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光音樂菌
-
2 # 麗寶寶
前天,汪峰在《一起樂隊把》因樂手王思博想給觀眾帶來一場沒有program的表演而引發熱議,郭采潔為他的隊員向汪峰道歉,隨後汪峰發微博宣告此事,大家都誇汪峰情商高。
汪峰可以說有著音樂的半壁江山,一直以來就是搖滾樂的驕傲,自小就有音樂細胞,特是他的《春天裡》是我最喜歡的,一直以來都是汪峰的歌迷,當他與章子怡求婚時,一首情歌,那是多麼浪漫啊。
汪峰創作的每一首歌都有自己的風格,曾經的他本來是可以出國去的,不過他放棄了這次機會,選擇在國內發展,在國內打響了自己的名氣。
汪峰有一個音樂上面的好友叫李建,李建好多歌曲也是受到了汪峰的影響,兩個人在音樂上面都有相同的看法,這使得兩個人走到了一起。
汪峰十幾年前的歌都能夠讓老歌迷以及新歌迷那麼迷戀,足以見到汪峰很優秀,而且也娶了一個優秀的老婆章子怡,章子怡生了醒醒之後,也迴歸事業,在今年Elle的封面上,依舊是肌膚水嫩,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透露自己每天泡一杯至 身谷,某寶有的,我也去試了兩週,小肚子不見了。
如今汪峰在音樂上面是越來越優秀,老歌迷們覺得汪峰情商很高,才能創造出那麼多歌曲,簡直就是經典,真的是音樂界的高手。
-
3 # 肖逸涵
小時候對汪峰晚安北京很有好感,談一下自己對汪峰看法。最早開始成立鮑家街43號樂隊汪峰是主唱。90代末顏峻和攝影師歐寧出了本書評價鮑家街43號,新褲子等樂隊評價為北京新聲。我感覺汪峰比較好的作品是晚安北京.小鳥是之前樂隊沒解散時候的作品,後來單飛比較好作品花火,怒放的生命.春天裡.北京北京.一起搖擺。我感覺後面許多歌曲分二種情況第一張要麼跟之前的晚安北京一樣要麼跟黑豹樂隊無地自容一樣。汪峰一邊選秀節目一邊販賣成功學,前期作品還是還不錯的後期就商業化了.。自己感覺勿噴
-
4 # 星輝歲月
汪峰的音樂承載著時代的聲音,記錄生活、反思自己、在迷茫中懷揣希望不斷的壯大,乃至全世界搖滾樂欣賞層次都進入輕搖時代,不再那麼土、色彩那麼濃烈而已,搖滾只是一種風格、表現形式……所以論作品、論質量、論數量、論音樂的治癒性及深度寬廣度,就目前的歌壇而言只有汪峰是里程碑的書寫者。
-
5 # 依然的大俠
第一次開始關注汪峰是我兒子高一時候,想聽聽孩子的MP3裡面都有什麼歌,發現裡面三分之一是周杰倫的歌,還有三分之一是汪峰的歌,還有一首特別打動我的朴樹的那首神曲生如夏花,汪峰的歌后來成為了我車載音樂裡至少一半的保留,我本人一直認為十幾年來是汪峰用流行搖滾在同港臺音樂做頑強的抵抗,記得至少七八年前,北京衛視有一個歌手訪談節目,邀請到白巖鬆,白巖鬆對汪峰的音樂之路進行了專業的全面的解讀,真是一堂音樂課!我們作為喜歡音樂的人,真為這個時代有汪峰這樣的唱作人感動慶幸。再見蒲公英,是最愛。
-
6 # 冰雪藍音
全能型歌者,而且創作歌曲的質量,數量,被認同傳唱度,經久不衰,保持熱度,識得深音汪峰作品的人,明白也知道它的作品的生命力,不是隨著時間可以隨時被忘記,淘汰,泯滅的,就像陳年釀就的酒一樣,時間越長越能體現詞曲內容的真切獨到之處,不媚俗,取悅於任何人,有獨立思考,個性,獨立人格擔當的人。
問題是國內缺少向汪峰這樣優質的詞曲創作人,<創作源泉如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這需要有天賦異稟,極高的創作藝術天賦的>。
而且這麼多年始終都在創作的一線,這種匠人精神,視歌者職業與生命交織在一起的歌者,這在國內高水準的歌手中,也是唯數不多,屈指可數者之一。
-
7 # ZP秋葉隨風
個人覺得汪峰很有才,也喜歡他的歌。娛樂圈就是這樣,需要話題才會更快的上升人氣,旭日陽剛唱春天裡,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汪峰和他的歌,老婆章子怡一帶,給推上了頂峰。不過還真是喜歡他的歌。
-
8 # 張呂愛
汪峰是當今國內最頂級的音樂人 出生於音樂世家 四歲開始學琴 作曲 作詞 演唱 古典 專業小提琴 現代 搖滾樂隊 音樂作品滿滿的正能量 傳唱度極高 無人能及 半壁江山一點都不過
-
9 # 使用者62067966378
說實話 汪峰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他的歌
