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果橙電影
-
2 # 讀點三國
“焚書”的目的要統一思想,鞏固統治地位,以便相傳萬世千秋,歷史上共有六次大規模焚書。古人云:“百無一用是書生”,縱觀封建歷史,誰不順應掌握最高統治權的皇帝,誰就有可能面臨毀滅。所以,當古代很多思想家或者書籍的觀點與皇權相沖突時,“焚書”現象也就相伴而來。
一、始皇焚書
歷史上大家最熟知的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於是採納丞相李斯提出的“焚書”建議,對很多儒家等典籍進行焚燒。
二、孝公焚書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商鞅當時提出對《詩》、《書》進行焚燒,但最終沒有徹底實行,但商鞅卻成了歷史上最早提出分焚書的人。
三、梁元帝焚書
公元554年,西魏派兵攻破江陵,梁元帝認為自己讀了那麼多書還是亡國了,於是將書籍14萬冊燒掉,認為讀書無用。
四、乾隆焚書
乾隆為推行文化專制主義,鞏固自己皇權。10年間,僅浙江省焚書24次,全國焚書數量巨大,乾隆焚書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大規模的一次焚書。
五、李煜焚書
當時宋軍君臨金陵城下,李煜下令焚燒了大批書籍書畫,很多真跡藏品付之一炬。
綜上所述,這是歷史上著名的五次焚書事件。 -
3 # 歷史研習社
書籍是知識的載體,更傳承著人類文明的精髓。然而,書籍也是脆弱的,中國歷史自著名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也經歷了大大小小十餘次的焚書行動。本文就來盤點下,中國歷史上除了秦始皇焚書外,還有那些焚書行動。
一、項羽火燒咸陽
歷史上秦始皇的焚書,世人皆知。雖然秦始皇所燒了民間的藏書,但是在官方文庫中卻依舊保留著相關圖書資料。可是,在秦始皇焚書十餘年後,這些逃過了焚書令的圖書卻被另一場大火所摧毀,這便是項羽的火燒咸陽。
前206年,項羽進入咸陽,他為報秦沒楚國之仇,殺死了秦王子嬰,並縱火焚燒咸陽城。咸陽城中,由秦代官方進行收集的百家書也隨著這場大火付之一炬。可以說,項羽的這場大火,徹底燒斷了中國的文脈。致使之後的西漢王朝,不得不花費了近百年的時間,來重新收集這些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可以說,項羽的焚燬咸陽,其災難性是遠勝於秦始皇的焚書。
二、董卓毀書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何進與袁紹密謀誅殺宦官。不料,事洩謀敗,宦官們先下手為強,殺死了何進。袁紹聽聞後,便率領親信入宮大肆誅殺宦官。不久,袁紹誅殺宦官的事就被一個人聽到了,這個人就是手握重兵的董卓。董卓宣稱,自己曾收到何進的密詔,要他領兵進京,誅滅宦官。
董卓就打著這個旗號,領著他的涼州勁卒,氣勢洶洶的向洛陽撲來,直接佔領洛陽,控制了朝政。可是,董卓在佔領洛陽後,並沒有恢復朝政,而是先廢了少帝,立了漢獻帝。之後,又縱兵大掠。洛陽府庫中的文書首當其衝,董卓軍隊中多是胡人,大都不識字。因此,這些帛書竹簡,對他們而言都毫無價值。不過,竹簡殺青後十分乾燥,易於生火,帛書呢則可以拿來遮雨。
於是,董卓手下的大老粗們,就紛紛拿竹簡來取火,用刀割裂帛書作為雨布,洛陽府庫中這些漢王朝花了兩百餘年,由舉國上下收集而來的書籍資料,就這樣被毀於一旦。
三、梁元帝江陵焚書
公元555年,西魏大軍在梁朝宗室蕭詧的帶領下,進逼梁朝首都江陵。此時的南梁皇帝,是梁元帝蕭繹,他如其父梁武帝蕭衍一樣酷愛詩書與文學。因此,他在登基稱帝后,就在江陵(今荊州)收集了近14萬卷書。可是,此時的江陵早已被西魏的五萬雄兵團團包圍,破城也只是時間問題。
