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29436066829704

    一、你傳送點對點簡訊時,對方手機處於關機狀態,一般情況下,假如對方的手機在你傳送簡訊後48小時內開機,就能收到你傳送的簡訊。因為移動通訊系統暫時只保留48小時內的資訊。

    二、也因此,假如48小時後開機,那麼對方就無法收到你傳送的簡訊了。

    三、你是成功傳送簡訊後,手機停機的,因此不影響對方簡訊接收,也就是說決定對方是否能接收到,這時和你的手機狀態無關了,而是網路傳輸和通訊系統設定決定了。

    四、實際上,任何通訊系統不可能100%不出現誤差,出現資訊包丟失情況也存在。比如,你傳送簡訊時所處的網路訊號不太好,或者通道忙,或者A口傳輸有誤等等,都可能造成資訊包丟失。這種情況存在,但機率小。以上回答,供你參考。

  • 2 # 使用者1292661601876606

    簡訊設定裡都有一個“傳送報告”,把它開啟就可以了。

    您可以立刻試試:把簡訊發到一部關機的手機,這時,顯示簡訊已發出,就沒有迴音了,把收信機開啟,一會後收到了,這時,發信機會有一個簡訊報告,說已成功傳送。

  • 3 # 大肉肉68436756

    電子戰主要內容包含那幾個方面:

    第一,電子對抗偵察:(1)電子對抗支援偵察,(2)電子對抗情報偵察

    第二,電子進攻:(1)電子幹擾:有源幹擾與無源幹擾(2)電子摧毀:

    第三,反輻射導彈,反輻射無人機,電磁微波武器

    電子防禦:反偵察,反幹擾,偽裝與隱身,反摧毀,反制導.

    電子作戰泛指利用各種裝備與手段來控制與使用電磁波段(包含無線電,可見光,紅外線與紫外線波段)而進行的軍事行動,這些行動包含維持我方使用與控制的能力,與反抗敵人阻礙我方使用的手段,以及妨礙敵人達到相同目的的方式。

  • 4 # 李曉偉

    因為被攔截物與攔截物的速度差要大,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戰鬥機與空空導彈,戰鬥機最快能飛3馬赫而空空導彈最快6馬赫。

    現在攔截彈道導彈的作戰過程是發現→測算→計算→發射攔截彈→攔截成功,這個過程是首先偵查裝置偵查到彈道導彈發射,然後透過戰略預警雷達對它的彈道進行追蹤,彈道計算機計算出彈道之後進行攔截點計算,這個過程完成之後就能發射攔截彈攔截彈道導彈,整個過程是基於彈道導彈助推段結束之後無動力下降,整個過程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那麼攔截彈速度太慢的話導彈可能都落地了,中段飛行的洲際彈道導彈速度在10馬赫以上,那麼助推段結束之後它在地球引力的重力加速度之下會越來越快,類似於東風41這種導彈落地速度可達到接近30馬赫,如果你攔截彈太慢東風41就落地了。

    再者就是現在的導彈都可以機動變軌,如果彈道導彈中程變軌的話你攔截物被被攔截物速度一樣的話你覺得你追的上嗎?一般來說攔截物的速度至少大於被攔截物50%-100%,否則的話類似於抖音裡面那句臺詞送你。

    追不上我吧!啦啦啦啦啦啦。

  • 5 # 威吶解析

    目前全球範圍內效能最好的幾款防空、反導系統,所使用的反導導彈最大飛行速度也就在10馬赫左右,如美國的THAAD末端反導導彈飛行速度約6馬赫、以色列的“箭2”反導導彈速度約為7馬赫、俄羅斯的A-135反導系統使用的53T6攔截彈速度約為10馬赫。從上面的資料可以看出, 理論上將只要導彈飛行速度超過了攔截彈的最大飛行速度(也就是10馬赫),基本上就完全佔據了主動權。考慮導彈攔截彈的射程以及探測、跟蹤系統的反應時間,其實作為進攻的一方,即使導彈速度只有5馬赫,對於現役所有反導系統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任何一款反導系統都無法保證能夠大機率的攔截。俄羅斯A-135反導系統採用的53T6攔截彈飛行速度可達10馬赫

    THAAD攔截彈的結構組成

    反導之所以如此困難,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應為來襲導彈的飛行速度太快,對於反導系統的探測跟蹤以及攔截彈的精度都極端苛刻。以現有各國裝備的洲際彈道導彈為例,其射程均在10000公里以上,末端打擊速度在20馬赫以上,這樣的飛行速度超過任何一款攔截彈,如果以相對30馬赫的速度飛行,哪怕只偏差0.01秒,那麼相對位置就會偏差100米!因此,想要準確擊中來襲導彈,不僅要攔截彈飛行速度足夠快,還需要跟蹤系統能夠精確的鎖定目標並指引攔截彈精準命中。雖然目前包括THAAD、標準III等攔截彈在內都已經裝備自導系統,但是不論何種導引方式都需要反應時間,在“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反導過程中,些微的延遲都將會之間影響攔截結果。俄羅斯A-135反導系統試驗美國海基X波段反導預警雷達

    在應對速度超過10馬赫的來襲目標時,現有攔截系統主要開始透過精確預測來襲導彈的飛行軌跡的方式進行“迎頭攔截”,這樣的攔截方式對於飛行軌跡相對單一的彈道導彈來說還有些用處(不考慮中、末端的機動),但是如果面對的是具有一定機動效能的來襲目標,就是其飛行速度低於10馬赫,現有的反導系統也難以攔截。對付具有機動能力的高速來襲目標,要求攔截彈一定要用於高於來襲目標的機動能力,就像防空導彈打擊飛機一樣,在發現目標機動後,防空導彈必須要以更加迅速的機動能力提前導彈飛機將要抵達的位置才能保證擊中,反導也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來襲導彈的機動能力要比飛行強的多,而反導系統的攔截難度也將以量級形式增加。不按照常規套路出牌的DF-17“水漂彈”,幾乎無法攔截

    “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這句武俠小說中的經典臺詞用在現代武器裝備方面也同樣適用,何況還有一句“最好的方式就是進攻”,超高的速度以及處於主動地位的導彈,想要成功攔截所需要的難度可比來襲導彈高出一個層次,也就是在同樣的技術背景下,10馬赫的攔截導彈攔截10馬赫的來襲目標,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導技術雖然難度極高,但也是世界大國的追逐的目標

