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在城市建設中也講究一個城市的供水與排水系統的規劃。中國古代有關下水道的名稱有好幾種,諸如溝、竇、續、石渠、埔墁等。所用的材料和方法也有多種,有用陶管鋪設,有用石塊修造,或用磚塊砌成。據《考工記》記載:“竇,其崇三尺”,表明當時的下水道已有3尺高度。據《左傳》"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記載:“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這裡的惡指汙穢),可見當時人民已發現積存汙水今致人疾病,要排除汙水以保障人體健康。後來的記載更為明朗,如宋代《養生類纂》引《魯般宅經》說:“廳前天井停水不出主病患”;同書又引《瑣碎錄》說:“溝渠通浚,屋字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病”。根據這些記載,說明古人對汙水處理,基本上是從衛生學角度來考慮的。
隋唐時代,中國封建文化高度繁榮,當時的城市建設和衛生設施,較前代更加進步。唐代的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的都城,整個城市的設計佈局,合理整齊,皇宮、百官的衙署、住宅、市場都分割槽設立。當時,把外廓城規整地劃分為108個坊(居民區),王室所佔的宮城和國家機構所在的皇城,位於北部正中,整個長安城不但街道寬敞,兩旁還栽種整齊的樹木,街道兩側普遍建有排水溝。從發掘到的朱雀街的排水溝來看,溝寬3.3米,深達2.3米。考古工作者又在東西兩市的巷道下面,發現有磚砌的排水暗溝,這些暗溝最後都通向大街兩側的明溝。唐代長安的城市規劃及衛生設施,在世界古文明史上無疑是領先的。
明、清都城北京的設計,即是參照唐代長安的城市規劃。據清昭漣《哨亭雜錄》記載,明宮廷內下水道工程更為壯大,或用生銅鑄成,或用巨石砌成,管徑粗達數尺。這在當時世界範圍來說,也屬少有的衛生工程。解放後在北京調查古代的下水道,發現五、六百年前明代建築的下水道,大都是用磚石砌成。據工程技術人員估計,這些下水道即使再使用幾十年,也是沒有問題的。
中國古代在城市建設中也講究一個城市的供水與排水系統的規劃。中國古代有關下水道的名稱有好幾種,諸如溝、竇、續、石渠、埔墁等。所用的材料和方法也有多種,有用陶管鋪設,有用石塊修造,或用磚塊砌成。據《考工記》記載:“竇,其崇三尺”,表明當時的下水道已有3尺高度。據《左傳》"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記載:“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這裡的惡指汙穢),可見當時人民已發現積存汙水今致人疾病,要排除汙水以保障人體健康。後來的記載更為明朗,如宋代《養生類纂》引《魯般宅經》說:“廳前天井停水不出主病患”;同書又引《瑣碎錄》說:“溝渠通浚,屋字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病”。根據這些記載,說明古人對汙水處理,基本上是從衛生學角度來考慮的。
隋唐時代,中國封建文化高度繁榮,當時的城市建設和衛生設施,較前代更加進步。唐代的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的都城,整個城市的設計佈局,合理整齊,皇宮、百官的衙署、住宅、市場都分割槽設立。當時,把外廓城規整地劃分為108個坊(居民區),王室所佔的宮城和國家機構所在的皇城,位於北部正中,整個長安城不但街道寬敞,兩旁還栽種整齊的樹木,街道兩側普遍建有排水溝。從發掘到的朱雀街的排水溝來看,溝寬3.3米,深達2.3米。考古工作者又在東西兩市的巷道下面,發現有磚砌的排水暗溝,這些暗溝最後都通向大街兩側的明溝。唐代長安的城市規劃及衛生設施,在世界古文明史上無疑是領先的。
明、清都城北京的設計,即是參照唐代長安的城市規劃。據清昭漣《哨亭雜錄》記載,明宮廷內下水道工程更為壯大,或用生銅鑄成,或用巨石砌成,管徑粗達數尺。這在當時世界範圍來說,也屬少有的衛生工程。解放後在北京調查古代的下水道,發現五、六百年前明代建築的下水道,大都是用磚石砌成。據工程技術人員估計,這些下水道即使再使用幾十年,也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