早期還是能引起共鳴的
那個時候 才是他的真實寫照
後期的歌 就聽不出有啥味道
環境變了 人都會變的
-
10 # 天天友成
汪峰在音樂這條路上走了這麼多年,現在的音樂水平肯定是越來越高的了,汪峰有不錯的音樂基礎寫詞作曲都是有這實力的,我個人認為汪峰早期的音樂水平是是比較一般的,但是他在歌裡面夾雜著自己的思想,我們聽上去就感覺非常好聽了。再後來的歌曲,我感覺就像刻意去迎合市場一樣沒有了當初的感覺,就近期國內音樂而言,汪峰在商業化道路上算的上是佼佼者,歌曲質量不錯。
下面我為大家推薦一首民謠歌曲,聽膩了搖滾,也換個口味聽一下吧!《兒時》這首民謠非常好聽,唱出了童年的味道。
回覆列表
第一次知道汪峰源於高中同學借給我聽的一本磁帶。當然這個開頭並不是說我是個汪峰的粉絲,我是路人,這麼急於劃清界限是想讓大家儘早知道我並不是個拗情懷的人。這本磁帶長這個樣子(噢這個是CD,)。
當然這個專輯本身並沒有什麼好說的。這是一本汪峰脫離了鮑家街之後的一本專注於流行樂的專輯。主題就是“愛”。《愛是一顆幸福的子彈》,包括裡面《在雨中》、《生來孤獨》、《最後一次我見到你》基本都是噹噹噹,噹噹噹,比較偏流行節奏,喜歡這本專輯是因為那時候正是許巍發行了《時光·漫步》,這種獨特的嗓音比較耐聽。那是2002年,刀郎、光良、羽泉等大行其道,但是你知道高中嘛,都喜歡挖點小眾資源,謝天笑什麼的,這樣比較有成就感,但有些人玩著玩著就搞火了,後來因愛生恨就容易被唾棄了,就像楊冪劍三慾火沒火的時候,也是挺招人喜歡的。汪峰可能也屬於這一型別,紅著紅著就黑了。當然可能也有其它原因,這個暫且不表。
這麼嘮有點偏,我往回拽拽。基本上不管關注與不關注,後來的《飛得更高》、《怒放的生命》、《春天裡》,汪峰上了無數個臺階,越來越被人熟知。現在再去看,汪峰頭確實大,帶的好像是放大鏡,皮褲更顯得頭重腳輕的感覺,特別是油亮亮的,很髒的感覺。
對,這些都對,這些是他外表帶給我的感覺。
但有些回答說他的歌詞空洞,沒有質感,這是我不能贊同的。既然問題是怎樣評價他的音樂。那我想就他的歌來談一談想法。
我不懂樂理,只能說一些我能看懂的歌詞。(解詞純屬個人YY,錯就狠拍)
青春詞曲:汪峰我打算在黃昏的時候出發搭一輛車去遠方今晚那兒有我友人的盛宴我急忙穿好衣服推門而出迎面撲來 是街上悶熱的慾望我輕輕一躍跳進人的河裡外面下起了小雨雨滴輕飄飄的像我年輕的歲月我臉上蒙著雨水就像蒙著幸福我心裡什麼都沒有就像沒有痛苦這個世界什麼都有就像每個人都擁有繼續走 繼續失去在我沒有意識到的青春
我們來一段一段看一下。
我打算在黃昏的時候出發搭一輛車去遠方今晚那兒有我友人的盛宴------------
這段從整首歌詞來看,應該代表著理想,因為有遠方等詞彙。當然也可以理解成要出門去參加宴會。如果按照理想來解釋,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的景象,搭車去遠方,參加友人的宴會,有公路,戈壁,在夕陽將落未落的時候,一輛敞篷吉普,汪峰扶著車上鐵架子,車後邊冒著灰塵。
-------------
我急忙穿好衣服推門而出迎面撲來 是街上悶熱的慾望我輕輕一躍跳進人的河裡
這裡漸入正題,街上悶熱的慾望、人的河裡,這些詞一出現,立即就有一種壓抑的氛圍,似乎他要說什麼也揭然欲示,年輕的人們,一推開門,看到來來往往的人群,就是這樣的感受,好像每個人都在忙碌著,無暇顧及周遭的一切,目光向前,匆忙的。每個人散發出來熱氣騰騰的慾望,要得到,要擁有,迫不急待得到,迫不急待擁有。在這裡,你的任何想法被“正”的氣勢覆蓋,短小狹窄的街道被慾望膨脹,飽滿得要撐破。而“我”,去趕朋友的盛宴,去辦我的事,去尋找我的一些東西,我輕輕一躍,跳進人的河裡。
-------------
外面下起了小雨雨滴輕飄飄的像我年輕的歲月我臉上蒙著雨水就像蒙著幸福我心裡什麼都沒有就像沒有痛苦這個世界什麼都有就像每個人都擁有