  • 6 # 晨曦談兵

    這個說法是不太確切的,只有速度的話,並不能保證“完全突防”,不然目前各主要國家也不會發展彈道導彈的機動變軌技術以及“水漂式”彈道了。

    單一的速度10馬赫,並不是一個很突出的數字。對於一般的彈道導彈來說,中近程的就可以達到6-12馬赫,中遠端的可以達到18馬赫左右。

    而目前的反導系統,無論是美國的薩D系統、標準3系統,俄羅斯的S-400/500系統,以色列的“箭3”系統,中國的紅旗19/26系統,都可以對非變軌的中近程的彈道導彈進行有效攔截——當然,攔截率是另外一個問題。其中,美國即將服役的標準3導彈的改進型,可以對最大射程3500-6000,最大速度18-20馬赫的中遠端彈道導彈進行攔截;現役的GBD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使用GBI攔截彈,目前部署近40枚),甚至可以對最大速度24馬赫以上的洲際導彈進行攔截——當然,可靠性和攔截率更是一個問題。

    GBI攔截彈的彈體本身就是以洲際導彈為基礎的

    因此,目前正在發展的高超音速武器,並不只是速度大,而且許多能夠機動變軌,比如我們最新亮相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其採用的應該就是“水漂式”彈道了。即使是常規的彈道導彈,目前比較先進的型號,也會採用機動變軌技術,以求更大的突防能力。

    而實際上,先進的彈道導彈,甚至洲際導彈,為了保證突防能力,不僅會使用機動變軌技術,還會使用假目標、電子對抗等手段,可見,只是單一的速度,是不能滿足需求的,更談不上“突防全球所有的現役防空系統”。畢竟,目前現役的防空系統,是可以攔截洲際導彈的。

    在未來,鐳射反導系統會逐漸服役(美國ABL空基鐳射反導系統早在2010年左右就進行了實際攔截測試),後續導彈在考慮突防時,還會增加應對鐳射攔截的考慮(增加反鐳射鍍膜等)。

    總之,隨著反導能力的不斷增強,導彈突防技術也會不斷進化,這就是盾與矛的關係。

  • 7 # 航天兔

    先說結論,在證過程;

    1、包括彈道導彈在內的航天器,即使不飛10馬赫現代反導攔截系統本身也很難攔截。

    2、現有反導技術很難在特定階段、特定高度攔截高機動飛行器。

    以目前全世界部署最全面、測試驗證最多、最完善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為例,它實際包含“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兩部分組成,也就是咱們通常所說的NMD和TMD,這兩部分都是由“美國國防部彈道導彈防禦局”具體負責和領導。

    而在這兩大防禦系統下面,又根據來襲導彈的高度和作戰環境的不同,細分了很多子專案,比如TMD就包括低層防禦系統、擴大中程防禦系統、陸軍戰區防空區域防禦系統、海軍區域防禦系統、海軍戰區防禦體系、空軍助推段防禦等幾大方面組成。

    而這些子系統又包括大量的預警衛星、海基預警雷達、陸基相控陣雷達、通訊中繼站、指揮中心和各種攔截彈組成。

    簡單點說,就是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已經極其全面了,幾乎(注意:是幾乎)覆蓋了現有技術條件下能夠實現的所有空域和環境,對各型彈道導彈的動力飛行段及無動力飛行段都有比較強的攔截能力。▲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攔截範圍,基本包含了所有彈道導彈的射界。

    但就是這麼個一看就牛B哄哄的的玩應兒,它的實際攔截洲際彈道導彈成功率是多少呢?(我們這裡只按實驗次數統計,所以不談機率)連50%都不到。

    美國本土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主力,是陸基中段攔截系統GMD,從1999年首次攔截實驗算起,一直到今天近20次左右的攔截實驗中,有效成功率還不到50%,而就這50%實際使用的目標靶彈還不是真正的彈道導彈,只是以前民兵Ⅱ的上面級而已。▲過去美國常用的目標靶彈,由於不是真正的彈道導彈所以再入速度很慢,只有2200米/秒。

    正是因為過去GMD的攔截實驗成果真的是太垃圾,所以在2017年美國導彈防禦局不得已給GMD換了新攔截彈,這才有17年5月和今年3月進行的全速靶彈攔截測試。▲過去GMD的攔截彈主要採用波音的COSTS火箭,後來在17年更改了助推器換了新一代攔截彈。

    所以只有17年5月和今年3月的進行的兩次攔截實驗,用的才是真正的全速目標靶彈。▲美國導彈防禦局從17年開始使用的新一代目標靶彈,有可能是採用美國上世紀研發下馬後的MGM-134A“侏儒”固體彈道導彈改的。

    但即使如此,美國17年和今年的兩次全速測試,也是在提前預警的情況下完成的,說白了就是一切都設計好了,就是測試一下看能不能有效攔截而已。▲美國的這兩次全速測試,靶彈都是在馬紹爾群島附近的誇賈林環礁里根導彈實驗場發射的,攔截彈也都是從加利福尼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的,兩者的攔截路線完全一致,不同的是今年3月的攔截測試是採用雙發齊射的方式,而更重要的是,這兩次測試中,美國導彈防禦局都提前在距誇賈林環礁1200公里的威克島上部署了一部TPY-2雷達進行提前預警,靶彈彈道資訊有海軍海基SBX相控陣實時跟蹤提供。

    所以實際上,即使沒有10馬赫的速度,現在的反導攔截系統,也很難攔截彈道導彈尤其是洲際彈道導彈。

    那為什麼現在世界各國還忙著研發高超聲速武器系統,甚至是高高超聲速武器系統?

    主要的原因並不是為提高速度,而是機動能力,以洲際彈道導彈為例,其在火箭關機後的自由飛行階段速度可以達到近7000米/S,20馬赫的速度,跨洲際飛行也就只需要四十多分鐘而已。▲洲際彈道導彈即使在大氣層再入之前,在大氣層外的無動力階段速度也是極快的。

    以目前我們最為熟知的火箭助推滑翔式武器來說,它最大的作用並不是提高速度,而是增強機動能力,改變傳統彈道導彈的彈道特性,讓敵方的導彈防禦系統更加難以攔截。▲這裡強調一個很多人不太熟知的情況,那就是助推滑翔式武器,除了特殊的“打水漂”彈道和橫向機動能力外,最關鍵的是它在“自由飛行階段”大多是在30-100千米的臨近空間飛行,這個高度對現有反導攔截技術來說,攔截難度非常大。

    因為在這一高度,反導攔截彈不僅要具備大氣層外攔截的高速能力、還要具備大氣層內攔截的高機動性、同時還要避免高速飛行時大氣摩擦產生熱量對紅外導引頭的擾動,所以攔截難度非常大。

    全世界目前具備在這一高度攔截能力的只有美國的THAAD,而即使是THAAD它的攔截下限也只有40千米,再低的話就錯過“能量管理控制機動”介面了。▲由於THAAD要具備“大氣層內外攔截能力”,所以在攔截下限目標時要先進5-7s左右的螺旋上升機動,避免在大氣層內速度過快,空氣摩擦加熱干擾紅外中波導引頭,所以即使是THAAD也只能“望低興嘆”了。

