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空開悟
-
2 # 鯤抓封D資大息奇貴族
那天,與高人學習李雅軒太極時,問關於“松”的問題。高師說,糖為什麼是甜的,回去自己慢慢想去。
說實話,我既可以理解上師,又深感凡事光回去慢慢想是不夠的。說一個松字就要可能體會一輩子,那麼還有什麼時間去做別的事情?又哪裡有時間進一步發揚光大一門學問?
還有一件不能不提的事情:初中才學物理慣性時,那時敏感的我對教材裡關於汽車猛剎車時人會前撲的現象解釋的一段話使我體會到西方為什麼近幾百年高速發展的一個原因---用盡法子對研究的物件進行精確、清晰的描述是治學大法門!那些動不動就叫你回家慢慢想的,其實大半就是說的人力有不逮,無力描述的反應。
學問要不要體會?當然要。但是,精當的描述對後人的繼承與理解都有極大的作用。對學習者自己也有極大啟發喚醒功能。子曰思而不學則殆。思就是自己回家體會。學就是看前人的描述。
中國哲學中國文化遺產,幾乎都有個毛病。就是連貫性不是很強。很多不是“無級變速”,而是一跳一跳的跳躍性。似乎很信奉“大網恢恢,疏而不漏”。即很多空白地不怎麼去管。如果先祖們是因為時間不足沒法管的話還情有可原。但是後人呢?似乎大群的後人一樣樣也是如此。我是比較真切地感知中華文明為什麼千年都難有進展的原因了。基本都是在繼承,發揚真是聽天由命的姿態。
還是中學時期,那時候我學習非常較真。比如不論文理科,我都堅持執行“思以理 言有據”的法則。較真的程度在絕大多數中學生看來就是變態級。就是每兩個字之間搭配我都要說個我能滿意點 比較滿意 相當滿意 極其滿意等等分級的理由出來。更別說兩句話之間了。
這不是我變態,而是我的認識觀觀決定的。我認為萬物都是緊密聯絡不可分割的。而邏輯上的串通是聯絡的一個絕不可以少的線繩!線繩部分無縫隙!所以我必須這樣。不然學什麼學問?我認定這是不必多說的天然之理。
底子這樣夯實的狀態下,再看中國哲學與文化時,即歎服古人先賢的偉大,又常常不滿不少地方那種無理可推的鬱悶感。空的那些地方影象一個坑嘛。一步一坑?我馬上知道國學堪憂矣!
不多說了。我不喜歡說得多做得少。我致力的一個事情就是這串聯工作。我堅信這樣的工作必然會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確實的發展。
回覆列表
天地人合大自然,中華傳統古哲學。
古為今用文化傳,文化傳承字變化。
古文翻譯白話文,白話講述莫偏差。
偏差太大生歪理,歪理失實沒道理。
道理簡單數變化,變化發展新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