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弩馬揚鞭
-
2 # 一斗樓
不知其發瘋文學內容說那些,大約是指古詩詞類吧。現代不比古代,古典詩詞不可復興,恐誤人子弟。現在小青年拼命學習拼搏只為過上城市生活,那有閒工去搞古詩詞,這些古詩詞可於中小學課本中略提,讓孩子們熟悉一二即可。有興趣的可於日後的社會生活中自學提高,這是正道。所以,林黛玉之流可以發瘋,而現代網路青年不可跟瘋,要瘋也只瘋現代新鮮文化科技,新鮮藝術生活。
-
3 # 無名草2020
“材黛玉發瘋文學",名字取得發瘋,一定是在癲狂。取個林黛玉文學就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請問他肚子裡有多少墨水,哪一滴是從四書五經裡流出來的?!哪一滴是從諸子百家的血液裡流出來的?!寫首詩,他不會押韻,說明他不懂聲律;出一楹聯,他連上下聯都摸不出頭腦來,對於平仄、對仗、工整他一竅不通!談何促進傳統文化?!這是在拖傳統文化的後腿,在無視傳統文化,甚至在踐踏傳統文化!
明明一地雞毛,慘不忍睹,卻有一群外行趨之若川鶩,仰其鼻息……兩個字:悲哀。
-
4 # 阿偉理想國
傳統文化能不能傳承?不取決於現在的現象,而取決於傳統文化本身是精華還是糟粕
傳承文化中的糟粕太多了,什麼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什麼期待仁君,胡說八道的二十四孝,燒紙堆墳的葬禮文化,個別地方花樣百出的鬧洞房文化,父母官文化,太多了
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早就該掃進歷史垃圾桶了
精華的部分自然會傳承下去
-
5 # 只說人話
瀏覽了一下所謂的“林黛玉發瘋文學”的句子,如:
“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這般敷衍。”
“我大抵是熬不過這一天了,單單等你的訊息就心煩。”
“你瞧,又開始畫餅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斷腸去了”
這樣的話語,確實帶著某種林妹妹的口吻,帶著脂粉味的嬌嗔和率性,具有一定的娛樂性。但也僅此而已,與傳統文化傳承搭不上邊。因為紅樓夢中至少有幾百個人物都很個性化,林黛玉雖是幾個被刻畫得最成功中的一位,但林黛玉的“口吻”能傳承多少東西呢?所以說,此事與傳統文化傳承搭不上邊。
至於會不會成為收割流量的密碼,也許會引起一小段時間熱鬧,就像幾年前《甄嬛傳》熱播時的“甄嬛體”一樣,只是增加一時的娛樂。從這種娛樂中,有些人也許收割到一些流量,但不會成為密碼。因為能夠欣賞紅樓夢的人與人口基數相比太少。成為密碼的東西,必須是不經腦的、口號式的、一聽就上勁的東西。而這種所謂的“林黛玉發瘋文學”,其實只是“林妹妹體”而已,不會有太多的人感興趣。
-
6 # 毛頭34
今天說“林黛玉發瘋文學”火了,也許明天又會出張飛“柔情似水文學”火了。簡直是莫名其妙。怎麼會和“促進傳統文化傳承”掛上勾呢?
-
7 # 閒看秋風999
林黛玉體——
"橫豎就拿那麼一點工資,還要24小時使喚人了?”
