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蘇文說歷史
-
2 # 葡萄酒VIP專家
就拿中國來說,2001年開始加入WTO這19年,GDP就翻了十幾倍左右,而對二戰結束時的德國和日本也是這樣,日本和德國還有後來的中國,都選擇了出口導向型的發展道路,從1955年到1970年,僅僅十五年的時間,日本的GDP翻了8.7倍,而德國翻了4.2倍。這不得不說是因禍得福,他們善用了戰後寬鬆的經濟發展環境,才取得了戰前做夢都想不到的經濟發展成就。而且這兩個戰敗國都存在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從1945年開始,作為戰敗國不再需要進行軍備競爭,相對而言相當於三分之一的國民經濟可以完全使用於國內的工業建設,也可使國內人民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社會向前發展推進!二戰後德國和日本採取了不同的措施,德國在歐洲樹立道德典範,希望獲得歐洲人的支援;日本則一個勁的討好美國,希望美國給它鬆綁。為了抑制蘇聯,德國日本都被扶持。東德被華約扶持,西德被北約扶持,日本被美國扶持。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給西德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讓德國更快活了過來。而日本也和中國建交利用自身科技的優勢和中國有著很深的合作,現在的日產品牌在中國還是很常見,所以說中國和亞太地區對於日本的寬容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好德國都是在製造業方面精益求精的典範國家,使他們的產品擁有了良好的信譽,為他們贏得了廣大的國際市場。日耳曼民族本身就是一個頑強、智慧、嚴瑾的民族,德中國人工作認真嚴謹,堅韌執著,即使在我們國內中德合資合作的工廠,大家都能從德中國人包括管理層和技術工人身上看到這一點。在日本經濟復甦的過程中,許多日本工廠的工人自願無償加班工作,應該不是虛傳。再者日本徵兵有個原則,寧可讓未成年人上戰場,也不能損失一個高階工程師和技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可謂是傾國出動,全民皆兵。因為戰線的拉大和戰損過多,不得不招新兵補員。可是日本國就那麼大點地方,人口就那麼多,成年的精壯士兵打完了,就只能用其他行業的人來填充。因為日本人很清楚,這些工業技術人才才是日本真正的命脈,這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總結:重視科技、重視人才是德國和日本兩國的共同點,不管是在法西斯時期還是戰後都是一貫的傳統,然後開放生育,二十年後,又是一批批欣欣向榮的技術工人投入國家經濟建設。同時,這兩國都具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技能儲備,只要恢復生產力隨時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
3 # 歷史深度揭祕
我不是對這兩個國家尤其是日本有好感,本著實事就是的態度來說,德中國人和日本人確實是兩個優秀的種族。在二戰結束後,德國,日本能迅速崛起於不過的關係,不無關係。當時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情況:
我個人認為德國和日本的崛起可以放在一起講,因為他兩的情況太相似了,都是被反法西斯陣營擊敗,並且他們的崛起原因也是如出一轍。總結了三個崛起的主要原因,第一個是:本國工業實力雄厚,有著良好的基礎。
在戰後,日本和德國為了重新建立起國家,開始了一系列促進本民族工業的政策,憑藉良好的工業基礎,迅速恢復過去的經濟水平。因為戰爭不僅打破了日本和德國的金融秩序,也打破了歐洲以及東亞地區的金融秩序,這使得市場份額被重新分配,德國和日本憑藉工業製造出來的產品,迅速積累了財富,從而在新的金融市場裡佔據重要的地位。
第二個方面:國際援助。德國接受的是馬歇爾計劃,在本來已經經濟有起色的情況下,又得到了一筆能夠快速促進國家發展的資金,可以說是如虎添翼。德國在當時的歐洲長期以著8%的經濟增長速度,完全超越了周邊國家,迅速完成了新的一輪蛻變,擺脫了戰爭的陰影。而日本方面雖然沒有直接獲得援助,但是發了戰爭財,因為美國對越南以及北韓的戰爭,以及為了遏制中國,軍事裝備訂單不斷遞給日本,日本憑藉工業基礎,不斷為美方輸送物資,在這段時間內,戰爭刺激了日本的經濟,日本也抓住這次機會,對日本工業,經濟進行新的升級改良,完成了國家的扶蘇,也拜託了戰爭的陰影。
第三個方面:戰勝國的憐憫以及兩中國人民自己的奮鬥。二戰結束後,戰勝國並沒有對這兩個國家採取極高的索賠方案,反而是少部分收取,甚至免除了戰爭賠款。除了一些小國進行了要求以外,並沒有受到嚴厲的制裁。這對兩國的恢復建設打下了基礎,不再要為賠款煩惱,而且還可以把錢用來發展經濟。兩中國人民在得知戰敗的訊息後,也深刻的認識到了戰爭的殘酷,開始以國家經濟建設為主要的國家目標,為自己的祖國的繁榮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認為正是這三個方面讓兩個戰敗國能夠在短期的時間內迅速恢復,並繼續快速發展的原因,大家認為呢?
