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翡翠珠寶科普
-
2 # 萬秀華手繪年畫
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很多,衣食住行全都有。
其中木版年畫就是很典型的年俗文化。
它源於神祇護宅的觀念,與新年時裝飾門楣,是人們對吉祥的祈昐 ,也是對新春佳節,永珍更新象住。
早在春秋之際,人們已經開始繪製年畫,以五彩圖繪於門上。
到秦漢之時已形成風習,到唐宋時,更有了更大的發展。
其製作工藝也由手繪門板變成了木版雕印。
這一變革,不僅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更形成了春節貼年畫的習俗,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年文化傳統,成為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
-
3 # 這我知道
一、數學:東漢成書的《九章算術》、南朝時祖沖之精確算出圓周率。
二、天文曆法:
商朝關於日食、月食的記錄、哈雷彗星的記錄、十九年七閏法、《甘石星經》、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地動儀、對月食的科學解釋、《授時歷》。
《徐霞客遊記》中關於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記述。
三、四大發明:
蔡倫改進造紙術,
隋朝出現雕版印刷,
北宋畢日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指南針在宋朝時用於航海,唐末火藥開始用於軍事,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
四、中醫學:中醫學的發展扁鵲發明切脈,形成望、聞、問、切四診法。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研究病理學的著作。
《神農本草經》是中國最早的藥物學著作。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外科麻醉藥物。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定的藥典。《千金方》總結了唐朝以前和唐朝當時的醫藥學成果。
《四部醫典》是藏醫著作。
-
4 # 茶談怪論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出生與發展貫穿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各種學術門派。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一古老的傳說打開了人們對茶的認知。茶葉從一片樹葉開始被人們熟悉,從口嚼到羹飲,再到後面的煎飲、沖泡,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茶葉沖泡體系和沖泡文化,為人類的健康和精神層面的昇華提供了新的方法。茶葉也從一片樹葉發展成綠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紅茶六大茶類和其他再加工茶,每一類茶因為其特殊的工藝,特殊的地域風情,獨特的傳播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茶類文化。這些茶產品和茶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互為獨立,也相互包容,有儒家的中庸,道家的修行,也有佛家的釋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茶文化。
在源遠流長的茶葉發展史上,茶的藥用價值也豐富了我們的中醫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茶作為中藥的組成部分,為民眾解除了一定的困擾。
茶生於荒野,因進貢才跳出原始的羹飲登堂入室,進入政治文化的核心。它成為皇宮貴族、士大夫的精神糧食和身份象徵。佛教的興盛,將這一宮廷產物帶入民間,將飲茶引入市井平民,將茶文化推向了更高的精神文化層面。茶葉是僧人坐禪修行不可或缺之物,每興建一座廟宇,跟隨的就是漫山的茶園,佛者用佛家之心去種植茶樹,製作茶品。佛家忌殺戮,忌酒,唯有茶,於是茶佛一味的禪茶誕生了。佛教的傳播又帶動了飲茶範圍的擴大,南北朝時期,佛教達到頂峰,飲茶之風也從宮廷走向民間。經過唐代,到宋朝達到頂峰。
禪茶的發展,也帶動了品茶文化的提升,以陸羽為代表的佛家弟子,其煎茶文化到如今依然為茶者所追從,穿越海峽在異國他鄉熠熠生輝。陸羽所編著的《茶經》流傳千年,依然是茶行業必讀之經典。
亂世飲酒,盛世品茶。經過千年的浮沉,中國茶文化歷經磨難,浴火重生,迎來了最美的時光。盛世中華,將為茶文化的傳播提供最好的土壤,普洱風,黑茶風,白茶風,拂過神州大地,喝茶養生,品茶養心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國的茶文化也會以新的姿態,與新時代磨合出最燦爛的火花。
回覆列表
1.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主要包括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及外傳,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建築、醫學、數學成就及著名的科技著作等。商文化、秦漢文化、隋唐文化和宋元文化是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對世界做出巨大貢獻的幾個典型。商有獨特風格的青銅製造藝術及先進的歷法。秦漢時期的突出表現是中國文明開始源源不斷走向西方、走向世界,包括絲綢、冶煉鑄造、水利技術等都遠播到中亞、羅馬和歐洲地區。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輝煌,幾乎在所有領域都有突出成就。由於唐朝時期中外交流空前繁盛,被世界學者公認的“中華文化圈”既影響了亞洲文明的發展,也促進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宋元文化是在隋唐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的,印刷術、指南針及火藥技術的對外傳播,這對其後整個世介面貌的改變起了巨大的作用。明清時期中國科技文化落後於西方。 認識:中國古代的科技在16世紀以前(明代以前)一直領先於世界,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古代封建制生產關係的確立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這為科技的進步創造了條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建立與發展為科技發展連續性與多樣性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中國古代科技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透過各民族集體的智慧得到了不斷地進步;政府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對科技的重視與支援也使中國古代科技能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為科技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發展也使中國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國家地區人民的智慧,得以進一步發展;中國古代人民在與自然界長期鬥爭中積累的豐富的知識經驗,成為了古代科技發展的源泉;而中國古代一些著名科學家們的個人努力與不懈的探索精神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主觀因素。這些既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也同時為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科技內容上應用性強,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少實驗;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務於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併成為科技進一步發展的動力的意識。 中國古代科技從16世紀以後不可逆轉地走向衰落的原因: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佔統治地位,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使科技的發展缺乏足夠的動力;封建統治者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與後期的“閉關鎖國”政策,進一步限制了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中國古代以儒學為主的教育內容與越來越殘酷的文化專制統治使中國古代科技缺乏足夠的重視和足夠的人才。歸根結底是由於中國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導致了中國古代科技在16世紀以後走向衰落。
2.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成就:古代文學成就包括詩詞、散文、賦、小說、戲曲等形式多樣,作品繁富;古代藝術主要包括書法藝術、繪畫藝術、音樂舞蹈藝術和雕塑藝術等的發展。認識: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學藝術成就凝結了中國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學家與藝術家在前人成就基礎上不斷創新的結果,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經濟與政治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它不僅豐富了中國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為中國近現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世界文化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對東亞地區文明發展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