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學愛普及的阿龍

    天子死叫“崩” 諸侯死叫“薨” 大夫死叫“卒” 士死叫“不祿” 妃子或小皇子死叫“歿” 百姓死叫“死” 剛出生沒多長時間的娃的死叫“夭折” 和尚死叫“圓寂”,得道高僧死叫“涅磐” 道士死叫“羽化”,“登仙”.

  • 2 # 使用者3759960442811667

    有不同。 1、指代階層不同。 崩:是稱天子之死。由此從周代開始帝王死稱“崩”。等同於“駕崩”。包括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也可稱“崩”。 薨:古代諸侯、皇室成員、有爵位的官員死叫薨,也可以用於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唐代後僅二品官員死後才用薨。 2、詞語釋義不同。 崩:比喻常用山塌下來。也可作為一個姓氏,後人極少。 薨:大多跟片語一起,多用在死亡上,說法有薨落、薨奄、薨歿、薨殂、薨背、薨逝、薨謝等。

  • 3 # 國安民富

    "家貧出孝子,國難出忠臣”。古代社會落後,人們生活貧窮、飽受飢寒。一個人自出生之日起就嚐盡人間之苦,親身體驗到社會之黑暗、生存之艱難、父母之不易。因此,子孫後代都重視親情、體貼父母、懂得感恩。 由於社會落後,老人沒有退休金,沒有醫療保險、低保救助等社會保障,人們全靠“生兒養老”、“養兒防老”。

    “養不教, 父之過。”古代,父母在家裡的地位高,對子孫後代的管教嚴。一代代人從小就被灌輸“尊老敬老”的傳統思想,親眼目睹父母畢恭畢敬地孝敬老人、無微不至地照料老人、盡心盡力地贍養老人。耳濡目染,代代相傳。每個家庭如此,整個社會如此,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

    如今,從小被嬌生慣養的多,過著“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沒有體驗到生活之艱難、父母之辛苦,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不懂得回報。

    他們從小到大,過慣了公子和公主的生活,看慣了父母忙前忙後地伺候自己,認為這些都是父母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即使長大之後,仍然時時處處依賴父母。

    究其原因,一是溺愛之藤結下不孝之果;二是懶慣了身子依賴性強;三是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拋棄了良知,鋌而走險。

    此外,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外出務工多,不少人入不敷出、自顧不暇,難以顧及老人和贍養老人;而老人選擇自食其力和獨自生活的人也越來越多。

    綜上所述,主要是社會風氣不同、教育方法不同、生活環境不同等原因造成“古代尊老養老,現代棄老虐老”。然而,尊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文明和個人人性的體現,應該繼承和弘揚;棄老虐老為人所不齒,是當今社會存在的一種醜惡現象,應該引起重視、予以制止、受到譴責、依法處理。

    當然,社會上棄老虐老的人畢竟是極少數,而尊老養老的人為數不少。

  • 4 # 火火蟻

    古代棄老虐老現象較普遍,現代人棄老虐老現象其實不普遍但是也不少。

    古代生產力低下,物質貧乏,為了後代的延續,為了人類的生存發展,於是就只有犧牲了老人的利益,遺老還是比較普遍的,現在考古發現有些地方有遺老坑遺老洞。只要生產力得到發展,物質富裕,那麼人們就拾起了尊老養老的美德。在赤貧面前,人們為了活命,無所不用其極,哪裡還顧得上臉面尊嚴,誰還能顧得上老人?即使在現在,在中東,人們為了逃命,連小孩子都隨父母淹死在大海里,哪裡還顧得上老人?

    但是不能否認有個別人能與一家人共患難,卻不能與親人們同幸福,自己富裕了,卻把良心丟了,遺棄老人虐待老人。這樣的人從根子上說是他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從小被父母嬌生慣養,培養了他極端自私自利的個性,即使他有文化,也會成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樣的人,其人生走不遠,“子欲養而親不待”,等他醒悟時,可能悔之晚矣!