    所以10馬赫速度的飛行器難以攔截,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 8 # 海事先鋒

    導彈速度達到10馬赫,就算是高超音速導彈武器了,目前世界上能夠達到這個速度的導彈只有俄羅斯的先鋒導彈、中國的東風17導彈、星空2導彈等,至於俄羅斯的鋯石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和匕首空射高超音速導彈、中國的凌雲高超音速導彈,都無法達到10馬赫的速度,最多達到7馬赫。

    圖為東風17高超音速滑翔式導彈。

    導彈速度到達10馬赫左右就無法攔截,原因有3點。第一是飛行高度問題,導彈能飛10馬赫,肯定不會在低空飛行,但是高超音速導彈也不會和彈道導彈那樣自主在外太空飛行,他們飛行的高度大都在臨近空間高度,這個高度對於防空作戰系統而言非常尷尬,因為一般的防空導彈夠不著這個高度,而能夠得著的反導作戰系統又無法對這種高速飛行的大氣層內機動目標實施攔截,他們只能攔截計算好彈道和軌跡的彈道導彈。

    圖為中國最新展示的東風17導彈,它將會是世界上最早實現部署的滑翔式高超音速導彈。

    其次第二點,高超音速導彈飛行10馬赫,意味著所有的防空系統都來不及做出有效的反應。比如說,俄羅斯的S300PMU2防空導彈系統從開機到完全展開所消耗的時間是20分鐘,如果導彈飛行速度為10馬赫,那麼在防空系統展開之前導彈就已經命中了目標,而即便是導彈系統有足夠的時間展開,他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攔截,就算是攔截了,也只有1次機會,而這次機會還根本無法接戰,因為這1次機會究竟是用防空導彈還是反導攔截彈都無法確定,一旦攔截不到,又是被直接命中,連尾追都來不及。

    上圖為美國X51A,下圖為美國X43,都是美國研究中的高超音速飛行器,但是進展緩慢。

    最後是第三點,有些高超音速導彈,甚至具備機動能力,比如中國的東風17滑翔式高超音速導彈,這個導彈使用滑翔式彈頭,飛行速度達到了15馬赫以上,在大氣層邊緣可以和打水漂一樣改變飛行軌跡,多次再入大氣層,這樣的軌跡太過於靈活多變,任何導彈防禦系統都不可能對其飛行軌跡進行預測,何況他飛行速度還很快,這個局面下,這種導彈根本就無法實施攔截。

    上圖為美國X51A高超音速飛行器,下圖為中國的凌雲臨近空間高超音速飛行器,實際都是高超音速導彈。

    所以說,高超音速導彈武器目前代表著軍事科技發展的未來,也屬於中美俄三大國手裡最新的戰略利劍,他的意義不亞於洲際導彈核武器,他使得三大國的戰略打擊力量再次趨於平衡,對於世界戰爭發展史有重要的意義。

  • 9 # 軍武資料庫

    這件事W君記得是在《揚中國威的東風-17有多厲害?又是什麼成就了我們的國之重器?》的文章裡面解釋過了吧?

    如果是一枚傳統的彈道導彈對目標進行打擊,那麼即便是有一定的末段機動能力。但這種末段機動能力是依靠姿態發動機進行位置調整的,實際上僅僅可以維持在一個較為狹窄的圓錐狀區空域內。

    因此攔截彈可以依靠對目標位置進行微調在防禦範圍內進行直接的攔截。

    而實際上,攔截彈真正機動的時候也是一個較為狹窄的錐形空域。因此,目前所有再入速度在14馬赫以下的彈道導彈都有可能被攔截彈所攔截。

    但高超音速飛行器不同,雖然高超音速飛行器的速度僅僅為10馬赫左右,但是高超音速飛行器本身機動更大,因此只有一個狹窄的攔截空域的攔截彈根本無法對高超音速飛行器進行攔截。

    這也就是高超音速飛行器更加有威懾性的地方。而且這種威懾,實際上會導致重武器的單一化。

    所謂的航母、五代機、巡航導彈等等現在看起來威力很大的武器,在高超音速武器面前都是“慢動作了”,這就是武器圈子裡的奧運精神“更高、更快、更強”。我們例數世界上軍事發展的各個關鍵階段,其實都是圍繞著更高、更快、更強”來不斷迭代的。

    如果切換視角到攔截彈一端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另外的一種景象。攔截彈要高效的攔截來襲導彈,就得在導彈來襲的時候能夠迅速加速升空。這就要求攔截彈需要在重量和射程、速度上都得做出取捨。

    如果一枚攔截彈要取得極高的速度,那麼在開始發射的時候一定得耗費更多的燃料進行推進。這樣的話,燃料就得增加,整個導彈的重量也就提高了。但重量高的導彈其實機動性不行。所以——

    我們能看到的類似於薩德導彈都是精簡了很多裝置後做得精簡得不能再減的結構了。

    而且攔截彈在發射後,會以最快的速度燃燒完所有的助推劑然後拋棄掉整個火箭發動機靠慣性飛行。在這個飛行的過程中導彈會依靠彈頭上的姿態發動機進行方位調整。

    也就是這張圖大家能看到的白色白色噴管部分。

    咱們再看攔截過程,如果在攔截過程中導彈的位置發生了偏移,或者被攔截的來襲導彈做出了機動,那麼就得依靠這四個姿態發動機對攔截彈的方向進行調整。

    但這麼小的姿態噴管其實能帶來的調整餘地並不大。所以當來襲導彈的速度足夠快的時候,攔截彈就會跟不上來襲導彈的動作了

    目前能攔截14馬赫的彈道導彈算是一個很有效費比的做法。畢竟中美俄之間的洲際導彈大戰下,並不是幾枚薩德這樣的導彈就能互相攔截的住的。所以其實薩德的作戰目標根本也不可能攔截中俄的導彈。它的目標主要就是像伊朗這類的國家發射的3500公里左右的導彈。

    當然了,如果不計成本的去給攔截彈堆料還是可以攔截20-30馬赫的導彈的,價格上升幾千倍吧。這時,攔截一枚導彈要花掉的錢恐怕要比導彈直接命中目標的損失還大。也就沒人這麼搞了。

  • 10 # 悟空說史

    防空防空,十防九空!

    很多人對於馬赫這個速度單位並不是非常的理解和明白,其實作為飛行器的速度單位,它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一馬赫就等於一秒鐘飛行340.3米!十馬赫就是每秒3400.3米!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當動能達到的時候,哪怕不爆炸其帶來的損傷都是巨大的,而在高超音速導彈方面也是這樣的道理,誰的速度更快,那麼在軍事上就有更大的優勢,所以在世界各國中,研究高超音速彈道導彈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所以在核武器製造出來之後,如何將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投送到敵國有價值目標也是一件讓各國頭疼的事情,許多國家研究出來了遠端轟炸機,但更好的方式就是洲際導彈。

    比如維護世界和平的三大力量——東風——白楊——民兵都是洲際彈道導彈,這種導彈一般是無法被攔截掉的!

