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股環遊記
-
2 # 廢除握手禮
股市每年賺20%難嗎?
說實話:一年不難,每年難大多數股民在一年的交易中,都會有幾次超過20%收益的交易。如果不頻繁交易加控制虧損交易,那麼一年20%的盈利並不難。
正常年份一年賺20%不難,但並不是每年都是正常年份。
比如說連續上漲兩年的大牛市,開始下跌後,那麼就至少一年內沒有交易機會。你說你連交易機會都沒有,你怎麼賺20%?
更難控制的是慾望,大多人沒有耐心炒股很多時候就像釣魚一樣,要有耐心,要學會等待。按年計算的盈利,那為什麼不按年等待呢?
股票盈利嘛,無非就是低買高賣。低買並不意味著你買在最低點,你只要買在相對低點就可以了;高賣也並不意味著你賣在最高點,你只要賣在相對高位就可以了。
當你用年的角度去看的時候,一年中的買賣點也就沒幾個了。少,但卻非常的清晰。
但很多人做不到一年只買賣一次,每天看每天看,他總是想進去交易一下。20%的盈利他也看不上眼。
就好像我們上面說的釣魚一樣,他們本來打算是釣魚的,可等著等著就沒耐心了。然後就把吊杆往旁邊一扔,也不管自己水平好不好,就下水去抓魚。運氣好,抓了很多魚。運氣不好,連人都淹死了。
-
3 # 若水行雲現流火
不難,也許你只買一隻股票花了一週或一個月就賺到了。難的是在接下剩餘的時間裡怎麼保住勝利的果實,過段離場或降低風險是關鍵
很多讀者希望我講講自己的投資歷史,以及分享我走上職業投資之路的秘訣。
很抱歉,讓您久等了,之所以拖這麼久才回應大家,是因為我覺得只講清楚我的歷史戰績是不夠的,我不想變成那種當下乏善可陳,只靠吹噓自己的歷史獲得滿足感的人。
我希望承上啟下,把我的未來之路也想清楚,然後再把我的歷史和未來,一塊講給大家聽,這樣會比較過癮一點。
感謝最近一年多的探索,使我面對未來越來越有信心了,關於這一次交流的時機,我終於覺得成熟了。
先談一談我在股市賺1000倍的計劃吧。
其實這個目標不難實現,1000=10✖️10✖️10,所以要賺到1000倍,只需要先後賺到三個10倍就可以了。
對我來說,從股市賺到1000倍的難度並不高,因為我已經賺到100多倍了,也就是說,截止到目前,我已經實現了兩個10倍+收益,要實現總共1000倍的收益,我只需要未來再賺一個10倍就夠了。
我賺的第一個十倍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2005-2006)。
2005年4月1日愚人節,我剛開始炒股,半年後,就趕上了中國證券史上的一次大事件:股權分置改革。
看過我寫的 投資名人堂(有聲版),你就會明白,投機之王利弗莫爾賺錢靠的是大時代+大槓桿,我的第一個10倍盈利也是如此。
儘管作為一個價值投資者,說投機有點丟人,但是不得不承認,我的第一個10倍,是趕上了股權分置改革的大時代,2005年到2006年,上證指數從1000點漲到2600點(2007年,上證指數繼續暴漲到6000點),我透過上槓杆炒認購權證,賺到了自己股票生涯的第一個10倍收益。
這個10倍收益是很難復現的。因為一個人一生,也就能趕上一個大時代,大部分趕上大時代的人,會袖手旁觀,所以浪費了歷史賦予的機遇,而那些和我一樣抓住了機遇的人,又沒有足夠的勇氣上槓杆,或者沒有及時收手轉型,也會在接下來的2008年大熊市賠個精光。
大時代+大槓桿+及時轉型,我就是那個碩果僅存的幸運兒,從某種程度上說,我甚至比不懂得收手的利弗莫爾還要幸運。
我賺的第二個10倍,用了11年時間(2007-2017)。
看過我寫的《投資名人堂》的讀者,應該對費雪的成長股投資印象深刻,費雪的投資風格是大趨勢+深度投入,他也成功的從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兩個代表公司,德州儀器和機車羅拉上面分別賺到了二、三十倍的收益。
機緣巧合,當時有一個大趨勢被我抓到了:那就是西部大開發。
在這個方向上,我重倉買入了賽馬實業(現在改名叫寧夏建材)、天山股份(新疆水泥市場)、中聯重科(主營工程機械)這三個和西部大開發關係最密切的股票。
賺到第二個10倍,我只用了4年的時間(2008-2011)
之所以最終耗費了11年的時間,是因為我用了其餘7年時間,透過在其他行業乏善可陳的投資,才填補好2008年股災期間市值下跌75%的坑。
總而言之,在第二個時期,透過在大趨勢上的深度投入,我實現了自己的第二個10倍收益。
在這個期間,在我視線之外的大趨勢還有兩個,一個是以恆瑞醫藥為代表的醫療產業,還有一個是以騰訊為代表的移動網際網路。但是很遺憾,醫藥行業離我的專業和感知實在是太遠,而騰訊在港股交易,並不在我的研究市場。
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大趨勢和深度投入上面,我們很難同時跨入兩條河流,就比如,同處於20世紀50年代,費雪選擇了第三次工業革命,而戴維斯的選擇卻是保險股,每個人都要服從於自己的歷史侷限性。
我的第三個10倍探索期(2018年~2019年)
最近這兩年,我經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是,如果沒有大時代,如果找不到大趨勢,在平凡的日子裡,我怎麼賺到自己的第三個10倍?
