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段世界觀

    茶葉店很美的美女老闆娘分享給我關於修行的九條思辨。

    我家樓下好再來茶葉店老闆娘,最近和我聊天的時候,我問她:修行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這次我不要聽雞湯忽悠,我要哲理性的思辨。要理智的文字。

    她笑著說:你要求太高了,說點接地氣的話你還不滿意。那好吧,給你分享九條思辨。她說完後我一頭霧水。

    這九條我看不太懂,只好分享出來給人參考,屬於一家之言,不可當真。

    1,修行的最終目的,看似是要克服天生帶來的習性,其實是要體證習性到底怎麼而來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

    我們有時太厭惡自己的習性。總覺得人這種生命活得很不堪,有很多臭毛病。

    尤其是修行人會特別討厭自己那些懶惰啊執著啊妄念止不住啊各種這樣的習性。

    可是這些習性不都是我們的生命功能嗎?不都是我們天生帶來的,只有我們才有的東西嗎?

    如果老是用壓制和克服的心態去對付他們,這場世界大戰要打到什麼時候才能打完呢?難道打到死嗎?

    2,修行的最終目的,看似是要剔除諸多毛病,昇華自我,去蛻變成為一種聖潔清靜的狀態,其實是要拋下諸多求索和升級的概念,從每一個當下放下這些念頭,迴歸平凡。

    我們迷戀於昇華和蛻變,我們太迷戀了。

    我們不斷的上下求索,從來沒有停歇過。

    我們不太在乎這到底是貪心,貪戀還是正常的追求,這些我們已經覺知不到了,我們總是在這一股力量裡面不能自已不可自拔。

    因為修行我們忘記了平凡,我們始終最不記得和最不喜歡的就是平凡。

    我們捫心自問,內心深處是否真的很討厭自己的平凡,是否真的一點都不願意活得平凡。

    只要堅持捫心自問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種修行。

    如果你試著去堅持問自己這個問題,你會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被不同的答案打敗。

    直到有一天你徹底完全的接納了平凡這個概念。享受了平凡帶給你的美好。或許你才會徹底改觀。

    3,修行的最終目的,看似是要把煩惱痛苦糾結這些苦難一一解脫,活成一個自在快樂的生命,其實是要認清煩惱痛苦糾結無非是你頭腦妄定,凝結而成,他們本就是菩提。

    我們要解脫,我們要把煩惱趕走,我們要為自己建立一堵防護盾,擋住所有世界上不好的東西,可是我們擋住的真的是這些東西嗎?

    他們的名字本就是我們自己給取的。他們帶來的影響不也正是我們自己給予的嗎?

    自己去隔絕阻擋自己,是不是有點可笑?

    4,修行的最終目的,看似是要告別過去的自己,迎接未來的全新自我,化蝶飛舞,其實是要根本熄滅未來過去現在的時間刻度,接納任何時間點的自我。

    幾乎很少人會喜歡過去的自己,大家都期待著未來的自己。同時也在忽視著當下的自己。

    我們總在說告別過去迎接未來,活出一個不同的自己。

    可是到底哪個時間點的自己是最完美的自己呢?到底哪個時間節點的自己是你能徹底接受的自己。到了未來你也無法找到。

    也許有一天你會忽然發現,過去未來現在,莫不皆是最好的最完整的自己

    5,修行的最終目的,看似是要積累繁複的理念和教條,避開生活瑣碎專注一念,直達所謂的定止之境。其實是要放下一切念頭的撕扯,完全自在的擁抱和出入在世間瑣碎中毫無所染。

    這個時代是理念教條知識的盛世,是觀念盛產過剩,真諦更容易隱藏的時代。

    資訊的繁複和流動交織進入了人類文明的最高峰。

    我們如何自處,是一個大課題。

    你是否真正能夠做到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進得去出得來,毫髮無損。在乎你是否正確的對待資訊。

    資訊在你的意識大網路體系裡,到底是怎麼接觸怎麼發生作用,

    這個流程你如果一旦瞭解清楚了,你就知道如何解除和把握住自在的狀態。因為只有放下一切念頭對你的撕扯和浸染,你才會自由。

    6,修行的最終目的,看似是依靠精神的升級,提煉自性的精華,契合大道的本元。其實是要在心物一元的清靜中,自然認知和袒露自性的自然狀態,在這個狀態中自在活著,無求無我,一切不再多餘,足矣。

    精神非常重要,可是我們認知的精神,到底是什麼,是我們腦子裡的一個意識還是靈魂,還是什麼,我們自己也懵懵懂懂。

    真正的精神,也許只會在你自然而然無我無求的時候,才會出來亮相。

    看似華麗的概念,你確定是你的精神在運作嗎?