    美國在冷戰時期就已經制造了民兵3導彈,這是一種裝備分導式核彈頭並且能夠重返大氣層的固體動力洲際導彈,能夠裝備多個核彈頭分別突防!

    而繼承了蘇聯的俄羅斯軍事力量也不在話下,因為經濟上的原因,俄羅斯將科技點幾乎全部點在了核武器上,目前俄羅斯的導彈基本上以白楊為主,這一款導彈速度達到了20馬赫,也能攜帶多個核彈頭進行打擊。

    而中國的洲際導彈在開國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了發展的目標,根據網上的訊息,東風41最大速度也能達到25馬赫左右,而且還可以攜帶多個分導式核彈頭!

    既然有了矛,那麼自然為了自己的安全,盾的研究也不會停止!下面就以美國TMD防禦系統來做一個例子告訴大家怎麼攔截的導彈。

    首先洲際導彈主要分為上升段,中段和末段,上升段主要為發動機點火助推,給導彈加速,類似於電視直播中長征火箭的發射;中段為大氣層外的無動力自由飛行段;末段為彈頭再入大氣層飛行,對目標點進行打擊。

    而導彈攔截一般都選擇洲際導彈的中段來攔截,中段幾乎佔了全部飛行時間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持續時間有二十多分鐘,時間較長,也能夠進行多次攔截,並且中段基本只收到地球引力影響,容易觀察。

    而防禦的過程就像是打羽毛球一樣,眼睛看見目標飛過來,將資訊傳給大腦,大腦再處理,並且預判飛行軌跡,然後運動員進行機動,然後舉起手臂,揮動球拍對羽毛球擊打,進行攔截。

    現代導彈攔截的眼睛是雷達,軍用衛星這些裝置,然後將資訊傳遞給指揮部,比如說薩德系統的陸基X波段雷達也是美國國家防禦體系的一部分。

    在收到資訊之後,導彈防禦系統就會指揮攔截彈發射,但對於洲際導彈來說,這些導彈防禦系統實在是太慢了。

    洲際導彈動輒都是十幾馬赫的速度,當系統計算完畢,再通知攔截彈發射之後洲際導彈也許已經經過防區大半,而且一般的導彈也追不上洲際導彈。

    事實上,攔截洲際導彈的能力就是一種進攻能力,因為洲際導彈能夠讓你的核盾牌失效,卸掉你的防禦之後,就能夠肆無忌憚進攻了。

    所以美國建立了TMD和NMD

    中國建立了CNMD和CTDM

    俄羅斯建立了RNMD

    以色列建立了MLGB

  • 11 # 倚床聽市井

    不一定,中國東風41,俄羅斯的白楊,美國的民兵三在飛行時,速度都可以到達24馬赫左右,但他們在落地之前有很大可能被攔截,當然東風41飛到目標上空,分出十個核彈頭就很難被攔截,但這就是另一回事情了,記住這些洲際彈道導彈飛行時都在20馬赫以上。中國的東風17雖然飛行速度比常規的洲際彈道導彈低一點,東風17的速度外界普遍認為在10馬赫左右,當然也有專家說達到20馬赫。但很顯然比洲際彈道導彈速度低。但是為什麼洲際彈道導彈相對容易攔截,而東風17卻可以讓地球上目前任何導彈防禦系統成為擺設呢?因為彈道導彈雖然速度快,但是它飛行的彈道是固定的,因為你在飛行中的速度是恆定的,所以敵方雷達和計算機可以計算出你的飛行彈道,從而可以計算出在哪裡攔截你。而東風17就不一樣了,它是世界第一款和目前唯一已經服役的高超音速乘波體導彈,是根據錢學森彈道理論研製出來的,它在臨近空間飛行時,由於空氣密度摩擦的原因,它在飛行時是忽上忽下,或者忽左忽右的變換軌道,就像我們小時候打水漂一樣,單體在臨近空間多次變換軌道,防禦一方的計算機根本沒有辦法計算出飛行軌道,所以也就無法攔截,所以目前所有攔截系統,在東風17面前也就是擺設。

  • 12 # 何老師閒話

    導彈單純依靠10倍音速,被攔截下來的可能非常大。

    高速加上變軌才能保證不被攔截。不能變軌,不行。改變飛行軌跡的重要性要高於速度。

    現在的導彈防禦系統,都是建立在預測飛行軌跡的前提上。道理很簡單:不管你這導彈飛的有多快,別說十倍音速,就是二十倍,只要防禦一方能準確的預測出你的飛行軌跡,,基本上就能攔截下來。不管進攻的導彈有多快,防禦一方的導彈沒必要跟它一樣快,更沒必要比它更快。只要能預測出飛行軌跡,然後防禦系統發射攔截彈。這個攔截彈只要能在準確的時間,出現在準確的位置,譬如進攻導彈的飛行軌跡上,這就可以了。進攻的導彈剛好撞到攔截彈,以十倍的音速,這樣的撞擊肯定是粉身碎骨,就被打下來了。

    只要飛行軌跡預測的準確,攔截彈不需要太快,慢悠悠的出現在導彈的前方,也完全可以攔截。只要預測的準、攔截彈到位的準,就可以。

    如果防禦系統不能準確的預測導彈的飛行軌跡,無法攔截!想要防禦系統無法預測飛行軌跡,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改變飛行軌跡。攔截彈在前面等著,結果導彈變軌了,那就攔不住了。而且攔截彈和導彈本身在空中這樣的一個背景下,都是很小的一個點,攔截需要極高的精度。進攻的導彈只要稍微改變一點點軌跡,也就攔不住了。

    而現在稍微先進、正常一點的導彈,都有變軌能力。所以,各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到現在也都只是個概念,還處於實驗狀態,正常的導彈,超過十倍音速、有變軌能力,都攔不住。而且一些破導彈,像伊朗、伊拉克那類的飛毛腿,比較落後的導彈,也不好攔截。因為他們水平差,自己就亂飛,精度非常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飛哪去,對手的攔截系統也很難預測軌跡。

    中東那邊哈馬斯經常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他些火箭彈就是亂飛,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飛哪去,沒有軌跡可言,相當於變軌,也就別提什麼預測了。但以色列的鐵穹系統依然能把它們打下來。這是因為哈馬斯的火箭彈速度慢。

    以色列的攔截彈速度快,機動性強,不用預測軌跡,在空中可以直接追殺。攔截彈在空中調整自己,咬住目標,追上火箭彈,然後把它打下來。

    能變軌,速度太慢也不行。兩者要兼顧。

    導彈防禦系統的攔截彈都是從地面向空中發射,受地心引力的影響,很難做到太高速,正常來講大概是三四倍音速。而且剛起飛的階段很慢,飛一會兒才能達到最高速。如果進攻的導彈達到高超音速,七八倍的音速,攔截彈不能像鐵穹導彈攔截火箭彈那樣,追著導彈打,只能按照預測的飛行軌跡去守株待兔,這個時候,進攻的導彈改變一下軌跡,就徹底攔不住了。

