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蝸窺文史
-
2 # 北疆同心
印度並非沒有捲入二戰,只是沒有遭受過大規模外敵入侵而己——如果不把正統治著印度的英中國人當做“外敵”的話!而且二戰時的印度還只是英國的殖民地,還沒有獨立建國!因此此時的印度只是一個“地理單位”!
②中國遠佂軍,在緬甸與日軍的對抗中失敗後,也有部隊軍隊,退到了印度東北建立起了營地,並且在那裡接受美中國人的培訓。為大反攻作好了準備!而這也同樣有印度人的參予!這也是印度“捲入”二戰的另一個例子!
-
3 # 曉帆輕舟
恕我直言,這個提問設定的前提“印度沒有捲入二戰”並不準確。
印度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印度當然沒有以獨立國家的名義介入二戰。
但是,印度作為英國(二戰主要參戰國之一)殖民體系中人口最多的一塊殖民地,地理上與日本侵佔的緬甸、與日寇侵略亞洲大陸的主戰場中國直接接壤。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因素決定了,印度地區勢必深深捲入二戰。
事實上,印度地區確實深深捲入了二戰。大致體現於:
(一)印度東北部是二戰的直接戰場。
1944年春夏發生在印度東北部的英帕爾戰役,盟軍與侵入印度的日軍激戰幾個月,日軍慘敗。這場戰役在二戰亞洲戰場後期程序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日軍慘敗,參戰部隊的大多數軍人或陣亡或失蹤。從此,日軍不得不放棄“以一場大勝扭轉日軍太平洋戰場頹勢,徹底制服英軍,牢牢控制住東南亞佔領區,進軍南亞”的貪婪之心,在東南亞佔領區採取被動的守勢。
(二)印度地區是二戰亞洲戰場中後期的盟軍極其重要的後方基地。
1.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後,其中一部撤至印度,得以休養生息,在比哈爾邦的蘭姆加基地整訓,擴建為中國駐印軍。此後,駐印軍從印度出發,開始了酣暢淋漓的第二次入緬作戰。
2.二戰後期,舉世聞名、艱苦卓絕的駝峰航線,其南段起點就在印度北部。這條航線為中國抗戰、為盟軍最終擊敗日軍立下了重大的功勳。
3.印度地區是主要同盟國之一的英軍在二戰東方戰場的最大基地,對於維繫英軍堅持東方戰場作戰起了重要作用。
(三)總體而言,雖然二戰時期的印度人對於二戰的態度不一致,但是,站在同盟國一邊、參與反法西斯陣營的,還是在印度人裡佔了主流。眾多的印度人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道義支援反法西斯鬥爭。
例一:對日作戰的部隊裡,包括了不少印度人。英帕爾戰役中的同盟國部隊中,印度人就很多。
例二:對德作戰中,也不乏英屬印度人士兵的身影,他們曾經在英國指揮下戰鬥在義大利等地。
例三:國大黨作為印度地區最大的獨立運動黨派,在二戰錯綜複雜的形勢下,能夠顧全大局,在抗日的問題上與英印當局合作,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並且以多種實際行動支援中華民族抗戰,發揮了積極作用。尼赫魯作為國大黨領導人,在反對日本軍國主義、支援中國抗戰這一點上,態度尤為堅定積極,在國大黨領導層起到了表率作用。
1937年10月,國大黨在加爾各答年會上作出決議,譴責日本全面侵華的罪惡行徑,向中中國人民致敬,並呼籲印度人抵制日貨。國大黨還發起向中國抗戰捐錢運動。
1939年秋,尼赫魯作為當時中國政府的嘉賓訪問中國。他親歷重慶大轟炸,同中國大眾一道躲防空洞。他以口頭、書面方式表示,印度人民堅決支援中國抗戰。
例四:由五名優秀醫生組成的印度援華醫療隊來華,在槍林彈雨之中為中國抗戰軍民雪中送炭,譜寫了抗戰中感人的篇章。其中的柯棣華大夫為中華民族抗戰事業獻出了生命,年僅32歲。
例五:印度的不少社會賢達站在正義立場,積極呼籲印度人民顧全二戰大局、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對於印度人的輿論導向起到了正面推動作用。文豪泰戈爾先生就是其中傑出的範例,年邁的他,挺身而出,以筆為利刃,以公開信、詩歌等方式,駁斥日寇在國際上散佈的所謂“日軍是仁義之師”的無恥讕言,憤怒譴責日本對人類基本道義的公然踐踏,深情謳歌中國的神聖抗戰。
泰戈爾寫道:
“中國是征服不了的,她的文明有無窮無盡的潛力,她的人民不顧一切地忠於國家,空前地團結了起來,正為那個國家創造著一個新的世紀”,“任何暫時的挫折也不能擊碎她那種昂揚奮發的精神。”
泰戈爾公開站出來堅決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堪稱“印度人的良心”。
…… ……
毋庸諱言,二戰期間的印度人對待二戰的態度也充滿了矛盾。有些人被日本侵略者所吹噓的“大東亞共存共榮”虛偽宣傳所欺騙,竟然與日軍沆瀣一氣。印度法官帕爾在遠東國際法庭居然完全站在日本一方宣揚“日軍無罪”,其行徑留下極其可恥的一筆! 二戰後期,印度也有人甘當日軍的走狗,與日寇狼狽為奸。曾任國大黨主席的鮑斯,就公然投靠日本,與日軍同流合汙,在東南亞建立“自由印度”傀儡政權,指揮所謂“印度國民軍”(由被俘英軍中的印度人組成)協助日軍作戰,留下其人生中最後幾年的大敗筆。
