韓信是如何死的呢?

    我們一個一個的說吧。

    韓信

    劉邦晚年的時候,開始大肆屠殺功臣,當然了劉邦殺的功臣,都是被封為王的。他晚年的時候,給大臣有一個白馬盟誓,說非劉姓不能稱王,若是劉姓稱王的話,天下的人就可以舉兵討之了。

    所以,韓信也在所難逃了。

    當然了韓信被殺的時候,他不是楚王了,而是被貶為了淮陰侯。事實上劉邦也沒有想過殺韓信,只不過把他給軟禁在了長安放在了自己的身邊。

    可是,當北方代地的陳郄叛亂的時候,劉邦就去平叛陳郄去了。

    在這個時候,呂后聽說韓信要造反了。

    所以,呂后就把蕭何給叫來,兩個人開始商量對策,如何對付韓信。

    最後蕭何把韓信給騙到了宮裡,到了宮裡呂后就派人抓住了韓信,然後韓信就被滅族了。

    張良

    張良在劉邦當皇帝之後,被劉邦封為留侯,那時候他就退出了政治的舞臺。說白了劉邦想讓張良當官,但是,被張良給拒絕了。

    因為張良深懂帝王之術,他知道劉邦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享福的人。

    所以,他不可能在朝中繼續服侍劉邦。

    張良離開劉邦之後,就開始縱情山水之間玩樂了。當然了這時候的張良也並非不和劉邦聯絡了。

    若是劉邦有什麼緊急的事情,找到他。他還是需要給劉邦出謀劃策的。

    在劉邦想要廢立太子的時候,呂后找到張良,張良給呂后出了一個計策,讓呂后去請商山四皓。

    正是這個計策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

    所以,這樣的張良無論是劉邦,還是呂后對他都是感恩戴德的。

    這樣的張良也是安詳了晚年的,在呂后二年的時候,張良與世長辭了。

    蕭何

    蕭何比較有意思,可以說他對劉邦始終都是忠心耿耿,他還是劉邦的老鄉。本來劉邦一直對他也是不錯的,在劉邦當了皇帝之後,他還讓蕭何當了宰相。

    可是,到了劉邦晚年的時候,他覺得蕭何這個人也不能留。

    原因就是蕭何的名聲太好了 ,若是自己去世了,蕭何取而代之當了皇帝,那自己家的江山不就成劉邦的了嗎?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就要找蕭何的事情。

    蕭何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就自毀名節,用低價買了關中老百姓的很多地。老百姓對蕭何恨的要死。

    這時候劉邦開心了,既然有人要告蕭何。那自己就把蕭何給抓了吧,他把蕭何給打入到了死牢當中。

    說實話若不是有人給蕭何求情,說不定蕭何就死在裡面了。

    後來劉邦想想,蕭何確實沒有做過什麼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呀。因此,他也就沒有為難蕭何,而是把蕭何給放了。

    蕭何是在漢惠帝二年去世的,他也是安享了晚年的。所以說張良,蕭何和韓信三人,只有韓信是被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給自己取個好聽的複姓名字(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