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國完成應試教育被預設為唯一的出路”——錯。你爸逼你讀書也可能是他發現你壓根沒別的能耐可造就,只好混個文憑了。人是否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那麼認真對待讀書甚至不讀書,而選擇別的人生道路——是。高中以後的知識已經對平時生活不會有太大幫助,或者直接說是學而無用——上高中是為了讓你在高等院校裡學習專業技能之前打下基礎,不是為了幫助你平時生活,你要學生活技能可以先從做菜開始,確實有些社會生存技能也不必透過高等教育掌握。但是如果指望著將來學些需要透過高等教育掌握的“高階的本領”,別以為可以把強悍的專業能力建立在薄弱的基礎上。讀書並不是所有人的興趣愛好,可以說是大部分人都並不是喜歡讀書鑽研的型別。向一個自己十分熱愛的藝術類或體育類專案發展——倒是老天爺賞你這碗飯啊。體考是啥不知道,真是苗子,小學就被挑走進體校了。藝術嘛我對於“反正畫畫不用讀書”有很多槽要吐。自己做生意和搞金融類專案——“做生意”沒事,擺個早點攤什麼的都不靠學歷。搞金融專案這個……你說自學?哥們,那照樣得“認真讀書”,別把讀不讀書推到應試頭上。本身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那是,對WOW有興趣的多了去了,一天恨不得在遊戲裡泡二十五小時,打個本副本不還是很菜。也不知道興趣把他怎麼教的。只要學生成績不好,就會被認為叛逆、懶、不聽話、不懂事——等會,除了學習之外,你能拿出什麼來證明自己不叛逆,不懶,聽話,懂事?在中國這樣的應試教育下,認真讀書一定是對,而不認真讀書一定是錯的嗎——不,不過你不認真讀書,倒是認真地走了哪條路呢?
一、現階段你無法判斷什麼技能有用
曾經,當我在高中的時候,我跟長輩討論事情,我說,哎,學的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誰還需要知道微積分怎麼用?這些狗屁英語學了又有啥用?長輩只是拍拍我,說,好好學!結果,我到了國外,學起了金融,發現原來看不起的英語,微積分真的很有用。英語的原版書寫的就是比中文的翻譯好,你不服不行。我雖然現在讀英語原版確實不如讀中文書快,但是隻要一本書有英文原版,我一定讀原版。微積分是整個金融學中衍生品部分的基礎。看起來好像根本無關,但是你數學不好,你就不可能做好量化。你真的無法判斷什麼技能對你有用,未來太遠,我們誰都不是先知。很多當初我覺得沒有用的東西,我最後都用上了。而很多我覺得沒有用而沒有好好學的技能,如今都變成我的桎梏。我現在回首去看高中,只會覺得懊悔,有些基礎打得還不夠紮實,而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二、學歷真的是非常重要的硬通貨
人活在世上,都是靠通貨過活的,有的是硬通貨,有的是軟通貨。硬通貨就是,錢,長相,文憑,工作。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拿來硬性衡量一個人的標準。軟通貨就是,學識,待人處世的方法,涵養,性格。這些都是要接觸一段時間才能看到的。文憑是硬通貨。多少人僅憑長相就可以決定與某個人的交往,多少人僅憑錢就可以決定與某個人的關係。你改變不了長相,短期內你改變不了錢,你如果還在高中,你至少可以改變文憑。而學識是軟通貨,接觸一個人,總要一段時間你才能知道這個人到底有多少學識。
以後無論你多成功,多失敗,軟通貨都可以隱藏、都可以改善,硬通貨你一輩子改不了。醜就是醜,窮(短期內)還是窮,三流學校還是三流學校,三流工作還是三流工作。你不信,我給你舉個栗子,某人在知乎上說,我來自斯坦福,麻省,牛津,你是不是立刻就心生敬意?但是某人要是說,他讀了很多專業書籍,你對他的敬意就少很多了。為什麼?因為文憑是硬通貨,你立刻就看得到的,而學識這種通貨你不一定立刻看得到效果。這些所謂的硬通貨,軟通貨,是要怎麼獲得的?還不是高中每一天每一個小時的努力達成的。你想要拿好文憑,你得好好學,你想要有好學識,你也得好好學。你搞藝術,你就考最好的藝術學校,保證你身邊都是未來之星。你搞體育,你就去最好的體育學校,保證你受到最好的教育。你要創業,你就去清北,保證你拿出名號別人看高你一線。你要搞金融,你就去國外常青藤,保證你是target school。這所有的前提,都是你現在好好學習。有些大道理,你不到一定歲數真的不一定懂。但沒關係,先把硬通貨搞起來,才是硬道理!