外面下起了小雨,我的年輕的歲月是輕飄飄的,盪來盪去,我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在人群中,也許我露出一個頭頂,做為人群,我們是光榮的,做為其中的一個,我是不具名的,不被關心的,不被重視的,我的青春更像是一個模型,對我很重要,而寫出來,也只是“青春”這兩個字而已。我臉上蒙著雨水,幸福片刻,這時候開始思考,開始感受,下面兩段正話反說,心裡什麼都沒有,就像沒有痛苦。“像”這個字代表著不是,其實並不是沒有痛苦,而是充滿著痛苦,甚至除了痛苦,沒有了其它的東西,這個世界什麼都有,就像每個人都擁有,和個人的迷茫反襯,大千世界花花綠綠,有你想要的任何東西,而我自己在這世界裡,卻感受不到任何東西,只是什麼都沒有,這些對我來說,毫無意義,偌大世界裡可悲的我,心裡上絕對的孤獨。對於慾望而言,這世界可以滿足你們的一切,它什麼都有,但只針對整體。“就像每個人都擁有”-----而“我”沒有,也不是每個人都擁有,慾望中的需求,我也需要,但是我是個身無分文的窮光蛋,我是個感情需要極大滿足而現實中卻什麼也得不到的一個人。這一段幾乎是全歌的中心,汪峰想表達的一切都在這裡,迷茫,孤獨,痛苦。正話反說這兩段相比螃蟹剝我,我剝螃蟹的表達要高階許多許多。充滿了情緒,熱烈的,憤懣的,同時不失語言的優美,迴圈,反證。
-------------繼續走 繼續失去在我沒有意識到的青春
我做為年輕的生命,只擁有著那些陰鬱的氣質和情懷,我熱愛的青春,我熱愛的感情。但是更為悽慘的是,沒人關心這些。相比於內心的這些痛苦,我們更關心慾望,那些才是要緊的,我們要追求的東西,物質,要成為成熟的人,要成為有事業的人,要如何如何。就連這些我視為珍寶的情緒,隨著時間的磨練,也繼續走著,繼續失去著,青春就在我眼下,就在我的身體裡,但它們也慢慢流逝。
這首歌詞的質量實屬上乘。高中有朋友問過我,為什麼現在的歌詞都是情啊愛啊,那麼直白,俗。我當時的解釋是,愛情是我們人類表達情感的良好媒介,很多理想,追求,美好的願望都寄託在愛情當中。屈原的香草美人,《蒹葭》不可得的情感,這些都可以帶給人很好的美感。愛情是一個大課題,所以只要不是口水歌,多數都還不錯。而汪峰作品當中,很少有爛俗的作品,口水歌幾乎沒有,情愛也被文學的語言包裹的很好。下面看一首他比較直白的歌詞。
存在詞曲:汪峰多少人走著卻困在原地多少人活著卻如同死去多少人愛著卻好似分離多少人笑著卻滿含淚滴誰知道我們該去向何處誰明白生命已變為何物是否找個藉口繼續苟活或是展翅高飛保持憤怒我該如何存在多少次榮耀卻感覺屈辱多少次狂喜卻倍受痛楚多少次幸福卻心如刀絞多少次燦爛卻失魂落魄誰知道我們該夢歸何處誰明白尊嚴已淪為何物是否找個理由隨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掙脫牢籠我該如何存在誰知道我們該去向何處誰明白生命已變為何物是否找個藉口繼續苟活或是展翅高飛保持憤怒誰知道我們該夢歸何處誰明白尊嚴已淪為何物是否找個理由隨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掙脫牢籠我該如何存在
這首歌詞比較直白,不用挨段的去分析。這首歌作於四十之界,非常明顯可以看得出,沒了大半青春的汪峰,依然是迷茫,但憤怒之氣愈重。其實很羨慕歌手,可以藉由歌詞表達心中所想,這歌詞中矛盾,掙扎,彷徨,堅定。似乎最後得出了個結果,要不苟活,要展翅高飛,要保持憤怒,要找尋尊嚴,要掙脫牢籠,可殊不知,既然有掙扎,那必將淪陷,這些問題不但這麼久一個都解決不了,還越來越使人不知所措,沒有出路,就算是他現在功成名就,財富傍身,但終於也是無法解脫。這種掙扎在看了下面汪峰與許巍之間的比較之後,我想觀者們可以更清晰的知道緣由,先寫點別的,很快帶來。
我們簡單看了兩首歌詞,說汪峰的歌詞不好,是錯的,文學性有,功力很不錯,還有歌詞非常棒的《美麗世界孤兒》《晚安,北京》,甚至是《硬幣》什麼等一大堆的歌詞,都能稱得上是上等歌詞水準。既能表達情緒,又不土。稱之為藝術家絕對不為過,他不只是歌星兩個字可以簡單掩過。如果對藝術家這個詞敏感,我們也可以稱他為---搞藝術的。 所以:看了歌詞其實並沒有卵用。在藝術領域,細細的講解,理性的認知有時候並不一定收穫非常好的效果,也不一定能窺視到全貌。畢加索的畫好在哪裡,單是用語言來描述很單薄,用了多少顏料,幾何形狀如何,這些標準只是輔助描述的一個方面,還需要更多的感性認知。
下面引用的是汪峰與許巍的對比,
