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皇帝往往面臨著三大威脅,一直到清朝時期才算較大程度解除了這種威脅。
這事兒在漢朝發生比較多,先是呂后專權,劉邦死後,呂太后專權,不僅把持朝政,還把劉邦的子孫砍死一大片。
到了西漢末年,王莽作為外戚,乾脆直接幹掉皇帝,自己接管了西漢政權,建立新朝。
唐朝時,武則天專權,幹掉了李家的眾多宗室人物,後續更狠,直接稱帝,而且她的成功之處在於,交出權力之後可以安度晚年,成功過了一把皇帝癮之後,退居二線,死後沒有被李家人惡搞。
按理說,太后專權,她是皇帝的母親,不算外戚吧?但考慮到很多時候,太后專權下,同時會啟動大量的孃家人控制關鍵權力機構。
因此,暫且將太后也歸類到外戚中,畢竟太后啟用大量孃家人之後,朝廷的權力實際是掌控在外戚手中,太后只是他們的頭領而已。
外戚專權的原因
唐朝及以前,大家族和門閥比較強盛,皇帝實際上是和門閥士族共天下,維持天下穩定,需要門閥家族提供必要的幫助,這是原因之一。
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皇權,與其任用沒有親戚關係的門閥大家,不如啟用有實力的外戚,作為穩固皇權的首選,這是原因之二。
但皇帝們沒有想到的是,當外戚坐大之後,反過來會威脅到自己的皇權。
而外戚威脅到了宋朝以後基本被遏制住,原因就在於,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和普及,社會結構發生了大轉變。
門閥家族逐漸沒落,平民百姓透過科舉制度走上高位的越來越多,加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歷朝歷代在制度上也越來越完善,基本遮蔽了外戚專權的可能。
漢朝末年,群雄割據,反過來威脅中央,唐朝藩鎮割據,地方節度使實力甚至反超中央,朝廷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
原因在於地方權力過大,可以自己招兵買馬,地方對財權、兵權有較大的控制權,就會引發地方坐大。
宋朝以後,隨著制度的完善,基本避免了這種局面,宋朝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強化中央,弱化地方,還對武將極力打壓,所以宋朝多數是農民起義,沒有少有地方反叛。
明清時,既吸取了唐朝的教訓,也吸取了宋朝的教訓,對制度進行了最佳化。
比如清朝總督權力看似權力很大,但已經從制度上遮蔽了坐大的可能。
比如,總督對軍官是沒有人事權的,統領軍隊的軍官都是朝廷任命的,避免軍官變成總督的自己人。
另外,總督沒有調兵之權,調兵必須經朝廷批准才行,除此之外,地方駐防部隊除了綠營,還有漕運、河道部隊,另有八旗軍駐防,這些是總督無法調動的,而且財政權也被剝奪了。
隋文帝就是一個權臣,最後把皇帝變成了傀儡,然後自己當了皇帝,唐朝末年的朱溫,也是一個權臣,最後搞死了皇帝,自己稱帝了。
這種問題,往往是朝廷中央的大臣權力過大,最後控制了整個中央權力中樞,架空了皇帝。
宋朝開始進行制度最佳化,到了清朝時進入巔峰。
比如軍機處,發展到巔峰時,統攬了全國軍政事物,而軍機大臣是沒有品級,也沒有俸祿的,軍機大臣的任命也是全憑皇帝意志來決定的。
實際變成了皇帝的秘書機構,皇帝將軍、政大權集於一身,透過軍機處來執行。
宦官專權在漢朝和唐朝比較嚴重,漢朝的十常侍之亂,唐朝最嚴重時,宦官可以廢了皇帝。
到了明朝後,雖然也有不少知名宦官,但宦官的權力受到很大的限制,清朝時,宦官乾脆沒得玩兒了。
自古以來,皇帝往往面臨著三大威脅,一直到清朝時期才算較大程度解除了這種威脅。
威脅一:外戚專權。這事兒在漢朝發生比較多,先是呂后專權,劉邦死後,呂太后專權,不僅把持朝政,還把劉邦的子孫砍死一大片。
到了西漢末年,王莽作為外戚,乾脆直接幹掉皇帝,自己接管了西漢政權,建立新朝。
唐朝時,武則天專權,幹掉了李家的眾多宗室人物,後續更狠,直接稱帝,而且她的成功之處在於,交出權力之後可以安度晚年,成功過了一把皇帝癮之後,退居二線,死後沒有被李家人惡搞。
按理說,太后專權,她是皇帝的母親,不算外戚吧?但考慮到很多時候,太后專權下,同時會啟動大量的孃家人控制關鍵權力機構。
因此,暫且將太后也歸類到外戚中,畢竟太后啟用大量孃家人之後,朝廷的權力實際是掌控在外戚手中,太后只是他們的頭領而已。
外戚專權的原因
唐朝及以前,大家族和門閥比較強盛,皇帝實際上是和門閥士族共天下,維持天下穩定,需要門閥家族提供必要的幫助,這是原因之一。
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皇權,與其任用沒有親戚關係的門閥大家,不如啟用有實力的外戚,作為穩固皇權的首選,這是原因之二。
但皇帝們沒有想到的是,當外戚坐大之後,反過來會威脅到自己的皇權。
而外戚威脅到了宋朝以後基本被遏制住,原因就在於,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和普及,社會結構發生了大轉變。
門閥家族逐漸沒落,平民百姓透過科舉制度走上高位的越來越多,加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歷朝歷代在制度上也越來越完善,基本遮蔽了外戚專權的可能。
威脅二:地方威脅中央漢朝末年,群雄割據,反過來威脅中央,唐朝藩鎮割據,地方節度使實力甚至反超中央,朝廷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
原因在於地方權力過大,可以自己招兵買馬,地方對財權、兵權有較大的控制權,就會引發地方坐大。
宋朝以後,隨著制度的完善,基本避免了這種局面,宋朝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強化中央,弱化地方,還對武將極力打壓,所以宋朝多數是農民起義,沒有少有地方反叛。
明清時,既吸取了唐朝的教訓,也吸取了宋朝的教訓,對制度進行了最佳化。
比如清朝總督權力看似權力很大,但已經從制度上遮蔽了坐大的可能。
比如,總督對軍官是沒有人事權的,統領軍隊的軍官都是朝廷任命的,避免軍官變成總督的自己人。
另外,總督沒有調兵之權,調兵必須經朝廷批准才行,除此之外,地方駐防部隊除了綠營,還有漕運、河道部隊,另有八旗軍駐防,這些是總督無法調動的,而且財政權也被剝奪了。
威脅三:權臣威脅皇權隋文帝就是一個權臣,最後把皇帝變成了傀儡,然後自己當了皇帝,唐朝末年的朱溫,也是一個權臣,最後搞死了皇帝,自己稱帝了。
這種問題,往往是朝廷中央的大臣權力過大,最後控制了整個中央權力中樞,架空了皇帝。
宋朝開始進行制度最佳化,到了清朝時進入巔峰。
比如軍機處,發展到巔峰時,統攬了全國軍政事物,而軍機大臣是沒有品級,也沒有俸祿的,軍機大臣的任命也是全憑皇帝意志來決定的。
實際變成了皇帝的秘書機構,皇帝將軍、政大權集於一身,透過軍機處來執行。
威脅之四:宦官專權宦官專權在漢朝和唐朝比較嚴重,漢朝的十常侍之亂,唐朝最嚴重時,宦官可以廢了皇帝。
到了明朝後,雖然也有不少知名宦官,但宦官的權力受到很大的限制,清朝時,宦官乾脆沒得玩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