    彈道導彈能達到十幾倍、二十倍的音速,加上戰鬥部彈翼能調整飛行軌跡,以現在的技術根本無法攔截。高超音速導彈能達到七八倍的音速,然後在大氣層內飛行,它也是帶彈翼的,能調整飛行軌跡。而且它調整飛行軌跡的幅度比彈道導彈調整軌跡的幅度要大得多,也更加的靈活多變。因為高超音速導彈和飛機更接近,吸收空氣、發動機燃燒油料、帶翅膀......所以跟彈道導彈比,它更靈活。

    高超音速導彈其實沒有彈道導彈速度快。速度也不是它的主要優勢。它的最大優勢是:靈活。也就是變軌能力強。然後用靈活的彈道加上不是最快的速度,依然能達到無法攔截的效果。

    中俄的反艦導彈能達到三倍音速,這個速度不算快,而且彈體大,飛行時紅外訊號強烈,沒有隱蔽性可言,雖然也能變軌,但依然可以被攔截。所以要講究飽和攻擊,對一艘宙斯盾艦一次打過去幾十枚,讓它忙不過來,出現漏洞,然後會有一兩枚得手。攔截彈也能達到三四倍音速,在空中微調,反艦導彈變軌,它也跟著變軌,只要瞄的準,完全能反應過來。

    如果換成高超音速導彈,七八倍的音速,再加上能變軌,無法攔截,兩枚彈打一艘艦就夠了。

  • 13 # 皇家橡樹1972

    10馬赫的彈道導彈是可以攔截,並且以目前的技術水平,實戰攔截機率可能會在30%~35%之間,比如說:2月4日我軍就進行了反導攔截試驗,成功的攔截了一枚中程彈道靶彈…但陸基和海基反導技術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更大機率攔截高速飛行導彈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有所提高。

    目前攔截高速來襲的彈道導彈的技術難點就在於目標飛行速度太快、目標體積太小了,比如說:圖片上有“中程導彈之王”之稱的蘇聯SS20“少先隊員”中程導彈,彈長不到17米,射程5000公里時為二級火箭,進入到中段飛行時一級發動機脫離,二級火箭加上彈頭部分長度不足8米,體積這樣小的目標還是在幾千公里外飛行,在雷達顯示屏上比針尖都小!並且高速來襲,這在2000年代之前是根本沒法使用常規手段進行攔截的,只能是用核武器高空攔截爆炸後產生核殺傷效應去摧毀…雖然將高速來襲的導彈擊毀了,但後果就是自己的衛星、太空站…航天器也一同報銷了!“殺敵一千,自己也損失1000”,不符合消滅敵人儲存自己的戰爭原則和目的。

    圖片里美國海軍海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由“宙斯盾”相控陣雷達和“標準3”艦空導彈組成,圖片裡紅色箭頭所指為已經二級火箭分離後來襲的彈頭,目標更小了,使用KKV攔截器去撞擊它,要有極高的紅外跟蹤技術、攔截器飛行軌跡微調火箭(圖片裡已經點火),就是要努力的與來襲彈頭處於同一飛行軌跡(彈道),以迎擊方式撞擊它,這個技術難度非常的高,目前能用常規方式攔截10馬赫來襲導彈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中國。

    目前能進行海上攔截中程彈道導彈的國家只有美國,圖片裡就是“標準3”遠端艦空導彈使用的輕型KKV攔截器,作戰高度100~300公里、最大攔截距離400公里,屬於接近末端攔截的海基反導系統,我軍在海基攔截方面研製工作加緊當中,055型驅逐艦將使用直徑更大的重型遠端艦空導彈,也將安裝KKV攔截器。

    武器裝備的發展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導攔截在發展,彈道導彈同樣也在發展,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今後10年載有“乘激波體”彈頭的彈道導彈進入到全面發展期,彈頭在中段飛行時不在彈道固定,而是飄忽不定!這就給雷達精確跟蹤帶來了相當的麻煩,因為現有的雷達發現目標並且精確跟蹤後,火控計算機要測算出彈頭的飛行軌跡,再將資料裝定到艦空導彈,發射後現有雷達對導彈進行制導和資料注入,當離目標好有近一半距離時艦空導彈釋放出KKV攔截攔截器…但“乘激波體”的彈道飛行不固定,本來雷達已經測算好資料被它機動變軌之後導致資料失效,需重新跟蹤和資料重新整理,這個過程中就會耽擱時間,而來襲彈頭更是“超高音速”飛行,有可能是沒等到雷達重新跟蹤來襲的彈頭已經到了…。

    “乘激波體彈頭”的飛行方式大概就像動圖裡的紙飛機一樣,很難確定它的飛行軌跡,也正是飄忽不定的飛行軌跡,讓現有的這套導彈防禦系統攔截率下降了。

    總之,攔截高速飛行的導彈(一般都超過8馬赫,甚至是14馬赫左右)一直都是大國科技人員面對的複雜課題,矛與盾之爭進入到21世紀20年代後矛仍然很利,盾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找到合適的辦法去更有效攔截。

  • 14 # 王牌武器庫

    軍事武器中,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最鋒利的矛”以及“最堅固的盾”,這一點從超音速導彈和反導系統多年的發展中就能看出一二。但無論是哪個國家都沒有對外宣稱過自己擁有最強大的導彈或者防守最全面的反導系統,其原因就是因為戰爭上的不確定因素太多,誰也無法預測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所以這個世界上也根本沒有100%命中率的導彈,同樣的也沒有100%能夠攔截的反導系統。但很多人都有這麼一個觀點:“常規導彈被攔截是因為它速度不夠,如果對方發射的是超過10馬赫的導彈,那麼防空系統還能不能攔截下來呢?或者說這個速度的導彈的準確率和突防是否能夠達到100%呢?”