面對這樣的局勢,心灰意冷的梁元帝選擇了投降。不過,他不願自己四十餘年心血收集來的圖書,就這樣白白落入敵手。城破之前,梁元帝來到了藏書的東閣竹殿。他命令舍人高善寶,放火將這14萬卷圖書統統燒燬。望著這映紅天際的火光,梁元帝不禁哀嘆“文武之道,今夜盡矣!”、“讀書萬卷,猶有今日。”而江陵焚書亦成中國圖書史上的一次浩劫。
其實,中國歷史上的焚書行動大大小小有十餘次之多,這回只是舉出了歷史上規模較大,或是影響意義比較深遠的幾次。中國古籍的命運,直到南宋滅亡後才出現了轉機。滅亡南宋的蒙古人雖以兇殘著稱,可元世祖忽必烈極其仰慕中國文化。他在攻下南宋首都後,將南宋政府收藏的圖書資料,都運往大都(北京)妥善儲存,而這批書目也被日後的明清二朝所繼承,至今日依舊可見。
參考資料:
司馬光:《資治通鑑》
-
4 # 紅楓文史娛
有案可查的中國歷史上著名焚書事件有五次。
第一次是秦始皇焚書,不但焚書,還連帶著坑儒。
且看《資治通鑑》的記載:“承相李斯上書曰:‘異時諸侯紛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法令。今諸生不師今而師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不舉,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法令者,以吏為師。’制曰:‘可。’”同樣內容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上也有記載。
第二次是梁元帝焚書,當然這與民生無關,是梁元帝自己的事。梁元帝(508-554年)即蕭繹,字世誠,南朝梁皇帝。梁元帝一生勤奮讀書,並辛苦聚書四十餘載,收集起古代罕見的十四萬捲圖書,在自己登上皇位之後,卻再度與北方的西魏產生矛盾,招來強敵侵犯入境,結果是梁大敗,這梁元帝不從治國理政上找原因,卻怪是“讀書太多,以致有今日之禍”,命人將這十四萬卷的圖書焚燒個一乾二淨,引發中國歷史上繼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最大的文化破壞事件。
第三次是南唐後主李煜焚書。李煜填詞作賦非常內行,治國理政卻是非常外行,以致於國破家亡人被擒,最後又被鴆殺,結局悲慘。李煜特別喜好藏書書,所以在五代十國中,南唐宮廷藏書的校勘和裝潢都是很出名的。公元975年,宋軍兵臨金陵城下,李後主吩咐替他管理圖書珍畫的宮中女官黃氏:“此皆吾所寶惜,城若不守,爾可焚之,毋使散佚。”就這樣,金陵陷落之日,南唐官中的圖書和書畫名跡果然被焚燬了一大批。從某種意義上說,李煜命人燒燬的是他的至愛,其實他也捨不得,但是他更不願意看見那些書流落在敵人手裡,頗有點“我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別想得到”的意思,真是又愚又可憐。
第四次是乾隆皇帝焚書。乾隆帝即位後,從1773年到1782年,組織了以紀昀為首的三百六十多位有名的文人學者,編撰《四庫全書》。表面上看,是儲存了中國的古代文化典籍,傳播了古代學術文化。實際上,乾隆帝編書的根本目的在於推行文化專制,以鞏固清王朝的統治。開始編書時,他曾兩次提出:對古籍該“譭棄”的應予譭棄,該“刪改”的應予刪改。因此,有些書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很多內容被抽毀,有的僅錄了書目,為後世研究學術帶來很大困難。據統計,在編書的十年中,僅浙江省就毀書二十四次,被毀書籍多達538種、13862部之多;江西巡撫海成,僅在乾隆41年(公元1776年)就搜繳焚書八千多部。整個乾隆時期,共焚燬各種書籍達七十一萬卷之多。難怪有人提出,乾隆焚書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大規模的一次焚書。
第五次是……這個就不提了,很多人經歷過那個年代,破四舊嘛……
-
5 # 一朵大紅花阿
我就知道秦始皇焚書坑儒!
話說是秦始皇為了維護統一的集權統治,一些遊士和儒生經常引用儒家經典和書中的聖賢名言來批評時政!所以為了維護時政,統一思想,一家獨大,就焚書坑儒了!大概就是這樣!
