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041257759145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定型的詞。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


    中國的成語有大半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經典文獻,它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成語的形成有很多因素。


    言簡意賅,表意明確,通俗易懂


    比如“心直口快”、“不三不四”之類的,都發源於大眾口語,由於通俗易懂而被大量使用,成為成語。


    富有深意,修辭高妙,婉轉多姿


    這一類詞語會給人想象,帶了很多字面意思之外的引申意思,讓人覺得有深度、有趣而被廣泛引用,成為成語。如“大浪淘沙”、“空中樓閣”、“瓊樓玉宇”之類的。


    背靠故事,富有寓意,耳熟能詳


    “守株待兔”、“拔苗助長”、“刻舟求劍”、“邯鄲學步”就屬於這一類,這些詞語用起來,人們馬上會想到背後的故事,以及這個故事給我們的經驗和教訓。這就省略了大篇幅的說教,讓我們說話、寫文章更加簡潔卻又生動有趣。


    名家使用、結構巧妙,廣為流傳


    如歐陽修的“水落石出”、常建的“曲徑通幽”等等,這都是這些文人造詞,但是在傳誦中被其他人認同,並且大量使用,成為成語。


    當然,這些因素也不是孤立的,大部分成語都是幾個因素共同作用,才讓這些詞語的意思和言外之意都固定下來,可以用簡約的引用方式來表達大量的內容,增添文字的精煉度和文章內容的張力。


    時間與空間的拓展


    但是是不是有了這些因素,就能成為成語呢?這些因素是一個詞語成為成語的必須條件,但是真正成為全社會文化認同的成語還需要一些運氣,那就是大規模的流傳。


    不管是多麼好的詞語,如果沒有大範圍的流傳,人們大規模的使用,都不可能成為成語。為什麼中國上下幾千年,成語典故大都處於先秦?難道當時詞語的流傳廣度比唐宋元明清還廣嗎?


    當然不是,純粹是因為時間長。時間的積累增添了這些詞語、典故流傳和使用的厚度,在一代代引用中不斷強化固定意象,成為引經據典的“經典”。


    而在我們今天,網路的迅速傳播化很容易製造新的“成語”,我們每年都有網路流行詞彙誕生,雖然並不一定被主流文化所認同,沒有時間的厚度,但是有前所未有的流傳廣度。


    歷經大浪淘沙,不也有不少新生成語被收入詞典嗎?


    成語就是具有以上好基因的詞語經過大範圍、長時間的使用固化意象形成的

  • 2 # 婷惠2721716287419

    一.來源於神話寓言

    中國古代的很多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含義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往往被概括成為成語。例如: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開天闢地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拔苗助長

    二、來源於歷史故事

    中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後人把它們凝縮成四個字的成語。例如:

    臥薪嚐膽 負荊請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歸趙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

    三、來源於古書成句

    這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從古書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種是經過加工的,或緊縮、或減字、或增字、或換字。例如:

    ①一鼓作氣一《左傳·莊工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樂府《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四、來源於群眾口語

    有不少成語來源於群眾口頭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語。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傳·宣公四年》 :“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漢書·王嘉傳》 :“諺曰:千夫所指,無病而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橘子上有紅色的顏料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