-
4 # 落下m
二戰結束之後的日本和德國在一開始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戰敗之後的兩個國家,都因為戰爭而返貧。但是這兩個國家在戰後沒有多久就再一次復興,雖然歷史原因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這兩個戰敗國在二戰結束之後都靠上了美國,依靠美國強大的資本和市場的帶動,才最終實現了經濟騰飛。
德國二戰之後的德國復興,與美國在歐洲實施的“馬歇爾計劃”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事實上戰後英、法、德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復興,在很大程度上都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息息相關。
在美中國人看來,歐洲國家全部變成社會主義國家,很顯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提出了一個“歐洲復興計劃”,意在通過美國的經濟援助,讓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渡過難關,這個計劃就是我們後來俗稱的“馬歇爾計劃”。
美國推動實施“馬歇爾計劃”計劃的戰略目的主要有兩個:
二是擴大美國在歐洲的勢力範圍。戰後的美國實力已經達到了極盛,不需要在繼續盤踞在美洲地區,而美國在歐洲擴張的過程中,也遇到了麻煩,那就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思想正在歐洲廣泛興起。所以美國為了鞏固在歐洲的勢力,就必須要加快盟友國家經濟重建的步伐,而“馬歇爾計劃”則根據這一需要應運而生。
由於德國是歐洲傳統資本主義國家之一,且戰後的聯邦德國正是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交鋒的“橋頭堡”,不管是美國自身經濟需要,還是為了抵抗社會主義思想的侵蝕,美國都必須要把聯邦德國的經濟儘快恢復,以避免這個“橋頭堡”被蘇聯佔領。
日本二戰結束之後的日本要比德國慘一點,因為在二戰中日本主要戰鬥的物件就是美國,因此二戰結束之後的日本在頭幾年過得比較慘,美國援助給日本的主要都是一些必須的生活物資,只能讓日本維持著“餓不死”的局面。但是這種局面隨著北韓戰爭和越南戰爭的爆發而迅速改變。
北韓戰爭可以說是改變戰後日本命運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國為了戰爭補給的需要,將大量軍需物資的訂單交給了日本生產,以就近供應北韓戰場上的需要。
當時的日本雖然非常窮困,但是國內的工業體系並沒有因為戰爭而徹底毀滅,因此在三年的北韓戰爭中,美國下發給日本的物資訂單迅速救活了日本經濟,讓日本國內的工業生產迅速恢復。
同樣越戰也讓日本在這場戰爭中發了一筆戰爭財,從1959年開始到1975年結束的越戰,美國也同樣把日本作為其戰爭的後勤基地,進行就近採購來滿足自己對戰爭物資的需要。
此時已經基本上融入美國經濟體系的日本,很顯然如魚得水,很快的就恢復了經濟發展,並在70年代末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總體經濟直追第一的美國。
美國在戰後為什麼要如此支援日本,其實與其在歐洲實施“馬歇爾計劃”的目的類似,那就是美國必須要在亞洲地區擁有一片穩固的經濟、政治、軍事落腳點。通過這裡來進一步震懾、控制亞洲,而日本則是美國在亞洲實施這一計劃的最合適的國家。
戰後日本和德國的經濟崛起,與美國的全力支援是分不開的,這是美國全球戰略擴張中的重要一環,美國通過控制日本來進一步壓制亞洲各國,而在歐洲推動“馬歇爾計劃”,也是為了其對抗蘇聯的需要。絕對不會是秉持什麼和平、發展的目的來扶持這些國家的。
-
5 # 優己
兩個國家成了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這兩個國家在當初之所以選擇發動戰爭主要就是因為資源!兩國都缺資源兩國都掠奪資源!