不過,總的說來,論起二戰期間的印度與二戰的關係,該地區”支援同盟國、反對日本”還是居於主流。
概言之,印度地區深深捲入了二戰,而不是置身事外。
-
4 # 象眼觀天下
首先因為印度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而非一個獨立的國家。按照法律來說,印度作為英國的一部分是參加了二戰的。當年中國遠征軍失敗後,有一支部隊(新22師、新38師)就撤退了到印度,在印度受到美中國人的訓練。
其次,印度的情況很特殊,也就是印度本土人並沒有積極投身二戰,反而有不少人視英中國人是殖民者,一直在準備推翻英中國人的殖民統治,我相信如何日本人、或者德中國人有一天能夠進入印度的話,肯定有印度人願意把日本人當做解放者的。二戰時期的緬甸就是這樣的例子,緬甸現任領導人昂山素季的父親當年就曾經追隨過日本人,希望借用日本的人的力量來趕走英國殖民者,從而獲得獨立和解放;日本人對於也很熱衷,一度宣稱自己是“亞洲人的解放者”,把亞洲人從白人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有些東南亞國家儘管二戰時期遭受了日本人的侵略,但是並沒有中國和南韓那麼強烈的反日情緒。二戰後組建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一名印度籍的法官還試圖為日本戰犯開脫,也說明了當時印度本土人的情緒。
部分在歐洲的印度人加入了德軍和義大利軍隊,因為德國和義大利承諾戰後幫助印度獨立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日本和德國的力量無法投射到印度。按照德國和日本瓜分世界的方案,德國和日本勢力交界範圍就在印度,但是德軍一直沒有在歐洲和中東獲得突破,日軍的力量在緬甸被阻擋,沒有進入印度。所以印度本土沒有捲入實際的戰爭。
德國、日本、義大利瓜分世界的方案:東亞、東南亞、南亞建立起大大小的如偽滿洲國、汪精衛偽政權那樣的日本傀儡國。
但日本的實際進攻區域被遏制在緬甸。
-
5 # 西奈山的火柱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二戰的時候印度是英國殖民地,不是一個國家,我們只能說印度人是否參加二戰。
首先,對印度殖民地來說,當然跟隨隨宗主國參加二戰了。
二戰爆發之初,英國原本沒準備把十四萬英屬印度軍隊拉入戰場,而是作為防備蘇聯從阿富汗對印度發起進攻。但戰爭往往出人意料,日不落帝國的黃昏,英中國人的軍隊也逐漸捉襟見肘,也只好派出了印度軍隊。第三次緬甸戰役(1944年到1945年),當時英國軍隊在印度支那地區是這麼組成的:一隻完整的部隊由1個英國本土師,3個英屬非洲師,再加上5個英屬印度師構成。北非戰場上同樣也有英屬印度軍隊的。
-
6 # 制導小龍蝦
題主的問題本身就是個錯誤的提問。印度並非沒有捲入二戰,印度雖然在二戰中的存在感不高,但確實參與了二戰。
作為英國的重要殖民地,印度在二戰給英國提供了大量物資和一定的兵員。
至於為何印度給人的感覺是“沒有捲入二戰”,這隻能說印度在二戰中存在感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首先,印度裔部隊拿得出手的戰績太少。第二,對印度在二戰中表現宣傳的少。第三,印度本土並未遭受大範圍的直接入侵。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初期雖然所向披靡,但介於自身資源匱乏、兵員有限、主力困於中國戰場的原因,其能力不足以全面進攻印度,所以給人就是印度全無受到日本進攻的印象。
所以,在大部分人看來,印度好像真的和二戰沒有任何關係。但這只是對二戰史不瞭解造成的錯誤認識吧了。
其實印度在二戰中還是有很多軼聞的。比如印度士兵也是服務於兩大陣營的。英國、德國、日本都有印度士兵組成的部隊。尤其是日本,有4萬左右印度人組成的皇協軍輔助過東南亞地區作戰的日本,印度有一部精英視日本為解放者,非常希望借日本力量將英國趕走去的獨立。另外我們非常熟悉的駐印遠征軍也是在印度接受訓練的,印度也是美英向中國提供物資援助的重要發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有史以來參與國家最多的戰爭,據統計全球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參與其中,整個北半球基本上是全員上陣。所以印度存在感再低,但他當時英國殖民地的性質也好、日本的野心也罷,註定印度無法在這場世界大戰中獨善其身。
回覆列表
日本沒有全面佔領中國,所以日本沒有能力侵佔印度,不是不想,而是沒有這個能力了。如果日本全面佔領中國,印度又怎麼逃脫的了二戰的洗禮。從這一點來說,印度是需要感謝中國的,是中中國人用血肉之軀為他們阻擋了戰火的侵襲。
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