  • 5 # 小俗事

    古代

    漢朝時有一男子名為姜詩,四川人士,娶妻龐氏,夫妻倆非常孝順。而姜詩的老母親喜歡喝距離家裡七里遠的長江水和愛吃魚,所以龐氏就經常走六七里的路去打水給婆婆喝和經常做魚給她吃。

    湧泉躍鯉

    有一天,因為風太大了,龐氏在取水過程中耽擱了,等風停了才回來,丈夫姜詩懷疑她對照顧母親懈怠輕忽,就把她逐出家門。

    龐氏婦道人家,沒讀過書,不懂得如何解釋,只好寄居在臨近的老婆婆家中,日夜勤懇地紡紗織布,然後將賣出去的布錢,如數託鄰居帶給婆婆,讓她有積蓄買魚。

    婆婆這才知道兒媳婦龐氏被兒子逐出家門了,於是責令姜詩將龐氏帶回,等回家的那天,院中乾枯已久的水井突然不斷噴湧出泉水,味道與七里外的長江水一模一樣,而且每天還有兩條鯉魚從井裡跳出。

    此後龐氏便用這井水和魚侍奉婆婆,不必每天再走十幾里路打水,和紡紗織布賣錢買魚了。

    —《二十四孝·湧泉躍鯉》

    現代

    在2013十大感動華人物中,有一個37歲,名叫陳斌強的男子。

    他是一名在縣城教學的老師,教學能力很強,帶的兩個班,曾連續多次在當地的聯考中蟬聯第一名。

    9歲時他的父親就因為車禍永遠離開了他,是他媽媽獨自撫養他和姐姐、妹妹三人長大,送他們讀大學。

    陳斌強與患上老年痴呆的母親

    大學畢業當了老師看似陳斌強的生活逐步走上了幸福的道路,但不幸並沒有饒過他,2007年他的母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就連生活都不能自理。

    為了滿足媽媽最大的願望(與他生活在一起),更好地照顧媽媽,住在縣城的陳斌強,每週騎機車經過30公里的崎嶇山路帶著母親去上班,週末放假又將母親帶回家中細心照顧,用瘦弱的肩膀揹著母親,連續五年,風風雨雨不曾中斷。

    看法

    其實孝順尊老養老,從古至今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就像陳斌強講地:“

    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媽媽用它揹著你。長大了,這布帶是兒子的深情,你用它揹著媽媽。

    有一天,媽媽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

    孝順一直都是中華民族樸素而真摯的優良傳統,而題主所提的棄老虐老,不可否認有這樣的事發生。

    但只是個別例子,人生而不同,千人千面。可是俗話說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什麼樣的父母,決定了什麼樣的孩子。

  • 6 # 七追風

    說點大家可能不愛聽的話,“養老育幼”是個沉重的話題,隨著社會的發展,最終會從“個人責任”轉化為“社會責任”。

    舉個例子,法國年鑑派經典《私人生活史》中,講述了一個特殊的時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歐洲很多大城市都遇到了一個問題:城市混亂。

    問題源自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之前,歐洲大多數人口也是居住在鄉村,上有老下有小,尊老愛幼、鄰里和睦,“養老”根本不是個問題。

    工業革命後,大量鄉村人口被迫(或主動)來到城市,進入工廠打工。那個時代打工其實只能勉強生存,一對夫妻一個月的工資正好夠房租和麵包,生病只能硬扛著。

    但問題是,老人孩子怎麼辦?那時候十幾歲的孩子都要到工廠上班了,家裡根本沒人照顧老人孩子啊!

    (童工)

    你說夫妻一方不上班照顧吧,那不可能,因為少了一個人掙錢,日子過不下去的。你說帶著全家回農村吧,地都被別人租走買走了,就算回去日子也不一定好過。

    養老問題還不算太大,畢竟那時候能活到“老年”的人並不多,大家都知道“養老”不太現實。

    養孩子就麻煩了,父母都打工去了,孩子咋辦?19世紀末很多工人家庭是這麼解決的:如果孩子很小,就幾家人一起,僱一個保姆照顧一群孩子,別讓孩子餓著就行;等孩子長大了,滿街亂跑想辦法貼補家用吧。

    但長久這樣不是個辦法,“養老育嬰”牽扯到社會道德問題,都因為生計對老人孩子棄之不管,顯然會讓“不道德”的人群增加,尤其是這些孩子長大之後會很麻煩。

    於是,歐洲很多國家開始嘗試政府出面“養老育嬰”。

    (英國20世紀初的校餐制)

    有統一的標準,有伙食補貼,有醫療保障——大多數工人家庭如釋重負,可以安心上班了。

    所以,城市化的基礎,就是要解決主要勞動力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可以全力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做出成績。所以,“養老育嬰”慢慢的要轉化為社會責任才行。