    其實導彈是否能夠被攔截,飛行速度並不是唯一的標準,導彈在飛行過程中是否有變軌能力,一些導彈雖然飛行速度並不快,但內部卻配置了分導裝置,這些導彈都會影響反導系統的準確率。那麼,如果導彈的速度已經達到了10馬赫,那麼防空系統就不能攔截了嗎?雖然不能說是100%,但最起碼目前已知的反導系統中,並沒有任何一個反導系統能夠攔截住這麼快的導彈。

    如果這枚導彈不僅速度為10馬赫,同時還裝備了變軌以及分導裝置的話,那麼想要攔截就變得難上加難。雖然在資料中看上去攔截非常困難,但如果反導系統的掃描和攻擊半徑足夠遠的話,那麼在導彈發射的中段期間進行攔截的話,還是有機率可以成功攔截的。

    導彈對於人們來說非常的熟悉,但反導系統卻非常的神秘,很多人都認為反導系統面對導彈來說就是一個擺設。如果你對於導彈和反導系統都比較瞭解的話,你就會發現,導彈在不斷升級的同時,反導系統也在不斷的進步,甚至一些高階的反導系統能夠攔截超音速導彈,而且準確率還不低。

    當年洲際導彈被人們譽為“永遠無法被攔截”的導彈,但是誰也沒想到的是,這個射程8000千米左右,末端突防速度超過20馬赫的大殺器,目前已經有很多反導系統都宣稱能夠有效攔截它了。這一點也說明,雖然10馬赫速度的導彈很難被攔截,但並不意味著未來的反導系統不會升級成為更加強大的攔截系統。

    目前俄羅斯的S400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反導系統,已經得到了多個國家的認可,而俄羅斯的S500則很快問世,這種最新型的防空系統,號稱能夠有效攔截超過20馬赫的導彈,如果訊息屬實,那麼洲際導彈也將成為被攔截導彈中的其中一員。

    很多人說10馬赫的導彈已經能夠突防世界上所有的現役防空系統,其原因除了反擊的速度不夠以外,雷達波的反射時間也是一個問題,畢竟10馬赫的速度已經超出了雷達的反應速度,所以在反導的過程中,雷達也很難鎖定目標,這也是為何很多人都認為10馬赫已經超出了反導系統的極限,那些說能夠攔截的武器都是在“吹牛”。

    從實際角度來看的話,一枚10馬赫的導彈十秒就可以飛行30多公里,這已經超出了任何導彈的反應速度,所以從鎖定再到發射導彈攔截,最快也需要十幾秒中來進行,所以突防世界上所有導彈還是比較靠譜的,但還是那句話,誰也不知道下一款反導系統都有強悍,所以等到俄羅斯的S500服役之後,我們再下結論。

  • 15 # 詩云歷史

    這是因為,現在的攔截方式,有一個大缺點。

    現行的彈道導彈攔截,聽起來很是高精尖。其實原理不復雜。

    那就是利用雷達和衛星,在敵方彈道導彈發射之後,捕捉到敵方導彈的訊號,然後,高速計算機就開始計算這個敵方彈道導彈的飛行軌跡了。比如下圖,美軍的反導流程圖。

    與此同時,雷達不斷傳來新的資訊。那麼,計算機就時刻調整,加入這些新的資訊,來預測彈道導彈要從哪個地方飛過。

    然後,在敵方導彈飛行的彈道中端,發一個攔截導彈上去。

    攔截導彈的戰鬥部,並非常規導彈的戰鬥部,是一坨坨炸藥加上破片,而主要是一坨鋼鐵。然後加上幾個小發動機。地面不斷根據計算的資料,給這個攔截戰鬥部發出微調整訊號,然後這個攔截戰鬥部就開小發動機,微微調整自身的位置,確保擋在敵方來襲彈道導彈的彈道前方。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好像是足球運動,守門員面對點球。

    這種攔截方式,是圍追堵截四大功法中的堵法。而不是其他幾種常用的追法和截法。後者主要在空空導彈上用得多。

    故而,當導彈速度達到高馬赫數,彈頭上加幾個小發動機,提供變軌能力,那麼,攔截導彈的機動性就跟不上來襲導彈的機動性了,會被輕易穿透。

    這是因為,即使無線電訊號跑得再快,在面臨數千公里外的超高速度導彈襲擊的時候,訊號傳輸的毫釐之差,也就會造成系統反應速度遲緩,因為地面雷達截獲目標,需要時間,解算彈道,需要時間,把解算出的數值傳輸給攔截彈,需要時間,攔截彈作出反應,啟動發動機,需要時間。所以,現行的反導方式的缺點,就是會有訊號延遲,攔截不了超高馬赫數導彈。

    這些累計的時間放在一起,就會造成延遲。從而導致攔截失敗。

    所以,高馬赫數導彈的攔截,就不能採取以往的方式了。大功率鐳射反導,應該是未來一個發展方向。透過高功率鐳射束,直接把對方導彈擊毀。技術難度很大,工程人員們的挑戰難度很多啊。寫到這裡,我咋想起紅警2裡面的光稜坦克了呢?看來原理有類似之處。

    就寫到這裡吧。

  • 16 #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理論上現代防空系統可以攔截十馬赫以上的導彈,但是也只是理論上可以。實際攔截的有效率並不高。十馬赫的導彈速度,再加上現在導彈航跡規劃的設計(巡航段設定點機動,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機動變軌),目前最先進的防空系統僅僅只有10%的攔截成功率,並非不能攔截。防空與導彈攻擊這一對矛與盾在新技術的加持下呈現出螺旋上升的態勢,進攻方以各種方式突防,而防禦方想方設法的對進攻方的導彈進行防禦。以前也說洲際導彈無法攔截,現在不是好幾個國家都具備中段攔截洲際導彈的能力了嗎?所以說,導彈達到10馬赫無法攔截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結論,並不是永遠顛撲不破的真理!

    在面對現有防空系統時,超音速突防依然有效

    目前世界上主流軍事強國都有自己的防空系統,陸地部署的,機動部署的以及艦載部署的。總體而言,陸地部署的防空系統功能最全面,作戰能力也更加強大。因為固定部署大型相控陣雷達不需要考慮雷達天線的天線和尺寸問題。而且陸地起飛的大型戰略預警飛機的預警能力要遠大於艦載預警機。

    不過並不是說艦載系統不強大,只是受限於艦體的噸位限制,無法部署那麼強的雷達而已,目前裝備雙波段相控陣雷達的軍艦可以有效的發現400公里外的高空目標和50公里內的低空目標(受到地球曲率影響,軍艦無法遠距離發現掠海飛行的飛機和導彈)。如果軍艦沒有預警機的輔助,其在面對現代掠海飛行的攻擊手段時,防空壓力還是捉襟見肘的,因為可以發現的距離僅僅只有40公里多點,這樣的距離如果來襲導彈的速度足夠快,那麼軍艦連發射防空導彈的機會都沒有,反艦導彈就會擊中自己。

    而軍艦上裝備的近防炮理論上也有攔截超音速導彈的能力,而且各國也都測試過相關武器的效能。不過這裡還是需要說明一下,測試只是理論上的資料,並不代表實戰狀態下的作戰效果。如果裝備測試可以代替戰爭結果,那麼交戰雙方根本不用打仗,只需要在電腦前將雙方的軍力擺開做一下戰爭模擬就可以得到戰爭結果。而超音速導彈攻擊在導彈出現的這幾十年中並沒有在實戰中出現過哪怕一次,所以我們對於防空攔截與超音速導彈攻擊的作戰效能也只是在理論上的。

    再做一下另外的論證,戰爭的導彈攻擊與防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便是高效防空系統的攔截機率是百分之百,也不能因此就斷言進攻方的進攻是無效的,還有個超飽和攻擊的概念時刻考驗著防空系統的攔截能力。即便是拿最落後的導彈去攻擊,只要你的攻擊導彈的數量超過攔截導彈的火力通道極限,那麼這樣的攻擊依然是有效的。就好比二戰時期,德國率先裝備了效能優秀的噴氣式戰機一樣,即便是效能先進,但是敵對方的螺旋槳飛機的數量遠超德國的噴氣式戰機,戰爭的結果依然毫無疑問的一邊倒。戰爭拼的是消耗,是交戰雙方的工業能力,戰爭結果不是一兩件先進武器可以左右的!

