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在河邊急三火四地脫光衣服,撲進小河裡,立刻開始打水戰,追逐嬉戲了。你看,我們分兩隊,一隊為“敵人”一隊另是“紅軍”。一雙雙小手掌把水往對方潑去,潑得人人臉上滿是晶瑩的水珠。水把眼睛弄模糊了,我們便各自退到一邊,用手拭去,然後再猛烈“進攻”。整個小河立時一片喧譁,叫喊聲,歡笑聲此伏彼起,匯成了快活的交響曲。水仗打累了,就在河裡追逐嬉戲。一個追,一個跑,在水裡穿來鑽去,小身子像條泥鰍一樣滑,怎麼也抓不到。河面上的歡歌笑語,在和兩岸遠遠的盪開了。 我們這些小淘氣會不顧家長的再三忠告,三五成群來到小石灣,脫下褲頭,赤條條地鑽進水裡。又是扎猛子,又是豎蜻蜓,又是打水仗,翻江倒海,一個個像小泥鰍似的,在水裡追來逐去,又喊又叫,玩耍嬉戲,真有說不出的愜意。 幾個小朋友光著小腳丫,正冒著大雨踩水玩呢!唱歌的是紅紅,她一邊唱,一邊用雙手接從天而降的雨水。跟在她後面的小雨和丁丁一邊“啪噠啪噠”的踩著地上的雨溪,一邊有節奏地擺動著胳臂,還不時仰起頭,任憑雨水劈頭蓋臉的沖刷。這時,我心裡癢癢的,急忙甩掉鞋子,挽起褲腳,衝出房門。剛跑到紅紅的身後,“撲通”一聲,我摔了個仰面朝天,濺起的水花紛紛落到紅紅身上。紅紅轉過身,“嘻嘻嘻”的笑著說:“快打落水狗!”說完,用腳划起水向我擊來。我顧不得爬起來,連忙用雙手捧起水向紅紅的臉上揚去,嘴裡還樂呵呵地大叫著:“來呀!來呀!”紅紅招架不住了,“哎呦,媽呀”地叫著,急忙用手擋住臉,扭頭向後退去。 “援軍來了!”隨著歡快的叫聲,小雨和丁丁向我發起了攻擊。我立即手腳並用,把一道道水柱向小雨和丁丁潑去。“嘻嘻嘻——!”“哈哈哈——!”茫茫的雨幕中迴盪著我們愉快的笑聲。 2.《口技》 林嗣環 清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①“遙聞深巷中犬吠。” 口技表演是由“遙聞深巷中犬吠”開始的。這一句寫犬吠聲,而這犬吠聲是遠遠聽到的,並且是從深巷中傳來的,這就營造出夜深人靜的氛圍,把聽眾帶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聽眾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聲所吸引,想知道究竟會發生什麼事情。這一句既是以動寫靜,烘托深夜的寂靜氣氛,又是使一戶人家由婦人初醒到全家喧鬧的鋪墊。 ②“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 這是以老鼠跑動偷食聲、“盆器傾側”聲、婦人蒙中的咳嗽聲為反襯,加重深夜的靜謐氣氛,表現一家人由醒復睡後的沉寂狀態,併為下面即將表現的大火災蓄勢。 以動寫靜是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例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寫山中春夜的靜謐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動寫靜,用不時的鳥鳴來襯托春日山中的夜靜,使人在鳥鳴聲中更顯其靜,因而歷來為人所稱道。課文中的這兩處描寫,與此同理,也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而更顯其靜。 3 .以動寫靜 所謂以動寫靜,即以極富動感的詞語描摹靜態的景象,以突出其形象狀態特徵,造成動態之美。 《荷塘月色》中的寫景,往往是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互相結合,彼此映襯,或靜中有動,或動中有靜。即便對一些靜態的描寫物件,作者也不止於以靜寫靜,而總要運用以動寫靜的技巧以打破其靜止的態勢。 且看文中描寫塘上月色的一個片段: 月光如流水一樣,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 這一“瀉”一“浮”,不僅賦予月光以動感,而且渲染了月色的濃重和朦朧,反襯出“恬適”的氛圍。 類似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作者寫荷花,是“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寫荷葉,是“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寫燈光,是“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寫樹影,是“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 凡此種種,不但給人以動態美的享受,使讀者也完全陶醉於這一片荷塘月色之中,而且筆鋒所至,氛圍自生,使得《荷塘月色》中自然環境的“恬適”、“幽僻”之靜,無一不得以凸現。 4. 以動襯靜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所謂以動襯靜,亦即借某種聲響以反襯靜境,使之得到更加鮮明突出的映現。 在對荷塘四周景物的描寫中,作者先寫樹木之多,用“團團圍住”;次寫樹色,用“像一團煙霧”;而遠山是“隱隱約約”;路燈是“渴睡人的眼”。在這樣的氛圍中,托出“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曲盡其妙地反襯了荷塘環境之靜。而對江南採蓮盛況的聯想,則再一次以動襯靜技法渲染出這種靜的“孤寂”況味。 綜上所述,作者調動了多種寫景技法,著力營造《荷塘月色》中的“景語”,使之呈現獨特的“恬適”、“幽僻”、“孤寂”的立體之靜,正好默契了作者獨特的心境之“靜”,實現了情景的交融,從而使其筆下的一切“景語”,皆成“情語”。這正是《荷塘月色》景物描寫的“此中真意”。