    現代社會,題主所說的“棄老虐老”情況當然有,但並不普遍。大多數人依然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家中的老人安享晚年。

    如果非要和古代“父母在不遠游”的時代比,那確實不行。為啥呢?古代絕大多數人口都種地,可能幾代人都不會出遠門。現代呢,年輕人都去其他城市工作打拼,很多人平時下班還幹個兼職補貼家用,在“養老”方面確實有諸多無奈。

    少數人“棄老虐老”,不代表整個社會。

    另外,養老問題,必然會由“個人責任”轉化為“社會責任”——就像義務教育一樣,以後一定有更健全的國家養老政策和措施。

  • 7 # 鴻儒智業

    這個問題很荒謬!

    說實話,我本不想回答這個問題,但最近見了很多這種預設立場、故意醜化社會、誤導輿論的問題,不知題主是何居心?所以覺得自己不該再沉默了。

    我看了後面的很多回答,發現絕大多數答題的朋友都是在順著題主的觀點,迎合題主的觀點。我不知道這些答題的朋友是真的覺得現代的棄老虐老現象比古代嚴重,還是為了答題而有意迎合題主?

    以宋朝為例,宋朝人口在1億左右,就按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0%計算,那也有近1000萬老年人口。不知題主是從哪裡得到了資料,說是這1000萬老年人口都得到了非常好的照顧?沒有一例被虐待、被遺棄?

    根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2019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達到2.54億,佔總人口比例約為18.1%。根據題主的觀點,這2.54億老年人大部分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慘不忍睹,都被遺棄了,都被虐待了。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想問一下題主,也想問一下答題的各位朋友,你身邊的老年人有多少被遺棄和虐待的?農村和城市天天在跳廣場舞的老年人們有多少被遺棄和虐待的?如果這些人沒有被遺棄和虐待,題主又是如何得出了“古代尊老養老,現代棄老虐老”這個相對的結論的?

    就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我的觀點。

    首先,從傳統來看,中國自古至今都有尊老敬老的傳統,孟子就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國儒家也一直高度重視忠孝兩全,注重社會倫理,所以從古至今,尊老敬老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在基因。

    其次,從官方來說,歷朝歷代,直至當今社會,政府都高度重視社會倫理,重視德育,重視老年人的養老和護理,從來沒有古代重視、現代不重視之說。

    第三,從經濟上來看,古代的老年人沒有退休金、沒有社保,因此生活條件完全依賴家人的支援。而當代的老年人有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有退休金,還有非常好的醫療條件,因此經濟上更加獨立,身體狀況也比古代的老人更好,所以更不存在現代的老人生活不如古代老人的事情發生。

    綜合以上三點,無論如何也得不出“古代尊老養老,現代棄老虐老”的觀點來。

    我們需要承認,古今中外,任何朝代、任何國家,都有遺棄老人、虐待老人的事情發生,這是不容否定的,但在整個社會中所佔的比例肯定是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

    如果題主堅持自己的觀點,請拿出統計數字來,讓我們看看當今2億多的老人有多少比例被遺棄和虐待,再看看古代各個朝代的老人有多少被遺棄和虐待,讓我們有個數字上的直觀印象。

    如果拿不出來,那希望題主能就此問題所造成的不良影響道歉。否則,題主真的就是其心可誅了。

    我等著題主拿出確切的證據出來讓我們心悅誠服。

  • 8 # 徐忠新

    養老扶幼,尊老愛幼,這兩個句子都是把老人放在了前面,把老人放在了第一位,可是現代人卻把孩子放在了前面,把孩子放在了第一位,這種現象完全違背了客觀規律《天道》。

    孩子自小嬌生慣養,不勞作,不鍛鍊,不費力,不費心 ,享受著一個家庭最好的各種待遇,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自私自利,除了滿足自己心裡沒有老人的丁點概念,別說孝敬養育自己的父母了,根本不知道養育之恩大於天地,而且還出現了一小部分子女把養育自己的父母當成了敵人看待對待,這種情況已經嚴重的違背了天道,違背了人倫,違背了法理。基於現代人類違背了天道,違背了人倫,違背了法理所以天災人禍不斷,天災人禍不斷的原因是上帝大量收回人類堆裡的畜生,所以讓違背天道,違揹人倫,違背法理之人的孩子幾歲得敗血病了,二十幾歲得癌症了,三十幾歲猝死了,地震了,海嘯了,颶風了,洪災了,交通事故了,喝藥了,上吊了,跳樓了,投河了,他殺了,自殺了,各種禍患等等,上帝用各種方法瘋狂收繳人面獸心之人,以及他們的子女,因為人面獸心之人繼續留在人間會嚴重破壞自然法則,會給人類自身帶來無盡的災難,給社會造成混亂,給國家增加了巨大負擔,比如不贍養父母,把沒有生活能力,不能自理的父母,甩給了國家,甩給了政府,推向了社會,自己應盡的責任不盡分毫,這種人間敗類上帝不把他們收回那是上帝的失職,因為這類不孝之徒不僅僅是廢料一塊,主要的是這類人會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災難。

