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嗔痴歷史觀

    自古以來,在權力鬥爭中,一直都是秉承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規律,所以在歷史上的很多朝代中,勝利者對待權力爭奪失敗的那一方,通常手段都是比較殘忍的,比如明朝和清朝,明朝時期朱元璋對元朝皇室的清洗很徹底,清朝時期皇太極對明朝皇室的清洗更是慘不忍睹。

    正是這些歷史教訓,讓人們更加明白成王敗寇的殘酷性,不過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其實並非所有朝代都是這麼殘忍的,總有一些朝代還是做了一些不錯的表率,比如宋朝就是如此,宋太祖趙匡胤在自己搶奪了周世宗柴榮兒子的皇位之後,對待周世宗兒子們的手段很是值得後世研究學習。

    陳橋兵變

    趙匡胤一直以來都是柴榮一手提拔的,正是在柴榮的不斷提拔下,趙匡胤才最終成為大將軍,幾乎可以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要是柴榮依舊活著,顯然是沒有趙匡胤什麼事情的,畢竟柴榮這個皇帝也算是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皇帝,只是可惜柴榮年僅39歲就因病去世。

    周世宗去世前自己有7個兒子,但是前三個兒子都在周世宗登基之前,就已經被後漢皇帝劉承佑殺了,四兒子柴宗訓,當時年僅7歲,剩下的三個兒子柴熙讓、柴熙謹、柴熙誨更是年幼。

    鑑於這樣的情況,最後只能讓當時年僅7歲的柴宗訓成為皇帝,自己的養母,也就是皇后符氏輔佐新皇帝。這樣的組合,在很多朝代都曾有過,可結局大多都是一樣,新皇帝年齡太小,母親能力一般,要是能力強的,諸如慈禧和呂雉,就可能直接取代皇帝,要是能力差一點,又無法控制朝中權臣,恰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楊堅和柴宗訓面對的趙匡胤。

    趙匡胤的能力明顯已經超過了新皇帝母子的組合,所以很明顯,這個皇位是保不住的,雖然趙匡胤覺得不忍心搶奪皇位,但是趙匡胤的兄弟們可不甘心,因此趙光義和趙匡胤的手下就在幕後暗中策劃了陳橋兵變,趙匡胤被迫黃袍加身,成為皇帝,取代了柴宗訓。

    當時的柴宗訓也許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麼,無奈之中將皇位禪讓給趙匡胤,那接下來趙匡胤對待這個亡國之君會如何呢?是否也是以殘忍手段解決?

    一直到建隆三年(962年),趙匡胤才對柴宗訓重新安排,將其從封地搬到房州,並且叫了自己的老師辛文悅去房州監視著柴宗訓的一舉一動。從柴宗訓到房州之後,關於他的記錄就沒有了,一直到幾年後柴宗訓去世,才有記錄,當時柴宗訓年僅20,死因無法考證。

    柴宗訓之後的弟弟柴熙讓和柴熙誨兩人在正史中的記載是不知所蹤,而柴熙謹就早夭了,從此失去訊息,但是根據一些民間文學作品來看,柴熙讓和柴熙誨的後來應該並非不知所蹤。

    柴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新五代史·周家人傳》

    比如北宋王鞏的《隨手雜錄》中記載了關於柴熙讓和柴熙誨的下落,據說當時在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他去到宮中尋找柴榮兒子們的下落,結果發現一個宮女抱著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就是柴榮的兒子柴熙讓與柴熙誨。

    隨後趙匡胤又詢問宰相潘美,潘美也覺得不該殘忍除掉兩個孩子,最後趙匡胤就讓潘美撫養兩個孩子,改姓為潘,此後沒有過多追問過兩個孩子的下落,潘美也沒有跟趙匡胤再多說什麼。

    柴熙讓與柴熙誨的結局怎麼樣,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可是關於趙匡胤對柴榮後代的善待,我們除了在其兒子身上可以看到之外,在北宋的皇室太廟碑文中,也可見一斑: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這就是趙匡胤對後代子孫的要求,必須善待柴榮後代,當然趙匡胤的後人確實也做到了,根據《宋史》記載,在宋仁宗時期,還曾下令尋找柴氏家族中最年長者封為崇義公,並且這個制度一直延續下去。

    即使北宋滅亡,趙構建立南宋之後,依舊善待柴氏後人,比如趙構時期一樣沿襲了北宋對柴氏年長者封為崇義公的制度,由此可見,整個宋朝,趙家對柴家的善待,是沒有改變過的,這一點宋朝做得十分體面。