汪峰和許巍的區別作者: 賈之寬DJ Icarus樂評人郝舫在微博裡說:“不一定恰當的比喻,汪峰的《存在》與許巍的《此時此刻》,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取向,就是劉曉楓多年前那本書的標題:拯救與逍遙。當然咯,如今誰也沒法是單極的,包括他們。” 這一句話,基本概括了汪峰和許巍的根本區別。 哲學上的區別。 汪峰是入世的哲學,也就是儒家哲學,通俗的說就是要拯救世界。而許巍是出世哲學,是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希望歸隱山林什麼的。 兩種哲學沒有好壞之分的,只看評價的人自己的三觀了。 汪峰想要讓自己的歌想披頭士那樣,成為年輕人的必需品,他想提高中國人的欣賞水平,於是他堅持做大眾的ROCK,他堅持搖滾的可聽性,堅持對搖滾的推廣。於是很多人說他商業,他也欣然接受。只要是能讓更多人聽到他的歌的渠道,他都去嘗試。他在微博上做歌曲的推廣,他接受各種採訪,他站到儘可能多的舞臺上,讓人們聽到他的歌,哪怕是已經爛俗的自己都不願意唱的《飛得更高》。為了讓更多人聽到他的歌,他可以穿上他不喜歡的花襯衫和帶鏈子的褲子,帶著大墨鏡和大金鍊子,惡俗的造型;他可以接受自己的歌爛大街,隨便誰都可以哼幾句《春天裡》和《怒放的生命》;他可以欣然接受他的歌是因為某些爛俗的電視劇或者選秀而被人熟知。 汪峰想要拯救中國。從底層到現在有了“24小時熱水的家”,他經歷了很多,看到了很多。雖然他現在已經衣食無憂,但是他的歌越來越尖銳,越來愈露骨,也越來越危險。到了現在,他還是有歌被禁唱。拯救中國,喚醒人心,於是他寫《存在》,寫《不能接受的事實》,寫《雨天的回憶》,寫《一百萬噸的信念》。魯迅先生用盡一生,喚醒了很多人。但如果他在九泉之下知道他喚醒的那些人現在只能沉默沉睡,不知他會作何感想。想喚醒中國人,真的很難,難到被人誤解,難到必須要隱晦的說話,難到只能依靠惡俗的電視劇來宣傳自己的新歌。以前看《北京青年》的時候是憤怒的,因為電視劇太爛了,爛到配不上《存在》這首歌,現在再看到這個電視劇,只是感到深深的辛酸,辛酸的是居然只有這樣,才能讓很多人聽到這樣好的作品,只有這樣才能和那些爛俗的愛來愛去的流行歌分庭抗禮,這樣才能和那些垃圾搶排行榜上的位置。不要相信排行大榜。 許巍給人的感覺一直是淡淡的,想著的都是世外桃源,關注的是自己內心的平靜。曾經許巍也是個搖滾青年,但是現在已經開始嚮往平靜。都說汪峰用詞重複,許巍也有一些“高頻詞”。在他最新的專輯《此時此刻》裡,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宇宙,生命,遠方,大海,朝陽,旅行(航行、旅程),歲月,悠然。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些詞代表的是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許巍似乎是看遍了紅塵的高人,在自然間,在音樂中,自在的品味著生命的美好,把生命的艱辛也當做這旅程的一部分,沉浸在音樂和思想甚至是宗教中。我覺得,他是看開了。生命流轉,那些不如意的事,那些苦難,那些快樂,都只是旅途上的風景,一切都會過去,應該好好享受內心的寂寞精彩。其實很喜歡許巍這種淡淡的感覺,在爭名奪利疲憊不堪的夜裡,靜靜的聽著許巍的聲音,心裡告訴自己,這一切的輝煌與暗淡,都只是Phantom,生命終結時候,會發現那些盡心追逐的東西,不過是一場空,只要自己不後悔就可以了,什麼夢想,什麼金錢、地位,到頭來都是一場空。人是渺小的,不如關注自己的內心,享受寂寞,享受孤獨,享受音樂,享受哲學和書籍帶來的慰藉。改變中國,喚醒中國人,可能是年輕時候的夢想,但是這種明顯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最終是一次傷害和幻滅 聽著許巍的歌,覺得可以放棄這一切的一切,不再去爭奪所謂未來,不再去理會所謂偉大的夢想,生命給每個人恩賜了一場精彩的旅程,無論這旅程是順利還是曲折,都是生命的恩賜,與其掙扎著想跳出命運,不如好好享受生命給予的每一次挫折和歡喜,到了生命的重點,還可以對自己說,我這一生過的很有意思。 就算是寫同一個題材,兩個人的態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流浪 許巍寫的好多都是關於流浪的,而他的“流浪”最不缺少的就是“說走就走”的勇氣。他的歌主要寫的是旅程的收穫,還有旅途中突然出現的那些迷茫。他可以寫出那些到他鄉闖蕩的辛酸,寫出旅途上看到的風景。那些美好,那些失落,那些記憶,都是財富,都是回憶,沒有羈絆,也沒有枷鎖。那種超然,是我們都羨慕的,也可以使我們獲得內心的慰藉。