2018年,我開始了自己的第三個10倍探索之旅。
我分別在醫療、消費、科技、基金量化交易方面都展開了研究。
雖然成果喜人,比如我發明了“6+1交易法”“3521選股法”“買入前的檢查清單”。
但是,這些都屬於生產工具的範疇,並不代表生產力,要知道,發明“10年10倍輪動策略”的彼得林奇,其彪悍的業績,是在蘇聯崩潰、美國崛起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所以我現在的困境是,如何在一個平淡的時代背景下,在沒有大趨勢的情況下實現10倍收益?
好在這兩年的探索期,除了這些生產工具之外,我還學會了耐心和執行力。耐心+執行力+生產工具,幫助我在這個平淡的時期,獲得一個基礎的收益率,足夠我吃喝玩樂+學習思考。
透過深度思考,到今天我終於想明白了,要實現第三個10倍收益,我還差一個靈魂策略。
事實上,我手頭就有一個高收益的策略,2017年,我實驗的基金套利,一年可以有50萬到70萬的收益,但是最終我狠心放棄了繼續從這上面賺錢,因為我發現這是一種加法策略,而不是一種乘法策略。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一年用這個策略可以賺50萬,那從100萬賺到1000萬需要多久呢?需要18年,那從1000萬賺到1億需要多久呢?需要180年。問題就在這裡:加法策略,越到後期賺的越慢。
而我需要的,是每年賺一個固定倍率的策略,比如每年賺26%,那10年就可以賺到10倍。從100萬賺到1000萬需要10年,從1000萬賺到1億,依然是10年。
以我目前的資金規模,即便是每年賺15%,用17年的時間翻10倍,也是非常理想的。
但是打住,先別做夢了,先說最核心的,什麼才是我的乘法策略?
共識和常識的對照體系,是我下一個10倍收益的乘法策略。
這裡我要感謝高毅資產的基金經理馮柳的一席話,讓我醍醐灌頂。
在馮柳之前,我一直不知道,我的投資系統缺失一個穩定的參照系。
這個穩定的參照系,就是那些變化非常緩慢的、穩定存在的一些公理,比如經濟學的一些執行規律、歷史程序中的某些進化選擇、邏輯學的推理能力、統計學的大數定律等。馮柳把它們稱之為“常識”。
相反,股市是一個非常動盪的市場,市場的波動大部分時間是沒有研究價值的,但是在偶然的時刻,當市場的各方形成一致意見的時候,就會產生“共識”。
共識包括對趨勢、行業、甚至具體到某一個公司的共同看法,反映的是集體的思考。
這個“共識”和我們理念裡面的“常識”,可能對立,也可能一致。
那麼對立的時候,就是逆向投資的機會。
一致的時候,更加珍貴,這意味著我們很可能發現了一種大趨勢。
一旦我們能夠發現下一個大趨勢的機會,我依然會重倉深度介入,相信下一個10倍會易如反掌。
我相信,馮柳是掌握了相當多的“常識”的。
而我的未來10倍之旅,就是我學習“常識”,並且學以致用的過程。
所以我的下一步重點,並不是研究哪個股票,而是應該陷入廣泛而深入的閱讀中去,去構建自己的常識體系,去實現書中自有黃金屋。
以前很多時候,我看著自己書架上一摞摞的書,其實是沒有動力的,但是從現在開始,我知道我為什麼要看書了,我終於有了持久的閱讀動力,我也終於明確了我下一步要學什麼。
不要肆意揮霍屬於你的機緣。
回過頭來看,在我的投資生涯裡,上槓杆、重倉持股,這些我平時強烈反對的賭博策略,其實我都用過。
我依然反對大家平時濫用這些策略。因為大槓桿只應該屬於大時代,重倉也要有可靠的大趨勢。濫用的代價是慘重的,因為這些行為蘊含的高風險,絕大部分濫用這些策略的散戶,還沒有等到真正的機遇來臨,就被消滅了。
所以這些大殺器,我們應該謹慎使用,在使用這些策略之前,我們應該先回答三個嚴肅的問題,也就是問市場、問企業、問自己。
問市場是發現共識。
問企業是發現那些變化緩慢的常識。
問自己,就是根據共識和常識的分析,來決定是採用常規策略還是需要重倉甚至上槓杆,這是一個決定機率和賠率的過程。
學會把閱讀、思考和投資結合在一起,在股市賺1000倍就不再是夢。
機遇只留給有準備的人,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