1.我們在河邊急三火四地脫光衣服,撲進小河裡,立刻開始打水戰,追逐嬉戲了。你看,我們分兩隊,一隊為“敵人”一隊另是“紅軍”。一雙雙小手掌把水往對方潑去,潑得人人臉上滿是晶瑩的水珠。水把眼睛弄模糊了,我們便各自退到一邊,用手拭去,然後再猛烈“進攻”。整個小河立時一片喧譁,叫喊聲,歡笑聲此伏彼起,匯成了快活的交響曲。水仗打累了,就在河裡追逐嬉戲。一個追,一個跑,在水裡穿來鑽去,小身子像條泥鰍一樣滑,怎麼也抓不到。河面上的歡歌笑語,在和兩岸遠遠的盪開了。 我們這些小淘氣會不顧家長的再三忠告,三五成群來到小石灣,脫下褲頭,赤條條地鑽進水裡。又是扎猛子,又是豎蜻蜓,又是打水仗,翻江倒海,一個個像小泥鰍似的,在水裡追來逐去,又喊又叫,玩耍嬉戲,真有說不出的愜意。 幾個小朋友光著小腳丫,正冒著大雨踩水玩呢!唱歌的是紅紅,她一邊唱,一邊用雙手接從天而降的雨水。跟在她後面的小雨和丁丁一邊“啪噠啪噠”的踩著地上的雨溪,一邊有節奏地擺動著胳臂,還不時仰起頭,任憑雨水劈頭蓋臉的沖刷。這時,我心裡癢癢的,急忙甩掉鞋子,挽起褲腳,衝出房門。剛跑到紅紅的身後,“撲通”一聲,我摔了個仰面朝天,濺起的水花紛紛落到紅紅身上。紅紅轉過身,“嘻嘻嘻”的笑著說:“快打落水狗!”說完,用腳划起水向我擊來。我顧不得爬起來,連忙用雙手捧起水向紅紅的臉上揚去,嘴裡還樂呵呵地大叫著:“來呀!來呀!”紅紅招架不住了,“哎呦,媽呀”地叫著,急忙用手擋住臉,扭頭向後退去。 “援軍來了!”隨著歡快的叫聲,小雨和丁丁向我發起了攻擊。我立即手腳並用,把一道道水柱向小雨和丁丁潑去。“嘻嘻嘻——!”“哈哈哈——!”茫茫的雨幕中迴盪著我們愉快的笑聲。 2.《口技》 林嗣環 清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①“遙聞深巷中犬吠。” 口技表演是由“遙聞深巷中犬吠”開始的。這一句寫犬吠聲,而這犬吠聲是遠遠聽到的,並且是從深巷中傳來的,這就營造出夜深人靜的氛圍,把聽眾帶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聽眾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聲所吸引,想知道究竟會發生什麼事情。這一句既是以動寫靜,烘托深夜的寂靜氣氛,又是使一戶人家由婦人初醒到全家喧鬧的鋪墊。 ②“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 這是以老鼠跑動偷食聲、“盆器傾側”聲、婦人蒙中的咳嗽聲為反襯,加重深夜的靜謐氣氛,表現一家人由醒復睡後的沉寂狀態,併為下面即將表現的大火災蓄勢。 以動寫靜是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例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寫山中春夜的靜謐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動寫靜,用不時的鳥鳴來襯托春日山中的夜靜,使人在鳥鳴聲中更顯其靜,因而歷來為人所稱道。課文中的這兩處描寫,與此同理,也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而更顯其靜。 3 .以動寫靜 所謂以動寫靜,即以極富動感的詞語描摹靜態的景象,以突出其形象狀態特徵,造成動態之美。 《荷塘月色》中的寫景,往往是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互相結合,彼此映襯,或靜中有動,或動中有靜。即便對一些靜態的描寫物件,作者也不止於以靜寫靜,而總要運用以動寫靜的技巧以打破其靜止的態勢。 且看文中描寫塘上月色的一個片段: 月光如流水一樣,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 這一“瀉”一“浮”,不僅賦予月光以動感,而且渲染了月色的濃重和朦朧,反襯出“恬適”的氛圍。 類似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作者寫荷花,是“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寫荷葉,是“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寫燈光,是“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寫樹影,是“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 凡此種種,不但給人以動態美的享受,使讀者也完全陶醉於這一片荷塘月色之中,而且筆鋒所至,氛圍自生,使得《荷塘月色》中自然環境的“恬適”、“幽僻”之靜,無一不得以凸現。 4. 以動襯靜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所謂以動襯靜,亦即借某種聲響以反襯靜境,使之得到更加鮮明突出的映現。 在對荷塘四周景物的描寫中,作者先寫樹木之多,用“團團圍住”;次寫樹色,用“像一團煙霧”;而遠山是“隱隱約約”;路燈是“渴睡人的眼”。在這樣的氛圍中,托出“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曲盡其妙地反襯了荷塘環境之靜。而對江南採蓮盛況的聯想,則再一次以動襯靜技法渲染出這種靜的“孤寂”況味。 綜上所述,作者調動了多種寫景技法,著力營造《荷塘月色》中的“景語”,使之呈現獨特的“恬適”、“幽僻”、“孤寂”的立體之靜,正好默契了作者獨特的心境之“靜”,實現了情景的交融,從而使其筆下的一切“景語”,皆成“情語”。這正是《荷塘月色》景物描寫的“此中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