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877573991142107

    東西方的價值觀差異有價值取向不同、社會本位不同、交往觀念不同,表現在社會、家庭等方面。

    中西方人在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上的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儒家給華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援下,逐步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

    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律師、醫生。

    2、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透過個人奮鬥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

    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華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遊子”,強調“父母在,不遠遊”。家庭中有長幼關係、夫妻關係,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

    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存天理,滅人慾”,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3、西方講功利、時效,中方講倫理、道德。西方文化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比較重功利和實效,善於算經濟帳。

    中國文化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的農業社會,自然科學不發達,著重於人倫關係的調節。禮義規範高於一切,“義”、“利”之辯的結果使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提倡人為了符合某種禮義規範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風亮節、品格高尚。

    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間,“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對外中國只考慮政治影響,不顧及經濟效益。

    文化群落只有在其成員遵循著可以預測的行為模式時才能得以儲存。同一個文化群落中,人們的衣、食、住、工作、娛樂以及社會交往都是可以預測的,並且平常得讓人往往忽略其存在。這些可以預測的行為模式建立在被稱為“價值觀”的心理活動之上。

    價值觀是人們對好與壞、美與醜、值與不值、乾淨與骯髒、正確與錯誤、善良與殘酷、公正與不公正、得體與不得體所進行判斷的標準。儘管它對於文化行為的控制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卻不能被看到,聽到或者體驗到;儘管它所引起的結果——人的行為很容易被觀察到,但對它本身卻無法進行直接的調查。

    價值觀寓於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為選擇的心理活動,是人們對周圍的世界進行思考並使自己與之適應的活動。

    價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差異是在價值觀念基礎上形成的,在某種意義上,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為人們的思想、行為提供了一套基本準則,提供了一套被廣泛認可的關於什麼是“正確”與“可取”的行為方式標準。

    價值與交際行為的關係是綱與目、深層與表層的關係,交際行為各個層面的文化差異往往都可以在價值觀念層面找到解釋。價值與文化又不可分割地緊密相連,彼此都只能在對方那裡得到解釋。

    擴充套件資料

    如果說東方的文化是偏於精神的,則西方文化更偏於物質,這也是造成中西方“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巨大差異的最主要原因。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東方的歷史文化似乎比西方長得多,也可以說西方文化的發展遠比東方文化的發展要簡單得多,因此東方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較比於西方人來說更多元。

    從地域的角度來看,東方大陸比較封閉,對於長期生活在這片封閉土地上的人來說,封閉容易使他們的世界觀變得狹小,而西方人則更善於向外探索,所以他們的世界觀更為廣闊。

    我認為造成中西方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文化取向不同。西方神學與東方神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而東方神學極力排斥物質。這文化內涵的差異,對東西方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很多方面上,東方人的價值觀都極趨向於精神,而西方人趨向於物質。

    由神學到哲學,最後在到科學,東方的神學建立在深刻的經學基礎上,而西方的神學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來淨化心靈,沒有東方神學中那種很強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導。

    所以西方神學思想並不影響政府的管理思想,這個問題在東方就完全不一樣,特別是在中國,經學和理學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其中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這在一定程度也在誘導著人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

    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君主已開始在思考,是以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治國,這不僅是管理者對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探究,也是對其以另一種方式的誘導。

    2、西方傳統文化取向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一種旨在探索物質世界奧秘的知性哲學,而是把人作為主要物件,以整合社會為目的,闡明人生精義為要旨的德性哲學。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思想觀念、理論哲學,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風俗習慣等方面,這種文化是在中國傳統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影響及其作用下發展起來的。

    這是一種舊式農業文明,一種自然經濟的文化。這些文化經過千百年的積澱,使人們形成了相近的心理,表現為世界觀和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的主要特徵有:重農抑商的經濟價值取向,崇拜皇權和追求權力的政治價值取向,以"四維"(禮、儀,廉、恥)、"八德"(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為中心的道德價值取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取向;崇古敬老的認知價值取向等。

    西方人更追求的是人權的平等,並且注重於人與人的競爭。工業革命之後,西方社會間的競爭表現的更為強烈。

    3、中西方進步程度不同。中國自古以來也有對科學的探索,但並未將發展科學放到知識和文化的主流地位上,而中國的文學藝術卻發展的較為充分。西方對科學的探索始終不斷,尤其是數學和物理。

    因此,用一種觀點說,東方的文化和科學比較抽象,而西方的則較為具體。也可以說這也是中西方人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的具體體現。

    在繪畫上,中國的水墨畫被大師發揮地登峰造極,而西方的素描則追求完整的還原事物本身;在文學上,中國文人比較產凡脫俗,喜歡以他們的想象描寫東西,西方的文學故事較比更為真實,而且更加浪漫,或許這是因為東方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所致。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人生觀與價值觀方面,中國思想家強調"以修身為本",把"善"放在價值觀的首要位置;而西方思想家強調"真"的重要性,就如康德先有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後有他的“實踐理性批判”。

  • 2 # 使用者3091457389639838

    ,成型於農耕文明的東方人在連綿不絕的水災面前整合群體,而肇始於遊牧文明的西方人則在商貿往來間以法則約束獨立個體的彼此行為。

    其後,在直面歷次社會形態變遷時,東西方就其各自的特有傳統文化背景而選擇了不同的應對之法,東方走向大一統的集權政治,而西方走向相互制衡的分權政治。兩種模式的彼此詰難,背後既是不同價值觀的顯現,也留有深刻的歷史痕跡,其實每種模式都有每種模式的道理,存在即合理,而對自身的缺乏瞭解與相互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卻進一步加深了模式間的差異。在全球化的時代,既是資本的盛宴、權力的博弈,也是規則的重構、價值觀的重組,此間的人們無一倖免,衝擊、動盪、紛爭不斷,因為一切都尚未定型。這種激變不僅發生於一國之內、國與國之間,也作用於人際交往與交流溝通中。一言一行中,傳遞著不同的價值判斷;一顰一笑間,散發著價值認同的氣息。消弭差異的第一步,應是打破彼此間交流的隔閡,而這些都需要首先清楚全面地認識自身或是經由對方更好地認識自己,只有在充分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尋找共通、擴大共識,而非徒增曲解與誤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路運輸的形式主要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