流浪是我們都向往的,背起簡單的行囊,背起最愛的吉他,走在路上。 但是汪峰的“流浪”是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就是,許巍真的去流浪了,而汪峰還在原地想著“如果我能夠選擇,我要掙脫這滿身的枷鎖”。那種“說走就走”的勇氣,恰恰是汪峰最缺乏的。現實的羈絆,房子、車子、孩子,讓人無法放下手裡的工作,放下家人,背起行囊流浪。汪峰其實什麼都沒做,他只是就著人們對於“流浪”的美好景象細細描繪,再借著人們想象的空隙,一個巴掌狠狠扇來,打醒世人。這種痛,這種情形,是我熟悉的,是我每一次想要不顧一切流浪時候都會遇到的,汪峰寫出了這種無可奈何,他離我更近。 自由 汪峰說,“我們曾經握著拳頭,在爭取一點點自由”,他的自由是要爭取的,他看到了外界太多的束縛,他想打破外界的束縛,他想自由選擇,他想自由生活,於是他要握著拳頭,向這個世界呼喊,他要自由。 許巍想得到自由很簡單。自由其實是放下,放下內心的執念,傾聽內心的聲音,內心的平靜就是一種自由。被束縛是一種感覺,如果內心真正強大到放下這種感覺,人也就會覺得自由了,至少思想上,沒有人能真正被束縛住。 想要改變世界,所以汪峰站在塵世中,默默的堅守 想要獲得內心的平靜,所以許巍超然於塵世之上,彈琴唱歌。 兩種活法而已。 在微博上跟人討論,他說他更欣賞汪峰,而且很驚奇為什麼會有人像我一樣,既喜歡汪峰又喜歡許巍,這兩種極端,本身好像是相互排斥的。 我說,其實這是人的兩種心性。年輕時候,很希望有汪峰的歌的陪伴,因為即使跌倒了、受傷了、被人暗算了,也會有一個力量在耳邊,高聲呼喊著:“站起來!光明就在前方!給那些看不起你的人一記耳光!”但是慢慢的,當心智成熟了,反而覺得年輕時候那些執念,那些期待的東西,都已經得到了,能做的就只是回望來時這一路,慢慢的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開始超脫物外,開始覺得汪峰的聲音可能讓人有些累了,現在需要的不是奮鬥而是平靜,出去走走,看看世界,做點喜歡的事。其實並不是說這是人生的兩個階段,而是說,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有累的時候,撐不下去的時候,汪峰給人力量,而累了,受傷了,就聽聽許巍,一切都會過去的,那些久久不能釋懷的東西,以後會漸漸忘卻。在療傷之後,再站起來,繼續下一個階段。 有人說,汪峰的聲音是現在中國所需要的,而許巍的超脫,反而磨滅了人的進取心,所以時代更需要汪峰的聲音,所以汪峰優於許巍。 我只能說,這種論調太可怕了。喜歡誰不喜歡誰,不過是個人三觀的體現。我一直堅信,人所認識的世界,不過是這個世界在人的意識中的成像,沒有人對於世界的認識是不帶有主觀色彩的,所以才有喜歡與不喜歡。但是不能因為不喜歡就認定這個事物是不好的,就進行否定,還要要求別人也認同。看山是不是山,看水是不是水,本身不是一個境界問題,而是一個三觀問題。至於社會更需要哪個,哪一個就最優這種說法,我是覺得非常恐怖的。一個社會需要什麼,並不能代表人們就都要這樣選擇。人的自由,最終是體現在選擇的自由。我可以選擇我的生活方式,只要不妨礙到別人,那麼這個生活方式是不是社會最需要的,本身不在個人的考慮範圍之內。“我是祖國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這是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但是這種教育現在卻人我後背發涼。這是把社會的慾望凌駕於個人的選擇之上的,也就是對自由的踐踏。紅色高棉執政時期,曾經有過這樣的哲學:但凡不能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的,都是沒用的,而沒用的人,就該被清理掉。於是出現了很恐怖的事情。 在我看來,計劃經濟的陰影一直沒有散去,無論是稽核准入還是各種壟斷。就算這些放開了,要打破人們“計劃”的思想,還要好多年。在計劃下,全社會只有一個目標,而在自由經濟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我其實不是在否定計劃,而是計劃適用於非常時期,比如百廢待興的時候,大家朝著一個方向努力,也不會有大問題。但是一旦到了普通時期,計劃就有非常大的問題。