“今兒個他們來,明兒個我來,不至於太熱鬧,也不至於太冷清。虧得我巴巴地趕來,倒是我的不是了,明兒你再想要我的贊,可不能了。”
林黛玉體,不過是網上瘋傳的一種"玩梗文學",多半出自於減輕生活壓力的一種精神逃逸,說白了就是若干年前各種"文體"的延續,比如說"梨花體"、凡爾賽文學等等。
網路平臺,為現在的人們提供了一個非常便捷且廉價的"減壓閥";以前是卡拉OK,進去吼兩嗓子人的精神狀態就好多了;
不過卡拉OK終究需要成本,不如網路平臺不但不收費,一不留神還有可能成為網紅收割流量,知名度和口袋的厚度可以成正比。
林黛玉體的始作俑者準確的把握了小說人物林黛玉的說話行事風格,藉著林黛玉之口說出林妹妹絕對不會說的牢騷滿腹,這就是所謂"林黛玉發瘋文學";
西方國家幾十年前曾經流行並且風靡一時的"塗鴉",其作用大抵類似於現在的"玩梗文學",說白了也是一種"塗鴉"的行為藝術,是現代人思想高度活躍,發洩平臺唾手可得的例證。
換一個角度來看,其實也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比如說唐詩宋中的某些作品相對於《詩經》來說也是一種"離經叛道"式的"玩梗文學";
比如蘇軾的《洗兒詩》就是離經叛道的東西;這首小詩不同於如何前人的《家訓》——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此類頗有一些"調侃"、諷刺甚至"打油"風格的作品就高度疑似於今天的"林黛玉體";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創作模板,才出現了"白話詩"(自由詩)。
文學的發展在於推陳出新;如果能夠湧現出類似"林黛玉體"的文學作品,應該是一樁"文壇幸事"——
林黛玉體,好歹也總比那些板著臉教訓人的"賈政體文學"要強得多吧。
-
8 # 流蘇3637
呵呵,這是誰又為了自己想火,異想天開呢?嘖嘖,名字取的夠瘋狂的,林黛玉發瘋文學,我倒為黛玉一大哭,明明黛玉是個處事不驚的主,愛靜不愛動的女孩子!她主攻的也是她教香菱寫詩的密決,你們也可以想一下黛玉所學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從這裡不難看出,黛玉的文學也只是這些有研究,其它不詳,取什麼黛玉瘋狂文學我看是大可不必!
-
9 # Aaa小蝴蝶
前兩天才和閨蜜整蠱我家先生,體驗了一下“當代林黛玉發瘋文學”,確實有很多人剛開始喜歡以這種方式玩笑,各類APP都有文案(小紅書),白天整蠱晚上在家說起黛玉,我和我家先生都不太喜歡這種方式,真的會讓人瞭解林黛玉促進文化傳承嗎,我想可能會曲解,除了與寶玉日常拌嘴的犀利辭藻之外,黛玉其實是個有趣的妙人,不管是性格還是才華,但現在年輕人大多覺得她綠茶。
林黛玉出身於"清貴之家",由於小時候父母鐘愛,比較任性。後因父母早喪,寄居賈府,孤苦伶仃。環境的齷齪勢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備",為保持自己純潔的個性,她始終"孤高自許,目下無塵",並且常以"比刀子還利害"的語言,揭露周圍不合理的現象,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
出於她和賈寶玉一致的叛逆性格,她鄙視封建文人的庸俗,詛咒八股功名的虛偽。在賈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的生活中,只有自幼耳鬢廝磨的賈寶玉才是她唯一的知己。她和賈寶玉之間的真摯感情,成了她能在這個勢利環境中生活下去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焚稿斷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這個黑暗的社會表示最後的反抗。在黛玉身上能看到一種新型婦女的思想意識的萌芽。她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話語揭露著醜惡的現實,以高傲的性格與環境對抗,以詩人的才華去抒發對自己命運的悲劇感受。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和純潔的愛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不喜歡這樣的人物被人曲解,成為當代流量整蠱的笑料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竊以為是不懂傳統文化之故,所以用詞不倫不類,將現代一些名詞概念塞進了問題裡。。
應該說,對傳統文化而言,現代年輕人,除了文化專業,其餘連半瓢水都不是,不說五經四書諸子百家,就是詩詞平仄都弄不清。
傳承只是名詞兩個字,認得而已,什麼收割流量更是招搖的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