以德國為例,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工業用產能全球第三,排在美國蘇聯之後。但是工業用產值卻排第一!也就是說,德國的工業賺了大頭。但是卻輸給了美國跟蘇聯。而當時還處於殖民統治期間,當時的格局是,你有錢沒用,我不賣給你!這使得德國國力雄踞世界第一卻面臨百姓餓死,工業崩潰!因為德國在一戰戰敗,所有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德國沒法獲得能源跟糧食!
當時,德國獲得糧食跟資源的方式有兩個,一個從蘇聯陸路進口,一個從美英法海運進口。由於德國的港口只有波羅的海,使得英國隨便派支艦隊都能掐死他!這是德國進攻英法的主因!反之,跟英法開戰後,德國只能找蘇聯進口物資,但是德國卻也擔心萬一跟蘇聯翻臉,那麼唯一的物資來源也會被掐斷,這是德國進攻蘇聯的主因!
二戰以後,雖然德國戰敗了,可是德國工業還在,德國的發展模式也沒有改變!但是得益於經濟全球化,德國可以進口物資的國家太多了,比如,中東與北非的石油,拉美的糧食等。德中國人用美元歐元跟馬克同樣可以向世界掠奪這些初級產品,而且還無需派兵派勞動力,產業完全升級了!
-
6 # 海風吹拂了五千年
德國不管是在技術上還是理念上在二戰時期都是很出眾的。不管是一戰戰敗時還是二戰戰敗時,只是摧毀了他的工業基礎,但是技術和理念是摧毀不了的。二戰後德國徹底的反思和認罪,得到了歐洲絕大多數國家的原諒。加上美國需要一個強大的聯邦德國來作為對抗蘇聯的前沿陣地,所以美國大力扶持聯邦德國。
日本戰敗後,本來也像德國一樣,由美英中蘇分割槽佔領。但是,首先英國表示沒有能力佔領日本,中國成立了駐日本遠征司令部,但是因為內戰爆發,軍隊調到了東北戰場,蘇聯非常想來,但是遭到了美國的反對加上蘇聯把戰略目標放在了歐洲,也就沒有派兵。結果就是美國獨佔日本。
二戰後處置日本時,盟國的目標是,日本國民的生活水平不得高於被他侵略的國家的國民生活水平。所以當時中國是美國在亞洲最大的盟友。但是沒想到三年後山河變色了。因為歷史原因,政治觀點和意識形態的不同,美國和新中國之間並沒有取得實質的聯絡。美國把扶持日本的計劃提上了日程。1950年,北韓戰爭爆發後,因為從本土補給耗費太大,所以美國在日本建立了後勤補給設施,並投入大量的資金來保障部隊在北韓戰場上的補給。大量的資金和訂單湧入,使得本來工業基礎就不薄弱的日本,瞬間滿血復活。
德國和日本在戰後能迅速崛起,不僅有政治上的考慮,還有雄厚資金的支援,更重要是兩國都曾經有雄厚的工業基礎。雖然機器被摧毀了。但是在人腦子裡的技術和理念不會被摧毀。
-
7 # 大衛26374968
以前德國一直是日本的老師!日本自民治維新後第一個學的就是德國。可見德國的工業、軍事的強悍,不是蓋的……
戰爭只是一種極端的利用手上軍事技術優勢進行“斂財”、“斂各種資源”的手段……這一點上日本學得不比德國差。
戰爭是會耗費人力財力,但是戰爭操縱國自然不會做虧本買賣,不翻n番賺回來是傻缺。“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戰爭就是為了全面遏制某一地域內的政、經、文、技的全面發展而進行的殊死搏鬥。打下地盤後,地盤上的一切不是都可以坐擁?紅警、帝國你要多玩玩而不是整天就知道亡者農藥和吃雞啊?