最主要的是,“計劃”將人的目標分成了三六九等。只有集體認定的目標才是最高的,個人目的要服從於集體利益,這是我們從小的認定的教育。所以如果集體利益認為汪峰的音樂是社會需要的,那麼很多人就會認為許巍的音樂是第一等的,甚至是應該被消滅的。這樣的思想,是不是你們也有過呢?想消除這種思想,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知不覺寫了好多,就算是一點點想法吧。汪峰,許巍,我都喜歡,我更喜歡汪峰,不是因為他更好,而是他更符合我現在的心境。也許以後我會覺得許巍更符合我的心境,就像我初中時候認為的那樣。
也許說一個人出世,入世,這樣的評價過高了。但我堅信我們普通的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傾向,這不是偉人的特權。有的人知足,樂於逍遙;有的人憤青,不平於世;有的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有的人說許巍變了,變得像被錘了的牛,也有人說許巍作品沒有以前好,沒有以前的深刻,還有人說許巍見證了我們的成長,人的成長就該是由困頓嘶吼到風清雲淡。我覺得這些都不要緊,人並不如我們以為的一樣,始終如一,不是每個人生下來就有那唯一目的,每個人的成長也不是一成不變,由現在看過去人,我們可以輕鬆給他們下一個總結,而正在進行的我們,並不那麼容易有一個結論。
許多的事,當時沒開始,或者正在做,或者做完了。你都並不一定抱有一個堅定的信念,說這件事是怎麼怎麼一回事,我的出發點是什麼,它的內容是什麼,它最終的效果怎麼樣;我是怎樣的人,我該有怎樣的行為舉止,社會要求的我們是什麼樣的,我的人生到目前為止是否成功。這些都不一定,都是未知,不可機械操作的。我們也不必為那個結論倒推我們該如何生活。所以正是這樣,事物才有了紛繁的多面性,有的人,有的事件,需要很久後才有相對客觀的看法。對自己的某些不滿也不必過於寢心,每個人的生活也需要各人心中的哈姆雷特去衡量。汪峰活到40多,他不惑了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嗎?我認為沒有。雖然口號響亮,雖然堅定的目光。但我覺得不是的,他並不是每一件事都直指那個最終的目地。一直或庸俗或可笑的奮鬥,奮鬥是皮褲嗎,奮鬥是章子怡嗎?這些有什麼必然聯絡嗎?並沒有,這些僅僅是他的代名詞而已,一如阿Q精神是阿Q的代名詞,汪峰最後留下的,也許也只是這些簡單的印象。
--------------------------------------------------------------------------------------------------------------------
我不是汪峰的粉絲,只是在八卦,紛擾的資訊背後,我們能看見什麼,我們是否能看見自己。我只是在講述自己吧。我對汪峰也不甚瞭解,他的歌也聽不全,基本上資料都是百度來的,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這樣寫任何一個歌手,我只是覺得汪峰比較好寫,畢竟他這種憤怒是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的。
汪峰是個高產作詞曲者,一百多首,包含的內容遠遠不是本文可以覆蓋的。可能許多人也和我一樣,不知道汪峰也出過書《晚安,北京》,裡面有《中國的憂鬱》《怒放筆記》,還有城市小說。《中國的憂鬱》 是長詩,《怒放筆記》是散文,只看名字便可知道他的野心,下面放上部分內容。
搖滾樂,或幸福的子彈(節選)搖滾樂是什麼,下一個定義並不容易,在音樂形式上很難界定。比如萊昂納德·科恩,從音樂形式上看,根本聽不出他搖不搖滾。但是波諾這樣的人物都會說,我走到今天就跟兩個人有關,一個是鮑勃·迪倫,一個是萊昂納德·科恩,你能說科恩不搖滾?搖滾樂根本的功能性在於:別人不能說的話我來說;別人心裡想的說了沒人聽的話我來說;別人說了以後成為廢話,或者被忽視和壓制的話我來說。它永遠說的是真話,是針尖麥芒的話,是站在風口浪尖的話,同時也是體現和代表當時的社會人們整個的生存背景和生存狀況的話,這是搖滾樂磨滅不掉的色彩,你非要不讓它帶有這樣的色彩,那它就不是搖滾樂。搖滾樂本身不僅僅是音符,它最大的魅力就是它關心它所處的社會,關心這個社會裡的人,發出自己的聲音。