    7,修行的最終目的,看似是要竭盡心力逼使或期待自己進入某種理想狀態,其實是要徹底擺脫自我對任何狀態的認知認領,一旦認領,即是幻相。

    凡以自我來確認的,不過是自我的遊戲,什麼是自我的遊戲,一切是自我的幻夢,卻拿來封王封侯。

    自我這個皇帝不下臺,一切都不算靠譜。

    8,修行的最終目的,看似是要無盡折騰,確保活出個不一樣的人生來,其實是要承認和臣服於你擁有的任何人生。

    臣服和承認,真正發生和徹底起效的時候,主客體已經沒有存在意義了,

    但是,如果你非要活的不一樣,當然這條路會很長,沒有終點。

    如果你馬上停下來,你會發現,這不就是最好的風景嗎?這不就是我要去的地方嗎?這不就是那個傳說中的不一樣的人生嗎?

    9,修行的最終目的,看似是帶著追夢赤子心,一路上前去向目的地,其實是要明確瞭解知悉沒有任何目的地可以達到,亦無任何夢可以去追。

    追夢,好美的兩個字,可是這兩個字,就像個陷阱,勾引我們飛奔而去,好像飛蛾撲火一般,

    走入鏡花水月的環境,迷失在渴望的秘密胡泊中,能聽到搖船槳的水聲,卻永遠見不到擺渡的人。

    我聽完這九條思辨,沉思良久說:你啊,說的話都是這麼晦澀難懂,你恐怕是一個人坐在店裡喝茶喝多了吧,要不為啥這些東西哪裡來的呢?

    她抿了一口茶,說道:千秋一夢一壺茶啊。

  • 2 # 幸運喜鵲v4

    我不敢說自己是一個修行者,但我每日誦經打坐,盲修瞎練。有時候禁不住問自己,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反覆思考之後,我的答案是,實相。我想要知道這個世間的實相。我們是怎麼來的?我們真的有前生後世嗎?我在無始劫之前是什麼樣的?在無終劫之後又是什麼樣的?為什麼雙胞胎兄弟的命運天差地別?為什麼有的人做了許多壞事兒,過的比好人還好,可是父母卻還是教導我們要做好人?許多人說佛教道教是迷信,是騙人的,可是傳了幾千年,還有人相信,並且許多人都是名人,像蘇東坡,難道蘇東坡的智商有問題?這些問題沒有讓人信服的答案,只有修行,我們才可以解開心中的疑惑。

  • 3 # 月眠雲中

    大目的,高遠目的,不知道。

    最起碼的目的:我要活個明白。

    明白咋來了,明白來了要怎麼活,明白活的意義,明白走的意義,明白這一生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見聞

  • 4 # 禪者說禪

    凡是“要為了什麼目的”的修行,都不是究竟的修行!

    凡是“為了什麼目的”的修行,比如成佛作祖、了脫生死……,這都是“心有所求”。

    有所求則必有所執,有所執則必有所縛,有所縛則必陷入顛倒妄想,不得自在。這與追求世間的功成名就、大富大貴……毫無區別。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求,即是心有所住,哪裡還有清靜無染的菩提心?一旦陷入“追求”,我們就作不了自己的“主”了,就會被無明的業力推著走,就會錯過每一個當下。當下都沒了,哪裡還有未來?

    有則故事,說一個媽媽正在唸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很投入,這時兒子喊了一聲“媽~”,媽媽回過頭“嗯?”,兒子不作聲了;媽媽又繼續念,念得正投入時,兒子又喊了一聲“媽~”,媽媽又回過頭“嗯?”,兒子還是不作聲;媽媽又轉過去繼續念,正要進入狀態時,兒子又喊了一聲“媽?”。這時媽媽火了“叫什麼嘛,又不說話,沒看我正念佛嗎?”。兒子說“我才喊你三聲你就煩了,阿彌陀佛不是要被煩死!”。

    這雖然是則笑話故事,但卻能反應很多修行人的狀態,把修行當成一件“事業”來追求,在本以煩燥的生活中,憑空又多出一件修行的事,真是按下葫蘆起個瓢,哪裡還有清靜呢?!

    所以,如果修行一定要為了什麼,那就是為了“什麼都不為了!”

    “什麼都不為了”,我們就能做自己的“主”,就不會被無明的力量推著走,我們就是“自由身”。

    “什麼都不為了”,我們就在“當下”,如實的看、如實的聽、如實的感受、如實的思維,就不會陷入情緒與妄念的漩渦中不能自拔。

    擺脫了情緒與妄念,堅韌、自律、勇氣、胸懷、果敢……,這些美好的品質會自然地流露出來。那麼我們自然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話又說回來,有了這樣的“當下”的狀態,功成名就、成佛作祖,又有什麼區別呢?都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而已,是不求而得的。做好了每一個當下,未來自然會來,不期而至。

    一句話:凡夫者,求而不得;聖人者,不求而得。

  • 5 # 靜雨an

    我是修自己不胡思亂想,讓自己心境平和,遇事不慌,努力正確的處理生活中的日常,平心靜氣的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觀察身邊人的情緒,及時的調整心態,不傷害別人,也不讓別人傷害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衣服洗縮水了,有什麼方法能讓其復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