肯定需要認真讀書,無論課內課外。有的人感覺畢業後找到的專業對口的工作,跟自己當初在大學裡學的課程毫無關係,或者關係不大,有的甚至在工作培訓或者實習的時候把大學的東西被迫又學了一遍,覺得很浪費時間,其實不然。對於課內專業,現在你所學習的雖然是該專業的皮毛,但對你將來的對口工作,是一個隱形的踏板。
在大學裡學到的是最基礎的,基礎學好了,工作中的其它知識和技術都可以觸類旁通。比如一個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他可能在學校學得是C語言,但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根本用不到這個語言,而是另一種沒見過的語言,但是任何語言都是基於一個框架和基礎的,只要真的掌握了語言的基礎,其他語言都可以很快攻下。
而那些在校期間沒有好好學習基礎語言的學生,就要從頭摸索,可能要花上好幾倍的時間。對於課外課程,也許這門課程真的跟你的專業毫無關係,但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也要好好聽課,因為在未來的工作中你不可能僅僅跟你的專業知識打交道,不僅僅跟你的平級同事打交道,可也許因為工作的繁忙讓你無從獲得其它領域的知識和見識。
這時你的大學課外課程的記憶,也許會幫你提升你的知識面的形象。
不論何種背景下都要讀書,或主張讀書。書是天是世界。書讀多少,胸懷多大,眼光多闊,世界也多大。但不要看得太“神”。人光有天不行,人天然生活在地上。要懸在空中就無法存活,必死無疑。實踐就是“地”。有了地,沒有天也能勉強生存。人就是從矇昧走過來的。為了活得色彩斑斕,活得好,就得又有地又有天。
就中國目前的形式,招聘單位看簡歷肯定先看你的學歷,除非你是社會名人,業內精英看能力,剛畢業的肯定看學歷,沒有一個好的學歷怎麼去好的公司上班呢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以後成百上千年也會是這樣,好好學習吧,儘自己的努力考個好學校,不說出人頭地,至少你接觸的環境會讓你有所改變,不為自己考慮,至少自己的下一代能夠教育好!
在中國應試教育下,不讀書是不是錯誤?有人說,讀書沒多大用處,因為在學校裡學的東西,在實踐中很少用到,但實事上,我們學習知識不但開闊了眼界,也學會了很多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
目前的應試教育是一種極端的方式,其實是在比誰的身心更能夠經得起摧殘。智力如同身體素質一樣,有高有低,有強有弱,同一起跑線上,就會有快有慢,要所有人都同時到達終點,真的是很不可思議。
“目前在中國完成應試教育被預設為唯一的出路”——錯。你爸逼你讀書也可能是他發現你壓根沒別的能耐可造就,只好混個文憑了。人是否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那麼認真對待讀書甚至不讀書,而選擇別的人生道路——是。高中以後的知識已經對平時生活不會有太大幫助,或者直接說是學而無用——上高中是為了讓你在高等院校裡學習專業技能之前打下基礎,不是為了幫助你平時生活,你要學生活技能可以先從做菜開始,確實有些社會生存技能也不必透過高等教育掌握。但是如果指望著將來學些需要透過高等教育掌握的“高階的本領”,別以為可以把強悍的專業能力建立在薄弱的基礎上。讀書並不是所有人的興趣愛好,可以說是大部分人都並不是喜歡讀書鑽研的型別。向一個自己十分熱愛的藝術類或體育類專案發展——倒是老天爺賞你這碗飯啊。體考是啥不知道,真是苗子,小學就被挑走進體校了。藝術嘛我對於“反正畫畫不用讀書”有很多槽要吐。自己做生意和搞金融類專案——“做生意”沒事,擺個早點攤什麼的都不靠學歷。搞金融專案這個……你說自學?哥們,那照樣得“認真讀書”,別把讀不讀書推到應試頭上。本身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那是,對WOW有興趣的多了去了,一天恨不得在遊戲裡泡二十五小時,打個本副本不還是很菜。也不知道興趣把他怎麼教的。只要學生成績不好,就會被認為叛逆、懶、不聽話、不懂事——等會,除了學習之外,你能拿出什麼來證明自己不叛逆,不懶,聽話,懂事?在中國這樣的應試教育下,認真讀書一定是對,而不認真讀書一定是錯的嗎——不,不過你不認真讀書,倒是認真地走了哪條路呢?