一個搖滾歌手,特別是在他成為公眾人物之後,你不應該只享受公眾人物的虛榮、頭銜和財富。面對社會上的各種苦難,或者重大事件,他必須發言。在我能說話、說出來的話有人願意聽的時候,我就會去說。搖滾樂有它自己必須堅持的東西。第一是不妥協性,首先就是你的世界觀和你的態度的不妥協性,我可以為國家寫一首歌,但是你不要告訴我我能夠寫什麼,不能些什麼,或者必須出現什麼字眼,要不然你就別找我。這就是搖滾樂的不妥協性,我只說我發自內心的東西,說自己想說的。拿《我愛你中國》這首歌為例。你可以想象,一個自我標榜為搖滾歌手的人,竟然寫了這麼一首歌,而且從前就有一首這樣的歌,名字還一樣,再而且,這首歌確實不是在批判、在反社會,就是在說“我愛你中國”。但是一定不要忘了,這首歌裡包含的那種心酸和傷感。《我愛你中國》這首歌就是我對自己的一個挑戰。這是我的國家,我憑什麼就不能寫,如果你覺得這是一種恥辱,請問你是不是有病?況且這首歌裡面表達了那麼多的那種難過和糾結。第二點就是真實性。搖滾樂不是趕時髦,它有永恆性。我們現在聽披頭士、鮑勃·迪倫,他們好多年前的作品,仍然覺得它們非常感人。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真實地反映了歌手的內心和他所處的時代。如果說,一個電視臺跟你約一首歌,這首歌必須時髦,應該跟另外的哪一首一樣,這個時候,就沒有搖滾了;當你去參加一個活動的時候,一個人告訴你,現在這就是潮流,你就不能怎麼怎麼做,只能在這個劃定的範圍內怎麼怎麼做,這個時候,搖滾也沒了。還有一點,就是搖滾樂的平等性。搖滾樂對於任何一個國家、民族,不同水平不同歷史的音樂人都是平等的。在搖滾樂面前,當我準備說一句話,把一句話變成旋律的時候,大家都是公平的。任何一個剛起步的年輕人在家寫的一首歌,表達一個看法的時候,比如對自由的看法,跟約翰·列儂、鮑勃·迪倫的歌都是完全平等的。歌詞的創作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一個人在文學上所做的努力和他的領悟程度,有很多的文學家都對我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小說類作品,我最喜歡的幾個,是亨利·米勒、馬爾克斯和凱魯亞克。凱魯亞克呈現的是一種讓很多人覺得很吃驚的生活狀態,特別是對於年輕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亨利·米勒不同,他寫的雖然是小說,並不是像小說那樣一句一行,但是他的每一句幾乎都是詩。包括他寫自己的鄰居在幹嗎,下水管又怎麼樣被他弄壞了這種很平常的事情,他的語言也是高度詩化的。在他之前,全世界沒有一個人是這麼寫小說的,這種表達方式就他有。金斯堡和鮑勃·迪倫都親自說過,他們在文學創作上的基礎,就是亨利·米勒。具體到歌詞創作,我所受到的是金斯堡、鮑勃·迪倫、萊昂納德·科恩、約翰·列儂,還有吉姆·莫里森。在這些人當中,吉姆·莫里森更加詩化,但是他特別厲害的一點是,他的詩歌創作和歌詞是分開的。你看他的詩集《美國祈禱者》和他真正的歌詞,雖然你一看就知道是他寫的,但是詩歌就是詩歌,特別夢幻,很多人看了就暈了,但是他的歌詞,比如《暴風騎士》都特別簡短,雖然很詩化,但很容易理解。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位置選得特別好。金斯堡在現代詩歌中的地位特別高,是一個開創性的人物。當年鮑勃·迪倫聽到金斯堡的朗誦之後非常吃驚,世界上竟然還有這樣的人。而我的創作中受金斯堡影響最明顯的就是《瓦解》這首歌,我太喜歡他的《嚎叫》了。鮑勃·迪倫我下的功夫更大。我曾經找了一個人,讓她把鮑勃·迪倫所有的歌詞全部翻譯出來給我。之前,我自己對著詞典翻譯過一部分,大概有三十首歌,但實在是太累了,簡直要吐血。然而,就根據這三十首歌詞,我已經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個狗屎,差太遠了。這個人翻譯完鮑勃·迪倫的歌詞之後跟我說,如果我沒有翻譯他的歌詞,我永遠也不會知道這個人有這麼厲害,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幫助。這沒什麼好避諱的,我是學他們的,而且我認為,這些人當中的每個人,對每個後來的創作者來說,只要把其中一個學好了,弄透了,都會受用一生。