斂財後,資金面上不會衰竭只會膨脹!即便戰後賠款還有大量富餘,只要科技在,翻個身又不是難事,強者恆強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了最難的莫過於“白手起家”或者“鹹魚翻身”了……
當年,日本和清朝甲午一戰後逼迫簽署《馬關條約》,將附屬國北韓管轄權轉讓給日本。另外割讓東北、琉球、臺灣、澎湖等島,外加兩億多兩白銀賠償,幾乎掏空了當時整個中國的財政……後來因東北與沙皇俄羅斯的邊界糾紛又爆發了“日俄戰爭”,又把毛子給打敗了,又得了大量的好處……
但是,無盡的貪婪最終將形成“物極必反”,當時的日本看似“順風順水”,導致其狂妄到了巔峰--成功偷襲了火奴魯魯珍珠港,原本想一舉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以圖東太平洋控制權,結果卻捅了美帝的超級馬蜂窩!才會有後來太平洋戰爭的徹底失敗,最終連帶東南亞各國的殖民地一起“崩盤”……
戰後的日本雖然喪失了很多主權以及政體的被迫變革權!(也是和美帝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但是,日本利用了以前從德國學到手的科技並不斷髮展,再加上日本國民這個民族的民族性,以及當年的“斂財有方”,重新抓住一次全球經濟轉暖而機會只是時間問題了……
這裡就不重點說德國了,順帶一句--德國戰後的恢復更強悍……發展到今天已經用經濟撬動整個歐洲了,而且是歐盟老大地位……
這,就是綜合實力使然。
-
8 # 輕輕一笑25
感謝邀請,首先指出一點:是衰退而不是‘哀退’。說這個問題不是吹毛求疵,而是想說認真很重要,竊以為日本德國這兩個戰敗國之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再次興起,和其做事認真的態度是分不開的,日德在戰前工業技術就有了很厚的㡳蘊,戰後重建時這些技術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再加上這兩個民族‘認真’的工作態度,在管理,技術,服務這些方面都精益求精,其產品在世界範圍都受到好評。方面的案例不勝列舉,這裡就不說了。其次就是二戰後美艻爭霸,日本和德國在美國的羽翼下不僅節約了大量的國防開支,還得到了大筆美援,尤其是日本在北韓戰爭中更是得到海量的訂單,這是日本經濟得以騰飛的重要原因。當然了,日德兩國對於美國來說,我可以捧得起你,就能踩得扁你!德國經濟發達,在歐盟中舉足輕重,但是美國通過科索沃戰爭打壓歐元,一方面推動北約東擴使歐洲和俄羅斯對抗加劇,另一方面逼著歐盟加大防務開支。最近的敘利亞戰爭,大批的難民湧入歐洲,德國更是深受其害,德國巳經埋下了動盪的隱患,只是不知火山何時爆發了。至於日本,在經濟發達後欲擺脫美國的控制,剛剛發出‘日本可以說不’這句話時,就被美國一個廣場協議弄得衰退二十餘年,至今還沒有緩過來呢。所以曰本也罷,德國也好,軍事上不能獨立,經濟再發達也是建立在沙丘之上的樓閣,一個浪頭過來,也就垮了!。
-
9 # 逍遙退休人
回答很簡單,就看你敢不敢承認:1,是體制。它們戰後重建的政治體制適合生產力發展,而不是阻礙。2,是教育。它們教育體制和效果能夠培養出經濟,技術和科學人才。3,是在美國的援助下,它們的經濟體系融入了西方的發達國家經濟流通體系。享受到了戰後經濟復興的紅利。
-
10 # 哇哈哈董事長兼阿里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本來就是博士生,而且是生意人和軍人家庭。如果你家被炸了,讓你再建設起來做生意。難嗎?不難,太容易了。因為物質沒了,還有人!有人才就是一切。沒有錢可以借,然後再生意還。這是商人頭腦,沒有房子可以蓋。因為你是軍人家庭。想不富都難!如果你家庭裡面都是偽君子和乞丐。想富裕,只能偽君子抽乞丐幹活。但是還是外強中乾!