別的焚書事件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這個
-
6 # 歷來現實
中國歷史上的焚書事件,後臺組織者多為官府或皇帝本人,本文所介紹的乃是一位民間人士,自願收購併焚書萬卷,後來此子高中狀元,傳為一時美談。
清代狀元,道德典範,先收藏、後燒燬了萬卷小說淫詞清朝政府不僅善造文字獄,對所謂“小說淫詞”也絕不手軟,貫穿始終。順治、雍正、道光、咸豐年間各一次,同治二次,乾隆、嘉慶、光緒年間均為三次,康熙一朝多達五次下詔,查禁“小說淫詞”。
清朝政府查禁的這些“小說淫詞”裡,到底都有哪些書?
《隋煬豔史》、《肉蒲團》、《歡喜冤家》、《繡榻野史》之類書,情有可原,原該擯棄。但查禁的書單中,也不乏名著,比如《水滸傳》、《金瓶梅》、《西廂記》。
康熙對此類案子曾經定例:查禁的“小說淫詞”作者和出版者,官員革職,軍民杖一百、流三千里;買賣傳播者,杖一百、徒三年;有關部門官員失察者,扣薪水半年到一年。
不光政府重視,某些民間士人與道德高尚者也對此深惡痛絕,據載,江南吳縣名士石韞玉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看到政府明令禁止的“小說淫詞”在市面上氾濫不絕,很是造孽,決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自家院子裡修建一處“焚書處”,取名“孽海”,仗著家境殷實,竟然前後購買進上萬冊“小說淫詞”,全部付之一炬。
按理說燒燬之前,為了不誤傷聖賢著作,石名士應當提前鑑定一番的。不知是透過大量鑑定積攢的詞彙量,還是地下的聖賢肯定了他的焚書義舉,總之石韞玉運氣爆棚,日後高中乾隆庚戌科狀元。
回覆列表
百無一用是書生
中國歷史上,“焚書”被人們稱為是一種文化現象。“焚書”這種做法應該是對文化的一種踐踏。原因是書籍上所記載的各種思想不夠統一有的甚至是相對立的。透過焚書,封建統治者可以消除異己思想。由此觀之,封建專制時代不僅是政治上的,文化層面上也逃脫不了被專制的厄運。
古人云:“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在現在看來顯得很荒謬,但在封建時代的確如此,握有兵權的最高統治者才是說話算數的人。正所謂:“順天者生,逆天者亡。”“天”就是最高統治者皇帝,文人縱然有骨氣,但只要你不順從皇帝的思想,在那個時代你的命運就會是悲慘的。
“焚書”之所以會在中國歷史上上演,這與中國的封建專制主義息息相關。“焚書”的目的便是要統一思想,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以便相傳萬世千秋。在華人的視野中秦始皇焚書最為著名。小腳冰涼查閱史料,其實焚書的始作俑者並非秦始皇。在中國文化典籍中有歷史記載的比較著名的“焚書事件”就有四次。
1、秦孝公焚書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商鞅提出:“燔《詩》、《書》。”主張,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焚書的人。然而這一主張並沒有得以認真執行,因此對古代文化並沒有什麼大的破壞性。
2、秦始皇焚書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行政體制,不滿於儒生、遊士針對時政引證《詩》、《書》和百家語,以古非今。採納丞相李斯提出的“焚書”建議。這起焚書事件,令無數文化典籍化為灰燼。
3、梁元帝焚書
公元554年10月,西魏派兵攻破江陵(今湖北江陵),梁元帝認為自己讀書破萬卷,仍免不了亡國,讀書還有何用?遂將書籍14萬冊燒掉。由此觀之,梁元帝是在個人陷入絕望地而作出的非理智之舉,與秦、清等朝代為愚民而強令焚書有本質的區別。
4、乾隆皇帝焚書
乾隆從公元1773——1782年,歷時十年時間組織了360多位著名的文人學者編纂了《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對於儲存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傳播古代學術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乾隆皇帝編書的根本目的在於推行文化專制主義,鞏固自己的皇權。乾隆曾兩次提出對古籍該“譭棄”的就“譭棄”,該“刪改”的就“刪改”。編書10年間,僅浙江省就焚書24次,就全國而言焚書數量可謂是數量浩繁,實則是中國文化的大災難。乾隆焚書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大規模的一次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