    說回到主題,美國宙斯盾艦載防空系統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先進的防空系統,即便是這樣的武器系統,在面對超音速導彈攻擊的時候也不是百分百的有效攔截。防空系統就好比是盾,進攻的長矛除非全部被其攔截,否則其防空所依賴的盾還是會被逐漸打爛。而美國宙斯盾在測試的時候具備攔截四倍音速以下導彈的能力,但是在實戰中,這種能力可以堅持的時間長短是要打一個問號的。何況現在中俄兩國的反艦武器主力都是超音速甚至高超音速的導彈!

    高超音速導彈的突防能力毋庸置疑,現役防空系統確實無能為力

    現役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空系統所針對的主要是四倍音速以內的來襲導彈。如果導彈的速度突破一定的極限,比如說6倍音速,那麼現役防空系統的攔截確實是無法做到的。很多同學會以速度快的導彈超過雷達的有效捕捉速度為理由,說明高超音速導彈無法攔截,其實這是不對的。現役的高超音速導彈無疑都是採取的高空彈道飛行,而且現在的對空搜尋雷達已經開始相控陣化,根本無需轉動雷達天線就可以完成對空搜尋。所以說雷達探測和鎖定肯定是可以做到的。對於攔截高超音速武器最難的是攔截的有效性低。

    這個攔截機率低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是現代導彈都有線路規劃能力,在進攻的巡航階段可以機動變軌的結果就是即便防空雷達發現了來襲的導彈,依然無法做到有效的攔截。因為攔截來襲導彈本質上和空空導彈打飛機是一個道理,打的都是提前量。當防空導彈升空之後,來襲導彈如果機動變軌的話,那麼防空導彈所攔截的提前量資料就會出現偏差,結果就是攔截失敗。

    第二個原因是十倍音速的導彈在大氣層內飛行的時候,彈體表面和大氣層摩擦所產生的高溫高達三四百度,這就要求進攻方導彈的蒙皮必須採用鈦合金的蒙皮。而這種材料的硬度是很大的,加之速度高達十馬赫,攔截武器即便可以打得著來襲的導彈,是不是可以有效的將其摧毀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目前的艦載近防炮如果要攔截三倍音速的來襲導彈的話,必須保證3到6枚攔截彈持續命中才能有效摧毀來襲導彈,否則,三倍音速的來襲導彈即便被擊中,依靠其強大的動能,依然可以擊中目標,而且威力並沒有減少多少。三倍音速尚且如此,可以想象十倍音速的導彈動能有多麼強大。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動能計算公式,速度是3和速度是10的導彈,同等質量下的動能相差十倍以上。而目前的近防炮系統備彈少,只有幾百上千發,即便全部命中來襲導彈都不一定能將其有效摧毀。那麼現役防空系統的攔截彈能不能做到有效攔截呢?要知道,洲際導彈的攔截大多采用的是迎頭相撞的動能摧毀模式,而現代防空彈的攔截大多采用的還是近炸模式,近炸的防空彈大機率是無法摧毀十倍音速的來襲導彈的!

    以上我們主要站在艦載防空的角度為大家解析為何十倍音速的導彈無法攔截,當然,這只是一個時代的缺憾,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大氣層內的高超音速導彈在未來還是會被有效攔截的,只不過近階段的防空系統無能為力而已。至於說掌握此類武器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也是一種短淺的看法,就像我們上面說的,戰爭的本質打的是工業消耗能力,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戰時想依靠一兩件先進的武器就取得勝利無異於痴人說夢。強中國防,人人有責,只要大家勤勤懇懇做好自己的事情,那麼我們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就會大踏步地前進!我們自己的國防建設也不會永遠居於人下!

  • 17 # 歷史風暴

    二戰後期,德國擊落1架美英戰機平均需要1萬多發88毫米炮彈,德華人發現成本太大,決定在V2火箭彈的基礎上研發專門用來打飛機的導彈,於是開始了人類有史以來第1次關於防空導彈系統的研發工作。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的技術分別流入美蘇等國家,在此基礎上各大軍事強國逐漸發展出了對付空中飛行目標的防空系統。

    不同的防空系統所針對的目標是不一樣的,具體來說主要分成3種:

    第1種,洲際防空系統。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國在冷戰後期出臺的《戰略防禦計劃》。

    由於當時正是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熱播期間,所以這個《戰略防禦計劃》被賦予了一個非常科幻的名字《星球大戰計劃》。

    該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跨洲際的防禦體系,透過美國設在全球各地的軍事基地和太空中的衛星,組成一道嚴密的監控網,密切監視蘇聯的一舉一動。一旦蘇聯準備對美國發動戰略核打擊,整個系統就會發出預警,使用導彈、鐳射等武器對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導彈進行攔截,其中重中之重就是衛星上裝備的鐳射系統,因為鐳射的速度快,每秒鐘可達30萬公里,遠超導彈的速度。

    (星球大戰計劃想象圖,在這個計劃裡,主要依賴的是鐳射來擊毀導彈)

    該計劃的正式名稱為《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本來按照計劃1994年系統就要開始部署,可是沒有想到90年代初蘇聯發生鉅變,冷戰結束了。於是,該防禦計劃宣告終止。

    所以,有一種說法認為,所謂的《星球大戰計劃》是一場徹底的騙局,目的就是透過宣傳該計劃消耗蘇聯的國力並趁機取得冷戰的勝利。

    雖然所謂的《星球大戰計劃》沒有了,但是美國全球反導系統的建設卻一直在進行。多年以來美國一直試圖打造一張嚴密的反導網,來確保美國本土的絕對安全。

    所以,隨著《星球大戰計劃》結束之後,美國開始建造所謂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英文名稱為nmd。

    目前,該計劃改名為《陸基中途防禦系統》,顧名思義,目的就是使用導彈或者鐳射將攻擊美國的洲際彈道導彈攔截在爬升階段到大氣層載入階段這一飛行區域,使之沒有能力威脅到美國本土。

    眾所周知,洲際彈道導彈除了射程遠之外,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飛行速度快。

    所以,美國的《陸基中途防禦系統》被設計為能夠防禦每秒鐘7公里的飛行目標。也就是說,該系統被設計為有能力攔截最高飛行速度達20馬赫的洲際彈道導彈!

