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影音

    真正有藝術修養和品味的人,或許會挑剔自己欣賞和關注的作品,但是從來不會挑剔與自己選擇不一樣的其他觀眾。

    某些聽古典的鄙視聽流行音樂的,聽歌劇鄙視聽相聲的,聽鼓曲鄙視快板兒的,聽評書鄙視喊麥的。但凡這種情況,或者說遇到這種人,這些人都不是真心喜歡某種藝術或者某個作品。只是想顯示自己愛好獨特,品味好,帶著表演型來展示自己的興趣與審美。一方面是文化底蘊不夠,另外一方面個人修養不夠,再加一條對藝術的理解和解讀也不怎麼樣。可以絲毫不客氣的說,不夠自信,蠻自卑的。

    所以,題主如果遇到了,一笑了之即可。不要上火動氣,該喜歡什麼該聽什麼,那是自己的事情。如果就是喜歡喊麥,那自己欣賞就可以了,也沒必要計較別人是不是看不起自己。

  • 2 # 南山陽

    這個問題不好極端,但是在中國一些高階愛樂人群中的確有這樣的一種聲音。其實,古典音樂在它們的年代也是流行音樂,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曼、李斯特們也是當年的藝壇巨星,粉絲遍地,那些美女粉絲也讓音樂家們心猿意馬,爽歪歪的,這跟今天的流行音樂是一樣的性質。

    不同首先的也是最本質的發生在時代的精神裡。二十世紀初,特別是一戰前後,西方社會的精神氣格迅速變了。理性樂觀的氣氛不再,人們認識到自已活在一個緊張荒謬、備受死亡威脅的世界裡。這短短的一二十年內,歐洲以先鋒藝術為典型,迅速滑向感性的、短促的、情緒性的藝術形態,這是社會心態在中青年身上的反應。音樂創造和吸收了一些異己元素,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發展起流行音樂雛型,隨著兩次世界大戰、好萊塢電影業、夜總會商業模式、唱片業的發達等等,使得流行音樂成二十世紀世界性的標準語言。這與二十世紀的心靈人格、文化書寫是完全一致的。古典音樂屬於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上半葉是其餘暉夕陽,你喜歡交響樂,也說明理性文明在你的生命中還在,還是要正心正己,要一個結構性的人生。但不好意思,社會普羅大眾不是這樣要求自己,設計自己的。因此,它的小眾性就註定了。

    當然了,我上面說的不涵蓋中國愛樂者的全部。相當一部分發燒友,燒的是音響,這又另當別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一件絲綢衣服需要多少繭、絲、綢?誰知道幫幫忙,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