說回來,學習並不是抄襲,我學習的是他們的手法,而具體呈現出來的時候,那是我的東西,寫的是我身邊發生的事情,和我對這些事情的理解。你總不能要求我又學習別人,又一點都沒有別人的影子。我看過鮑勃·迪倫的訪談,他說他受影響最大的是伍迪·格思裡,他的音樂方向,行為方式,都是從伍迪·格思裡那兒過來的。他的第一張專輯,幾乎完全拷貝了伍迪·格思裡以及更早美國民謠藝人。好的東西,就像一扇窗,每個人都可以進來,學到自己想學的東西。很多偉大人物,他們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鮑勃·迪倫曾經在後臺偷偷地把自己的小樣交給保羅·麥卡特尼,告訴他這是我的小樣,裡面有歌詞。麥卡特尼和約翰·列儂回去以後,過了一個星期見了面,兩人互相說了一句話:“我決定不搞音樂了。”鮑勃·迪倫的詞寫得太好了,所以披頭士的音樂從那以後有了很大的改變,沒別的,就朝鮑勃·迪倫那個方向發展。而鮑勃·迪倫也曾經跟自己的經紀人說,我覺得我的音樂太差了,特別沮喪。為什麼呢?因為他聽了披頭士的音樂,就是那張《佩珀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他覺得那是自己八十歲的時候才能做出來的音樂。這些人就是相互刺激,相互學習的。如果中國的音樂創作者可以這樣相互影響(這個影響必須完全敞開自己的心靈,甚至有些時候必須打碎自己已有的驕傲和成績),特別誠懇地去學習,這樣就可以慢慢變得更強大。
想了解一個人非常困難,也非常簡單。困難在,你不知道一個人會做出什麼事來,他可以做任何事,就像我小時候看小平爺爺的視訊,他居然在家裡,坐在一張桌子旁辦公,然後有人叫他吃飯。我實在難以想象這個畫面,他居然也辦公,也吃飯。甚至離他足夠近的人,可以看到他擦鼻涕,咳老痰。這就是一個立體的人,你很難了解一個人的每個方面,因為皮褲什麼的討厭一個人,這非常正常。因為有一句流行語這麼說---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瞭解一個人也很簡單,簡單在哪?簡單在,只要瞭解到他少許言行,你幾乎就可以確定,這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人真的很難改變,比如瘐澄慶,很難逃出熱情的沙漠的調調,比如我,總是強調不講情懷但這麼多年講來講去都是情懷。這種人的一致性,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瞭解,快速下標籤。可能只是簡單的一篇散文,就足夠說明他在想什麼了。
他的歌詞也許有些空洞,都是比較“大”的詞語,比如他重複的“生命”、"夢想"、"堅強",不過不能說明他詞窮,詩歌的重複無可避免,歌詞亦然,沒有月亮、清風,就沒辦法寫古詩了。這些詞有時候會顯得比較大,空,這是正常的,John Knight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不過為了及格而讀書。口號和日常本身就是不同的。
汪峰屬於壓迫嘶吼式唱腔,我不知這樣是否有礙於嗓子健康。市場上有太多一招鮮的唱法,但是在一招鮮之後,更多的應該考慮是的內容,是他思想,歌唱,精神,方式的統一,對了,還有實力,比如有追求的----樑博,但是畢竟經歷和積累有限,同樣的表達,一首許巍的勢微的晚期作品《喝茶去》就給秒的渣不剩。
這至少說明,汪峰是成體系的,有風格的,有創作的。即便每個人都是如此複雜,如此不容易總結,倒是有一個詞可以簡單描述汪峰,那就是---迷惘。如同他喜歡的作家金斯堡一樣,他也是垮掉的一個,中國搖滾與垮掉一代總是分不開來。而我們的垮掉似乎有些怪異,攜著國家飛速發展,物質躍進般的飛躍,但卻沒有什麼用來添補內心。浮躁,不經於事,不願付出思考,不再相信,這一切明明是現代文明的通病。與垮掉一代的反抗有著本質區別。我們的內心被填滿的似乎已經沒有餘地來承載這些垮掉了。也許與垮掉相比,他更像是迷惘的一代,在壓抑,分裂,懷疑中抗爭,但仍抱有幻想,幻想著依賴自我的審判,即使不能力挽狂瀾,最少也發出些吶喊。
其實通過上面的種種描述,看得出,他的言行,文章,歌詞是可以連成環的,都符合他的性格預期,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