    在這一飛行階段,如果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速度只有10馬赫,理論上很容易被攔截!

    第2種,地區反導系統。

    這種系統通常部署在重要城市和大型軍事基地等周圍,防護區域通常為數百公里乃至於上千公里,所以不具備全球性預警能力。

    只有在來襲導彈再入大氣層階段,預警系統才會有可能捕捉到目標,然後根據探測到的來襲目標的飛行軌跡發射導彈進行攔截。

    地區反導系統中比較典型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蘇聯研發的A-135反彈道導彈系統,這個反彈道導彈系統部署在首都莫斯科附近,目的是在戰時保護莫斯科及附近區域免遭敵方洲際彈道導彈的攻擊。

    該系統在1989年成軍,總共有7個發射基地,佈置上百枚攔截導彈,為莫斯科及周邊地區搭建了一道大約500公里的防禦縱深。、

    為了增加攔截的成功率,這款導彈防禦系統採用的攔截彈彈頭裝備的都是當量為萬噸左右的戰術熱核彈頭,一旦導彈發射升空,在飛抵來襲目標附近之後就會引爆核彈頭,透過核彈爆炸所釋放出來的巨大沖擊波和熱輻射能量將來襲導彈摧毀,或者最起碼讓偏離目標。

    即使如此,這款地區性反彈道導彈系統通常只對每秒鐘3公里的飛行目標有效。也就是說,如果來襲目標的飛行速度超過10馬赫,它就已經沒有辦法攔截了!

    冷戰結束之後俄羅斯研發的S-400反導系統效能要更好一些,該系統雷達的探測距離可達600公里,理論上可以在遠端三四百公里的距離攔截飛行速度10馬赫的超高速目標。

    第3種,戰術反導系統。

    戰術反導系統通常用作軍事基地、己方陣地等固定區域,或者為己方野戰部隊提供伴隨式防空。

    戰術反導系統相對於前兩種反導系統有更強的機動性和更小的體積,甚至可以做到預警系統、運算系統、火控系統、導彈系統等集於一身,從而為己方部隊提供靈活、快速的防衛任務。

    比如,中國著名的野戰近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紅旗17。

    紅旗17有低空獵手之稱,它可以在戰爭期間為部隊提供伴隨式的防空任務,車輛的最高速可以達到每小時90公里,在作戰期間也可以保證在每小時25公里的機動速度,確保己方野戰軍既能保持較快的平均速度駛往任務區,同時也能避免遭到敵方戰機、導彈、炮彈、無人機、武裝直升機等空中威脅的阻撓,是一款非常棒的防空武器系統。

    但是,相對於前兩種反導系統,近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的侷限性也非常明顯,主要缺點為防禦縱深小和對高速目標的攔截能力弱。

    防禦縱深不足:

    這種近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通常只能防禦二十三十公里的縱深,對於更遠的目標就有點力不從心了。不僅導彈的射程不夠,雷達的探測距離也不夠。

    對高速目標的攔截能力弱:

    近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通常只能攔截飛行速度為4馬赫以下的目標,如果來襲目標飛行過快,都來不及攔截,畢竟對10馬赫的飛行器來說,20-30公里個距離只需飛10來秒的時間。

    所以,對於近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來說,面對10馬赫的來襲導彈幾乎形同虛設。

    可見,真正沒有能力攔截10馬赫以上目標的導彈防禦系統是,用於地區性防禦的區域性導彈防禦系統和主要用於野戰的戰術型導彈防禦系統。

    這兩種導彈防禦系統之所以沒有能力防禦10馬赫以上的超高音速目標,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1,沒有足夠的預警時間。

    10馬赫以上的超高音速飛行目標速度非常快,每秒鐘要超過3.5公里,即使是防禦上千公里的區域性導彈防禦系統,所能夠得到的反應時間也不過只有一兩分鐘罷了。

    這期間,反導系統需要做如下操作:

    第1步,預警系統捕捉到來襲目標;

    第2步,將來襲目標的各種引數透過運算系統進行計算,判斷出目標的飛行軌跡。

    第3步,繼續運算,計算出己方反導導彈最佳的攔截三維座標;

    第4步,發射導彈,根據計算機設定的軌跡飛行。

    第5步,在預設空間攔截,以撞擊或破片殺傷的方式擊毀來襲導彈。

    通常情況下,前3 步幾秒或者十幾秒就搞定了。

    但是,問題就出在如果來襲目標飛行過快,計算機的運算壓力會呈指數級上升,這也就意味著前3步幾秒鐘搞不定,也許十幾秒、也許幾十秒,還有可能的計算機系統因為運算壓力過大出現宕機。

    (以色列鐵穹防空系統就曾經因為來襲火箭彈過多宕機,如果來襲目標過快也容易導致運算系統故障)

    所以,面對來襲的超高音速飛行目標,區域性反導系統和戰術型反導系統往往沒有足夠的預警時間,致使攔截準確率斷崖式下降。

    如果反導系統沒有處於戰備狀態就更不要指望去攔截10馬赫以上的飛行目標了。

    比如,S-400反導系統從展開狀態到戰備狀態需要3分鐘,這3分鐘的時間足夠10馬赫以上的飛行目標飛六七百公里了!

    第二,反導導彈的速度跟不上。

    反導系統攔截來襲導彈或者其他高速來襲目標,所依靠的是己方反導導彈速度夠快。

    例如,俄羅斯的S-400導彈防禦系統根據射程的不同,速度可以分為遠端11.3馬赫,中程5.9馬赫,近程3.3馬赫三個檔次。

    攔截目標的最大高度為30公里,最小的高度為10米;毀傷範圍為2公里到400公里。

    但是,只有在遠端的時候有能力攔截速度為10馬赫的超高速飛行目標。

    S-400導彈防禦系統中程和近程兩個檔次中,中程導彈只能攔截最大8馬赫的目標,近程導彈最多隻能攔截4馬赫的飛行目標。因為,己方的反導導彈的飛行速度太慢,在採用撞擊方式的時候,如果計算準確度沒有達到100%或者導彈的飛行軌跡稍微偏離目標,就很難透過自身修正的方式攔截住來襲導彈了。

    (如果反導導彈飛行速度夠快,可以依靠速度的優勢在半空修正軌跡追上目標,速度不夠快的時候就沒有能力做這樣的修正了)

    當然,隨著科技的發展,反導系統的攔截能力也正在不斷提高,反導的方式越來越多種多樣。

    除了讓反導導彈得到更高的速度,預警系統給予更遠距離的探測,運算系統提供更強大的運算能力之外,各軍事強國也正在試圖透過採用鐳射這種每秒鐘能量傳播速度達30萬公里的武器來建立新型的反導網。

    到那時,不要說10馬赫的飛行目標,就算是20馬赫、200馬赫的飛行目標也會被輕鬆擊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掃墓祭祖,露天燒紙是民俗還是陋習?傳統節日為何爭議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