回覆列表
戰後日德在短短的三十年時間內,從“戰敗國”一躍而成為“經濟大國”,所創造的奇蹟,令世人矚目,很多人對此進行探索和深究。
從資料上看,戰後35年,日本經濟增長了55倍,這是什麼概念呢?舉個例子,1990年日本的GDP為3萬億美元,這相當於中國、亞洲四小龍、東盟六國總和的3倍。同樣,德國在近半個世紀的分裂之後, 重新走上了大國崛起的道路, 成為歐洲聯盟的核心國家, 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經濟奇蹟?筆者認為,需要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來分析:
從客觀條件上說,主要有2方面原因:【1】冷戰的出現,美國對日德政策由“削弱”變成“扶植”
戰後初期,日本藉助美國扶植“反共堡壘”的遠東戰略,在美日軍事同盟體制的保護下“免費乘坐安全車”,軍費負擔一直小於國民生產總值的 1%,專心於經濟建設。1951~1961 年日本企業接受了美國直接或間接的(如美國控制下的世界銀行貸款)低息美元貸款資金11.43億美元,佔外部資金總額的 92%。
對於德國,美國為了建立起一個抵制共產主義西進的屏障,必須竭力扶植西德。美國在戰後最初 3 年對德 20 億美元的援助,極大了緩解了聯邦德國的經濟危機。1947 年下半年,美國製訂了《馬歇爾計劃》,從 1948 年到 1951 年期間,聯邦德國依據《馬歇爾計劃》等共獲得 36.5 億美元援助。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興起了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涉及資訊科技、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資訊控制技術革命。
眾多新興產業的湧現等都為日德經濟起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從主觀努力上說,主要有3方面原因:【1】全力以赴發展教育
戰後的德國和日本在一片廢墟面前,首先提出的就是恢復和重建自己的教育,讓孩子們讀書學習。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其所著《激盪的百年史》一書中指出:
“教育給日本人民巨大的力量......在現代化中發揮了 主要作用,這大概可以說是日本現代化的最大優點。”統計表明,1905 年~1960 年,日本國民收入增長約10 倍,物質資本增長了 6 倍,而教育經費增長了 22倍。”
德國情況也是如此。西德在 1985 年全國中小學生總數將近 1000 萬人,約佔全中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學生數量比 1950 年增加了兩倍。
“那個時候,公民們每人每月能領到的只有少量的馬鈴薯,營養不良,生活貧困,沒有暖氣沒有教科書,但是學生們依舊裹著破大衣在千瘡百孔的教室裡上課。因為每個人都明白新社會需要大批知識分子。”
表 西方主要國家公共教育投資在國民生產總 值中的比值(%)
【2】日德建立了適合本國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即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和西德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
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特徵是:政府對經濟干預大於市場調節,又稱行政導向型市場經濟。
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特徵是:讓市場充分發揮調節作業,同時政府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 ,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強調個人自由和社會義務相結合。
【3】日德兩國的人口素質相對較高,相似性主要體現在3點上:
(1)強大的集體意識
從民族特性上來說,日德人民都具有內在的集團向心力和民族自豪感。日本和德中國人特別相信集體的力量。
德意志民族往往以引人入目的形式表現出集體傾向,典型的事例是被人挖苦為德國式的“集體嗜好”。 德中國人講理性,守紀律,辦事嚴謹認真、一絲不苟。日本人的集體精神也堪稱世界一流。對儒家“仁義”思想的揚棄,形成了日本民族的特有的“忠誠”信條。忠誠於集 體,忠誠於天皇,忠誠於民族和國家。
(2)勤奮並注重細節
“阿信的故事”、“鈴木精神”是日本人奮鬥精神的代表,在上班時間,日本的大都市到處都是步履匆匆的年輕人。 據統計,東京的上班族是全世界步伐最快的。德中國人亦是如此。德諺中說:倘若停著不動,我便“生鏽”。一般一個德國工人一個月拿到的實際工資只佔他合同上工資的一小部分,其他的是各種各樣的稅收。
(3)相似的崇武精神及信仰權威
武士道精神使得日本人性格頑強,注重名節。在以武士為核心的軍事統治下,武藝比智力更受尊重。人們參加各種訓練,滿頭大汗是一種美德的標誌。
德意志也是在歐洲聞名的好強好鬥的民族。德意志民族又叫“日耳曼民族”,日耳曼的意思即“好鬥的勇夫”。
綜上所述,戰後日德的崛起除了本中國人們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外,與兩國政府堅持教育優先、人才為本的政策,科技興國、貿易立國的措施,美國的積極扶持和對冷戰機遇的把握有著很大的關係。日德的崛起為中國的發展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範本,只要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制定適合國情的政策,中國一定在 21 世紀順利崛起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