    人要記住,天災人禍不會輕易上身的,攤上了天災人禍一定是有原因的,這叫因果報應,有人會說,死去的那個孩子各方面都非常好的,非常優秀的,對了越優秀的孩子死掉了父母才會越心痛,那孩子的死掉不是孩子出問題了,而是父母出問題了,就讓你父母花巨資培養出來的孩子死掉,讓你人財兩空,你的身心才會產生劇痛,這種情況是父母做了違背天理,違揹人倫,違背法理之事的果報。

    就個人來講“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話不是說著玩的,這句話在任何人上身都會不打絲毫折扣體現出來的,所以人做事一定要符合天理,符合人道,符合法理才屬於一個真正的人,而不是畜。

    一個不違背天理,不違揹人倫,不違背法理,不違背客觀規律的人是不會輕易攤上天災人禍的,也不會輕易得重疾的,如果自己或者家人攤上天災人禍了得了重疾,那一定是自己心裡方面,思想方面,行為方面出現了嚴重問題,人生與死就這麼簡單,人要掌握了這個密碼人生就會順豐順水,幸福美滿,健康長壽。

  • 9 # 夕陽滿天

    古時把百善孝為先放在第一位,把尊老惜幼放在最前面。念五經四書,一邊學文化,一邊長道德。

    中國一朝一代,財產是個人的,包括土地,房屋,大型農具。沒有龐大的行政人員管著,就是有個縣官,一幫當差的,共幾十人,處理全縣案情,。村裡有地坊,就是現在說的交易員,有族長,處理族裡的問題。都是沒有工資的,義務負責,並心甘情願。

    誰家子女不孝,街坊鄰居恥笑,因此多數孝敬父母,祖父母。再說自家那些財產,是父母留給的,就是窮人家也有幾畝地,多的幾十畝,上百畝,幾百畝,什麼樣的都有。真正房無一間,地無一壠的人家銀少。除非電視劇“福貴”,把三百畝輸給了龍二,。為了繼承接管財產,必須對父母祖輩尊敬孝順。說來說去和財產有關係。

    現在農村人,一過六十歲,失去勞動能力,又沒退休金,完全依賴子女,這祥子女在生活上有很多困難,不但繼承不了父母財產,還得付出錢照看老人,和古時家庭情況不一樣。有的父母,在單位退休每月3千元,5千元甚至更多,自已用不了就支援了子女。,這樣的家庭子女還是孝順的。

    根源在於社會情況變了,怎麼教育都不中用了。

  • 10 # 風土揚

    不可否認,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虐老棄老的現象仍沒有完全杜絕。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報道,有人住在家裡,能聞到鄰居家裡傳出難聞的腐臭。報警之後,警察開啟門一看,原來是家裡的老人已死去多日。老人的兒女呢?兒女在外地上班。這類訊息看多了,便會覺得虐老棄老的現象很嚴重。實際上這僅僅是個案,為什麼呢?

    尊老愛老,與人的本性有關,也與社會環境的引導有關。人活於世,免不了吃喝,因此尊老愛老也要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來看,尊老愛老已成社會的主流共識,人類是越來越文明的。我們不能用個案的存在來否定整個社會。那麼尊老愛老與哪此因素有關,如何減少虐老棄老的現象呢?