    結語

    雖然權力鬥爭是殘酷的,但並非就不能有人情味,宋朝300多年的歷史,我們排除掉那些屈辱之外,實際上也並非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比如宋朝時期的仁義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處於和平穩定的時期,這些東西,尤其重要,不管對人對事,我們都應該從中學到一二,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 2 # 夏雨風

    趙匡胤真稱得上:"馬上半部論語打天下,馬下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打下天下後厚待部下和戰俘。他是最好地用和平方式解決戰後的好皇帝。

    優待前朝,對手下功臣"溫酒釋兵權“,不猜忌,不濫殺,確是把論語學到家的。

  • 3 # 歷史就在那裡

    柴榮只是一養子,本沒有機會當上皇帝,但郭威的幾個兒子都被後漢隱帝所殺,一起被殺的還有柴榮的三個兒子。郭威沒了親子,柴榮就成了繼承皇位的唯一人選。

    柴榮的第五子柴熙讓在趙匡胤兵變後就失去了蹤影,據說是害怕趙匡胤的追殺隱姓埋名了。

    紀王后來被潘美收為養子,改名潘惟吉,蘄王也被盧琰收為養子,並改名盧璇,盧琰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使他成了養子又是女婿。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井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或許正是因為趙匡胤自知有愧於柴榮,所以才立下了這條祖訓。而縱觀兩宋三百多年,柴氏子孫地位一直十分超然,趙宋皇帝們基本都遵循了這條祖訓。

  • 4 # 蕭湘居士__

    從歷史耒看,帝皇心術人人皆知,他們是一個師付教出耒的乖徒弟。所以他們都心有靈犀一點通,連同打天下稱兄道弟的人也不放過,前朝皇族你說會放心嗎?肯定"妥然按排"了。

    我個人認為路人皆知的司馬昭是很好的心也是很好的行,把劉禪阿斗哥封為安樂公,善待其終。

    司馬對曹氏也不過是以夷治夷而已。

  • 5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毛澤東主席在他的傳世之作一一‘沁園春-雪’中,曾對古代帝王做了一番評價,其中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最受推崇。

    宋祖一即趙匡胤,後周最高軍事長官,在後周柴世宗柴榮駕崩,主少國疑情況下,以點檢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兵不血刃,以宋代周。

    但,他的鐵律三條是其他朝代所沒有的:

    優待柴氏,子孫不得加刑。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有宋319年(北宋168年)對柴氏惠及有嘉,從無違誓。水滸傳儘管多演義成份,但柴進的皇莊,無人敢冒進,可見一斑。

    對前朝遺脈如此優待,除宋沒有別人啦。

  • 6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在人們普遍的印象中,趙匡胤奪得帝位後,厚待柴家子孫,柴家得以繼續享受榮華。

    然而,至少從柴榮的幾個兒子來看,情況並非如此。

    頗有人情味的“石刻遺訓”

    王夫之《宋論.太祖三》提到:宋太祖勒石,鎖在殿中。每位嗣君即位都要跪讀。

    1、保全柴氏子孫;2、不殺士大夫;3、不加農田之賦。(至於網上流傳的,說第三條是“趙家後人如違此誓必遭天譴”則不知出處哪裡來的,且這內容看起來也實在有點···)

    看起來,厚待柴氏後人似乎被太祖看得很重。

    然而···這種厚待,至少在柴榮的幾個兒子身上看不出來。

    “好下場”

    趙匡胤即使不說,厚待前朝亡國之君也是一項悠久的傳統。

    曹丕篡漢,劉協被封山陽公。

    劉協被廢后,又活了14年,53歲去世。死後,其子、孫依次繼承山陽公爵位,直到永嘉之亂西晉滅亡。

    司馬炎篡魏,曹奐被封陳留王。

    曹奐被廢后,又活了37年,58歲去世。死後,其子、孫以此繼承其爵位。陳留王爵位一直流傳到南朝齊,流傳了214年。(陳留封國被北方佔領,但其爵位得以儲存)

    如果說漢魏亡國之君的下場還算不錯的話,那麼,趙宋對柴家厚人就真不咋地了。

    恭帝柴宗訓:流放、早卒、爵位未得傳承

    陳橋兵變後,柴宗訓被封為鄭王,符太后改為周太后。

    不過,接下來的日子並不好。

    當初,劉協被廢,其封地為河內山陽郡;曹奐被廢,其封地在陳留。都在相對富庶的中心地帶。

    可是,柴宗訓母子卻遷徙到了房州。

    房州,在今湖北十堰的房縣。其地“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交通不便,自古就是是常見的流放之地。

