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柳邀月

    王昌齡的《出塞》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被稱為唐代邊塞詩"壓卷之作"。

    這首詩透過對邊塞特定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和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黎民百姓過上安定生活的願望。同時也流露了對久戍邊關將士們的深刻同情。

    "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一句選取邊塞風光的特定畫面,在時間上穿越古今,在空間上開闊廣遠,可謂是"大手筆"!在修辭上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手法,無論是秦朝的戍邊將士,還是漢朝的戍邊將士,(暗含作者所在的唐朝的戍邊將士),眼中所見的都是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寂寞的景象,因此這一片蒼涼寂寞的景象所引起的是千古以來所有徵人的悲哀!此句意境廣闊,內涵深遠。

    "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雖屬虛指,但突出了邊塞和內地距離遙遠;"人未還"暗示了殘酷的戰爭給戍邊將士們及其家庭所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有多少征夫就有多少殘缺不全的家庭。"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高適《燕歌行》)所表達的就是這種別離和痛苦。

    接下來作者筆峰一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漢代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大將軍衛青和赫赫威名的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會讓胡人的騎兵度過陰山!陰山是崑崙山的北支,是中國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巧妙含蓄,讓讀者自己在古今極具張力的對比中得出正確的結論,真可謂是"餘音繞樑,三日不絕",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 2 # 牛嵴柴夫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出塞”曾被明人李攀龍推至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的高度,明楊慎編選唐人絕句時,也把它列為第一。詩的意境雄渾開闊豁達,氣勢流暢,感情深沉。雖用平實的語言慨嘆了守將的無能,卻自有縱橫今古的氣魄,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確實為唐詩中的珍品。

  • 3 # 大豐205065954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城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軍,

    不教胡馬度陰山。

    在漢代右北平郡所在,李廣將軍曾在此戍守。兇奴人稱漢朝的李廣為飛將軍,對他的英勇善戰有所忌彈,有他在不敢輕意冒犯。

    戍邊的戰士們希望有向李廣將軍那樣英勇善戰的將領守衛邊疆,那樣就保管敵人不敢過陰山來侵犯。

    任何團體要有一個靈魂所在,有一個敢於亮劍的中堅力量做支撐……

    要不然就會:(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成為一盤散沙。

  • 4 # 海納百川94189

    王昌齡(690--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別名:王少伯、王龍標、王江寧。唐朝著名的詩人,尤其以邊塞詩著名。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等交厚。以七絕詩見長,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美譽。在安史之亂中被刺史閭丘曉所害。現存詩詞一百七十餘首。代表作《出塞》,《從軍行》,《芙蓉樓送辛漸》,《長信宮詞》等。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反映了邊關將士的保家衛國的愛國熱情。盼望有英勇的將帥統領,保衛國家。《出塞》也是古樂府曲名,內容大多數是反映邊塞的生活。

    這首詩,語言精練,意味渾厚。充分的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熱情。秦、漢、關、月這四個字互文見義,交叉使用。不能理解明月只有秦時才有,關塞是漢時修築的。詩詞中的第一句生動地描寫了邊塞月夜景色,第二句高度的概括了連年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生活。詩中的第三、四句書寫了詩詞的主題,表達了作者心中所感,如果朝廷任用有永有謀的將軍,帶領將士英勇作戰,邊塞的胡人哪敢輕舉妄動。

    這是一首邊塞詩。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這首歌與《邊塞》同樣有異曲同工之妙。

  • 5 # 巴爾魯克種羊

    王昌齡系唐代七絕聖手,而其“蓋言師勞力竭, 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 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息”的《出塞》(其一) 則被明代詩人李攀龍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詩一開篇就寫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秦”、“漢”, “月”、“關”四者錯舉見義,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以自秦漢以來邊塞戰爭連續不斷,無數兵士不得生還的歷史,引起人們無限的沉思。發興高遠,奇警挺拔。三四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著眼現實,感嘆邊塞守將的無能;並借對歷史上名將李廣的懷念,抒發自己希望朝廷任用盡忠為國的“龍城飛將”來加強邊防,確保國家太平的愛國激情,圓滿地完成了全詩的主旨。全詩意境高遠,氣勢雄渾,感情深沉,體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令人常讀常新。

  • 6 # kdl1958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城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王昌齡著名的兩首邊塞詩之一,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良好願望。

      詩人一著筆,便勾勒了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這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明月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邊關還是秦漢時的邊關,可是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卻從不曾間斷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戰事的頻繁。而“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萬里”極言邊塞和內地距離之遙遠,空間之遼闊。“人未還”又令人不得不聯想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詩人悲憤的情感在此表現得更為直接而又深沉。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時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讓,不允許。“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像漢代李廣那樣的將軍,同時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弦外之音,令人尋味無窮。

      凡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詩歌,都有著獨特的思想藝術魅力。王昌齡這一首有名的邊塞七絕,其妙處在於;篇幅雖小,而容量特大.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他透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四句詩裡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詩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緻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接著,詩人觸景生情,寫出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一句既敘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現了詩人對於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這一句,又從空間的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樣,詩人便創造了時空交織的意象,把讀者帶到萬里以外的邊塞,引進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去回憶、體驗、思考。這兩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戰爭一直持續不斷。已有多少士卒血灑沙場,至死未歸;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詩人藉助闊大、悠久的時空意象,表現戰爭給秦、漢以來歷代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立意既高,又看得深遠,真可謂“發興高遠”。

      既然戰爭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劇。那麼,怎樣來制止、結束這個悲劇呢?詩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確的回答。他為久戍計程車卒發出呼籲,希望有象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來率領廣大戰士打敗敵人,奪取勝利,使敵人從此不敢再來侵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杆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對、《出塞》歷來評價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這些評價未必恰當,但它確是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 7 # 原卉詩詞

    王昌齡的邊塞詩聞名遐邇,尤其是七絕。

    《出塞》有兩首,今選其—賞析之。全詩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陽山。這是—首樂府詩,是要入譜傳唱的。唐代教坊歌此詩頗有記載,甚至還流傳著三王鬥詩的故事。

    此詩語言淺白,無須過多解釋。倒是首句耐人尋味:明月.關兩詞是樂府常用詞,屢見不鮮。然而獨王昌齡在其間加上了秦.漢二個時間限定詞,從千年前.萬里外下筆。這就使讀者將明月下的邊關與秦時築關.漢時守關之戰自然的聯絡起來。這樣,接下來的萬里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人,而是秦漢以來世世代代共同的悲劇。希望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就成了他們共同的願望。可見秦.漢二字之妙用,兩個平凡的字.—句看似平凡的句子,卻形成了高皍的聲調.雄渾的氣勢,七字而統攝全篇,成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出塞》之美,就在於詩人把似乎最平凡的字用在了最貼切的地方。這—點是最值得我們深研學習的。

  • 8 # 藝海一粟

    唐詩選王昌齡的七絕出塞為壓卷之作是有道理的。這首詩代表了唐代昂揚向上,開疆拓土,勇敢無畏,輕生死重榮譽的時代精神。是對大唐雄風的最好解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00g阿道夫洗髮水是假的嗎?