一、現階段你無法判斷什麼技能有用
曾經,當我在高中的時候,我跟長輩討論事情,我說,哎,學的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誰還需要知道微積分怎麼用?這些狗屁英語學了又有啥用?長輩只是拍拍我,說,好好學!結果,我到了國外,學起了金融,發現原來看不起的英語,微積分真的很有用。英語的原版書寫的就是比中文的翻譯好,你不服不行。我雖然現在讀英語原版確實不如讀中文書快,但是隻要一本書有英文原版,我一定讀原版。微積分是整個金融學中衍生品部分的基礎。看起來好像根本無關,但是你數學不好,你就不可能做好量化。你真的無法判斷什麼技能對你有用,未來太遠,我們誰都不是先知。很多當初我覺得沒有用的東西,我最後都用上了。而很多我覺得沒有用而沒有好好學的技能,如今都變成我的桎梏。我現在回首去看高中,只會覺得懊悔,有些基礎打得還不夠紮實,而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二、學歷真的是非常重要的硬通貨
人活在世上,都是靠通貨過活的,有的是硬通貨,有的是軟通貨。硬通貨就是,錢,長相,文憑,工作。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拿來硬性衡量一個人的標準。軟通貨就是,學識,待人處世的方法,涵養,性格。這些都是要接觸一段時間才能看到的。文憑是硬通貨。多少人僅憑長相就可以決定與某個人的交往,多少人僅憑錢就可以決定與某個人的關係。你改變不了長相,短期內你改變不了錢,你如果還在高中,你至少可以改變文憑。而學識是軟通貨,接觸一個人,總要一段時間你才能知道這個人到底有多少學識。
以後無論你多成功,多失敗,軟通貨都可以隱藏、都可以改善,硬通貨你一輩子改不了。醜就是醜,窮(短期內)還是窮,三流學校還是三流學校,三流工作還是三流工作。你不信,我給你舉個栗子,某人在知乎上說,我來自斯坦福,麻省,牛津,你是不是立刻就心生敬意?但是某人要是說,他讀了很多專業書籍,你對他的敬意就少很多了。為什麼?因為文憑是硬通貨,你立刻就看得到的,而學識這種通貨你不一定立刻看得到效果。這些所謂的硬通貨,軟通貨,是要怎麼獲得的?還不是高中每一天每一個小時的努力達成的。你想要拿好文憑,你得好好學,你想要有好學識,你也得好好學。你搞藝術,你就考最好的藝術學校,保證你身邊都是未來之星。你搞體育,你就去最好的體育學校,保證你受到最好的教育。你要創業,你就去清北,保證你拿出名號別人看高你一線。你要搞金融,你就去國外常青藤,保證你是target school。這所有的前提,都是你現在好好學習。有些大道理,你不到一定歲數真的不一定懂。但沒關係,先把硬通貨搞起來,才是硬道理!
肯定需要認真讀書,無論課內課外。有的人感覺畢業後找到的專業對口的工作,跟自己當初在大學裡學的課程毫無關係,或者關係不大,有的甚至在工作培訓或者實習的時候把大學的東西被迫又學了一遍,覺得很浪費時間,其實不然。對於課內專業,現在你所學習的雖然是該專業的皮毛,但對你將來的對口工作,是一個隱形的踏板。
在大學裡學到的是最基礎的,基礎學好了,工作中的其它知識和技術都可以觸類旁通。比如一個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他可能在學校學得是C語言,但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根本用不到這個語言,而是另一種沒見過的語言,但是任何語言都是基於一個框架和基礎的,只要真的掌握了語言的基礎,其他語言都可以很快攻下。
而那些在校期間沒有好好學習基礎語言的學生,就要從頭摸索,可能要花上好幾倍的時間。對於課外課程,也許這門課程真的跟你的專業毫無關係,但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也要好好聽課,因為在未來的工作中你不可能僅僅跟你的專業知識打交道,不僅僅跟你的平級同事打交道,可也許因為工作的繁忙讓你無從獲得其它領域的知識和見識。
這時你的大學課外課程的記憶,也許會幫你提升你的知識面的形象。
不論何種背景下都要讀書,或主張讀書。書是天是世界。書讀多少,胸懷多大,眼光多闊,世界也多大。但不要看得太“神”。人光有天不行,人天然生活在地上。要懸在空中就無法存活,必死無疑。實踐就是“地”。有了地,沒有天也能勉強生存。人就是從矇昧走過來的。為了活得色彩斑斕,活得好,就得又有地又有天。
就中國目前的形式,招聘單位看簡歷肯定先看你的學歷,除非你是社會名人,業內精英看能力,剛畢業的肯定看學歷,沒有一個好的學歷怎麼去好的公司上班呢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以後成百上千年也會是這樣,好好學習吧,儘自己的努力考個好學校,不說出人頭地,至少你接觸的環境會讓你有所改變,不為自己考慮,至少自己的下一代能夠教育好!
在中國應試教育下,不讀書是不是錯誤?有人說,讀書沒多大用處,因為在學校裡學的東西,在實踐中很少用到,但實事上,我們學習知識不但開闊了眼界,也學會了很多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
目前的應試教育是一種極端的方式,其實是在比誰的身心更能夠經得起摧殘。智力如同身體素質一樣,有高有低,有強有弱,同一起跑線上,就會有快有慢,要所有人都同時到達終點,真的是很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