    秦滅趙以後,趙王遷就被遷到了房州一帶。惡劣的環境使堂堂趙王被陶冶成了詩人,留下了《山水》這樣思念故鄉的詩歌。

    到了1000年的唐宋年間,房州也是最常見的流放之地。宗親貴族犯了事,往往都被流放到房州。比如:武則天廢李顯後,李顯也是被“貶”到了房州一帶。

    而到了宋朝時,趙匡胤本人曾將犯了事的大將田欽祚、王彥升貶到房州。

    隨後,其四弟趙廷美在宋太宗時期被太宗所貶,也被貶到了房州。

    因此,柴宗訓得到的待遇,等同於流放。

    973年,柴宗訓去世,年僅20歲,比他的親爺爺柴守禮還走得早。

    訊息傳來,趙匡胤“素服發哀,輟視朝十日“,並把柴宗訓葬到後周世宗慶陵旁邊。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就有點不厚道了。

    儘管柴宗訓有幾個兒子,但他的鄭王爵位,沒有被繼承下去。

    999年,鄭王爵位,被追封給了”配享太宗廟“的潘美····

    直到86年後,宋仁宗時期,才找來柴家宗譜,選擇柴家最長者為“崇義公”,並一直傳承到了南宋滅亡。

    可以說,對廢帝,老趙並不怎麼優厚。

    其餘皇子:正史之謎

    除了恭帝外,柴榮還有6子。

    其中,前三個兒子,在柴榮跟著郭威反後漢時,都被後漢隱帝殺了。

    剩下的4個兒子中,除了恭帝外,還有曹王柴熙讓、紀王柴熙謹、蘄王柴熙誨。

    《舊五代史》對這三人的記載是:紀王柴熙謹在964年去世(趙匡胤“輟視朝”),另外二人“不知其所終”。

    《舊五代史》自983年開始修,984年成書,著書之人與柴榮之子們處同一時代,如此之早就“不知其所終”,實在令人費解。

    因此,後世對此有了新的記載。

    另有說法:紀王柴熙謹、蘄王柴熙誨被盧琰、潘美收為義子。

    宋人王銍《默記》記載了這麼件事。

    陳橋兵變,趙匡胤進入汴京後,見宮人帶著兩個小孩。得知兩個小孩是紀王、蘄王后,趙匡胤說:“還留著幹什麼”?

    正在士兵要處決兩個小孩時,後周將領盧琰冒死反對。

    趙匡胤問趙普意見,趙普答“去之(殺了)”。

    趙匡胤又見潘美似乎有反對的樣子,便又問潘美。

    潘美答:我不敢反對,但私下認為這麼作於道理講不通。

    於是,趙匡胤乾脆順水推舟,讓紀王柴熙謹作了潘美的侄子,讓蘄王柴熙誨作了盧琰的義子。

    後來,盧琰將女兒嫁給了柴熙誨,並給他改名盧璇,還帶他去了隱居新渥靈山。

    宋仁宗時,授盧璇殿前防禦使,並授他夫人吳國夫人。

    盧璇覺得帝王之後事趙家不自在,後來致仕回到靈山上盧。

    此後,盧璇之子盧可作到了禮部尚書。

    其後,這個家族繁衍很快。其中一支又改回柴姓。

    再後,光東陽、永康,其後人就達3萬多人。

    而被潘美收養的紀王柴熙謹,則改名潘惟吉,後來作到了刺史。其子潘夙(我之前也差點看成被華雄斬殺的上將了···),後來也是名將。

    此外,據考證,“不知其所終”的曹王柴熙讓,北宋時世居滄州,北宋末年又遷回了山西臨汾。

    個人看法

    對於“義子”說,個人抱以謹慎態度。

    尤其是作潘美義子的紀王柴熙謹,此說稍有牽強。

    《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太祖本紀》都明確記載:柴熙讓死於964年。《宋史》更說趙匡胤因為其死去而“輟視朝”。

    難道說,潘美“欺君”,謊報紀王之死?實在難以相信。

    難道說趙匡胤、潘美,及各史家一起假稱其死?似乎更無可能,更無必要。

    而963年時,連其兄柴宗訓都才10歲,紀王是不大可能有後代的。

    相比之下,蘄王柴熙誨作盧琰義子,曹王柴熙讓世居滄州,還是相對可信的。

    不過,即便如此,柴家後人在仁宋朝之前,待遇不高,則是毋庸置疑的。

    恭帝20歲去世,其後子孫80餘年沒有繼承爵位,其餘子或早死,或“不知其所終”,可見趙家人對其待遇並不咋地。

    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就“言”而論,趙匡胤“勒石置室”,保證不殺柴家後人是比較厚道的。

    但是,就行而言。從柴榮諸子的命運來看,老趙並不如他們自稱的那麼厚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印度那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