    一,人的本性

    《三字經》的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不可否認,世上大多數人是善良的,出生後如同一張白紙,對周圍的世界還不熟悉時,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幼時表現為善良。

    隨著人的生長,頭腦裡能夠獨立思考之後,人便開始分化成各種各樣的人。像狼和老虎天生會吃弱小的動物一樣,人類中也有天生就愛虐老的人。

    因此,虐老棄老與人的本性有關。幸運的是人類是不斷地從低階到高階進化,人類文明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發展過程中逐漸淘汰掉虐老棄老的人。這是人類的幸運。

    二 環境的引導

    環境對人性的引導很重要,一個社會形成了良好的尊老愛老風尚,虐老棄老現象能得到輿論的譴責,或者是受到法律的制裁。虐老棄老的現象必然就會減少。

    尊老愛老最早以文字形式出現,是在《周禮》中。西周時的當政者制定了完善的尊老愛老制度,也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文化源頭 。

    虐老棄老屬於家庭內部矛盾,為何西周及歷代統治者還要反對虐老呢?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整個社會是由無數個家庭構成的,家庭穩定了,社會也會變得安定,這更有利於統治。因此,從奴隸到封建社會,統治者會不遺地餘力地宣揚和鼓勵尊老愛幼。

    二十四孝便是這種宣傳的結果。但二十四孝在古代也僅僅是個例,如果是普遍現象就不需要宣傳了。

    三 經濟因素

    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活著就免不了吃喝,就要花錢消費。因此人活著要不斷地掙錢,想體面地活著就要多掙錢。尊老愛老當然也少不了錢。

    在古代,曾有六十歲不死就活埋的說法。有的地方,老人沒死時就讓他們住到墓室裡,子女們一天送一次飯,送飯時順便封上一塊磚,等墓門完全封上,老人就活活地餓死在墓裡面。

    在經濟條件普遍強於古代的今天,在尊老愛老方面的確是一天天進步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老人的生活條件,比以前不知要強了多少倍。這是有目共睹的現象。

    但在新形勢下,不可否認也出現了空巢現象。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人被限制在家鄉,有時間去照顧老人但沒有錢。發展到自由經濟社會,為了掙錢不得不離開父母到遠方。離開老人,並不代表拋棄了老人。這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矛盾,隨著經濟發展,空巢老人現象也必然能解決。

    小結:說今人不如古人尊老愛老,這是一種錯覺,這是眼光侷限在了個例上。只所以感到古人比今人尊老愛老,那是封建社會宣傳的結果,二十四孝只是個例,若是普遍現象,就會不稀奇了,也就無需去宣揚了。今天的人們普遍比古人更尊老愛老。

  • 11 # 九夏濤聲

    古代所養育的是人,而今,多是“獸”與“神獸”,——你不聽聽,學生一開學,家長褒中夾貶:神獸出籠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唯見北京故宮脊樑,活靈活現的叮滿了神獸,——怎麼這些年居然跑到人間來了!?

    二十年後,“神獸”發威:

    虐死你……!那時候,就怕你口氣頓改:孽畜~叫驢!!

    呵呵,這不是連自己也罵上了嗎?

    活該!

  • 12 # 吳山野士

    這樣的判斷是有問題的。古代提倡尊老養老。並不是古代人都尊老養老。現代有人棄老虐老,並非現代人都弄老虐老。

    孔子是孝的推導者。很少有知道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這樣的話。三歲讓梨的孔融怎麼死的?就因為孔融到處說孔子的這段話。結果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殺了全家。

    孔子原話是這樣的:“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幼小的時候不懂長幼的道理,長大的時候胡作非為不負責任。年老了卻要別人孝,這種行為就如做賊一樣。

    孝不是單方面要求子女的。孝是雙方的事,如果一個人小的時候懂長幼的道理,明白要感恩。長大的時候能夠擔當自己的責任,那麼老了就應該獲得子女的孝順。不然就不配得到孝。

    孔子提倡孝並非是無原則的孝。不孝有三,第一不孝是明知不對,還聽從父母,陷親不義。第二不孝是不去工作,成為啃老族。第三不孝是不結婚生子。

    也就是說就孔子而言也並非是個老的就尊。所以古代並不是就尊老養老的。尊老養老是針對富人說的。窮人家無非混口飯吃,住在一起沒凍著沒餓著就已經尊老養老了。

    現在人生活節奏快。大都各自顧各自的生活,老人也大都有退休金,根本不須要子女養。虐待老人更是極少數現象。大部分華人的內在心理依然是受到孝文化的影響,尊老養老的。但由於生活壓力實在太大。也就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了。

    只是

    自己沒有做到尊老養老,而自己老指望別人尊老養老,那就如同想做賊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買的杯子需要先進行清理才能正常使用,如何清洗才最乾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